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之道: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特质构建

2015-01-08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特质孟子知识分子



水之道: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特质构建

姜鹏飞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中国社会凭借其优越的自然人文条件,孕育出了伟大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秉承“水”的特质,完成人格构建的基础。水之有源,他们修已敬身;水之循道,他们恪守本性;水蚀顽石,他们刚健进取;水之就下,他们无为不争。研究探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群体对于“水”的悟解,为塑造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价值和人格操守,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质构建

“水”是一种最普遍的自然现象,它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周围。通过对“水”的观察,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渐渐沉浸于对这种常见与魔幻的自然现象的沉思冥想中,慢慢找到了对生命基本意义的理解。“‘水’成了抽象概念底部的一个本喻,它构成了社会与伦理价值体系的基石”[1],也演变出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群体的特质。

一、现代知识分子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之所以可以长流,主要是依靠人的接续与损益,如孔子所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在这一漫漫过程中,知识分子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何谓现代知识分子?长期以来这一概念并无准确权威的定义。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一词最早来源于19世纪的沙俄。当初主要是指一批接受西式教育,不满社会现实,批判俄国专制的腐朽与黑暗,与当时的主流社会文化格格不入的一个上流阶层的知识群体。为此,《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其定义为:“19世纪末期的俄国知识分子,是中产阶级的一部分,他们受现代教育及西方思潮的影响,经常对国家落后状况产生不满,知识分子由于对社会、政治思想有强烈兴趣,而沙皇政权的专制独裁和残酷镇压机构使他们感到沮丧,于是在法律界、医务界、教育界、工程技术界建立了自己的核心……”[2]。而余英时认为,“所谓‘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超越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3]。以上两者定义虽不尽相同,但都关注到了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社会关怀”的品质。因此,“社会关怀”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真正标签。

何谓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于这一名词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韩明谟认为,“以1918年中国五四运动为契机”,在此之前的知识分子可以称之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具体是指“自秦汉以来的整个专制时期的士人”[4]。这与余英时认为的“‘士’作为一个承担着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自始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知识分子’的作用”[3]大体相近。学界一般认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群体诞生于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其代表人物。他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和思索,领悟出“道”的方法论意义的真谛,并在价值思维、行为模式的构建中无不体现“水”的特质。水的自由和力量被发展成为传统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象征,“水”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群体特质的隐喻所在。

二、古人对水的敬畏与崇尚

远至中国古代神话时代,聪慧的先人便开始关注到“水”。他们敬畏水。苍莽洪荒的岁月,洪水横行人间、肆虐生灵,人的力量在神秘的自然面前苍白无力。咆哮怒吼的大水抢走了无数人的生命,吞噬了无数人的家园,所以人们害怕这蕴藏恐怖能量的水。直至大禹了解水的奥秘,将堵改疏,最终驯服了江河,人们才渐渐摆脱了洪水带来的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同时他们又崇拜水,认为它是有灵性的自然存在,与生活休戚相关。在先人当时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中,人、神、物都和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神话故事中的精卫神鸟就居住在离海不远的地方:“又北三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曰交,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名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北次三经》)而关于此类记载在《山海经》中数不胜数。“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撅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大荒东经》)夔乃传说上古神兽,但却要寄生于水的周围,这不能不激起先人对于水的无限崇敬。“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背青黄。”(《海外东经》)“北海之内,有山一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虎。”(《海内经》)这些描述的都是当时部族的图腾形象,形态各异且与水有着极深的渊源,足见先人们对于“水”一直保持一种畏敬的心理,同时又崇拜“水”的无限神秘的力量。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类终于迎来了农业文明的曙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群体也慢慢随之产生。他们传承于神话,但又进步于神话。他们开始探寻世界的本原、事物的规律,突显理性的精神,将神话转变为哲学,把水所蕴含的特质融化到人们的生活伦理的实践之中,铸就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特质。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历来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中国最早关于世界本原的“五行说”就把水看作是世间万物的本原。《尚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虽相生相克,但水却是第一个生成。1993年湖北荆州出土的郭店竹简写到,“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反映出先哲们对水生万物思想的肯定。《管子·水地篇》是现存唯一一部明确论及水为第一原则的先秦文献。管子说:“准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违非得失之质也”。这里管子将水作为万物的根据,一切生灵的中心,具有了超越万物的抽象意义。“水”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根隐喻,同时对习得这套理论的传统知识分子来说,“水”也成为他们人格的代表和象征。

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质的构建

传统知识分子群体往往因有着深厚的学识、敏捷的思维、广阔的视野,从而为王者所倚重,获得参与国家和人民治理的机会,以此希望建立起合乎自己理想的人间秩序,并为之努力奋斗。“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章》)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真情写照。同时余英时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当做一种典型来考察,并用孔子“士志于道”来概括其基本特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然“道”何来,是先哲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和理解而领悟出来的。他们认为水性与人性是相似的,都遵循着共同的原则。“水”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质构建的来源和基础。

(一)水之有源,故修己敬身

群体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中国传统文化语义中,知识分子主要是作为道德主体而存在,其“志于道”的特质是“修己”长期累积的结果。他们通过“修己”,以图完成“安身”“立命”“治国”“平天下”的使命,乃至达到最高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自我人格的修炼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发展中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孟子·离娄下》)有泉之水不断地流淌,不会像无本之雨水那样慢慢的干涸,“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孟子·离娄下》)这如人需要不断依靠内在的自我更新,得到内在道德资源的支持,才能有永不枯竭的安身立命之本。“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有源之水无时无刻不在流动,不断的自我更新,像一条漫漫无尽的河流。君子修己的过程也如同有源之河流一样,是一个无休止的进程,没有终点。

由有源之水联想到知识分子的自我修养,自然存在的水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思考命题。

(二)水之循道,故恪守本性

水自泉眼涌出,并没有任意四处流淌,而总是自然的循着一条通道流动。关于水之循道,孟子有着独特的见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告子下》),孟子认为大禹因能利用水之循道的天然趋向,将水纳入沟渠因循而流,才最终获得了治水的成功。因此,君子也理应自然的遵顺恪守着自身仁义之端的天性,以养成自觉的人格,充分体现人性本善的特质。“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与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孟子·离娄下》),智者如果如水禹之行水般顺物之自然,恪守本性来发展自己,“则智亦大矣”。恪守天性,自然而然,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格构建的基本方法,当然这是构建于孟子性善论的基础之上。

(三)水之就下,故无为不争

水自然地往下流淌,避高趋低,是其最让古人着迷的一个特性。“在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水之就下的自然秉性成为它最重要的表征”[1]。传统知识分子通过思辩水的这种运动,进而从中抽取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群体的道德准则和处世理念的部分——无为与不争。

“无为”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一个核心术语,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社会态度的一个重要侧面,同时也为传统知识分子“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之外寻求了一种符合人的‘素朴’本性的道德境界”[5]。“无为”似水之所为:它没有意志,没有目的,自发地依据地形往下流淌,在静止的时刻沉淀泥沙杂质,获得澄清的升华。“无为”理念在道家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并映射到现实的国家治理之中,“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儒家也赞赏水的这种习性,“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诸生,而无为也。’”(《荀子·宥坐》)水无所作为,却润养了芸芸众生,水的无为得到了孔子的首肯,“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荀子·宥坐》)。“无为”术语在《论语》《孟子》中记载甚少,但水的自然下流和汇入主流和大海的隐喻,则“潜存于孟子关于人民归顺正义之王的态度方式的描述之中”[1]。“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舜无所作为来治理国家,他所获得的力量如水之就下般强大,让他无往不克,民尽归之,“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孟子·尽心上》)。

“不争” 体现出了水的柔弱属性,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处世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方面。水之不争,然造化万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水性柔弱,然无坚不摧,“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第七十八章)。人之不争是模仿水的柔弱,但同时又以屈顺刚强的方法去克服眼前的阻碍,“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第四十三章),这成为传统知识分子求生与制胜的策略法宝。同时“不争”在儒家中的阐释便是“让”。“让”既是一种美德,也是“礼”的核心部分,臣让君、子让父、妇让夫,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伦理的基础所在。

从水之就下到人的无为不争,先哲们对水的思索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某些特质的发展铺垫了道路。

(四)水蚀顽石,故刚健进取

古人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象传》),表现出的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积极有为、刚健进取的道德品格。自然流动的水,看似随遇而安、柔弱无为,但这种“无为”并非是其全貌。水滴石穿、水积成渊,“无为”似“有为”,“无为”中包含着“有为”,这是水提供给我们的一种美妙的辩证思考。水之有为,深切的影响着儒家传统知识分子的社会态度。宋之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全书》),将儒家之“有为”表现得淋漓尽致。儒家的刚健进取,更多的是关注国家和百姓的治理,关注君与臣、君与百姓的关系。

“君子者,治之原也;官人守数,君子养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荀子·王道》),荀子用水源的清浊对河流的影响为喻,生动的表达出君子的才能与德行对臣下产生的举足轻重的影响,故君子应“好礼仪”“无贪利之心”“致忠信”,不断修养自己的端性。对于君民关系的问题,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这里荀子明确地把君王与百姓的关系比作为水与舟的关系,突显了人民的力量和地位,同时告诫统治者莫忘施行仁政,以达长治久安。同时孟子用水与火的胜灭关系来阐述仁政的重要,“仁之胜不仁,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儒家的集大成者们将水之有为引申到国家与人民的治理之中,激发出传统知识分子刚健进取的入世情怀,造就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特质。

四、结语

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中,水的意义比在任何其他文化系统中都更加的丰富多彩,且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篇》)。水不仅成为哲学的概念、审美的意象,而且是道德的象征。在先哲那里,水不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更多地被赋予了精神意蕴,以水喻人、喻德、喻性、喻道,“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管子·水地篇》),最终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格的构建基础。上古的先人与古代的先哲们对水的艰苦探索,折射出先哲们仁物爱民的道德情怀和尊重自然的理性精神,而这正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真正特质所在。

参考文献

[1] 艾兰.水之道与德之端--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本喻: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1,53,95.

[2]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九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423.

[3]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自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3.

[4] 韩明谟.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与社会选择[J].文史哲,1992(3):58-65.

[5]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7.

[责任编辑、校对:李琳]

The Way of Water: Character Build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JIANGPeng-fei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0, China)

Abstract:The group of intellectuals is a particular class produ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and also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Before the great communication of the world,almost everywhere is in the isolated state.Chinese society with its superior natural humanities gives birth to the great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llectuals.They succeed to the“water”qualities and complete the construction of personality.Without a stable form,water keeps female;washing everything,it helps all;flowing ceaselessly, it keeps the perseverance;functioning like a mirror,it keeps the meditation;going down,it does nothing.Study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llectual group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water”can help shape the spiritual value and personality of Chinese modern intellectuals, thus possessing the significance of enlightenment.

Key words:water;Chinese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character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D6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33(2015)06-0017-04

作者简介:姜鹏飞(1991-),男,山东威海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22

猜你喜欢

特质孟子知识分子
论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及生成原因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磨刀不误砍柴工
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清末民初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及特点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