APP下载

发展甘南牦牛产业振兴绿色经济的思考

2015-01-08马俊清李红梅马登录张红霞夏晨宏张彩霞杨润喜包扎西加措

畜牧兽医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产业带甘南畜产品

马俊清,李红梅,马登录,张红霞,夏晨宏,张彩霞,杨润喜,包扎西加措

(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科学研究所,甘肃 合作747000)

1 发展牦牛产业存在的问题

甘南牦牛是中国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种资源和宝贵的基因库,被列入《甘肃省家畜品种志》、《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牛表》。牦牛产业涉及全州6县1市66个乡镇403个行政村2 134个村民小组,涵盖全州69.5%的乡镇,涉及7.9万户38 万农牧业人口,占同期全州农牧业人口总数的68.06%;可利用草地1 380 023hm2,占全州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67.5%。2012年底,全州各类牲畜存栏383.81 万头、只,牛存栏123.9万头,其中牦牛存栏112.9万头,占牛存栏总量的91.1%。截止2012年,牦牛产业实现增加值不到15亿元,产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超载过牧,草畜矛盾突出。资料显示,甘南天然牧场超载达17.3%以上,重点区域实际超载在40%以上。由于长期简单追求数量扩张,对甘南生态环境形成了严重威胁,随着载畜量的不断增加,草场逐年退化,牛羊综合产出率逐年下降。二是靠天养畜,生产方式粗放。牦牛养殖仍基本处于原始放牧、一季出栏的状态,饲草种植加工体系、补饲育肥体系、繁育体系以及防疫、追溯体系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产业素质提升,影响了农牧民收入增加。三是加工滞后,产业化程度低。州内现有肉、乳、毛等畜产品加工企业25家,绝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都是初级原料性产品,精深加工的高端产品数量极少。特别是由于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带动,牦牛产业各环节断裂,没有形成紧密的利益关系和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四是品牌缺失,营销网络不健全。绝大部分企业缺乏市场网络建设意识,长期忽视国内外发达地区终端市场开发,使优质的畜产品没有形成品牌优势,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由此可见,发展牦牛产业,是关系甘南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产业。

2 甘南牦牛产业发展的潜力

2.1 资源优势明显

在我国畜产品消费需求刚性增长的大背景下,牦牛产品的需求市场持续旺盛。同时,基于我国畜产品供给安全的要求,草原畜产品以其安全、有机性,发展前景广阔。甘南牦牛生活在海拔3000 m以上纯净、自然的天然牧场,远离工业和城市,没有任何化学药品和生活垃圾的污染,纯天然放牧,饮雪水矿泉,吃天然牧草,造就了极其珍贵、真正绿色、高营养的肉、乳产品。牦牛肉、牦牛乳似于半野味,具有干物质含量高,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等特性,是极富营养无污染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具有开发功能食品、有机食品的先天优势,具备走向高端市场、多元市场的优越条件。

2.2 发展基础良好

甘南有草原面积2 724 028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0.18%,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2 577 288hm2,80%的天然草场联片集中,牦牛产业带内天然草地面积共1 740 203hm2,其中亚高山草甸草场是天然草地的主体和精华。甘南属于高寒阴湿地区,分农区、牧区和半农半牧区三个类型,90%以上耕地属于中低产田,粮食作物产量不高,发展饲草料空间较大。经过多年发展,甘南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为发展现代畜牧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3 政策机遇难得

当前,甘南正处在国家和省上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一轮扶贫攻坚最好的历史机遇期。国家和省上出台的加大支持西部地区、支持藏区发展、新一轮扶贫攻坚、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产业开发中争取更多的项目支持,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表1 甘南牦牛肉与本地黄牛肉营养成分对比

表2 甘南牦牛乳与本地黑白花牛乳营养成分对比

3 大力推进加工转化

牦牛产品加工是牦牛产业发展的重点,是产业链中增值最快的板块。甘南牦牛产品加工的规模小,精深程度低,加工业发展空间极大,是进一步发展牦牛产业的重点环节。充分利用甘南牦牛纯天然、无污染的优势,以肉制品、乳制品及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牦牛产品加工业,扩大牦牛精深加工规模,提升牦牛奶产品研发能力,提高干酪素及深加工产品出口创汇能力,推动围绕牦牛产业的藏族文化产品研发生产。初级产品加工以肉、乳、毛绒为原料,生产分割肉制品、乳制品和毛绒纺织品。生化加工依靠牦牛的生物学特性,应用现代生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手段从骨、血、胸腺、大脑、脏器等器官及组织中提取、分离生化制品,形成产业增值效益。精深加工与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及文化内涵挖掘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纯天然优质有机牦牛肉的加工优先扶持玛曲、夏河现有企业,逐步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牦牛肉制品加工企业集团,年加工能力达到30万头(只)牦牛,逐步把玛曲县发展成为大型牦牛肉加工出口基地。有机牦牛乳的加工以合作为中心建设乳品加工基地,依托现有企业建立乳品加工企业联盟。牦牛绒的加工重点在合作市、玛曲县分别建设牦牛绒加工厂,逐步发展牦牛绒高端纺织产品。副产品的生化加工重点在合作市建设以畜副产品为原料的生化产品初级加工园区,向兰州新区的精深加工产业园提供原料。兰州加工产业园定位在精深加工上,注重提高产品的技术层次,加强产品研发,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开发优质、生态、绿色、有机、功能食品和民族文化产品。到2016年,肉、乳产品加工率分别达到30%和50%;2020年基本实现对肉、乳产品的系列加工,并逐步辐射吸纳周边藏区高原特色生态畜产品的精深加工。

4 发展牦牛文化产业

4.1 带动发展第三产业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甘南独特的民俗风情,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源远流长的藏族民间文化艺术,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多”藏区文化优势。依托博大精深的藏文化,发展牦牛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开发具有藏族文化特色的工艺、手工纺织等产品,着力打造赛牦牛、博彩、探险、表演等旅游项目,以牦牛文化产业带动甘南民族风情、草原湿地、雪山湖泊、寻古休闲等全方位旅游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牧家乐等旅游服务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4.2 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调整畜种、畜群结构,推进牦牛的专业化养殖。压缩马类家畜,淘汰山羊,扩繁牦牛,有效拓展牦牛发展空间。对能繁母畜、仔畜进行冬春季圈养补饲,提高成畜保活率和仔畜繁成率,加快牲畜出栏周转,转变生产方式。以压缩马、发展牦牛为重点,调整畜种结构,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实现牦牛集中连片专业化养殖;以提高能繁母畜比重为重点,调整畜群结构,大力淘汰非生产畜和老龄母畜,培育犊牛,及时补充后备母畜,优选后备种公畜,出栏其它幼龄牲畜。到2015年,牦牛(犏牛)繁育带能繁母畜比例达到60%以上。犏雌牛养殖带和牦牛育肥带以退粮还草、压杂扩专、淘汰山羊、压缩马类等低效畜种、重点开展牦牛育肥,依托繁育产业带,发展规模育肥家庭牧场和专业合作社,实施专业化、规模化牦牛反季节短期育肥,加快养殖业质的提高,走农牧结合的路子,使牦牛育肥产业成为农牧户增收的主渠道。

5 促进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

5.1 发展资源优势

按照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加快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跨区域实行专业化布局,确定各区域畜牧业发展重点,整村整乡推进专业化生产,形成优势突出、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以纯牧区和牧业比重较大的牦牛(包括犏牛)主产乡镇为主,发展牦牛产业带;以半农半牧区和农区乡镇为主,发展牦牛反季节短期育肥产业带;依托牦牛(犏牛)繁育产业带,发展奶牛产业带;海拔3 000m 以下适合种植优质饲草料的乡村,整村推进,集中连片种植,发展优质饲草料产业带;海拔3 000m 以上的乡村,充分利用圈滩种草、暖棚种草,培育半人工刈割草场贮备饲草料等作为补充,引导饲草料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等产业服务体系向优势产区集中。

5.2 打造有机畜产品基地

依托甘南高原纯天然、无污染的资源优势,突出特色,着力打造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完善甘南牦牛肉、乳制品的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加快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面推进特色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到2015年,牦牛产业带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把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化生产的轨道。积极推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按照有机食品的要求,在对甘南州现有畜牧业地方标准进行补充完善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一批突出甘南特色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使牦牛产业标准化生产有章可循。按照有机畜产品的标准,积极开展产地环境、畜牧业投入品、生产过程的监管,扶持和引导重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牧户、专业化种草养畜大户等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牦牛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市场知名度,努力打造有机畜产品基地。

总之,畜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一直是甘南的两大支柱性产业,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相对成为优势产业,而牦牛产业最具有代表性,将会成为带动甘南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发展牦牛产业,是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的需要,是转变牧区发展方式的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而明显的资源优势、良好的发展基础、难得的政策机遇,都使牦牛产业具备了发展的可行性和空间。

[1] 杨勤.甘南牦牛产业的优势和问题及发展思路[J]中国牛业科学,2008,34(4):65-69,75.

猜你喜欢

产业带甘南畜产品
甘南走读
甘南九章
甘南记
《去甘南》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央视点赞!《新闻直播间》聚焦澄海玩具产业带
硬核!玩具产业带综合体助力,看广东澄海宝奥城怎么做?
京喜与澄海玩具产业带携手
畜产品价格多数上涨
2016年12月畜产品进出口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