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一步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推进创新驱动战略

2014-12-25陈熙皓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所有制驱动混合

陈熙皓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十八大报告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当前,对于中国而言,能否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关系到2020年能否实现经济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顺利实现社会经济转型,关系到中国社会能否平稳度过转型期,更关系到中华民族是否能抓住历史机遇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要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就必须改变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中国经济目前正由投资导向阶段转向创新导向的阶段,即由比较优势阶段过渡到竞争优势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国家的创新能力是决定性因素,而科技创新则是创新中的核心因素。十八大报告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一、企业是创新驱动战略的主体

OECD(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在《国家创新系统》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技术变革并不以一个完美的线性方式出现,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作用和反馈的结果。这一系统的核心是企业,是企业组织生产和创新、获取外部知识的方式。”这说明企业在创新中居于核心地位,而这正是由企业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所决定的。企业既是科研主体,也是经济主体;既是创新的主体,同时也是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实际上是这个国家所掌握的创新的技术在市场竞争中的表现。市场是衡量创新价值的主要标准,而企业应该是国家创新能力的主要体现者。”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所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中国发展战略规划中,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企业则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体。如表1所示,规模以上企业在机构数量、R&D经费支出、全时当量、发明专利数四项指标占全国的比重已经分别达到75.28%、67.26%、69.00%、78.35%。这表明中国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体。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这也预示着中国企业在将来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的主体地位势必得到进一步加强。

表1 2011年中国各类科研机构R&D基本情况

二、我国创新主体之间的结构性差异

在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经过30多年发展起来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不论在企业规模实力、投资回报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等各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而在科技创新方面更是存在着结构性的问题。

1、我国企业创新保障支持较弱

如图1所示,中国企业R&D经费在2011年已经达到1386亿美元,位居美国之后。但我国企业R&D经费占GDP的比重直到2011年才达到1.40%,仅相当于美日德法等国20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1981年美国1.62%,英国1.48%,日本1.37%,德国1.62%,法国1.12%)。

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年度报告》,2011年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84%,但与日本(3.26%)、美国(2.77%)、德国(2.84%)的投入强度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与此同时,我国高技术产业R&D强度(R&D经费/工业总产值)为1.63%,而发达国家这一比值已普遍在5%以上。这些结构性的差距警示我们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增加企业R&D经费,为提升中国企业的R&D强度和国际竞争力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2、我国企业存在的结构性差异

首先,中国国有企业凭借其在立法、行政、资源、价格、市场等各方面的优势,时至今日,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绝对主体。如图2所示,截止到2012年,全国国有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的年营业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经高达81.6%。作为中国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理应成为中国企业创新的主体,但实际上国有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入与其经济地位完全不相称。据《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中的数据,开展R&D活动的企业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1737个,占4.8%;其他内资企业26418个,占72.6%;在工业企业R&D经费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R&D经费644.6亿元,占17.1%;其他内资企业2134.4亿元,占56.5%。

图1: 2007——2011年部分国家企业R&D经费支出和占GDP的比重

其次,中国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弱于民企。如上所述,作为中国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其所依赖的垄断优势恰是其自身致命的弱点。我国国有企业大多属于自然垄断或行政垄断性企业,受到政府在政策保护及资金、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因而缺乏创新的动力。当然这里我们不能排除国有企业受行政干预而影响其自主创新的因素。但如表2所示,民营企业在R&D投入、获取专利数量均高于国有企业,但却略逊于合资企业。

图2: 2008——2012年中国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和占GDP比重

最后,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创新能力和效率明显高于国有企业。表4中的数据已突显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差距,而另据资料显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国内的发明专利65%、企业技术创新75%以上、新产品开发80%以上,主要来自民营企业。

2009年到2011年,中国申请国际专利数量连续增长30%以上;其中,华为和中兴一年申请国际专利的数量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民营企业申请量占总量的67%。另据英国商业、创新与技能部《R&D记分牌》提供的数据,2010年,中国已有华为、中兴通信、比亚迪、中芯国际等20家企业跻身世界研发千强行列,上榜企业数量居各国(地区)第9位。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其所取得的非凡成绩。虽然目前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中占69家,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处于世界第二位置。但在前200名中的19家中国企业,基本上是国有垄断企业,这只能说明中国的国有企业只是在经济规模上的强大。

三、进一步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推动创新驱动战略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历史性差距,中国企业如何解决自身在创新、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问题,对于推动创新驱动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大的意义。笔者认为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是一个正确的战略选择。《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央也曾多次明确提出要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而我国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也得到较好的发展,目前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引入非公资本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已经占到总企业户数的52%。

表2 2011年中国国内企业R&D研究各项主要指标总体情况

首先,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国企改革的战略途径之一。虽然从上个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进行又一轮改革开始,加强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就已经提上日程。在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更是就科学技术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国有企业加快进行技术创新进行了详细部署。但十多年过去了,不仅国企的改革是举步维艰,国有企业在创新能力和效率上也未取得与其经济地位和社会责任相对等的成绩。2001年,张高丽同志在对中兴通讯的混合所有制模式的评论中,曾强调:“推进产权主体多元化,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失为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和重组的有效形式之一。”而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些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发展以及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也充分证明了,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实现国有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提升国企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其次,进一步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消除国企与民企在创新上的结构性差异。国企和民企通过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充分发挥“国企的资源和平台、民企的效率和精神、合资的经验(多数国企具有与外资合作的经验)”,达到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在整合各方优势的基础之上,大大提高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最后,合理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国企和民企都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作为中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体,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对国企和民企如何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进行统筹安排,既要有大国企和大民企组建而成的大型混合所有制企业,作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力量;同时也需要考虑中国众多中小民营企业的现实困境,积极引导中小民营企业与国企(或国企子公司)组建小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作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力量。

总之,面对国企改革的困境和巨大经济能量,民企创新的优异成绩和发展瓶颈,我们需要进一步总结我国在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取得的经验,尤其是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在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前国企与民企在经济方面、创新方面的结构性问题,合理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这不仅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的有效利用,也是当前国企改革和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有效途径。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俊如.企业应成为国家创新系统的主体[J].21世纪商业评论,2005(1).

[3]中国科技统计 2012年度报[EB/OL].http://www.sts.org,cn/zinp/2013/nb3.1.html.

[4]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www.sts.org.cn/tibg/tigb/clocumeot/2009/rdgb2009_2.html.

[5]李政.我国国有企业资助创新能力现状和提升路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院),2012(1).

[6]廖曙辉.让优秀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脱颖而出[N].南方日报,2013-2-25.

[7]孙坚.国企民企:谁堪当自主创新领导者[J].董事会,2012(5).

[8]白天亮.国企4种路径实现混合所有制[N].人民日报,2013-12-20.

[9]张高丽.混合所有制: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调查[J].求是杂志,2001(18).

猜你喜欢

所有制驱动混合
混合宅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一起来学习“混合运算”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在808DA上使用WIFI进行驱动数据同步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发改委:鼓励非公资本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
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医院:到底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