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pley手法复位结合深刺翳风穴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观察

2015-01-05何刚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7期
关键词:规管良性手法

何刚

(四川省广元市中医医院,四川 广元 628000)

Epley手法复位结合深刺翳风穴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观察

何刚

(四川省广元市中医医院,四川 广元 628000)

目的观察Epley手法复位结合深刺翳风穴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Epley手法复位加针刺组35例与Epley手法复位组33例,比较两组疗效、症状评分、复发率及安全性。结果共66例完成研究,手法复位加针刺组总效率97.06%,高于手法复位组的84.38%;手法复位加针刺组症状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手法复位组;手法复位加针刺组复发率为6.25%,低于手法复位组的13.33%(均P<0.05)。两组均无安全性事件。结论Epley手法复位结合深刺翳风穴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疗效优于单纯手法复位治疗,且复发率更低。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针刺 翳风穴 手法复位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周围性眩晕之一,易复发,年发病率居周围性眩晕单病种首位[1-2],85%~90%的异位耳石发生于后半规管,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C-BPPV)是最常见的BPPV,手法复位治疗被认为是治疗PC-BPPV最为有效的方法[3]。近年来笔者通过Epley手法复位结合深刺翳风穴治疗BPPV患者34例,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西医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于2007年发布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中PC-BPPV诊断标准[4]。中医诊断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订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18~70岁;未接受其他治疗;能配合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其他眩晕如中耳炎、梅尼埃病、严重颈椎病等;合并有精神病或吸毒、严重感染、严重血液病、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病及其他器官或系统严重疾病者;妊娠或哺乳妇女;研究者认为不宜入选的其他原因。剔除、脱落标准: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未接受治疗或治疗未完成而中途退出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

1.2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是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共68例,均为PC-BPPV,所有患者以抛硬币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结束时脱落及剔除两组各1例,共66例纳入统计。手法复位加针刺组34例,男性15例,女性19例;年龄22~76岁,平均(49±17)岁;在手法复位治疗同时加用深刺翳风穴。手法复位组32例,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23~77岁,平均(48±15)岁;只给予手法复位治疗。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1)手法复位加针刺组。针刺选穴:双侧翳风穴。具体操作方法:患者俯伏坐位或卧位,于耳垂后方,乳突和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取穴。常规消毒后,选取直径0.3 mm,长75 mm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从后外微向前内方刺入,进针25~30 mm左右,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接G6805型电针仪,疏密波,电流强度宜小,最大不超过患者耐受度,留针30 min。针刺结束后给予手法复位治疗,手法复位Epley法[5]:患者坐于诊疗床上,背对医师,头转向患侧45°,躺下呈仰卧位,肩平床头,头下挂床边与床面呈15°,观察眼震;将患者头转90°(向健耳侧),侧身,保持头位不变,此时患者面朝地面;嘱患者坐起并低头30°,每一个体位均保持30~60 s。一次治疗未完全改善的患者间隔2~3 d继续此治疗,重复3次治疗为1疗程,疗程结束仍无效者采用其他方法治疗。术前向患者讲解手法复位的目的、治疗方法、效果,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色、脉搏,及时询问患者对手法复位术及针刺的耐受程度。治疗结束后,嘱患者48 h内尽量保持直立头位,避免头部过多活动,尤其是前倾、后仰及向患侧转头,睡眠时取半坐卧位并垫高头部,并告知眩晕的防治知识,缓解心烦焦虑急躁情绪。2)手法复位组。不给予针刺治疗,其他手法复位法同治疗组。

1.4 观察项目 1)症状评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制定。眩晕为主症,按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为2、4、6分。次症为恶心、呕吐、耳鸣、其他兼症(心悸、汗出、头昏),根据症状有无分别计1分、0分。治疗开始前及治疗两周后分别进行症状评分。2)复发率观察。治疗结束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记录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的复发情况。3)安全性观察。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面色、脉搏,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汗出等植物神经症状情况;观察患者对手法复位术及针刺的耐受程度;针刺意外与并发症出现情况并记录。

1.5 疗效标准 疗效评定按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7年发布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4]相关标准进行,患者开始治疗两周后进行疗效评估。痊愈:眩晕完全消失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有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完全消失。无效:眩晕和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的BPPV。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PC-BPPV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手法复位加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手法复位组(P<0.05)。

表1 两组PC-BPPV患者疗效比较(n)

2.2 两组PC-BPPV患者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2周后两组症状评分,主症、兼症均有明显下降(P<0.01);手法复位加针刺组症状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手法复位组(P<0.05)。

表2 两组PC-BPPV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PC-BPPV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手法复位组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主症 兼症手法复位加针刺组 治疗前 5.11±0.88 2.79±1.41(n=34) 治疗后 0.83±1.01*△0.41±0.56*△手法复位组 治疗前 4.92±1.11 2.56±1.39(n=32) 治疗后 1.34±1.19*0.82±0.69*

2.3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因各种原因手法复位加针刺组失访2例,手法复位组失访2例。手法复位加针刺组复发2例,复发率为6.25%;手法复位组复发4例,复发率为1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安全性评价 两组患者手法复位治疗过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眩晕恶心等症状,但均能耐受;未出现针刺意外及并发症。说明手法复位加针刺治疗与单纯手法复位治疗均是安全的。

3 讨 论

BPPV属于周围性眩晕,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其发病机制认为是由于椭圆囊耳石膜上的碳酸钙颗粒脱落并进入半规管所致。当头位改变时会引起内淋巴液流动的畅通性不足而发病[1,7]。85%~90%的异位耳石发生于后半规管,5%~15%见于水平半规管[3]。临床上绝大多数BPPV属于“管结石型”,也可能与外伤、耳部疾病、内耳供血不足(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等)有关,BPPV患者的易感因素包括老年人、头部外伤、既往内耳病史、偏头痛、骨质疏松以及普通外科手术史等[5,7-8]。其特点是:1)发作性眩晕出现于头位变动过程中;2)Dix-Hallpike或Rolltest等检查可同时诱发眩晕和眼震,头位变动与眩晕发作及眼震之间存在5~20 s的潜伏期,诱发的眩晕和眼震一般持续在1 min之内、表现为“由弱渐强——再逐渐弱”;患者由卧位坐起时,常出现“反向眼震”[1]。手法复位治疗是根据嵴顶结石和管结石学说,对患者进行鉴别后给予手法治疗,使脱落耳石复位。大多数BPPV患者经手法复位治疗有明显效果,但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复发无预防作用[7-8];而且经过手法复位治疗的患者仍常遗留头晕昏沉、恶心呕吐、心悸汗出等植物神经症状,也有研究发现年龄、疾病病程的长短、相关糖尿病、脑血管病等合并症明显影响着患者手法复位康复的有效率,尤其在高龄、长期慢性迁延性及多种合并症时疗效欠佳[9]。这就提示需要在手法复位治疗基础上配合其他多种治疗手段以进一步提高疗效、预防复发。

本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多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肝、脾、肾之虚为本,风、痰、瘀之邪为标。其主要病机为肝郁风动、痰瘀内阻、髓海不足、脑失所养,风、痰、瘀诸邪合而为患所致。《灵枢·口问》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翳风穴位在耳垂后乳突与下颌角之间凹陷中,乃手少阳三焦经腧穴,手足少阳之会。针之能通利耳窍、息风止眩。其针法一般为直刺0.8~1.2寸。近年有研究应用CT技术发现针刺翳风穴进针深度约3.5 cm时,即最佳进针深度[10],平均危险深度为(35.52±6.31)mm[11],因此深刺翳风穴30 mm左右是安全的。翳风穴深刺,既能通利耳窍,熄风止眩,也可能通过刺激局部外周神经末梢或其他感受器而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缓解脑部及前庭动脉微小血管痉挛,扩张脑微血管,进而改善内耳微循环,促进内耳膜迷路、前庭的平衡功能恢复。需要注意的是双侧翳风由后外微向前内方刺入,针尖深达茎乳孔处附近,电流将通过颈段脊髓前方,因此电流强度宜小,切勿通电太强,以免发生意外。

由于85%~90%的BPPV均为PC-BPPV,因此本研究专门观察Epley手法复位配合深刺翳风穴治疗PC-BPPV的临床疗效。两组方法均安全有效。通过中西医结合方法与单纯手法复位对照组的疗效、中医症状评分及复发率比较,提示Epley手法复位配合深刺翳风穴治疗PC-BPPV疗效优于单纯手法复位治疗,且复发率更低。根据PC-BPPV的发病原因及机制,以及翳风穴的治疗作用,考虑Epley手法复位配合深刺翳风穴中西医结合治疗PC-BPPV有相互补充的作用,能够使疗效进一步提高并降低复发率。同时初步发现手法复位配合深刺翳风穴治疗能够缩短急性期病程以及改善其植物神经功能症状,但因未作资料统计,故有待今后进一步观察研究。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眩晕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5):369-374.

[2] 孙小英,赵性泉,鞠奕.前庭中枢性及周围性眩晕患者视频眼震图参数特点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13,8(5):346-350.

[3] Fife TD,Iverson DJ,Lempert T,et al.Practice Parameter:Therapies for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n evidence based review)[J].Neurology,2008,70(5):2067-2074.

[4]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3):163-164.

[5] Paul K,Richard LS,Brian H.Benign paroxysinal positional vertigo: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discussion of canalith repositioning maneuvers[J].Ann Emerg Med,200l,37(4):392-398.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4-27.

[7] 阿道夫M·普朗斯坦,托马斯·伦珀特.眩晕和头晕:实用入门手册[M].赵钢,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132-141.

[8] 张素珍.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42-157.

[9] 沈双.手法复位治疗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11):697-699.

[10]张惠林,王玉明.翳风穴针刺深度及角度CT定位探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8):24-24.

[11]姜雪梅,高彦平,黄泳.翳风穴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针灸,2005,25(11):781-783.

R255.3

B

1004-745X(2015)07-1251-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7.048

2015-01-15)

猜你喜欢

规管良性手法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层递手法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19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半规管功能分析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上半规管裂发生率及其HRCT特征
动物也会晕车吗
“四个注重”让家事审判良性发展
不同方式半规管阻塞术治疗顽固性梅尼埃病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