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播种量和不同播期对晚粳稻产量的影响

2014-12-23梁秀平等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23期
关键词:播期播种量试验

梁秀平等

摘 要:通过甬优8号在兴国县潋江镇丘陵山区生态情况的种植试验,摸索其理想的播种量和播期的种植模式,达到丰产、高产的目的,引导农民科学推广种植粳稻。结果表明,以22d左右秧龄,播种量为2.0~2.25kg/667m2为宜。

关键词:晚粳稻;播种量;播期;试验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3-40-02

为探索晚粳稻在丘陵山区区域生态条件下适宜的种植模式,根据兴国“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2011BAD16B04)中低产田改良的研究课题——“籼改粳”的试验安排,由江西省农科院、江西省农技推广总站、兴国县农技中心牵头,笔者在兴国县潋江镇组织和实施了晚粳稻品种甬优8号的播种量及播期试验。现将相关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为兴国县潋江镇澄塘村,地处东经115.18°,北纬20.51°,年均气温17.6℃,保证80%通过10~20℃的年活动积温为4 306.2℃,无霜期平均281d,年平均日照时数1 856.4h,6~11月平均昼夜温差10.1℃,属典型的赣中南丘陵山区特色。试验田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前作为早稻。

1.2 供试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甬优8号,全生育期120d左右。

1.3 试验设计 本试验设置2个因素、4个水平,共16个处理,3次重复,共48个小区。因素1:播种时间:分秧龄18d、21d、24d、27d,按照不同的时间播种,同1d移栽的方法。因素2:播种量:每667m2播种量为1.5kg、1.75kg、2.0kg、2.25kg。为确保试验的准确性,把48个小区同时安排在同一块田,并列3组为重复设置随机排列,四周预留1m保护行,各小区间有0.4m的走道,大田面积0.17hm2,小区面积30m2

1.4 试验过程

1.4.1 播种时间 分别安排在6月25日、6月28日、7月1日、7月4日共4个批次,每次用托盘天平称取667m2用种量为1.5kg、1.75kg、2.0kg、2.25kg,统一采用塑盘播种育秧。秧田整理前秧床施45%的复合肥375kg/hm2作基肥,2叶1心施尿素30kg/hm2。

1.4.2 移栽 7月22日统一移栽:大田施尿素252.5kg/hm2 +氯化钾75kg/hm2+过磷酸钙750kg/hm2作底肥。

1.4.3 大田管理和记载 7月31日第1次追肥:尿素150kg/hm2+氯化钾112.5kg/hm2;8月25日第2次追肥:尿素114.5kg/hm2+氯化钾60kg/hm2,保证纯氮施用量为16kg/667m2。整个生育期只在破口期用药1次;即9月4日用75%三环唑100g+5%吡蚜酮20g+戊唑醇100mL兑水100kg,其他栽培管理与习惯性大田生产一致。8月16日晒田控蘖,始穗:第1批9月2日,第2批9月5日,第3批9月9日,第4批9月10日。齐穗:第1批9月8日,第2批9月9日,第3批9月13日,第4批9月13日。9月10日第一次强冷空气入侵,降温10℃左右。10月28日取样考种。10月29日收割:单收、单测(按0.82折算干谷)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种时间和不同播种量对产量结构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穗长以24d、2.0kg/667m2播种量最长,平均为21.9cm;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均以21d、24d较大,且二者数值较接近;而18d结实率最低,24d则实粒数最低。

2.2 不同播种时间和不同播种量对产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在产量方面,21d、24d总体表现平稳,用种量2.0~2.25kg在本次试验中表现更突出,同时表现出对冷空气的超强抗性;18d和27d2组的产量波动较大,主要体现不是每穗粒数、实粒数偏低,就是结实率、千粒重偏低,导致产量不够理想。

3 结论与讨论

(1)综合上述分析,用120~125d左右全生育期的粳稻品种在兴国县潋江镇种植,以22d左右的秧龄,每667m2用种量2.0~2.25kg,基本可以达到600kg/667m2的理想产量。既能适应气候条件、耕作水平,又能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2)10月25日兴国县农粮局组织全县各乡镇农技员、种粮大户、种子经销商代理共80余人举办现场观摩会,用真实可见的事例介绍了晚粳稻在丘陵山区特色条件的种植模式,为推广粳稻的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确保晚粳稻的科学推广应用,达到了本次试验的目的。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摘 要:通过甬优8号在兴国县潋江镇丘陵山区生态情况的种植试验,摸索其理想的播种量和播期的种植模式,达到丰产、高产的目的,引导农民科学推广种植粳稻。结果表明,以22d左右秧龄,播种量为2.0~2.25kg/667m2为宜。

关键词:晚粳稻;播种量;播期;试验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3-40-02

为探索晚粳稻在丘陵山区区域生态条件下适宜的种植模式,根据兴国“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2011BAD16B04)中低产田改良的研究课题——“籼改粳”的试验安排,由江西省农科院、江西省农技推广总站、兴国县农技中心牵头,笔者在兴国县潋江镇组织和实施了晚粳稻品种甬优8号的播种量及播期试验。现将相关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为兴国县潋江镇澄塘村,地处东经115.18°,北纬20.51°,年均气温17.6℃,保证80%通过10~20℃的年活动积温为4 306.2℃,无霜期平均281d,年平均日照时数1 856.4h,6~11月平均昼夜温差10.1℃,属典型的赣中南丘陵山区特色。试验田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前作为早稻。

1.2 供试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甬优8号,全生育期120d左右。

1.3 试验设计 本试验设置2个因素、4个水平,共16个处理,3次重复,共48个小区。因素1:播种时间:分秧龄18d、21d、24d、27d,按照不同的时间播种,同1d移栽的方法。因素2:播种量:每667m2播种量为1.5kg、1.75kg、2.0kg、2.25kg。为确保试验的准确性,把48个小区同时安排在同一块田,并列3组为重复设置随机排列,四周预留1m保护行,各小区间有0.4m的走道,大田面积0.17hm2,小区面积30m2

1.4 试验过程

1.4.1 播种时间 分别安排在6月25日、6月28日、7月1日、7月4日共4个批次,每次用托盘天平称取667m2用种量为1.5kg、1.75kg、2.0kg、2.25kg,统一采用塑盘播种育秧。秧田整理前秧床施45%的复合肥375kg/hm2作基肥,2叶1心施尿素30kg/hm2。

1.4.2 移栽 7月22日统一移栽:大田施尿素252.5kg/hm2 +氯化钾75kg/hm2+过磷酸钙750kg/hm2作底肥。

1.4.3 大田管理和记载 7月31日第1次追肥:尿素150kg/hm2+氯化钾112.5kg/hm2;8月25日第2次追肥:尿素114.5kg/hm2+氯化钾60kg/hm2,保证纯氮施用量为16kg/667m2。整个生育期只在破口期用药1次;即9月4日用75%三环唑100g+5%吡蚜酮20g+戊唑醇100mL兑水100kg,其他栽培管理与习惯性大田生产一致。8月16日晒田控蘖,始穗:第1批9月2日,第2批9月5日,第3批9月9日,第4批9月10日。齐穗:第1批9月8日,第2批9月9日,第3批9月13日,第4批9月13日。9月10日第一次强冷空气入侵,降温10℃左右。10月28日取样考种。10月29日收割:单收、单测(按0.82折算干谷)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种时间和不同播种量对产量结构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穗长以24d、2.0kg/667m2播种量最长,平均为21.9cm;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均以21d、24d较大,且二者数值较接近;而18d结实率最低,24d则实粒数最低。

2.2 不同播种时间和不同播种量对产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在产量方面,21d、24d总体表现平稳,用种量2.0~2.25kg在本次试验中表现更突出,同时表现出对冷空气的超强抗性;18d和27d2组的产量波动较大,主要体现不是每穗粒数、实粒数偏低,就是结实率、千粒重偏低,导致产量不够理想。

3 结论与讨论

(1)综合上述分析,用120~125d左右全生育期的粳稻品种在兴国县潋江镇种植,以22d左右的秧龄,每667m2用种量2.0~2.25kg,基本可以达到600kg/667m2的理想产量。既能适应气候条件、耕作水平,又能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2)10月25日兴国县农粮局组织全县各乡镇农技员、种粮大户、种子经销商代理共80余人举办现场观摩会,用真实可见的事例介绍了晚粳稻在丘陵山区特色条件的种植模式,为推广粳稻的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确保晚粳稻的科学推广应用,达到了本次试验的目的。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摘 要:通过甬优8号在兴国县潋江镇丘陵山区生态情况的种植试验,摸索其理想的播种量和播期的种植模式,达到丰产、高产的目的,引导农民科学推广种植粳稻。结果表明,以22d左右秧龄,播种量为2.0~2.25kg/667m2为宜。

关键词:晚粳稻;播种量;播期;试验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3-40-02

为探索晚粳稻在丘陵山区区域生态条件下适宜的种植模式,根据兴国“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2011BAD16B04)中低产田改良的研究课题——“籼改粳”的试验安排,由江西省农科院、江西省农技推广总站、兴国县农技中心牵头,笔者在兴国县潋江镇组织和实施了晚粳稻品种甬优8号的播种量及播期试验。现将相关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为兴国县潋江镇澄塘村,地处东经115.18°,北纬20.51°,年均气温17.6℃,保证80%通过10~20℃的年活动积温为4 306.2℃,无霜期平均281d,年平均日照时数1 856.4h,6~11月平均昼夜温差10.1℃,属典型的赣中南丘陵山区特色。试验田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前作为早稻。

1.2 供试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甬优8号,全生育期120d左右。

1.3 试验设计 本试验设置2个因素、4个水平,共16个处理,3次重复,共48个小区。因素1:播种时间:分秧龄18d、21d、24d、27d,按照不同的时间播种,同1d移栽的方法。因素2:播种量:每667m2播种量为1.5kg、1.75kg、2.0kg、2.25kg。为确保试验的准确性,把48个小区同时安排在同一块田,并列3组为重复设置随机排列,四周预留1m保护行,各小区间有0.4m的走道,大田面积0.17hm2,小区面积30m2

1.4 试验过程

1.4.1 播种时间 分别安排在6月25日、6月28日、7月1日、7月4日共4个批次,每次用托盘天平称取667m2用种量为1.5kg、1.75kg、2.0kg、2.25kg,统一采用塑盘播种育秧。秧田整理前秧床施45%的复合肥375kg/hm2作基肥,2叶1心施尿素30kg/hm2。

1.4.2 移栽 7月22日统一移栽:大田施尿素252.5kg/hm2 +氯化钾75kg/hm2+过磷酸钙750kg/hm2作底肥。

1.4.3 大田管理和记载 7月31日第1次追肥:尿素150kg/hm2+氯化钾112.5kg/hm2;8月25日第2次追肥:尿素114.5kg/hm2+氯化钾60kg/hm2,保证纯氮施用量为16kg/667m2。整个生育期只在破口期用药1次;即9月4日用75%三环唑100g+5%吡蚜酮20g+戊唑醇100mL兑水100kg,其他栽培管理与习惯性大田生产一致。8月16日晒田控蘖,始穗:第1批9月2日,第2批9月5日,第3批9月9日,第4批9月10日。齐穗:第1批9月8日,第2批9月9日,第3批9月13日,第4批9月13日。9月10日第一次强冷空气入侵,降温10℃左右。10月28日取样考种。10月29日收割:单收、单测(按0.82折算干谷)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种时间和不同播种量对产量结构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穗长以24d、2.0kg/667m2播种量最长,平均为21.9cm;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均以21d、24d较大,且二者数值较接近;而18d结实率最低,24d则实粒数最低。

2.2 不同播种时间和不同播种量对产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在产量方面,21d、24d总体表现平稳,用种量2.0~2.25kg在本次试验中表现更突出,同时表现出对冷空气的超强抗性;18d和27d2组的产量波动较大,主要体现不是每穗粒数、实粒数偏低,就是结实率、千粒重偏低,导致产量不够理想。

3 结论与讨论

(1)综合上述分析,用120~125d左右全生育期的粳稻品种在兴国县潋江镇种植,以22d左右的秧龄,每667m2用种量2.0~2.25kg,基本可以达到600kg/667m2的理想产量。既能适应气候条件、耕作水平,又能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2)10月25日兴国县农粮局组织全县各乡镇农技员、种粮大户、种子经销商代理共80余人举办现场观摩会,用真实可见的事例介绍了晚粳稻在丘陵山区特色条件的种植模式,为推广粳稻的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确保晚粳稻的科学推广应用,达到了本次试验的目的。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播期播种量试验
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稳产高产的播期优选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 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艾玛土豆1号”在日喀则市的播期试验研究
弱筋小麦“杨麦15”播种量试验研究
CS95
略阳县冬播马铃薯适宜播期研究
C-NCAP 2016年第八号试验发布
播期和包衣对“藏青2000”产量形成的影响
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