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鼓书院诗词文化及对湖湘文化的影响❋

2014-12-25

图书馆 2014年1期
关键词:合江八景石鼓

(湖南理工学院 湖南岳阳 414006)

石鼓书院经唐、宋、元、明、清各朝,屡经扩建修葺。韩愈、周敦颐、朱熹、张栻、湛若水、蔡汝楠、文天祥、徐霞客等接踵而至,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或寻幽揽胜。〔1〕范成大、齐映、吕温、赵汝燧、王守仁、文天祥等许多名家也都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2〕文应景成,景借文传,石鼓书院正是在这些精美的诗词文化映衬下熠熠生辉。

1 石鼓书院诗词文化留存现状

1.1 戴述秋编写的《石鼓书院诗词选》诗词收录情况

1.1.1 最早的石鼓诗词

最早题石鼓的诗词,据考是东晋文学家庾阐题的《观石鼓》一诗,选自清光绪六年(1880年)《国朝石鼓志》卷三。诗云:“命驾观奇逸,径骛造灵山。朝济清溪岸,夕憩五龙泉。呜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妙化非不有,莫知神自然。翔霄拂翠岺,绿涧漱岩间。手澡春泉洁,目玩阳葩鲜。”此诗作于东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当时庾阐被任命为零陵郡太守。在赴任途中,他来到临承(即临蒸),登石鼓而作此诗。戴述秋评价全诗:“情感真挚,自然流畅,景色绚丽,格调优美,为晋以来题咏石鼓第一名篇”〔3〕。

1.1.2 石鼓书院诗词朝代及篇次分布情况

由戴述秋编著,湖南地图出版社出版的《石鼓书院诗词选》一书,精选自东晋至清末历代吟咏石鼓书院及其与书院密切相关的石鼓山、合江亭、朱陵洞、书院八景等附届景点(包括已湮没的景点)的诗、词作品。首次按朝代汇编,其中许多是鲜为人知的诗篇,可以说它是石鼓书院千年历史的一个缩影。〔4〕

由上表统计数据可知,戴述秋编《石鼓书院诗词选》精选了135位作者的191篇作品,其中附辑9篇。石鼓的诗词作品主要集中在明清两代。明代作者数占32.59%,作品数占35.60%;清代作者数占55.56%,作品数占51.83%。清代吟咏石鼓的作者数与作品数陡增,占所有作者及作品的1/2强。这与清代书院改制不无关联。清初为防止利用书院立盟结社,聚众成势,危及统治,清政府积极创办官学,严禁设立书院,〔5〕使历经唐、宋、元、明四朝的书院一度沉寂。1657年偏沅巡抚袁廓宇向顺治皇帝上书《请建石鼓书院祀典疏》,顺治皇帝恩准石鼓书院“所请祀典,应查旧例,照常致祭”。以石鼓书院恢复开办为契机,开启兴复书院之风,各地书院才相继恢复。1662-1722年间,朝廷通过赐匾、赐书等方式对书院加以褒扬,书院也逐步由沉寂走向复苏。〔6〕书院复苏后,吸引了大批本地与外地的乡绅和仕绅来此交流、访学。自然讲学唱和兴旺,留下了的众多瑰丽的诗词篇章。

1.1.3 作品选录情况

戴述秋编《石鼓书院诗词选》(以下简称戴编)按朝代编写已经是一个创举,该书在广泛搜罗史料、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坚持因人存诗或因事存诗的原则,从上千首有关诗词中精选自东晋至清末的135家的191首作品(含附辑)。这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史实依据。可以因诗推人推事,亦可因事推诗推人。

表2 戴述秋编《石鼓书院诗词选》多首诗词作品选录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江青枫的石鼓书院新定八景诗(八首选四),石鼓山杂咏(八首选三)入选其中。入选三首的作者有黄希宪、易纲、王京。朱佩莲、江闿、张邦瑞、沈庆、福顺、奚汉伯颜、何珣、文天祥、柯汉、刘尧诲、吴炯、聂铣敏、陈凤梧总共有13位作者入选了两首作品。黄廷用《石鼓书院》四首选一,王守仁三首选一首,蔡汝楠《石鼓合江亭》二首选一。另外高珩《衡州作》七首选一(为列表方便没在表上列出)。其余作者均为单一作品入选。

1.2 邓洪波辑校的《石鼓书院志》诗词收录情况

由邓洪波辑校的,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出版的《石鼓书院志》(甲编)(以下简称邓辑),以明万历十七年刊《重修石鼓书院志》、清光绪六年刊《国朝石鼓志》两志为底本互校。内容包括重修石鼓书院志、石鼓书院志上部、石鼓书院志下部、石鼓书院志补遗等内容。邓洪波辑校的《石鼓书院志》,在其《石鼓书院志下部》收集诗文共计256篇,总计作者135人。文体包括绝句、律诗、排律、长短句、记等。其中记13篇、五律18篇、五绝15篇、七绝13篇、七律147篇、韩昌黎公韵24篇、长短句1篇、排律及其他25篇,该书还收录了李杨华(清)撰的《国朝石鼓志》(卷之三),收录韵语85篇(含散文、绝句、律诗及苏轼的长短句一首)。

邓辑以韩昌黎的《合江亭》作开篇。唐代只收录韩昌黎一人一篇,宋代收录5人作品记8篇。元、明、清与戴编有较大出入。

表3 邓洪波辑校的《石鼓书院志》多作品作者及作品收录情况

上表主要统计作品选录较多的28位作者与其作品收录情况。将作品的体裁形式在括号內附注。对韩愈公韵诗及石鼓八景诗也特意附注说明。表中的“其他”包括集句、非公韵的排律等。并按作品选录数目多少做了排序。

多作品收录情况与戴述秋编《石鼓书院诗词选》有较大出入。共同收录的作者有奚汉伯颜、何珣、黄希宪、易纲、陈凤梧、蔡汝楠、王京、张邦瑞共8人。王京作品戴编八景选三,邓辑八景全选。刘邦献石鼓八景16首,邓辑全选,戴编一首都未入选。黄希宪《冬日登石鼓书院漫赋八景》戴编八首选三,邓辑全选,蔡汝楠作品戴编只选一首,邓辑选录12首。王鋯邓辑录12首,易纲石鼓八景录8首,戴编录3首。张邦瑞石鼓八景邓辑全录,戴编八选二。何珣《石鼓书院合江亭作》戴编三首选二,邓辑全选,另外把何珣与他人对句的也选录了3首。而江青枫的新八景诗,邓辑没有收录。

2 石鼓书院诗词文化主要内容分类

2.1 自然风景诗

在众多的石鼓诗词里,自然风景诗占据着主要地位。自然风景诗涉及的风景景点包括合江亭、合江楼、石鼓山、石鼓潭、石鼓书院、潇湘二水、石鼓八景等。自然景观题诗中当以题合江亭、石鼓山、石鼓书院与石鼓八景为最盛,篇幅也很多。邓洪波校辑的《石鼓书院志》收录失题的诗篇有79篇,从内容看大多是题石鼓山与石鼓书院的。

合江亭,据陈圣典《合江亭》诗云“未有书堂有此亭,朱陵洞古草青青。流来一派蒸湘水,并与潇湘赴洞庭”〔7〕。说明先有合江亭,后来才有的石鼓书院。邓辑如是说〔8〕:合江亭在石鼓山阴,蒸湘两水,合流于前,而北注洞庭,贞观刺史齐映始建,后宇文炫复增其制。唐韩昌黎自山阳徙江陵,与刺史邹君会于亭上,后寄古诗二十韵。宋张南轩刻石置于亭中。戴述秋版如是介绍〔9〕:合江亭,在石鼓山蒸湘二水合流处。唐贞元初,衡州刺史齐映建,吕温增茸。因韩愈题合江亭诗后。取其“绿净不可唾”之句,故又名亭为“绿净阁”。宋张拭亲书韩诗镌刻于石,立于亭中。两个版本的叙述除文字稍有差池,叙述史实是一样的。历史上的合江亭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毁丁1944年日军炮火。

韩愈与柳宗元共同倡导了中唐古文运动,并称“韩柳”。韩愈的诗歌也受古文的影响,追求古拙险奇,常以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入诗。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语言上“务去陈言”、“辞必己出”〔10〕。从而开创了在李白、杜甫之后的又一个重要流派。在中唐诗坛上,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号称“韩昌黎体”,对宋诗影响极大。他的《合江亭》诗基本上体现这一特点〔11〕。

该诗选自《全唐诗》卷三百三十七(岳麓书社)1998年版,是作者于贞元二十一年即永贞元午(805年)秋由阳山县令改调江陵府法曹参军赴仕途中,自郴州至衡阳,与刺史邹君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故在清同治《清泉县志》卷五中题作《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12〕。邹君,忘其名(据《元和姓纂》和《唐会要》等文献所载,邹君名儒立,唐代衡州人。〔13〕)时任衡州刺史。对韩愈的到来,邹君特尽地主之谊,设宴于合江亭,盛情进行款待。诗人面对湘江,临风把盏,纵横骋想,即景抒怀,由近及远,写人写物,挥洒自然。全诗共二百字,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已变成石鼓书院公韵,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张荣祖有楹联称:石鼓南征,诸葛碑留芳草绿;大江东去,昌黎诗压众山青。赞扬韩愈此诗一点不为过。尤其是“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石鼓八景的绿净蒸风即得名于此。〔14〕邓洪波校辑的《石鼓书院志》,收录韩昌黎公韵24篇。

石鼓书院在石鼓山之阳。“山为一郡最佳处,地以七贤得圣名”(张荣组·《石鼓书院》)。石鼓书院秀丽的自然风光,与极富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吸引大批文人骚客居足登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词墨宝,为我们研究石鼓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史实资料。对于石鼓书院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人们概况为“石鼓七贤八景”。石鼓书院七贤是指七位对石鼓书院做出卓越贡献的七贤士,即创院始祖李宽、哲学与文学大家韩愈、李士真、理学鼻祖周敦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东南三贤”张栻、黄斡。石鼓书院地域优势,石鼓山、湘水、蒸水、朱陵洞、石鼓谭、东岩、西溪、瓜樽、钓台、合江(亭)、流杯池等风景点。并因此脱颖而出石鼓书院八景:东崖晓日,西豀夜蟾,绿净蒸风,瓜樽残雪、书声唔咿(江阁书声),钓台渔唱(钓台晚唱),栈道枯藤,合江凝碧。〔15〕

石鼓书院八景之说始于元朝。但历代所列八景不一。到嘉庆间,经女诗人江青枫精心修改,新定书院八景为:东岩晓日、开轩待月、塔影凌空、湘帆夕照、渔歌唱晚、长桥烟雨、古壁留题、仙洞寻幽。经这一改动,比原有八景更富韵味,得到衡山翰林聂铣敏等人的认同。〔16〕江氏女自幼知书,素擅诗才,喜吟咏,常寻隙登亭远眺。衡郡士大夫争诵其诗,著有《蝶香阁集》。戴述秋编《石鼓书院诗词选》选录她的《石鼓书院新定八景诗》八首选四首,该八首诗载在清光绪六年《国朝石鼓志》卷一上。

2.2 直抒胸臆的感怀诗和唱和纪实诗

石鼓书院建立后,曾经有许多有名望的乡贤、寓贤与名宦闻名而来,讲学、唱和、感怀。乡贤李宽与李士真,寓贤有韩愈、周濂溪、朱晦庵,张南轩等18人。名宦有唐吕温、宋刘沆、清朝蔡汝楠等77人。或是自己题诗,或是成为后人歌咏对象。

他们多半直抒胸臆,感怀人生怀才不遇、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与忧怀。苏轼的《卜算子·雁》,又名长短句,选自明嘉靖十二年《石鼓书院志》卷之下:“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词(北宋时期称词为长短句)作者以比兴象征的手法,细腻地刻画了孤鸿的神情动态,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反映他在政治上失意的孤独与寂寞,词写得比较清冷,静中有动,寓意深长。黄庭坚评论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如此!”〔17〕

又如,南宋范成大在《合江亭》巧将石鼓山拟作春秋霸主,蒸湘合一喻诸侯相会,期盼有“诸侯”能够勤王,铲除金人之乱,一统江山。但面对南宋诸臣的无能和苟安,诗人最后以“安知千载后,但泣新亭囚,我题石鼓诗,愿言续春秋”的诗句表达了其忧国忧时的悲愤心情和尊王攘夷的强烈愿望。〔18〕

在众多的石鼓感怀诗词作者中,要浓墨重彩地说说吕温。吕温的《衡州岁前游合江亭,见山樱蕊末坼,因赋含彩吝惊春》一诗:山樱先春发/红蕊满霜枝/幽处竟谁见/芳心空自知/似夺朝日照/疑畏暖风吹/欲问含彩意/恐惊轻薄儿。这是一首借景抒怀的诗,作者用含彩未发的山樱,含蓄地抒发了宦海升沉、洁身自爱的感慨。

史载,吕温在衡州任刺史期间,曾大力推行压抑地方豪强兼并、调整租税、劳役负担、奖励农桑、救济穷苦等措施。他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一举查出逃避赋役的“隐户”(亦称逃户)一万六干余户,并请示朝廷不增加赋额,民赖以安。在厘奸剔弊惩豪的同时,尤重教兴学,培值人才。时值李宽中秀才书院新创,吕温鸠工庇?材,扩建寻真观,并亲历书院给士子讲学,与师生一起质疑、争辩,相互切磋学问。四方游学之土皆来就学。一时间,衡郡文教昌盛,开一州文化先声。〔19〕由于积劳成疚,吕温于元和六年(811年)八月病逝于衡州任所。柳宗元称“惟其能,可用康天下;惟其志,可用经百世。”死时,“廪不余食,藏无积帛”,“僮无凶服,葬非旧陌”。百姓闻之,痛哭不已,二州之人哭者逾月。(见柳宗元《唐故衡州刺史东平吕君诔》)

刘禹锡是吕温一生的至交,相知甚深。获悉挚友英年早逝悲痛不已,挥笔写下了《哭吕衡州》一诗。现附录于此:一夜霜风凋玉芝,苍生绝望土林悲。空怀济世安邦略,不见男婚女嫁时。遗草一函归太史,旅坟三尺近要离。朔方徙岁行将晚,欲为君刊第二碑。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刘禹锡摘居朗州(今湖南常德),他怀着对挚友遭贬早逝、政治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悲愤心情,抒发了要为挚友“刊第二碑”,继续改革弊政的决心。〔20〕

唱和诗,有三五知己登临石鼓书院相互唱和的,有会晤同年的,有书院学子之间的随意唱和诗,最主要是后人步韩愈公韵的步韵诗,邓洪波辑校的《石鼓书院志》 (甲编)收录韩昌黎公韵24篇。这些诗词或抒怀或慨叹或惺惺相惜。

纪实诗。石鼓书院作为古老的书院,培育了众多人才,也曾经经历过诸多重大事件。有很多诗词就如实的记录了当时的盛况。嘉靖三十一年 (1552)正值壬子大比年,本届乡试,石鼓诸生六人全部登第。面对石鼓科名之盛,蔡汝楠喜不自禁,挥一首《石鼓诸生李孟彰、王大韶、谭汝赓、徐应南、彭良臣、陶宾中式,诗以咏之》〔21〕,“文星早见朱陵聚,桂树何年赤帝栽。三楚古来闻国士,绛纱帷下更多才。”这是对石鼓科名之盛,人才辈出的历史真实写照。正是这些留存的纪实诗词,使我们得以从中读出石鼓书院昔日的辉煌以及它对湖湘文化作出的卓越贡献。这是一笔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

3 石鼓书院诗词文化对湖湘文化的影响

石鼓书院主要建筑有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文人骚客时有登临,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化,在湖湘文化的历史上甚至中国书院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唐代,石鼓诗词就因为儒生、道士在一起披卷、吟诗、攻文字等多形式的文化交融而流芳于千古唐诗之中。石鼓书院是人才荟萃之地,讲学风气甚浓。历代名师大儒,如宋代的朱熹、张栻,元代的偰玉立、奚汉伯颜,明代的湛若水、蒋信、蔡汝楠等在这里讲学,使它成为紧随岳麓书院的湖湘学派的大本营,进而被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讲学式”书院的楷模。元代,与岳麓、白鹿洞等书院一起,成为统治阶级在北方推行书院和理学的榜样。明代成为湖南最有生气的学术中心。晚清的石鼓学子彭玉麟与曾国藩、左宗棠等岳麓学子一起,进一步将湖湘文化推向神州大地,对湖湘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2〕湖湘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悠久历史渊源和深沉文化底蕴的独特的区域文化。它对中国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的思想、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湖湘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对被称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石鼓和岳麓两座书院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两大书院所形成的湖湘书院群在学术理论的创立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核。学院间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学院不拘于官学的教育体制不仅培养了一大批有志之士,也使湖湘文化的精神流传广远。而作为石鼓书院极具代表性和重要组成部分的诗词文化则是湖湘文化发展和传播的最好印证。

湖湘文化研究专家,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周秋光教授认为,湖湘文化有三大明显的个性特征〔23〕:一是湖湘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绵延传承,文化中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二是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尤为突出,历久常新。三是湖湘文化中蕴藏着一种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奋斗与创新精神。这种开放精神主要表现为湖湘文化与其他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这三大特点概言之为〔24〕:“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的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

石鼓书院诗词文化的精神内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针砭时弊、伤今怀古,与伤今时亦思古贤的积极入世情怀。根据戴述秋编写的《石鼓书院诗词选》一书统计,元代以前的16位诗作者中就有13位是有官衔的,因而关心时政、针砭时弊自然就成为居庙堂之高众贤者的心声。〔25〕最具代表性的诗作当推韩愈的《合江亭》,“萧条绵岁时,契阔继庸懦。胜事谁复论,丑声日已播。中丞黜凶邪,天子闵穷饿。”深入批判了以元澄为代表的庸俗腐儒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时也表达了韩愈对为政者要契阔、清廉、勤政爱民的劝警和期望。〔26〕关心民生疾苦、勤政爱民、提倡务实的入世精神随着《合江亭》的千古传诵对日后石鼓书院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刘禹锡《哭吕衡州》一诗,不顾自己身处被贬谪的处境,要为挚友“刊第二碑”,表达出对先贤的追思缅怀、对现世的期盼和无奈。即是重情重义之举,与湖湘文化的淳朴重义相吻合。他继续改革弊政的决心,又是自强不息的写照。

郑思肖在《咏制置李公芾》一诗中如是说:“举家自杀尽忠臣”,表达了作者对衡州守城将领李公芾由衷地敬佩,也表明自己的意志。李公芾举家自杀之举也体现了湖湘文化中的“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该诗中还有一句:“仰面青天哭断云”,这是对忠骨的深切悲悼与缅怀。刘禹锡、郑思肖等人诗作中表现出诗人敢于针砭时弊、关心民生疾苦、积极入世的情怀,这与湖湘文化讲求经世致用、力主除弊革新是志同道合的。经世致用要求的是对现实的关注和参与,而参与必然要牵涉到政治,因此石鼓文化与湖湘文化中的政治意识都表现得极为强烈。

第二,怀才不遇的概叹,与遭贬谪仍保持浩然气节,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如吕温以山樱喻己,借山樱含采未发表示政治抱负无处施展,借恐惊轻薄儿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前文中分析苏轼的《长短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些则表达了作者在贬谪时期的心境,体现了作者不肯随波逐流,心系天下,坚持自己气节的高尚品格。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湖湘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是湖湘文化最显著的三大特征之一。屈原是湖湘文化中爱国主义的典范。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在“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的社会,在“邪曲害公,方正不容”的世道,仍然坚持“哀民生之多艰”、“上下而求索”,这种充满爱国的忧患意识正是石鼓文化的源头和起点。石鼓文化与湖湘文化在爱国主义情怀上是同脉共根的。在楚文化爱国主义精神的影响下,在湖湘大地产生了许多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和革命家。如生于明末清初,终生“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不能致”的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王船山,把民族的复兴寄托在文化的复兴上。如鸦片战争时期的魏源,戊戌变法积极参与维新的谭嗣同,旧民主义革命时期的黄兴、蔡锷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等一大批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他们为振兴中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7〕研究石鼓书院诗词文化有利于深入理解湖湘文化爱国主义情怀绵延的源流与坚守的原因。

第三,博采众长的开放精神,与融会贯通的学术自由精神。〔28〕“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湖湘学派的形成过程中,湖湘内外大批精英云集书院,或开讲或求学。各种思想学术在这里交流交汇,盛极一时。湖湘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就在于它蕴藏着一种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诸学共生,兼容并蓄,石鼓书院展现的是一种学术的自由和并举,这与湖湘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开放精神一脉相承。〔29〕研究石鼓书院诗词文化有利于了解湖湘文化的开放精神,融汇百家、兼收并蓄的包容思想。

1,2.石鼓书院.互动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E7%9F%B3%E9%BC%93%E4%B9%A6%E9%99%A2

3,4,9,11,12,14,16 -20.戴述秋.石鼓书院诗词选.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2007.

5,6.凌飞飞.从石鼓书院看晚清书院改制.教育评论,2012(4):129

7,8,15,22.邓洪波.《石鼓书院志》.长沙:岳麓书社,2009

13.郭建衡.韩愈吟《合江亭》诗是应齐映之请吗?.〔2012-07-12〕.衡阳日报.http://rb.hi0734.com/html/2012 - 07/12/content_77118.htm?div= -1

10,23,28,29.周秋光.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与历史缺陷及现实价值.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50,51,53

21.甘建华.诗话石鼓.〔2009 -07 -04〕.衡阳晚报,2009.7.4.http://news.idoican.com.cn/hengywb/html/2009 - 07/04/content_38143258.htm

24,27.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2011-07-01〕.中国在线,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hun/2011 - 07/01/content_12818398.htm

25,26.邱凌,文莉.从石鼓书院诗词文化解读湖湘文化精神.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7

猜你喜欢

合江八景石鼓
石鼓响了
泛东亚地区八景文化研究进展
书法作品欣赏
腾飞吧,合江
影摇江海,思结潇湘——第二届潇湘八景论坛在永州召开
周野鹿鸣——石鼓山西周墓葬群
“中华第一古物”:故宫石鼓
合江
——我可爱的家乡
合江神臂城怀古(外一首)
溪南八景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