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史的创新性教学模式探究

2015-01-02ChangLin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5年1期
关键词:史论课件知识点

常 霖 Chang Lin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设计史的创新性教学模式探究

常 霖 Chang Lin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本文以设计史的传统教学模式探讨为切入点,分析了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提出了情境式学习方法辅助多媒体技术的创新性教学模式,从而阐述了设计良好课型设计与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对设计史的课程教学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堂气氛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深化改革,为综合性大学艺术类本科生课程教学提供了可行性意见。

设计史;创新性;情境式教学方法

设计成为一门研究学科的历史并不是太长,然而对设计史的研究历史相应的就更短了。在学科研究的领域中,往往时间的沉淀和学科理论高度成正相关变化,这也恰恰成为了治学需实,无法讨巧的地方。正如尚刚先生在《从“写法”说起》一文中曾经提起过设计史仍然是历史的一部分,对其研究自然要遵循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基本要求,在掌握准确史料的基础上生发观点和结论。其实这段话的重点是“认识”与“生发”,我的理解是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然后生发是需要创新力来推动的,这也恰恰和我们在本科教学中开设艺术史,期望对学生的艺术视野开拓起到重要作用的出发点不谋而合。

1 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近年来,设计史论课程已经成为了艺术院校的专业必修课,但是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讲授”模式之上,尤其是面向艺术类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这种教学模式和课型模式的无法摆脱史论课程固有的“乏味、陈旧”的感受,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关于设计史的教学探讨上,国内外专家都提出过一些建议。如2012年姜彦文在《实践出真知:美术史论学科实践教学课程模式探讨》一文中提出在课程设置上以艺术考察课程为突破口,将其与美术理论专业课学习、考察报告的写作、论文讲演、论文集编辑、展览策划与宣传、市场调研与推广、平面设计与展示设计等其他相关的实践课程结合起来,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能力[1]。同年,温平教授也在艺术教育期刊上发表了《中外艺术史课程的教学思考》一文,他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学习艺术专业不能与从事艺术史专业研究划等号,要区别对待,应该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而有两种不同的课程内容编排和教学手段[2]。启发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对症下药。通过多年的设计史课程的教学探讨和教学经验,笔者发现我校的课型模式研究在如下方面还有待深入:以往的研究虽然肯定了课程设置应与专业特色,但对课型体系、设置原则、实施方法、课程管理和评价等如何与专业特色接轨等具体内容缺乏深入的研究,因而可操作性不强,创新性不足。

2 创新性教学模式探索与提出

所谓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并不是单纯的照搬或者套用,更不是找到了症结之后利用“1+1=2”的机械模式来叠加,利用新方法新手段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才是关键;此外,笔者认为,多年来教学发现不同基础的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摄取和消化的能力截然不同,而史论课程的教学原则应该是因材施教,灵活的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以及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调整上课的进度与方法,从而创新或者改良现有教学模式,才能让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落到根本。针对目前的设计史教学中所引发的症结,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4点创新式模式:

(1)摆脱传统讲课模式:传统的设计史论课程是以“教师为中心,讲课为主导”轴线展开教学的。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循规蹈就,保证传统知识点的梳理及传授,但是史论的背后更重要的不是讲述与还原,而是观念,有时候历史观不一样,对历史的表述也会不相同,艺术史尤其甚之。因为艺术史的很多观点以及表述就建立在图案和色彩上的。既然艺术的表达形式自古以来就是风起云涌、风繁多姿的,那么笔者认为对艺术史的研究路径和方法也应该趋于多元化,而不是“人言亦言”,这样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对未来艺术成果的期待,而不单纯是对既有成果进行评价。既然目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那么传统的“念书、背书”的史论教学方式的滞后就显现出来了。举例来说,可以在教学中弱化书本章节的限制,教师可以按照不同的线索关系将有效知识点来重新细分,例如说门类、断代、影响值、生活形态、风格特征、制度体系等等都可以作为细分的关键词,从而生成更加生动立体,带有比较性的设计史图像,让学生突破书本的格局,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细分路径切入知识点,而且达到深化整个学科对设计本质的思考。在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弱化一种“以讲为主导”的形式感,用讨论、对比、实践的互动模式来强调“以讲为引导”的课型模式。在每个章节中先梳理知识重点,再打破格局提出关键问题,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重新细分知识点,这种新的课型模式既可以摆脱学生对史论课程乏味繁琐的抵触,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认知能力,促进设计专业类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提升其创造美的能力和欣赏美的情趣,让教学目的“浅入深出”。

(2)优化教学辅助手段:既然设计史的教学对象是从事创意设计的学生,那么教学的重点就应该是体会、领悟、感知,而非生硬了解。利用情境学习的模式来替代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最早这种教学理念的提出在1989年,由Brown、Collins和Duguid在一篇名为《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3](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的论文中。他们研究发现并没有受过科班教学和训练的职业性工人,通过长时间的职业操作,就可以像专家一般解决问题。不难发现这些人是在真实的工作活动中学习,并依据平日工作中与情境互动的经验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这种现象表明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受环境中活动的影响,与情境互动,与已有知识重新组织、建构的结果[4]。换而言之,在设计史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可以通过视频、音乐、故事等营造出来的真实的画面感来切入情境之中,身历其境的感触与思考,由于每一个人学生所感触到的情境共鸣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这种教学学习的方式中,可能面对同一个知识点,会因人而异得到不一样的思路和答案。相对于以前“生硬念书教学”的模式而言,这种情境式学习的方法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在多年的设计史教学中也反复探索尝试了这种创新性教学模式,举例来说,西方设计史的书籍教材大多是以风格流派为轴线展开讨论的,但是同一种风格流派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域不一致,起源时间不一致,主要人物观点的偏差可能会有一些区别,而这些区别在设计中会表现为不一样的图形变现手法或者是色彩趋向,很多时候单纯利用理论讲述学生往往概念模糊,最后只是“知其名而不知其意”。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将每一种风格流派最有代表性的设计手法、变现图案或者是颜色都转化成课件的设计元素,让学生每一眼看到的课件都是一种直观的情境设计,从视觉上,听觉上来感受这种风格流派的特征,例如图1-3所展示的就是笔者在讲授“荷兰风格派”的课件,直接将变现元素提炼出课件背景。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不应该狭义的理解为创造、还原尽可能真实的知识背景环境。这样设计的另外一层含义在于,通过这种设计,引导学生知道任何的历史设计元素都可以通过创新,变成现代艺术的触角。

(3)强化课程艺术氛围:既然情境营造是学习的前提,那么课程气氛就是关键。学生反感史论课程其实排斥的是乏味的“讲与听”,而设计类学生更应该在课程中接触一些直观的、动态的甚至是前沿的课程手法。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如下的经验:其一,要让课件“美起来”,去除整版的文字,利用课程知识点来装饰课件,用关键词来引导思考,如图4在讲新艺术运动的时候用当时的绘画元素来“画”课件,让学生直观体会,而不是对着书看复印的图片;其二,让课件“动起来”,作为设计专业的教师应该时刻掌握一些前沿的,时尚的软件来运用,笔者近年来运用IEBOOK电子书、PREZI甚至是把课件做成APP让学生下载,这些动态的,绘声绘色的课件形式所取得的课堂效果远远的优于板书和传统文字多图片少的PPT,如图5就是笔者用现代软件制作的课件;其三,让课件“带起来”,这里所说的带是指带动讨论与思考,在每一个章节结束前,特别是课堂气氛最浓的时候,由课件带出小结和思考题,这种利用气氛顺水推舟的方式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如图6-7。

(4)改良课程评价标准:为了配合情境学习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在设计史课的评价标准中笔者认为设计视野的培养远远大于知识点的掌握,所以复合型的课程考查模式应该取代“一卷定分数”的考试模式。所谓的复合型评价标准是指利用分层次的作业形式来综合评价学生。举例来说将该课程改为30人以下的小班授课制,这样才能首先保证教师有足够的精力来辅导每一个学生的作业,其次,学期末的课程成绩由几次大小不同,形式不同的作业按比例相加而成,例如每一次授课结束后,提出章节内容小结,然后给出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迅速的发散思维思考,并且给每一个答案一个评分,每4-5次授课结束后,让学生自由组成讨论小组,教师给出一个知识点细分路径,让讨论小组的成员们头脑风暴,然后按照每一组讨论的内容交一份形式不限制的5分钟演讲,这可以设计的重点是在于对小组讨论学习氛围的营造和能力的培养,既提高学习的效果又锻炼团队协作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将来走出校门的设计师来说非常重要。最后,课程结束前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个设计作业,在之前理论课程中已经教授的知识点范围内自主地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风格流派,知名设计师、设计团队例如孟菲斯、或者是抓住一个设计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总结选题的风格特色和产生的历史背景,提交一份研究并报告,并且根据自己所选择的课题内容用设计方法提炼典型性的设计元素并设计一件具有该元素风格的作品。多年来笔者通过反复摸索,得到了这种分层式的评价标准来检验教学成果,效果显著。

图1 用知识点特征设计课件

图2 插入相关视频营造情景

图3 将信息元素进行对比

图4 利用创意强化艺术形式感

图5 利用创意强化艺术形式感

图6 知识点小结

图7 作业形式多元化

3 结语

艺术史即为“用历史的眼光来阐释艺术的发展历程”。设计史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向我们展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这样的简单,物品是表现,思想才是精髓,同样的道理,学习设计历史最终的目的也是传承历史元素来创新当代精神。那么创新性的设计史论教学模式的探索就变得更加迫切与必要。

(责任编辑:黄 炎)

[1]姜彦文.实践出真知:美术史论学科实践教学课程模式探讨[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9,(03).

[2]温平.中外艺术史课程的教学思考[J].艺术教育,2012,(02).

[3]刘伟.基于情境认知理论提高工业设计本科毕业设计水平[A].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会论文集[C].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112-116.

[4]韩玲玲,张康风.对情境学习理论的几点认知[J].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9).

[5]徐新逸.情境学习对教学革新之响应[J].研习信息,(1):16-23.

[6]谭嫄嫄.工业设计史课程情境教学模式的探讨 [J].艺术百家,2009,12:108-109.

[7]胡文仲.中国家具与中国传统文化现象(一)[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3,05:20-23.

[8]程艳萍,吴智慧.中国明清家具现代价值考[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05:28-29.

[9]干珑.创新现代中式家具的研究与实践[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9,06:1.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Discussion for "Design History"

Based on design history course of the teaching mode for breakthrough point,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in the use of defects and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Situational learning method is proposed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of auxiliary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expounds the design good class design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teaching mode, the design of history teaching from the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ethod, classroom atmosphere and evaluation ways to deepen reform, provides th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art feasibility suggestions.

Design History;Innovative;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TS664;TU86

A

1006-8260(2015)01-0072-02

2013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JG05)

猜你喜欢

史论课件知识点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百年边疆治理思想史论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工业革命背景”看复习课中的史论结合
关于G20 的知识点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课件综述——《识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