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水相合成法制备聚丙烯酰胺的研究

2014-12-23张晓松李梦耀郭印丽李扬张海龙

应用化工 2014年2期
关键词:聚乙二醇丙烯酰胺分子量

张晓松,李梦耀,郭印丽,李扬,张海龙

(1.长安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2.旱区地下水文与生态效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安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4)

聚丙烯酰胺是水溶性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增稠、絮凝、助沉和稳定胶体等功能。目前,制备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的方法主要有本体聚合、固态聚合、水溶液聚合、反相乳液聚合、反相微乳液聚合、反相悬浮聚合、沉淀聚合、分散聚合、双水相合成等[1-7]。双水相合成反应是将一种水溶性单体、引发剂及分散介质(另一种水溶性聚合物)溶解在水中,形成均相水溶液,一定条件下进行聚合反应,由于聚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相分离,在不同的相中聚集着各自的聚合物,形成互不相容的水溶性聚合物分散液。双水相聚合反应克服了普通水溶液聚合粘度高、搅拌和传热困难等缺陷,且聚合和使用过程中没有有机溶剂污染,后处理简单,是制备水溶性聚合物的新方法。本文以丙烯酰胺(AM)为单体,PAMPEG-H2O 双水相体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酰胺,考察了引发剂浓度、反应时间、单体浓度、pH、聚乙二醇用量等对产物特性黏度(相对分子质量)及转化率的影响,获得双水相聚合法制备较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的最佳工艺条件。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

丙烯酰胺(AM)、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聚乙二醇(PEG)、盐酸、氢氧化钠、溴酸钾、溴化钾、碘化钾、氯化钠、硫代硫酸钠均为分析纯;无水乙醇,工业级;高岭土,化学纯。

DK-98-1 型电热恒温水浴锅;78HW-1 型恒温磁力搅拌器;AL204 单盘分析天平;101-2AB 型电热鼓风干燥箱;DELTA320 型pH 计;KDM 型调温电热套;CN60M/1835 型乌氏粘度计;HI93703 型浊度测量仪。

1.2 聚丙烯酰胺的合成

广口瓶中加入一定量的丙烯酰胺单体、聚乙二醇和蒸馏水,稍稍加热,完全溶解后,用氢氧化钠调节pH 值6 后,补加蒸馏水,摇动广口瓶,使物料混合均匀,AM 浓度4%,PEG 7%,封口,放入水浴锅中加热,滴加引发剂2 mL,引发反应。控制反应温度65 ℃和时间80 min,得到分相明显的双水相粘稠液,上层主要为聚乙二醇相,下层为聚丙烯酰胺相。用溴量法分别测定聚乙二醇相和聚丙烯酰胺相丙烯酰胺的浓度,计算丙烯酰胺的剩余量和转化率。小心倾倒出上层聚乙二醇水溶液,下层加入工业酒精,并用玻璃棒先慢后快地搅拌,聚丙烯酰胺会以絮状形式析出,及时倒出含水较多的酒精。反复操作,少量多次,得含水较少的白色絮状物,烘干,得到粉状聚丙烯酰胺聚合物。

1.3 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8]

在25 ℃下,以蒸馏水作溶剂,用乌氏粘度计测得PAM 的特性粘度[η],按式(1)计算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式中 Mn——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

[η]——特性粘度;

802 和1.25——经验常数。

1.4 去浊率实验

选用100 mg/L 皂土浊液作为模拟水样,浊度为30.18 mg/L。250 mL 烧杯中加入200 mL 浊液,加入一定量的聚丙烯酰胺溶液,快速搅拌1 min,缓慢搅拌10 min,静置15 min。取上清液测定剩余浊度,计算去浊率。

式中 S——去浊率,%;

B0——模拟水样的初始浊度,mg/L;

B——模拟水样的剩余浊度,mg/L。

2 结果与讨论

2.1 聚丙烯酰胺的合成

2.1.1 pH 的影响 AM 总量4%,PEG 含量7%,反应总时间80 min,引发剂用量2 mL,反应温度65 ℃,考察pH 对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和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见图1。

图1 pH 值对相对分子质量和转化率的影响Fig.1 Effect of pH on the relative molecular weight and conversion ratio

由图1 可知,在聚合过程中,随着pH 值的增大,相对分子质量和转化率先增大后减小,可能是由于体系中pH 值的变化对过硫酸盐的分解速率常数有显著的影响。在高pH 条件下,溶液中丙烯酰胺会发生副反应,生成链转移剂氮三丙烯酰胺,抑制聚合物分子量的增长,难以获得高分子量PAM。pH 6.0左右为宜。

2.1.2 单体用量的影响 PEG 含量7%,反应时间80 min,反应pH 值为6,引发剂用量2 mL,反应温度65 ℃,单体浓度对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转化率的影响见图2。

图2 单体总量对相对分子质量和转化率的影响Fig.2 Effect of monomer dosage on the relative molecular weight and conversion ratio

由图2 可知,随着单体浓度的提高,单体转化率、相对分子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单体量少,单体分子之间的有效碰撞几率比较低,不利于反应进行以及分子链的增长,聚合物相对分子量变小。单体量过多,反应速率过快,使得反应难以控制,易出现交联而降低产物溶解性能,从而使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变小。单体浓度4.0% ~6.0%为宜。

2.1.3 PEG 用量的影响 单体总量4%,反应时间80 min,反应pH 值为6,引发剂用量2 mL,反应温度65 ℃,PEG 用量对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和转化率的影响见图3。

图3 PEG 对相对分子量和转化率的影响Fig.3 Effect of PEG on the relative molecular weight and conversion ratio

由图3 可知,随着PEG 用量的增加,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先增大后减小,PEG=7%时相对分子量最大;聚合物转化率随着PEG 用量的增加而增加。PEG 用量7%为宜。

2.1.4 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单体总量4%,PEG 含量7%,反应总时间80 min,反应pH =6,反应温度65 ℃,引发剂用量对聚丙烯酰胺分子量和丙烯酰胺单体转化率的影响见图4。

图4 引发剂对相对分子量和转化率影响Fig.4 Effect of initiator dosage on the relative molecular weight and conversion ratio

由图4 可知,引发剂量小,活性中心少,单体聚合中心就少,相应的聚合反应产物相对分子质量高;引发剂量大,活性中心多,相应的聚合反应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低。但是,引发剂用量较少时,难以进行链引发反应,甚至会出现笼蔽效应,降低转化率;引发剂用量过大,自由基数目过多,反应过快,容易发生“爆聚”现象,不利于获得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而且会增大聚合物发生交联的几率。所以,引发剂的用量在2 mL 时,相对分子质量较大;转化率在引发剂用量为1.5 mL 时最高。

2.1.5 反应时间的影响 单体总量4%,PEG 含量7%,反应pH 值为6,引发剂用量2 mL,反应温度65 ℃,不同反应时间下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转化率见图5。

图5 反应时间对相对分子量和转化率的影响Fig.5 Effect of time on the relative molecular weight and conversion ratio

由图5 可知,随着时间的增长,聚合物相对分子量先增大后减小,80 min 时达到最大值,这是因为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聚合反应进行得更加完全,聚合物分子链不断加长,从而使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增加;然而当反应时间过长时,体系粘度增加,不利于单体的聚合,同时副反应增多,不利于合成聚丙烯酰胺。随着时间的增长,聚合物反应越长,转化率提高。

2.1.6 正交实验 控制单体总量4%和反应温度65 ℃,将反应时间、引发剂用量、pH 和PEG 用量按4 因素3 水平做正交实验,以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评价指标,结果见表1。

表1 L9(34)的实验结果分析Table 1 Experimental result analysis of L9(34)

由表1 可知,最佳工艺条件为A1B1C3D3,即pH值7,PEG = 9%,反应时间60 min,引发剂用量1.5 mL。最佳反应条件下,做一组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实验。结果聚丙烯酰胺的相对分子量为2 836 821,AM 转化率为88.49%。

2.2 去浊实验

分别用质量分数为1%的聚丙烯酰胺来处理高岭土和PVSK(聚乙烯硫酸钾,胶体为阴离子型)胶体,结果见图6。

图6 聚丙烯酰胺的去浊实验Fig.6 Removing cloud experimental of polyacrylamide

由图6 可知:①聚丙烯酰胺对高岭土和PVSK的去浊率先随着聚合物用量的增多而增强,后降低。这是因为在聚合物用量较小的时候,聚合物用量越多,其去浊的粒子越多,效果越好,但用量太多,聚合物本身也会增加溶液的浊度;②聚合物对阴离子型胶体的去浊效果不如对高岭土的去浊效果,但是对阴离子型胶体的去浊效果明显。

3 结论

(1)以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组成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单体总量为4%和反应温度65 ℃条件下,合成聚丙烯酰胺的最佳条件为:pH 值7,反应时间60 min,引发剂用量1.5 mL,PEG =9%。此时合成出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2 836 821。

(2)质量分数1%的AM 聚合物用量小于4 mL时,去浊能力随着用量增加而增加,当超过4 mL 后,去浊能力下降。

[1] 胡瑞.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剂的合成与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 王光华,李文兵,王光辉,等. 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丙烯酰胺的制备及应用[J]. 精细化工,2004,21(10):50-52.

[3] 张育新,康勇.絮凝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化工进展,2002,21(11):799-804.

[4] 单国荣,曹志海,黄志明,等.聚丙烯酰胺-聚乙二醇-水体系相图及丙烯酰胺单体在两相中的分配[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26(7):1348-1351.

[5] 单国荣,曹志海,黄志明,等. 丙烯酰胺在聚乙二醇水溶液中的聚合动力学[J].高分子学报,2003(6):784-788.

[6] Shan G R,Cao Z H.A new polymerization method and kinetics for acrylamide:Aqueous two-phase polymerization[J].Appl Polym Sci,2009,111(3):1409-1416.

[7] Song B K,Cho M S,Yoon K J,et al.Dispersion polymerization of acrylamide with quaternary ammonium cationic comonomer in aqueous solution[J]. J Appl Polym Sci,2003,87:1101-1108.

[8] 王玉峰,胡慧仁,刘国,等. 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离子度的测定[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7(3):516-520.

猜你喜欢

聚乙二醇丙烯酰胺分子量
加入超高分子量聚合物的石墨烯纤维导电性优异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茶园土壤团聚体吸附Cu2+的影响
改良的Tricine-SDS-PAGE电泳检测胸腺肽分子量
聚硅酸/聚丙烯酰胺复合絮凝剂的研究
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测定及其含量控制方法
聚乙二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萃取猪胰蛋白酶
聚丙烯酰胺对生土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DMC-IA-AM两性聚丙烯酰胺用于混合废纸浆抄纸
抗乙肝胎盘转移因子注射液分子量分布的研究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与甘露醇在结肠镜检查准备中的应用效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