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及应对建议

2015-01-01乔章凤

天津经济 2015年11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天津人才

◎文/乔章凤

天津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及应对建议

◎文/乔章凤

随着天津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天津市创新创业人才呈现出新的特点、新的问题。通过对天津市重点企业的调研显示:天津市创新创业人才呈现出整体素质较高、国际化趋势明显、人才来源渠道多元化、科研创新团队效果显著等特点。人才队伍的突出问题表现在:整体规模亟待提升、人才队伍国际化程度不高、创新创业平台尚不完善、人才服务产业发展滞后等。并进一步从促进多元创新型网络聚集人才,开创海外高层次人才队伍新格局,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区域国际人才服务市场以及营造宜居宜业的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创新人才;人才集聚;天津人才队伍

通过对天津金融、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物流、文化创意等120家重点科技型企业进行调研,并对20家大企业作了深度访谈,调查显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定位的背景下,随着天津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新创业人才需求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一、创新创业人才需求及发展特点

(一)创新创业人才整体素质较高

创新创业人才大多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其中硕士、博士、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研究员十分常见。统计表明,2014年末在津两院院士37名,引进聚集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13人,以工作调动方式从外地引进人才2936人,博士后850余人。调研显示,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及科技项目主要负责人为本科及硕士以上学历者占88.1%,从事本专业工作者占80.5%,工作前拥有相关经验及技术者占83.2%。由此可见,学历、专业、工作经验与技能需求主导了企业选拔创新性人才的趋势,间接反映了科技型企业对创新人才个人学习能力及实际工作能力高度重视的特点。

(二)中青年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骨干力量

调研显示,创新创业人才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其中,人才总体分布集中于25岁以下及25-35岁的企业分别占样本的6.1%和62.6%,即将近70%的重点企业创新创业人才主要分布在35岁以下。另外,超过半数的重点企业,主要技术负责人等高层次创新人才集中在35-45岁。主要负责人在45岁以上的企业仅占29.0%,技术负责人集中在45岁以上的企业占比13.5%,相对比,技术骨干比领导骨干低龄化程度更高。

(三)人才队伍来源渠道多元化

创新创业人才来源于多种人才群体,既有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高校教师,也有政府机关公务人员,更有海外归国人员、大学毕业生等。调查显示,较为代表性的科技型企业家的来源渠道是:自主创新的科技人员、技术发明者、转型企业的企业家、海外学子归国和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者。海外归国的创新创业人才比例上升明显。

(四)人才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截至2015年3月,滨海新区留学归国人员总数达7070人,各类侨海企业总数达665家。侨海人才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留学归国人才约占75%。2014年,新区仅天津未来科技城、泰达科技集团、空港经济区创新创业中心、高新区国际创业中心、滨海抗癌新药创制产业技术联盟5个留学人员服务工作站,就引进海归创业企业104家,注册资金约9.2亿元人民币。

(五)科研创新团队效果显著

调查显示,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建立研发部门或项目创新团队,正成为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发展的重要趋势。2014年,入选首批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创新团队共有141个,滨海新区入选创新团队数量超过半数;其中,科技企业创新团队共确定25个,新区占比72%,创新团队建设领先全市。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为加快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二、创新创业人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队伍整体规模亟需提升

与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相比,天津的人才总量、高端人才数量以及人才培养、引进机制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在津院士数量及“千人计划”人数均不到全国的总数的3%;在两百多万的人才总量中,创业人才比例较小,人才队伍结构调整与创新创业人才集聚迫在眉睫。

(二)人才队伍的国际化程度不高

人才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尚不高,特别是高端研发、金融、航运和贸易方面的国际化高端人才最为紧缺,成为天津自贸区与先进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建设的一个短板。同时,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数量集聚不足,尤其是各类成熟型、领军型人才严重匮乏。

(三)创新创业平台尚不完善

调研显示,海归回国前担任大学教师的占5.2%,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占29.2%,公司职员占19.8%,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占27.1%,没有创业经验的留学人员占80.2%。这说明,大部分海归创业者没有创业经验,存在融资难和水土不服等问题。

(四)人才服务产业发展仍然滞后

人才服务市场尚不成熟。已建立的国际人才服务市场与泰达人才市场,成熟度仍较低。创新创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服务依然以政府组织的人才引进为主,以职业中介机构、人才交流活动、猎头公司等非官方化的职业化招聘渠道所占比重仅为24%,尚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公共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和市场配置资源机制。

(五)创新创业环境氛围尚不浓厚

在人才引进与人才流动过程中面临着户籍、人员编制、职业身份、社会保险等影响人才跨区域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虽然近年这些现象得到有效缓解,但仍是制约人才引进与自由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人才创新创业扶持体系尚不完善,难以提供“全程化、专业化”的后续配套服务,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不浓厚。

三、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途径及对策建议

(一)集聚创新资源,促进多元创新型网络聚集人才

一是在创新驱动战略指引下,有效聚集国内外高端创新要素,共建企业创新联盟,形成“单核”或“多核”的新业态联盟,打造区域创新资本集聚区。

二是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孵化器建设,大力发展创客空间、创意社区、创业咖啡等各种新型创新创业组织发展;推行建立“孵化器+创投”的新型孵化模式,完善孵化器运行绩效评价和奖励机制。

三是以滨海新区为引领,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大产业攻关项目、博士后流动站、重点研究基地、成果转化中心等,构建人才链,布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

(二)借力战略机遇,开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

一是突出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鼓励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利用国内外优势资源进行产品研发并在天津转化及产业化;在股权激励、非独占许可技术转让、科技成果使用处置、职务发明市场转化等方面推出一批创新政策。

二是健全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收集和专项引才机制。开展国际项目合作,强化留学人才、科技项目与企事业单位需求项目的有效对接,提高海外留学人才资源开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突出政策引领,构建吸引人才的区域创新平台

一是围绕我市创新驱动与人才集聚,出台一系列创新规划、政策和措施,形成相互支撑的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领域集聚。

二是开辟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和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可采用直接考核、特事特办的方式。建立高端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在金融、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物流、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选择百家重点企业,设立院士专家假日工作室,借鉴威客和周末工程师等新形式,大力推行人才租赁制度。

三是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支撑、社会融资为基础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探索建立“天津人才开发创新基金”,实行数额控制、循环使用的运作模式。

(四)创新校企联动,打造国际化创新教育服务平台

一是建立高校、政府、企业三者联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由政府搭台,引导高等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将能力培养与创新战略对接;依托天使投资人,结合创业成功典型,推动成立创业导师协会、沙龙、导师团及训练营,开设创业辅导课和培训辅导。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列为天津高校改革探索和办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是构建国际化培育基地和信息、交流、聚合平台。实施“名校、名师、名专业”战略,大力引进国内外名校来津设立分校或教学基地。借助产业与项目的跨国合作,推进中美、中欧创新人才培训项目与创新创业人才国际化基地建设。

(五)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培育区域国际人才服务市场

一是构建科技产业创新服务促进体系,实现覆盖全产业链条的科技创新服务。形成金融商贸、教育、会计、律师、公证、税务、投诉、技术、信息、人力资源等中介服务体系等。重点支持第三方认证、检验检测、技术转移、市场营销、高端人才中介等科技服务产业,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新型支持方式。

二是研究发布“滨海人才指数”,及时反映市场动态信息,引导人才向重点产业、行业、区域集聚,为政府决策、企业用人、人才择业提供依据,并不断扩大“滨海人才指数”的国内外影响力。

三是完善高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大力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协议工资以及年薪制相结合的薪酬制度,积极试行期股奖励、知识产权入股、技术入股等激励机制以及建立人才薪酬保护制度。

(六)完善公共服务,营造宜居宜业的创新生态环境

一是优化人才服务环境。继续简化智力引进、职称评审、户口申报等程序,设置“一站式”服务窗口;提供专人专办、贴身服务、全程跟踪,建立适应企业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的一体化人才服务机制;加快推动高端医院、国际学校、精英社区以及人才公寓建设,构建人性化、便利化的生活配套体系。

二是加强知识产权应用与保护。建立和完善重大专项知识产权审查和预警机制,组建知识产权战略联盟,推进知识产权融资,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引进和培育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三是培育创新创业软文化。鼓励各类机构举办专业与综合性学术会议、创新技术论坛、高新技术成果展、智库论坛等,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和原创技术大奖赛。建议由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举办“天津创新论坛”,致力于推动全球创新驱动与创新型城市建设。

[1]王爱凤,王善杰,彭树堂.北京创新创业人才特点及发展[D].第十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2014-8.

[2]鲁旭.江苏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特区经济,2013,(6).

[3]王庆华.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路径选择[J].中国劳动,2010,(9).

责任编辑:李向春

C965

A

1006-1255-(2015)11-0050-03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企业自主创新及实现方式研究”(项目编号:TJYY13-001);天津市教育系统调研课题《关于加强天津高校“智库”建设的研究》(项目编号:YB20153201)

乔章凤(1981—),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国际发展研究院。邮编:300204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天津人才
如果天津有“画”说
人才云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天津卷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天津之眼》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