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转型发展的思考

2015-01-05石龙刘晶高敬萍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体校文化课广东

石龙,刘晶,高敬萍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663)

2010年国务院五部委联合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意见》之后,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颁布了《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设置标准》,随后,2013年国家体育总局召开了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并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意见》。全国各地区在加强体校的标准化建设;构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都展开了新一轮的改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转型发展良好局面。[1]

广东是全国体育大省,在新形势下青少年体育工作提出了要加强省体校、广州、深圳三个示范基地的建设,提升发展层次,建成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示范型重点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对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进行大胆改革,一是各级各类体校要实现“三纳入”,把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序列、把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把体校的文化教育纳入地区教育发展规划。二要建立机制,承担文化教育任务的各级各类体校要建立体育部门主抓训练、管理,教育部门主管文化教育的管理体制。三要分类实施,省体校、广州、深圳三个示范基地基本保持现有模式;不具备文化教学条件的地市级体校要实施文化教育撤并;除番禺、增城等具备条件的体校外,县区级体校原则上不承担文化教育任务。四要推行文化测试制度。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竞赛要建立文化测试制度,文化测试不达标的运动员不得参加比赛。[2]目前,广东共创建了23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级体育项目传统校19所,省级体育传统校262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4个,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5个,全国青少年体育户外营地1个,校外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5个。市级体校专门训练人数达9300多人,县区级体校在训人数20000多人,传统体校在训人数达60000多人。通过政府政策调整,加大投入,广东形成了以地市级体校为骨干,县区级体校为基础,传统校、俱乐部、普通学校为延伸的四级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网络。

但是,受历史和条件影响,广东青少年文化教育普遍缺失,严重制约优秀竞技运动人才的培养,在体育转型发展新形势下明显乏力。广东体育创新发展必须解决好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笔者于2012年至今组织进行广东体校文化教育的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对广东省和全国同类体校文化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1 调查对象、方法和内容

1.1 个别访谈:2012年5月在广东第13届省运会总结座谈会、2013年3至2014年5月在全省体育干部培训班、广东体校教练员培训班和传统体育学校体育教师培训班、国家体育总局召开的调研会上,对全国、各省市体育领导、教练员进行了个别访谈,了解了运动员文化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个别访谈了国家体育总局和广东体育局负责人。

1.2 实地考察:2012年10月以来,对山东、江苏、上海等地区体校以及广东省体校、深圳体校、佛山体校、惠州体校、广东省船艇训练中心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召开了座谈会,了解了各地区体校文化教育现状和面临问题,影响体校文化教育的因素,以及自主解决方法和所取得成绩。

1.3 调查问卷:2012年7月,以问卷形式对广东运动员训练单位进行了运动员文化学习及有关情况调查。发放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65份;2013年7月,对广东运动员文化考试范围、标准、内容、组织形式等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5份,回收有效问卷44份;参阅了2012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对全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问卷调查情况统计及广东运动员文化教育调研报告。

1.4 考试成绩分析:对广东1224名运动员2013年7月文化课考试成绩进行了分析。

2 体校文化教育情况分析

2.1 在校生与注册运动员

据2014年统计,目前全国市级同类体校共226所,在校生78362人。从2014年7月广东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体校在校生分布图1、2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体校学生较多,偏远地区较少,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选择多样化,体校学生将越来越集中在经济社会发达地区。国家体育总局《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设置标准》颁布之后,受条件限制,过去各省市试图扩大体校规模,一县一区办体校的计划已不再现实。从图1、2进一步分析,广东体校2014在校生人数与2011年相比,除广州、深圳、珠海经济发达地区外,其他地区均呈现下滑趋势,生源存在巨大萎缩,招生困难。与外国运动员俱乐部办学模式相比,传统独立的体校办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需求,亟待改革。[3]

图1 广东珠三角地区体校在校生数(2014年7月)

图2 广东粤东西北地区体校在校生人数(2014年7月)

图3 广东珠三角地区注册运动员学龄段分布(2014年7月)

图4 广东体校在校生年级人数分布

图5 广东注册运动员学段及男女比例分布

图6 广东省各地区体校高中和中职人数分布(2014年7月)

从图3中可以看出,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最多的注册运动员主要为初中阶段学生。进一步分析图4,运动员主要集中在小学五年级至初三阶段,这个年龄阶段正是青少年出竞赛成绩的良好时期,特别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4]因此,强化这一阶段的训练和文化教育,是体校的重中之重。同时,从图5中也可以看出,青少年运动员分布呈现明显的橄榄状,小学低年级受项目等因素影响,人数少;然而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很快锐减,学生失学严重。从图6可以看出,到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接受了中职教育。高中阶段的学生因为竞赛成绩问题而面临淘汰,需要重新规划未来职业,而与运动技能相关的职业教育会越来越受欢迎。[5]目前,广东体校普通高中、中职并行,而中职越来越呈现上升趋势,说明体校按照中职教育发展,即符合学生需求,也符合体校实际情况。

据统计,截止2014年8月1日广东省注册运动员共10954人,其中:小学年龄段2242人,初中年龄段5821人,高中年龄段2073人。而在我们组织广东运动员文化课考试报名时,体校就读报名人数为7485人。说明目前有2651人在训练基地、其他学校或自主学习,也不排斥该部分运动员放弃文化课学习,这值得关注。

2.2 文化课教师

从图6、7可以看出,按照全国体校师资配备标准,广东体校文化课教师无论在珠三角地区,还是粤东西北地区均明显不足,而且呈现出极不稳定现象。据统计,2011年8月广东省(区、市)各级各类体校教练员总数1840人,各级各类体校文化教师总数793人,文化课教师仅占到教练员的三分之一。广东体校文化课教师普遍缺编,一方面是长期不重视文化教育,往往挤占教师编制。另外,由于体校班级学生人数少,年级多,往往一位文化课老师承担多门课程多个年级的教学,也使学校有可能压缩教师数;学校在解决教师少的问题上往往采取临时外聘等形式,很难形成稳定的文化课教师队伍。[6]目前更多的解决方法是按照政策推给地方教育局来安排,但因为教学特点、校园地址等具体情况,往往很难兼顾,也终难落实和解决。

图7 广东珠三角地区体校文化课教师人数情况(2012年11月)

图8 广东粤东西北地区体校文化课教师人数情况(2012年11月)

对广东体校语文、数学、英语骨干教师调查情况来看,教师学历已经达到要求,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熟悉体校学生情况,教学业务能力强,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其年龄也正是最为旺盛时期。从我们组织全省文化课《考试大纲》研制编写和题库建设工作来看,体校文化课教师认真负责。但是,由于体校长期封闭办学,交流体制不畅,文化课教师很少能够参加培训,更难与普通学校文化课教师互动交流,他们特别希望同其他学校进行教学交流研讨,提升教学能力。

2.3 使用教材

从广东各地区体校使用教材调查汇总表1、2、3可以看出,全省体校文化课使用教材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这一方面反映出体校文化教育长期缺少统一管理,各自为政,缺少统一的文化课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另一方面体校教学年龄、层次、班级多样,单一教材很难适应教学需要。目前,体校高中阶段大部分转向中职,存在教学内容交叉过渡情况。以2012年2月统计,全省承担文化教育任务的体校,选用体育中等职业教材的有12所,选用普通中小学教材的有22所。体校文化课教学标准和内容的统一,是开展教学交流和监督,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目前体校迫切需要尽快研制一套适合运动员学习的教材,加强教学研讨和交流。

表1 广东各地区体校使用教材调查汇总

表2 广东各地区体校使用教材调查汇总

表3 广东各地区体校使用教材调查汇总

2.4 文化课考试成绩

2013年8月,我们组织进行了广东6个运动项目(赛艇、跆拳道、排球、武术、拳击、跳水)共1244名运动员的文化测试。其中:高中324人,初中666人,小学254人。文化课测试按照国家颁布《中、小学课程标准》,取语文、数学、英语的最低标准执行,试卷为100分。从试卷考试成绩统计分析看,总体成绩较差。各运动项目之间考生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基础知识明显不足。成绩较好的学生则三科之间无明显差距,而较差学生则均差。由于测试标准取最低,学生基础差,很难达到评价目的。但也从学生考试分数的量化分析中反映出运动员长期缺少文化课教育,基础知识较差,只顾训练,或放弃文化学习,这种现象让人担忧。

图9 广东部分体校小学生文化课考试成绩分布(2013年7月)

图10 广东部分体校初中生文化课考试成绩分布(2013年7月)

图11 广东部分体校高中生文化课考试成绩分布(2013年7月)

从图8、9、10可以看出,体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差异性极大,基础知识差,越是高年级学生成绩越差,越是偏冷的运动项目训练者成绩越差。从考试成绩分析可以发现,如排球、武术等普及运动项目运动员文化考试成绩普遍较好;说明运动项目与运动员文化学习关联性强,开放环境对运动员文化综合素质影响深刻;年龄越小的运动员考试成绩越好,说明体校越来越重视文化学习,正在向好的方面转变。语文考试中出现许多生动感人的优秀作文,运动员对体验感悟类知识吸收快,这些都反映出体校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中的特殊认识规律,值得深入研究。用考试手段评价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程度很难真正把握,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适合实际情况的教学评价标准和手段。通过文化课考试成绩分析,目前运动员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具体暴露了出来,值得深刻反省。

3 对策与建议

3.1 认真落实《实施意见》

广东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提高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破除唯金牌、成绩论,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应尽快建立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的监督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制定地区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将体校的文化基础教育纳入到教育部门的考核内容之中。要完善运动员的分流机制,把不具备发展潜力的运动员适时调整分流;体校尽快按中职业加强办学方向的转变,做好中、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衔接,不断提高运动员的招生比例,促进运动员就学、就业。应尽快建立起运动员输送的文化测试制度,文化水平不达标的运动员不得向上级单位输送,不得参加比赛。

3.2 加快办学基础建设

广东体校要按照《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设置标准》制订建设规划,尽快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加大经费投入,改善体校教学设备设施,特别是文化课远程网络化教学设备建设。凡没有条件改善的体校需要尽快按照政策调整,不具备文化教学条件的地市级体校要撤并,淘汰一批效益差的体校。省体校、广州体校、深圳体校实施开放式办学,充分利用体校的优质体育资源,面向普通学校和广大青少年,通过开放场馆、举办培训、组织活动,吸引普通学校进行教学交流,促进体校文化教育的发展。

3.3 加强师资培训和教研活动

广东地方教育部门统筹向体校派出优秀教师承担文化教学工作,条件好的体校必须配齐文化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修订基层教练员、文化课教师职称评定办法。根据运动队伍招生年龄不同,个别年级班级人数太少,班级数较多,老师需要跨级或跨学科上课,周课时数较多,教学情况复杂等实际情况,应制定鼓励普通学校接受插班就读,缓解师资队伍压力。定期召开文化教育专题研讨会;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学的调查研究;研究制订符合文化教育特点的学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质量评价体系,开发教材;继续抓好教师远程培训;启动各项教研活动。[7]

3.4 尽快研制针对性教材

目前,缺乏针对体校学生学习的教材影响和制约了广东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提高。体校学生流动性强,运动项目各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班级多,人数少,文化课教学不能完全用普遍学校教材和方法,迫切需要把挖掘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相通之处,把训练内容和文化学习内容有机融合起来,制定符合运动员成长经历和训练生活的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运动员特别需要进一步加强英语学习,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组织开发适用运动员的教学软件,开展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努力为运动员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进行学习创造条件。高中阶段尽快研制中等体育职业教学教材,推动体校尽快向中职发展。

[1]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青少司工作文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

[2]高敬萍.广东省体育局高敬萍副局长在2014年全省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z].2014:8-20

[3]石龙,等.德国竞技运动人才培养对我国的启示[J].青少年体育,2014(4):131

[4]虞重干,等.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理念的重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2):59

[5]宋丽华,赵晓光,王福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2010,26(6):18-20

[6]王向宏,等.“体教结合”模式培养我国竞技后备人才运行状况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1)

[7]李毓毅.创新思路、科学发展,为推进体教结合、建设体育强市而奋斗[J].体育科研,2012,33(2)

猜你喜欢

体校文化课广东
Gardening is popular in schools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2019年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总决赛在广东清远举行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合理安排训练 树立学习榜样
艺考生如何“逆袭”
艺考生不能轻视文化课
广东舆情
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阵地不容"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