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乡土文化叙事

2015-01-07蔡之国余梦阳

声屏世界 2015年6期
关键词:现代性题材乡土

蔡之国 余梦阳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数千年的农耕文明,使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而构建起来的乡土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根性所在。不过,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以及大众传媒的摇旗呐喊下,乡土文化以或留存或消解或重构等种种文化存在姿态演绎着现代性的转型与嬗变。作为当代中国最大众化传播形态类型的电视剧,也不可避免地将视域转向农村,在与政治、经济等的社会变迁实现“召唤—应答”的互动对话中,用影像符码叙述了一个个“虚拟的实体”或“想象的时空”,镜像着乡土中国的文化发展与变迁。

概观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就会发现:尽管其发轫之作《一口菜饼子》(1958 年)标志着中国电视剧的滥觞,但改革开放前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如《一口菜饼子》《红缨枪》《娶个好姑娘》等,大都以“直播剧”的方式极为粗糙地去叙述新政权的合理性或农民翻身做主人后的新气象,明显带有图解政治、宣传教化的痕迹,相对缺乏对乡土中国的文化叙事;而1978 年开始中国社会变革的改革开放,不但给中国农村社会带来巨大变化,而且促使农村题材电视剧自我跃升,开始以影像叙事的方式表现乡土文化的发展和衍变,成为我国农村题材电视剧乡土文化叙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间节点。为此,本文将改革开放作为探究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乡土文化叙事的时间起点,以国家政治政策变化和农村题材电视剧中乡土文化的叙事景观的变迁作为时代分期依据,来勾勒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乡土文化的叙事衍变。

“前现代”的影像叙事时期(1978-1989 年):传统乡土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从1978 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最具影响力的封闭乡村影像代表作《篱笆·女人和狗》(1989 年)的出现,是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乡土文化为主导的“前现代”影像叙事时期。“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篱笆·女人和狗》中的主题曲似乎描绘出“前现代”影像叙事时期几近凝滞不动的乡土本色和固有传统。“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出现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①“前现代”影像叙事时期的大多数农村题材电视剧,虽然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与批判的力度方面有所保留甚或力不从心,却通过影像叙事方式镜像出“过去”的乡土文化传统。

“前现代”影像叙事时期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对乡土文化的基础——农耕的生产方式以及与此相连的乡村景观进行了镜像式呈现。“前现代”影像叙事时期的农村,城乡文化二元对立,乡村社会相对封闭,其生产方式主要“直接取资于土地”,农民被束缚在世代相传的耕作方式中。因为对土地的依赖,农民形成了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而聚居的习惯,而“农耕”这一乡土性生产方式也要求以家庭作为基本单位进行农业生产。“农村的基本社会群体就是家,一个扩大的家庭。这个群体的成员占有共同的财产,有共同的收支预算,他们通过劳动的分工过着共同的生活。”②农业生产的固定性特征,使世代定居于一地成为生活的常态,而这也导致了农村与“外界”的相对封闭和隔绝;农业生产的靠天吃饭以及收益的低下,使得农村生活极为贫困。于是,残破的村落、贫弱的家庭、泥泞的道路、鸡鸣狗吠的街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民……几乎是《篱笆·女人和狗》《山道弯弯》《山民》《水乡一家人》《泥土》《微笑》《家乡红叶》等诸多此时期农村题材电视剧凝滞不动的“乡村景观”。

需要指出的是,“前现代”影像叙事时期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在叙述乡土文化图景时,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矛盾的文化境地:一方面,自然静谧的村落、纯美质朴的乡民、富有道德和传统的乡村秩序……宛如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神话”,显现出恬美、暖意的文化意蕴;另一方面,生产方式的辛劳贫弱、乡村图景的凝滞落后、人际关系的“非现代性”……又显露出凄美的文化趋向。不过,随着城市文明和现代文化入侵乡村,以及乡土社会自身危机的爆发,封闭落后、凝滞昏然的乡土社会开始了对外界(城市、他者)的观望与凝视,并在“进城”“返乡”的过程中,渐渐表现出对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尊崇,开始了乡土文化的现代性转变。

“乡下人进城”的影像叙事时期(1990-2004 年):乡土文化的“现代性”追求

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外来妹》《辘轳·女人和井》等电视剧的播出,是农村题材电视剧中乡土文化现代性转型与嬗变开始的标志。“命运不是那辘轳,要挣断那井绳”,《辘轳·女人和井》中的主题曲唱出了乡土文化追求现代性的最强音。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用工制度的变革,引发了大规模的“乡下人进城”。“与城市的接触是促使农民生活方式发生变革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③“乡下人进城”意味着城市文明与现代文化对乡村社会和乡土文化的洗礼,而“进城”之后的“返乡”以及大众媒介对现代文明的摇旗呐喊,促使农村“传统形式的共同体和文化的‘原生’属性不得不大大削弱”,④于是,乡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与嬗变,成为“乡下人进城”影像叙事时期农村题材电视剧聚焦的重点。

此时期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叙述了传统乡土生产方式和乡村景观的变化。与“前现代”影像叙事时期的农民固守于土地不同,“乡下人进城”影像叙事时期的农民在生产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可以留守土地,也可以“乡下人进城”,还可以在农村中弃农去经商、办厂、做“工人”……《辘轳·女人和井》中的银锁夫妇离土进取,在集镇上开起了照相馆和饭店;《古船·女人和网》中的巧姑承包起了饭店,铜锁和小豆倌也做起了豆腐坊……实际上,“前现代”影像叙事时期的经典剧作《篱笆·女人和狗》就曾展露出农村生产方式的变化:金锁从城市带回了钱、彩电以及各种物质产品,预示着传统乡村生产方式的变革。不过,传统乡土文化中的土地意识与土地情怀却在疏离的悲壮中透露着必然:土地的低收益和城镇收入的“倍增”,使“乡下人”“弃农”或者“半工半农”蔚然成风,以致老弱童妇成为农村的主要留守人群。而农村生产方式的多元存在,也使农村景观较“前现代”影像叙事时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可以通过陈雨田“农村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篱笆·女人和狗》与第二部《辘轳·女人和井》这两部播出相隔不到两年的影像乡村景观的变化来确证:《篱笆·女人和狗》中低矮的草屋、泥泞的小道、单一的衣着、贫弱的家庭摆设被《辘轳·女人和井》中的瓦房、乡间公路、颜色和款式丰富的穿着以及电视、自行车、摩托车等摆设取代……乡村景观的变化,恰恰是农村生产方式现代性追逐的最好注解。

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题材电视剧塑造乡土文化现代性转型的同时,也对乡土文化“现代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文化的物欲化倾向表现出极大的忧虑。物欲化不但冲击着乡土文化的权力结构和差序格局,而且越来越影响到人际交往、社会道德以及亲情的维系。比如《辘轳·女人和井》中,银锁夫妇虽然在集镇上开了照相馆和饭店,发了家致了富,但也越来越唯利是图;《古船·女人和网》中的巧姑为了自己饭店的利益,全然不顾与枣花的昔日情感,百般刁难,最终逼迫枣花离开饭店……乡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由伦理本位到经济本位的转变特征,这种转型与嬗变极易撕裂原本乡土文化维系人情关系的温情面纱,让乡村文化失却了些“温度”。

“新农村建设”的影像叙事时期(2005 年至今):乡土文化的想象神话与危机

2005 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此政策导引下,“乡村”再次被置入到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框架中,并在农村题材电视剧渐趋冷落之时又掀起了新一轮创作高潮。

在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框架下的“新农村建设”影像叙事时期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呈现了更为多元、丰富的生产方式。在城里打工的农民“返乡务农”了(如《插树岭》《喜耕田的故事》);农村兴办起各种企业,农村有城市化的趋向了(如《乡村爱情》《清凌凌的水,蓝盈盈的天》《阳光路上》《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大学生和城里人开始“下乡创业”甚或指导农村建设了(如《阳光路上》《清凌凌的水,蓝盈盈的天》)……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生产方式在农村题材电视剧中频频出现,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农村文化景观。

“新农村建设”影像叙事时期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人际关系也被杂糅进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力话语,使乡村文化表现出多元混杂的文化特性。《乡村爱情》中的“乡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乡村,而是由本土农民、城里人、大学生、商人、基层官员等各色人等组成且被杂糅进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力话语的“新农村”,是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新事物与旧习俗混合的社会化“乡村”,乡村文化表现出丰富多元的复杂特性:大学生谢永强在工作机会面前爱情动摇了;香秀喜欢永强的目的是希望摆脱“乡下人”身份,过上“城市生活”;村主任长贵在前途面前不敢承认与谢大脚的爱情;皮校长与小舅子谢永强情感的起伏,更多表现出的是利益的抉择;刘能主动放弃契约与面子,结束女儿与赵玉田的爱情;谢永强的爸爸谢广坤希望通过向乡长送礼与攀亲戚建构起自己的权力地位……城市、权力、物质、利益等成为《乡村爱情》中乡村文化的关键词,而传统乡土文化在与之碰撞与冲突中,总是扮演着“失败者”的角色,社会道德和乡土秩序感在现代文化的涤荡中似乎已经荡然无存。而在后续的系列剧作中也都在强调权力、城市、物质以及利益宰割下的人际关系,弱化了传统乡土文化的道德格局和礼治秩序。

需要强调的是,植根于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以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该时期农村题材电视剧还规避真实的农村世界,叙述了与“新农村建设”政策导向相一致的影像景观和图景,使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现代乡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想象神话构建特征。

结束语

“文化其实并没能让所有的人都获得健康和幸福,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文化也不能确保所有社会都获得发展或生存,因为那些获得成功的社会都不是无限期地原封保存着它们的文化,而是必须使它们发生改变。”⑤乡土文化的转型与嬗变是社会转型的文化表现,同时又是由社会转型所根本推动的。在我国由农业向工业以及后工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转型必然推动文化的嬗变,使乡土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由封闭同质走向开放异质,并在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与博弈中走向多元共存甚或整合为一。从《篱笆·女人和狗》给人以温暖遐想的传统乡土文化本色,到《辘轳·女人和井》和《古船·女人和网》物欲化追逐过程中中国根性文化的开始迷失,再到《乡村爱情》等权力、地位、经济、利益等冲击下摇摇欲坠的文化抉择……似乎都在说明乡土文化的现代性构建并非一帆风顺和一蹴而就。事实上,受社会转型期不稳定、不合理等异变因素影响,比如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存在的对物质、权力等的过分尊崇等,必然引发民众产生精神层面的迷茫,甚至产生道德感的荒芜和社会规范的缺失,而这都在强调着中国乡土文化现代性构建的艰难和复杂。为此,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形态类型之一的电视剧,不但要应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还应该与文化思想界一道深入思考中国乡土文化真正现代性构建的方向和方法,并在剧中实现有效传播,为新农村建设以及实现文化强国、提升软实力而助力。

注释: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2。

②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1。

③周晓红:《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98:107。

④[美]罗伯森·罗兰著,梁光严译:《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98。

⑤[美]托马斯·维斯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化、儿童及进步》[A],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19。

猜你喜欢

现代性题材乡土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浅空间的现代性
乡土中国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芬芳乡土行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