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州历史文化保护现状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对策

2014-12-23陈孝胜杨贵中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33期
关键词:万州区历史文化对策

陈孝胜++杨贵中

摘 要:万州区历史文化十分丰富,其基本构成可分为巴楚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建筑文化、景观文化、军事文化、民俗民间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码头文化、饮食文化等诸多文化表现形态,而如何有效地保护、利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城乡文脉,使之与城乡建设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万州区城乡建设融合发展中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万州区;历史文化;城乡文化一体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3-0277-03

重庆市万州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因“万川毕汇、万商云集”而得名。万州的阳光雨露,造就了巴蔓子、严颜、甘宁、秦良玉等历代忠烈战将,哺育了刘伯承、林铁、薛子正、彭咏梧等民族精英,养育了刘诗白、马识途、何其芳、刘淑芳等天赋学子;万州的名山大川,吸引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黄庭坚、诸葛亮、张飞、张献忠、李来享等曾在这里演出一幕幕悲壮剧。朱德、陈毅在这里领导和推动了万县“九五”惨案后的抗英爱国运动,川东游击队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万州成为三峡库区乃至长江上游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万州历史文化现状

1.巴楚文化

巴楚文化代表了万州最具文化底蕴的传统文化。巴人发源于清江流域,建方国于三峡地域,之后受外来部族的挤压才逐步退守到重庆、成都。战国中期以后,楚国的边境一度延伸至忠县,故《华阳国志》记载:“江州(重庆)以东……其人半楚”。万州亦巴亦楚,是巴蜀、荆楚、吴越、中原文化的交汇地。万州区出土的从战国至东汉时期大量的青铜器物,兼具巴、楚烙印。出土于甘宁水库的虎钮金享于是典型的巴人杰作,钮为虎形,而白虎正是巴人的图腾;钮盖铸有太阳神船等巴人图语。出土的陶器、瓷器也融合了巴渝、吴越和中原文化的风格。其中在驸马坟冉仁才墓出土的唐代青瓷极其精美,有100多件被评为一级文物。

2.三峡文化

三峡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是生活在三峡地区的人类团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三峡文化因其内容丰富,异彩纷呈,深受万州居民的青睐,在课题调研问卷调查中,有40.7%的居民把“三峡文化”作为在万州的历史文化资源中最突出的文化。主要有:以峡谷、喀斯特地貌和河湖瀑泉为特色的山水景观文化;以峡江、大坝为依托的水电旅游文化;以传统民居、佛寺道观、水库大坝、现代桥梁为载体的建筑文化;以风土民情为代表的的民俗文化;以川味、山野味和重庆火锅为特色的饮食文化;以古代文豪、美女、武将、贬官和近现代政治家、军事家、学者等为代表的名人旅游文化;以佛教、道教和巫文化为主的宗教文化等。

3.抗战文化

作为八年抗战期间连接前线与大后方的万县地区,为抗战支前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也是万州现代文化中最引以为自豪的文化。据《民政志》记载,1937年8月9日,万县各界两万多人集会,通过了“后援”、“募捐”、“对日经济绝交”三项提案。9月10日,万县人民欢送驻军独立十五旅出川抗日。 抗战期间,10余家后方医院迁至原万县地区。社会各界成立了伤兵慰劳委员会,并举行义卖活动,将收入慰劳伤兵。为支持前线抗日,万县共为前线捐赠飞机四架,分别命名为“万县金陵号”、“万县青年号”、“万县文成青年号”和“万州大公中学号”。1939年10月14日,苏联援华空军大队长库里申科牺牲在万县江面,成为万州人民永远怀念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4.军事文化

万州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万州天子城是一孤峰突起,四壁如削,仅寨门一路可通的古寨,名天生城。据传说,三国时期蜀皇刘备伐吴时,曾屯兵于此,故又名天子城。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守将上官夔在南宋归顺元朝两年之后还在天生城与蒙军殊死战斗。1926年9月5日,英国帝国主义军舰“嘉禾”号、“威警”号和“柯克捷夫”号开炮轰击万县人口稠密的繁华市区近3个小时,发射炮弹和燃烧弹300余发,造成了“万县惨案”。9月6日,朱德、陈毅推动召开了万县各界万人抗英大会,并组织了万县惨案后援会,通电全国,要求严厉制裁英帝国主义,为国雪耻,为死难同胞复仇。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杨暗公等共产党人联合国民党左派人士在重庆成立了“万县九五惨案后援会”,发出快邮代电,宣传群众,发动和组织群众,掀起了抗英高潮。

5.移民文化

万州是历史上“小北川路”的始发地,通天府连大江,自东汉以来就是华夏民族移民迁徙的大通道。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万州的移民人口和实物淹没总量居库区各区县之首,被誉为“三峡移民之都”。三峡移民“舍小家、为国家”的奉献精神可歌可泣,全国人民支援库区建设的真情实意情暖人间。移民文化是万州乃至重庆文化的重要,为了记录下万州移民搬迁辉煌的历史,万州区将移民文化列为万州旅游发掘的核心文化,积极抓住移民题材发掘移民文化,通过移民主题公园、移民广场、移民浮雕、移民歌曲、移民前后的图片表现移民文化。

6.商业文化

近代以来,万州商业发达,商业文化繁荣。万州于1902年开埠,1917年设立重庆海关万县分关,1926年改设商埠局,1928年成立万县市。万县不仅有水路输出之便,且可直接报关出口,成为川东、陕南、鄂西、湘西桐油出口的重要集散地。外国商人来万县设置以收购桐油为主的洋行、公司即达30余家,本地经营桐油的店铺多时曾达400余家,桐油出口量约占全省的2/3,占全国的1/3,成为名符其实的“万国油都”。万县开埠以后,商贸日益繁盛,特别是抗战时期,沦陷区人员、工商企业、学校医院大量内迁,成为四川第三大城市,有“成渝万”齐名的辉煌。

7.码头文化

万州占有“万川毕汇”之利,自古就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港口。川江航运源远流长,繁盛时期有五六万条木船。1898年英国小火轮“利川号”在川江首航,1908年国内官商合办“川江行轮公司”,翻开了川江轮船航运的新篇章。万州的历史,是世世代代的纤夫拉出来的,也是一代代商船运出来的。码头文化、船帮文化,是万州本土文化最具特色的板块。占码头、结帮会,所谓“船入帮会、人入袍哥”,是那个时代川江航运的生存法则。而川江的险恶、生死的难料,又演绎出船工们重情义、轻生死的许多人间悲喜剧,为码头文化、船帮文化赋予了许多神秘的色彩,衍生出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峡江的歌舞、船工的炊饮等都闻名遐迩。endprint

二、万州历史文化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文化发展程度差距明显

根据《2014年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万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81∶1。从经济发展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条件这一角度来看,万州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较大。从现实情况分析也不难发现,文化中心、图书馆、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主要集中在城镇,广大农民使用机会微小。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落后,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成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方面和重要原因。

2.城乡文化资金投入差别较大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万州城镇与农村在公民收入、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正逐步缩小差距,文化融合工作也在不断推进。 但从现实情况看,目前全区部分地区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基本没有设备维护费、经常性活动经费以及内容建设经费,农民群众自办文化活动以村里自筹为主,与城市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差距很大,这依然是影响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3.城乡文化队伍建设参差不齐

农村宣传文化人员不足,以兼职居多,专职文化工作者寥若晨星,且调动频繁,不稳定,不利于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农村文化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不少地方存在制度“盲点”,文化人员缺少学习、培训机会,思想政治素质、文化艺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制约了农村文化发展。受经济状况和地区文化特点的影响,农民文艺团队的发展不平衡,一些文化底蕴丰厚的农村文艺团队发展较快,大部分农村则基本处于空白,而农村文艺团队“走出去”后很难再“走回来”为广大农民提供文化服务。

4.城乡文化交流互动严重不足

“送文化下乡”等文化交流活动在部分地区还未实施,或者缺乏长期性和连续性。农村特色文化挖掘力度不够,向城市宣传和扩散难度大,社会影响较小。城乡文化在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城乡文化融合难度加大。城乡文化交流不够、互动不足,且不平衡,是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中面临的又一难题。

三、万州历史文化保护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对策

针对万州当前历史文化保护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应按照“强基础、建体系、创品牌”的工作思路,大力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整合全区文化资源,创建万州特色文化品牌,率先探索出一条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着力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文化保证。

1.转变观念,树立城乡文化融合发展新观念

万州和其他地区一样,在城乡文化方面,不仅在文化基础设施和投入上有很大差异,而且城乡文化本身之间也存在差异。我们进行城乡文化融合,必须首先树立一种新的观念,那就是作为不同性质的个体,城市和乡村都不可能取代对方,只是各自以更好的形态存在。对于城乡文化的不同也要客观看待,有的方面可能有先进落后之分,也有许多方面不存在优劣之分,只不过是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同而创造出的不同文化内容和形式。所以,我们认为城市和乡村这两种文化之间,不是水火不容,而是水乳交融,在文化发展中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2.统筹规划,确立城乡文化融合发展新目标

大力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就是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着力打破城乡文化的二元结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使广大城乡群众的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现城乡文化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资源共享、文化融合,使城乡群众享有同样的文化权利。

3.重点突破,加快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设施是确保文化事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加快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既要长远着眼、明确目标、抓好规划,又要眼前着手,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抓起,以重点突破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万州区应成立文化设施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在区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编制文化设施建设规划方案,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推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项目建设。 争取到“十二五”期末,全面实现区有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文化艺术中心(含影剧院、音乐厅);乡镇(街道)有一站(文化站);村(社区)有一中心(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目标。

4.以城带乡,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按照“城市文化抓提升、农村文化强基础、城乡统筹抓互动”的要求,大力整合城乡文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一是要开拓新形式,确定新主题,丰富活跃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 二是要“以城带乡,以城促乡”,实施城市文化反哺农村。 三是要实行“群众消费、政府买单”的文化消费模式,保障基层群众的基化权益。区财政按每人每年不少于2元钱的投入为基层群众提供最基本的文化消费。同时,免费让农民群众观看和参与,打造我区文化事业的新亮点。

5.贴近实际,打造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特色品牌

文化品牌是城乡文化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文化强区的重要标志。要充分挖掘、整合独具万州特色的城乡文化资源,在宣传策划上进行整体包装,在发展中重点扶持、强力推动,通过活动、项目扩大影响,提高感染,打造万州城乡文化融合特色品牌。大力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要通过保护、支持他们的创作激情,使之通过活跃的文艺节目形式,教育和愉悦城乡居民。要适当地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奖励,鼓励其影响和带动其他居民,使之在组织、策划、参与精神文化活动中体会到成就感和荣誉感,不断激发其表演欲望和创作热情。

6.深化改革,建立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要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是创新文化领导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区、镇(乡)领导班子任期责任制的考核机制,确保文化建设在议程上有位置,内容上有安排,资金上有支持,考核上有指标,措施上有保证。 二是创新文化投入保障机制。逐步增加文化建设事业费占全区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和占全区文化事业费的比重,确保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全区水平。 三是创新农村文化人才培养使用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举办培训班、业务指导、进修提高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高善春.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应对策略[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3):68-70.

[2] 赵渊.城乡融合背景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J].经济论坛,2012,(3):99-101.[责任编辑 王玉妹]endprint

猜你喜欢

万州区历史文化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