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稻育秧方式及秧龄试验

2014-12-23曾杰等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23期
关键词:秧龄早稻产量

曾杰等

摘 要:2013年3~7月在兴国县高兴镇进行了早稻秧龄和育秧方式试验,结果表明:早稻适宜育秧方式为塑盘育秧,适宜移栽秧龄为20~25d。

关键词:早稻;秧龄;育秧方式;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3-35-02

按照江西省科技厅、省农科院、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实施2013年粮丰项目中低产田专题研究课题的要求,兴国县在总结2012年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开展早稻育秧方式及秧龄试验,为指导中低产地区粮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选择在兴国县高兴镇大兴塅,全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水源条件较好,排灌方便,土壤为河流冲积物形成的沙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常年早稻产量在400kg/667m2,早稻秧田为冬闲田。

2 试验设计

2.1 供试品种 科源种业提供的主推早稻品种五优157,全生育期114d,分蘖能力较强,株高中等,剑叶短直,着粒较密。

2.2 田间设计 育秧方式设塑盘育秧和湿润育秧,秧龄设20d、25d、30d、35d4个秧龄,共8个处理,3次重复,共计24个小区,每小区面积30m2,小区间预留50cm走道,周边预留1.5m以上保护行。每667m2大田用种量为2kg,人工移栽,每蔸2粒谷苗,移栽规格13.3cm×23.3cm。塑盘育秧,采用434孔秧盘,按每667m2大田用65片。

2.3 施肥 667m2施500kg腐熟猪牛栏粪肥,化肥纯N10kg、P2O55kg、K2O10kg、硫酸锌1kg,N用尿素,P用钙镁磷肥,K用氯化钾。有机肥、钙镁磷化肥、硫酸锌作基肥,N、K肥按5:2:2:1的方式施用,分别为50%作基肥,20%作分蘖肥,20%作穗分化肥(晒田复水时施用),10%作粒肥(在水稻抽穗前施用),水分采用薄露灌溉进行管理,各处理其它管理措施一致。

2.4 试验过程记载 从3月24日起,每隔5d播种1次,前期先精耕细耙,并做好秧床,按湿润育秧塑盘育秧分开做,并塌实,播种时再重做1次,以利下种,秧田期严格进行肥水管理,并适时盖膜与揭膜,于4月13日播种结束,4月15日打第1批播的种子(秧龄期为35d)的送嫁药,并于4月18日移栽,后3批在4月20日打送嫁药,于23日移栽,移栽后7d结合施肥使用25%丁苄80g除草,以后肥水管理严格按田间设计施用、管理,5月21日667m2用2.5%阿维菌素100mL,18%杀虫双200mL,75%三环唑50g防螟虫、稻瘟病,在6月份按抽穗迟早打破口药,收割前7d断水,收割前3d理论测产,收割按小区单收、单晒、单称计算实割产量。

2.5 田间调查及测定指标 (1)秧苗素质调查。在移栽前1~2d取秧苗调查秧苗的苗高、根数、根重等指标。(2)分蘖动态及株高。移栽后第5d、15d、25d、35d、齐穗期、成熟期定点调查分蘖数及株高。(3)叶绿素测定。齐穗后定点10株测定上3叶中部叶脉和叶之间1/2处SPAD值,每5d1次。(4)光合速率测定。在抽穗期和乳熟期,选择晴朗天气下测定剑叶光合速率。(5)考种及测产。成熟期按有效穗数平均数每小区取5株考察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每小区单打单收测定产量。

4 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早稻适宜移栽秧龄为20~25d,适宜的育秧方式为塑盘育秧。短秧龄移栽可显著提高早稻高峰苗数,获取较高有效穗数,这可能是因为充分发挥了早稻秧苗低位分蘖的优势,有利于早稻早发,促进了大穗和多穗的形成。由于短秧龄处理下叶片后期叶绿素下降相对较慢,从而维持了早稻生育后期有较高的叶片光合速率,促进了光合物质的生产,为早稻灌浆提供了有力保障,从而提高了结实率,最终提高了产量。

虽然早稻以20~25d秧龄早发快发,高峰苗数多,但应注意适时提早晒田,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量,提高成穗率,降低养分的浪费,提高早稻群体质量,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责编:吴祚云)endprint

摘 要:2013年3~7月在兴国县高兴镇进行了早稻秧龄和育秧方式试验,结果表明:早稻适宜育秧方式为塑盘育秧,适宜移栽秧龄为20~25d。

关键词:早稻;秧龄;育秧方式;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3-35-02

按照江西省科技厅、省农科院、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实施2013年粮丰项目中低产田专题研究课题的要求,兴国县在总结2012年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开展早稻育秧方式及秧龄试验,为指导中低产地区粮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选择在兴国县高兴镇大兴塅,全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水源条件较好,排灌方便,土壤为河流冲积物形成的沙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常年早稻产量在400kg/667m2,早稻秧田为冬闲田。

2 试验设计

2.1 供试品种 科源种业提供的主推早稻品种五优157,全生育期114d,分蘖能力较强,株高中等,剑叶短直,着粒较密。

2.2 田间设计 育秧方式设塑盘育秧和湿润育秧,秧龄设20d、25d、30d、35d4个秧龄,共8个处理,3次重复,共计24个小区,每小区面积30m2,小区间预留50cm走道,周边预留1.5m以上保护行。每667m2大田用种量为2kg,人工移栽,每蔸2粒谷苗,移栽规格13.3cm×23.3cm。塑盘育秧,采用434孔秧盘,按每667m2大田用65片。

2.3 施肥 667m2施500kg腐熟猪牛栏粪肥,化肥纯N10kg、P2O55kg、K2O10kg、硫酸锌1kg,N用尿素,P用钙镁磷肥,K用氯化钾。有机肥、钙镁磷化肥、硫酸锌作基肥,N、K肥按5:2:2:1的方式施用,分别为50%作基肥,20%作分蘖肥,20%作穗分化肥(晒田复水时施用),10%作粒肥(在水稻抽穗前施用),水分采用薄露灌溉进行管理,各处理其它管理措施一致。

2.4 试验过程记载 从3月24日起,每隔5d播种1次,前期先精耕细耙,并做好秧床,按湿润育秧塑盘育秧分开做,并塌实,播种时再重做1次,以利下种,秧田期严格进行肥水管理,并适时盖膜与揭膜,于4月13日播种结束,4月15日打第1批播的种子(秧龄期为35d)的送嫁药,并于4月18日移栽,后3批在4月20日打送嫁药,于23日移栽,移栽后7d结合施肥使用25%丁苄80g除草,以后肥水管理严格按田间设计施用、管理,5月21日667m2用2.5%阿维菌素100mL,18%杀虫双200mL,75%三环唑50g防螟虫、稻瘟病,在6月份按抽穗迟早打破口药,收割前7d断水,收割前3d理论测产,收割按小区单收、单晒、单称计算实割产量。

2.5 田间调查及测定指标 (1)秧苗素质调查。在移栽前1~2d取秧苗调查秧苗的苗高、根数、根重等指标。(2)分蘖动态及株高。移栽后第5d、15d、25d、35d、齐穗期、成熟期定点调查分蘖数及株高。(3)叶绿素测定。齐穗后定点10株测定上3叶中部叶脉和叶之间1/2处SPAD值,每5d1次。(4)光合速率测定。在抽穗期和乳熟期,选择晴朗天气下测定剑叶光合速率。(5)考种及测产。成熟期按有效穗数平均数每小区取5株考察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每小区单打单收测定产量。

4 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早稻适宜移栽秧龄为20~25d,适宜的育秧方式为塑盘育秧。短秧龄移栽可显著提高早稻高峰苗数,获取较高有效穗数,这可能是因为充分发挥了早稻秧苗低位分蘖的优势,有利于早稻早发,促进了大穗和多穗的形成。由于短秧龄处理下叶片后期叶绿素下降相对较慢,从而维持了早稻生育后期有较高的叶片光合速率,促进了光合物质的生产,为早稻灌浆提供了有力保障,从而提高了结实率,最终提高了产量。

虽然早稻以20~25d秧龄早发快发,高峰苗数多,但应注意适时提早晒田,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量,提高成穗率,降低养分的浪费,提高早稻群体质量,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责编:吴祚云)endprint

摘 要:2013年3~7月在兴国县高兴镇进行了早稻秧龄和育秧方式试验,结果表明:早稻适宜育秧方式为塑盘育秧,适宜移栽秧龄为20~25d。

关键词:早稻;秧龄;育秧方式;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3-35-02

按照江西省科技厅、省农科院、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实施2013年粮丰项目中低产田专题研究课题的要求,兴国县在总结2012年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开展早稻育秧方式及秧龄试验,为指导中低产地区粮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选择在兴国县高兴镇大兴塅,全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水源条件较好,排灌方便,土壤为河流冲积物形成的沙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常年早稻产量在400kg/667m2,早稻秧田为冬闲田。

2 试验设计

2.1 供试品种 科源种业提供的主推早稻品种五优157,全生育期114d,分蘖能力较强,株高中等,剑叶短直,着粒较密。

2.2 田间设计 育秧方式设塑盘育秧和湿润育秧,秧龄设20d、25d、30d、35d4个秧龄,共8个处理,3次重复,共计24个小区,每小区面积30m2,小区间预留50cm走道,周边预留1.5m以上保护行。每667m2大田用种量为2kg,人工移栽,每蔸2粒谷苗,移栽规格13.3cm×23.3cm。塑盘育秧,采用434孔秧盘,按每667m2大田用65片。

2.3 施肥 667m2施500kg腐熟猪牛栏粪肥,化肥纯N10kg、P2O55kg、K2O10kg、硫酸锌1kg,N用尿素,P用钙镁磷肥,K用氯化钾。有机肥、钙镁磷化肥、硫酸锌作基肥,N、K肥按5:2:2:1的方式施用,分别为50%作基肥,20%作分蘖肥,20%作穗分化肥(晒田复水时施用),10%作粒肥(在水稻抽穗前施用),水分采用薄露灌溉进行管理,各处理其它管理措施一致。

2.4 试验过程记载 从3月24日起,每隔5d播种1次,前期先精耕细耙,并做好秧床,按湿润育秧塑盘育秧分开做,并塌实,播种时再重做1次,以利下种,秧田期严格进行肥水管理,并适时盖膜与揭膜,于4月13日播种结束,4月15日打第1批播的种子(秧龄期为35d)的送嫁药,并于4月18日移栽,后3批在4月20日打送嫁药,于23日移栽,移栽后7d结合施肥使用25%丁苄80g除草,以后肥水管理严格按田间设计施用、管理,5月21日667m2用2.5%阿维菌素100mL,18%杀虫双200mL,75%三环唑50g防螟虫、稻瘟病,在6月份按抽穗迟早打破口药,收割前7d断水,收割前3d理论测产,收割按小区单收、单晒、单称计算实割产量。

2.5 田间调查及测定指标 (1)秧苗素质调查。在移栽前1~2d取秧苗调查秧苗的苗高、根数、根重等指标。(2)分蘖动态及株高。移栽后第5d、15d、25d、35d、齐穗期、成熟期定点调查分蘖数及株高。(3)叶绿素测定。齐穗后定点10株测定上3叶中部叶脉和叶之间1/2处SPAD值,每5d1次。(4)光合速率测定。在抽穗期和乳熟期,选择晴朗天气下测定剑叶光合速率。(5)考种及测产。成熟期按有效穗数平均数每小区取5株考察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每小区单打单收测定产量。

4 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早稻适宜移栽秧龄为20~25d,适宜的育秧方式为塑盘育秧。短秧龄移栽可显著提高早稻高峰苗数,获取较高有效穗数,这可能是因为充分发挥了早稻秧苗低位分蘖的优势,有利于早稻早发,促进了大穗和多穗的形成。由于短秧龄处理下叶片后期叶绿素下降相对较慢,从而维持了早稻生育后期有较高的叶片光合速率,促进了光合物质的生产,为早稻灌浆提供了有力保障,从而提高了结实率,最终提高了产量。

虽然早稻以20~25d秧龄早发快发,高峰苗数多,但应注意适时提早晒田,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量,提高成穗率,降低养分的浪费,提高早稻群体质量,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责编:吴祚云)endprint

猜你喜欢

秧龄早稻产量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今年前7个月北海道鱼糜产量同比减少37%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宋代早稻若干问题探讨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稀落谷长秧龄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
旱育秧秧龄与产量关系试验
秧龄对机插早稻秧苗素质、分蘖能力及产量影响
机插秧移栽秧龄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