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吡虫啉与联苯菊酯混配对麦长管蚜的毒力及增效作用

2015-01-06张威谢咸升李大鹏

甘肃农业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混剂联苯吡虫啉

张威,谢咸升,李大鹏

(1.山西省汾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山西汾阳 032200;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山西临汾 041000;3.山西省临汾继农种子公司,山西临汾 041000)

吡虫啉与联苯菊酯混配对麦长管蚜的毒力及增效作用

张威1,谢咸升2,李大鹏3

(1.山西省汾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山西汾阳 032200;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山西临汾 041000;3.山西省临汾继农种子公司,山西临汾 041000)

参照FAO推荐的浸渍法,研究了吡虫啉与联苯菊酯的5种配比对麦长管蚜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吡虫啉和联苯菊酯混配后,表现增效作用的配比为1∶1,2∶1,共毒系数(CTC)分别为273.22,126.17;表现相加作用的配比为1∶2,5∶1,共毒系数(CTC)为95.28,104.65;表现拮抗作用的配比为1∶5,共毒系数(CTC)为60.46。5种配比中以1∶1的配比增效作用最强。

吡虫啉;联苯菊酯;混配;共毒系数;麦长管蚜

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属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长管蚜属(Macrosiphum)[1],在我国遍及各产麦区,不仅发生频率高,而且还伴随病毒流行,给小麦生产带来严重威胁[2]。近几年麦长管蚜在我国常年发生已超过1 300多万hm2,占麦田总面积的90%以上,造成小麦减产10%以上,大发生年份减产超过30%。当麦蚜发生数量大、为害严重、以农业和生物防治不能控制其为害时,化学防治仍是突击控制蚜害的有效措施。化学防治在综合防治中的主导地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不会发生变化,但抗药性问题迫切需要解决[3],农药混配是防止或延缓抗性的主要措施[4]。吡虫啉和联苯菊酯已成为防治蚜虫的重要农药品种,但缺少对其合理配比研究。为了有效、持久防治麦长管蚜,延缓抗性产生,我们开展了吡虫啉与联苯菊酯混配防治麦长管蚜的毒力测定及其增效作用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由东莞市瑞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100 g/L联苯菊酯乳油由山东鑫星农药有限公司提供。防治对象麦长管蚜于2014年5月上旬采自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试验地麦田。

1.2 试验方法

1.2.1 单剂配制先用蒸馏水将吡虫啉和联苯菊酯原药稀释,配制成1 000 μg/mL的母液(由于乳油加入水中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较差,需现配现用),试验时再将母液按浓度梯度稀释。按预试验确定药剂5个不同浓度梯度,分别为2、5、10、20、50 μg/mL。

1.2.2 混剂配制吡虫啉与联苯菊酯有效成分比例按1∶5、1∶2、1∶1、2∶1、5∶1配制,每个配比按单剂浓度梯度配5个不同浓度(2、5、10、20、50 μg/mL),分别用混剂1、混剂2、混剂3、混剂4、混剂5表示。

1.2.3 室内毒力测定采用对滤纸药膜法稍加改动的浸渍法,在培养皿底部放1片滤纸,吸取1.5 mL药液,从滤纸中心向外均匀环形滴加,使其充分湿润。

毒力测定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浸渍法[5~6],根据预实验结果,将待测农药稀释成5个浓度梯度(2、5、10、20、50 μg/mL),然后选取附着麦长管蚜的小麦叶片,用毛笔剔除过大、过小且老弱病残的麦长管蚜,每处理麦长管蚜50头左右,将叶片在药液中浸渍5 s左右,然后迅速取出,用吸水纸吸取多余药液,放入含有对应药液滤纸的培养皿中饲养。用保鲜膜封住培养皿口,防止蚜虫逃走且保持水分,设蒸馏水为空白对照,重复3次。放入光照培养箱中,24 h后用解剖镜观察毛笔接触虫体腹部,足不动者视为死亡,记录麦长管蚜的死亡数和存活数。

1.3 数据处理

1.3.1 各个单剂和混剂的数据处理利用Finney几率值分析法分析剂量—死亡率[7~9],DPS软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及LC50[10]。

1.3.2 混配制剂的共毒系数测定设混合药剂为M,组成M的单剂吡虫啉为A、联苯菊酯为B,毒力指数为K,百分含量为P,以A为标准药剂。计算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建立毒力回归曲线,求出LC50和95%置信限。采用孙沛云方法计算各配比组合的共毒系数(CTC)[11],具体步骤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药剂的毒力

由表1可知,吡虫啉、联苯菊酯及二者不同比例的混剂对麦长管蚜的LC50为1.478 0~12.478 6 μg/mL。其中以吡虫啉最高,为12.478 6 μg/mL,其次是混剂5、混剂1,分别为4.675 0、4.601 9 μg/mL;混剂3最低,为1.478 0 μg/mL。毒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吡虫啉、混剂5、混剂1、混剂4、混剂2、混剂3。

2.2 供试药剂的共毒系数(CTC)

由表1还可知,供试药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混剂3最大,为273.22;其次是混剂4、混剂5,分别为126.17、104.65;混剂2、混剂1较小,分别为95.28、60.46。根据孙沛云的判定标准,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8]。吡虫啉和联苯菊酯混剂1的CTC小于80,表现为拮抗作用;混剂2和混剂5的CTC在80~120,表现为相加作用;混剂3和混剂4的CTC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混剂3的CTC最大,即吡虫啉和联苯菊酯的配比为1∶1时增效作用最强。

3 小结与讨论、

1)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和联苯菊酯混配的5种配比中,表现相加作用的配比为1∶2,5∶1,共毒系数(CTC)分别为95.28,104.65;表现拮抗作用的配比为1∶5,共毒系数(CTC)为60.46;表现增效作用的配比为1∶1,2∶1,共毒系数(CTC)分别为273.22,126.17,以1∶1配比的增效作用最强。2)吡虫啉是硝基亚甲基类内吸杀虫剂,是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的作用体,干扰害虫运动神经系统,使化学信号传递失灵。联苯菊酯是合成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作用于昆虫的外周和中央神经系统,通过刺激神经细胞引起重复放电而导致昆虫麻痹。有害生物对农药产生抗性的基本原因就是单一连续使用同一种药剂,使有害生物群体具有抗性基因的个体存活下来,并不断繁殖后代。麦长管蚜抗药性不断上升,许多烟碱类、拟除虫菊酯类单剂品种已对其虫防效不理想,混用农药需选用具有不同防治作用方式或不同防治靶标的品种。由于吡虫啉和联苯菊酯的作用机制不同,它们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因此二者混配后增效明显。

表1 吡虫啉、联苯菊酯及其混剂对麦长管蚜的毒力

[1]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委员会昆虫卷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昆虫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5:123-125.

[2]杨文钰.作物栽培学各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23-170.

[3]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85-87.

[4]赵善欢.植物化学保护(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50-251.

[5]幕立义.植物化学保护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39-51.

[6]FAO.Tentive method for spider mites and their eggs Te原tranychus App,and Panony chusulmi(Koch)[J].Bull FAO plant.prot.1980,22(516):103-107.

[7]成惠珍,郑淑英,郭玉荣,等.麦蚜对几种药剂的抗性[J].河南农业科学,2004(6):35-40.

[8]FINNY D J.Probit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versity Press,1971:333.

[9]胡连凤.防治麦蚜田间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8(18):57-60.

[10]洪波,代红军,钱永德.吡虫啉、烟碱对枸杞蚜虫的毒力测定及防治试验[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2,23(1):14-16.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NY/T 1154.7-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本文责编:杨杰)

Synergistic Effect of Combinating Imidacloprid and Bifenthrin to 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

ZHANG Wei1,XIE Xian-sheng2,LI Da-peng3
(1.Fenya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Fenyang Shanxi 032200,China;2.Institute of wheat,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Linfen Shanxi 041000,China;3.Shanxi Province Linfen Jinong Seed Company,Linfen Shanxi 041000,China)

Five kinds ratio of imidacloprid and bifenthrin are reaseached on 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for synergistic effect refered to FAO recommended immersion method.The result shows that mixed ratio of synergistic effect are 1∶1,2∶1,cotoxicity coefficient(CTC)are 273.22,126.17,additive effect are 1∶2,5∶1,CTC are 95.28,104.65;antagonism effect is 1∶5,CTC is 60.46.The better ratio of synergistic effect was 1∶1,which can provide the reasonable mixed basis for imidacloprid and bifenthrin.

Imidacloprid;Bifenthrin;Mixture;Co-toxicity coefficient(CTC);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

S435.122

A

1001-1463(2015)03-0041-03

10.3969/j.issn.1001-1463.2015.03.014

2014-11-12

张威(1978—),男,山西汾阳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及农作物区域试验与示范工作。联系电话:(0358)7335079。E-mail:504099058@qq.com

猜你喜欢

混剂联苯吡虫啉
CO2驱气溶性降混剂提高采收率机理实验
甲酸乙酯和异硫氰酸甲酯混用对菜豆象的熏蒸活性研究
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剂的配方研制
噻虫嗪、吡虫啉灌根防治苹果绵蚜及砧穗组合抗性试验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一种便捷、可视化的CO2驱助混剂评价方法
——高度上升法及其在油田化学中的应用*
2017年巴西进口近8000t吡虫啉价格上涨感受明显
乙氧氟草醚与莠灭净混剂防治玉米田杂草的室内活性配方筛选
2,2’,4,4’-四溴联苯醚对视黄醛受体和雌激素受体的影响
新型联苯四氮唑沙坦类化合物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