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世界空军发展看中国空军未来建设

2014-12-20窦超

现代兵器 2014年12期
关键词:航空兵轰炸机战斗机

窦超

在2014年珠海航展上,中国空军作为主办方之一,依然是最为耀眼的焦点之一。中国空军不仅展示了多型主力军机,更是借建军65周年这一契机举办了隆重的庆祝活动。中国空军的高级将领还会见应邀来华参观航展的多国空军领导人,进一步增进中外空军的交流与合作。不过,从世界各国空军发展来看,中国空军依然是一支十分年轻但是充满朝气的力量。那么,如何从其他国家空军发展的历史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便是中国空军现在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切为了进攻

人类空中力量的诞生要早于空军这一军种的诞生。最初的空中力量只是附属于陆军和海军的辅助保障性力量,而不是一开始就成立独立的空军军种。当时的空中力量无论是从运用思想、技术性能还是作战威力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即使是这样,其进攻性的本质属性也是表露无遗。

人类最早用于军事目的的飞行器是轻于空气的热气球和飞艇,其中热气球运用于战场更早一些。热气球当时的作用主要是用于战场观察和侦察活动,有时也用于运送重要的信件和少数人员,并且尝试了利用热气球对敌方进行轰炸的方式。如在1794年奥法战争中,法国气球观察分队被用于担负战场观察和侦察任务;而在1848年奥意战争中,奥军为了镇压威尼斯的反奥起义,曾使用200个小型自由气球携带炸弹企图送到威尼斯上空进行轰炸,但由于风向的影响而失败。这些类型的活动不仅可以用于防御行动,而且更多地运用于进攻行动。因为掌握有进攻主动权的一方对于侦察和火力攻击的需要更为迫切一些。飞艇的诞生更是产生了一种彻头彻尾的进攻性兵器,其飞行速度慢只适用于对敌方的侦察和轰炸,根本不能用于防空作战。

飞机在诞生之初性能非常不完善,直到1911年爆发的意土战争中才正式用于作战行动。当时,意大利方面共派出9架飞机和2艘飞艇参战,而土耳其方面则没有一架飞机。11月1日,意军加沃蒂少尉驾驶“鸽”式单翼机在北非塔吉拉绿洲和艾因扎拉地区向土军阵地投下4枚各重2千克的“西佩利”式榴弹,开创了有史以来第一次轰炸行动的记录。第二年5月8日黎明前,意军飞行员又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夜间轰炸行动。除了飞机外,在这场战争中飞艇也出动127次,投弹330枚,其中还包括10枚燃烧弹。后来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飞艇都是在飞机尚未完善之前用于对敌方轰炸的主力。如按照英国方面的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齐柏林”飞艇共对其本土空袭51次,投下总重196.5吨、5806枚炸弹,炸死炸伤1900余人,迫使英国皇家飞行队的12个中队、110架飞机、2200名人员,以及一支拥有12000名人员的防空部队去执行国土防空任务,牵制了相当数量的英国军事力量。英军由此充分认识到了防空作战的困难程度和重要性,他们认为最好的防空手段是空袭敌人的航空基地,把敌方空袭的威胁消除在萌芽状态,这对于后来英国空军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在人类的空中力量诞生之初其基本用途就是以进攻行动来影响人类进行战争的基本场所——陆地上的作战进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除了飞艇之外的另一种对地攻击飞机——轰炸机有了长足的进步。当时典型的德国轰炸机是“哥达”式飞机,发动机功率2×260马力,能携带300~420千克炸弹,最大速度为140千米/时,航程为840千米。到后来,普通轰炸机载弹量一般为600千克,最多的达到3000千克,升限从1000米增长到4000~5000米。这样除了载弹量和航程外,飞机在其他方面已经大大优于飞艇而成为空中进攻作战的主力。随着空中力量对地面和海面进攻行动的不断加强,人们开始认识到需要一种能够对抗敌方飞机进攻行动的机种,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歼击机或战斗机。从战斗机的使命来看更多地体现的是防御性特点,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防御性特点完全是被敌方的进攻行动逼出来的。到了后来,战斗机不仅仅用于防御性的防空作战,而且越来越多地用于争夺整个战场的制空权。这样的运用方式无疑是一种进攻性行动,通过空战或对敌航空基地进行攻击大量消灭敌方战斗机才能取得制空权。因此,防御性的战斗机也体现出了进攻性的特点。至于在大战中德国首先建立的强击航空兵,则在轰炸航空兵之外又增加了一种专用于对地攻击的航空兵兵种。

随着航空兵兵种的不断增加,就产生了需要一个统一的指挥机构来协调这些兵种的需要。这种需要在英国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时,英国遭到德国飞艇和飞机的不断轰炸,恐慌的民众在表达强烈不满的同时,提出要求成立一支部队对德国进行报复。而那时英国的空中力量是由皇家飞行队和海军航空队组成的,虽然他们在支援陆军作战、争夺制空权和进行战略轰炸中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但明显存在着自成体系、重复浪费、力量分散,甚至互相倾轧的缺陷。有鉴于此,英国开始认真研究组织一支空军部队对德国的飞艇和飞机基地、潜艇基地和工业区进行轰炸,这就萌发了成立统一的战略空中进攻部队的想法(当时英国皇家飞行队和海军航空队都投入了对德国的战略轰炸)。英国陆军元帅斯穆茨受命调查和论证英国空中力量如何建设和使用的问题。他在提出的第二份报告中说:“空中力量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战争手段……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从空中大规模攻击敌国领土,破坏其工业和居民中心,将成为主要的战争方式。”这份报告的主要议题是如何建设和使用空中力量,即建立独立空军军种。但是,这段话明显提出了空军作为一种独立的战争手段在未来所要执行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即从空中大规模攻击敌国领土,破坏其工业和居民中心。这就提出了独立空军最主要的用途是进攻性作战,从空中摧毁敌方的战争潜力。

1918年4月1日,英国成立了与陆军和海军平行的独立军种——空军。休·特伦查德被任命为空军第一任参谋长,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实际上指挥了英国驻法国的全部航空兵部队。特伦查德将这次战争中航空兵部队的运用基本上概括为4条原则:1、取得并保持制空权;2、摧毁敌人在本土的生产手段和交通线;3、排除敌人干扰,把战斗坚持下去,亦即保证增援部队和补给品不被敌人切断;4、使敌人不能为其陆、海、空军集结足够的补给品,而无法坚持战斗。第一条必须通过进攻性空中作战才能大量消灭敌方战斗机从而取得制空权;第二条属于对敌方战略目标进行突击的进攻性作战行动;第三条属于对己方交通线和工业设施的防空行动;第四条则是对敌方后勤补给系统的进攻性打击行动。从这4条原则来看,属于进攻性行动的就有3条,而唯一一条防御性原则也要有赖于制空权的夺取。也就是说其成功与否要取决于进攻性行动的成果,因为丧失了制空权那么防空作战就会陷入严重的被动局面以至于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可以认为,空军的诞生就是为了执行空中进攻作战行动,其基本属性应该是进攻性的。endprint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航空兵的机种构成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到战争即将结束时,各国属于航空兵编制的飞机有10131架,其中歼击机4063架、侦察机4578架、昼间轰炸机686架、夜间轰炸机804架(此外,海军航空兵也拥有当时所有的作战机种)。这些飞机中,专用于进攻性作战的是轰炸机,共有1490架,占到总数的14.7%。但是,歼击机和侦察机既可以用于进攻作战也可以用于防御作战,其性质可以看作是双用途的。如果我们假设这两种机种各自数量的一半是用于进攻作战的,那么也就是说有2031架歼击机和2289架侦察机用于进攻作战。加上轰炸机,进攻性飞机所占的比例就可以达到总数的57.3%。如果考虑到占有优势一方的协约国空中力量占有数量优势(其空中力量更多地运用于进攻作战),那么进攻性作战飞机所占的比例还要更大一些(大战中,交战双方共生产了19.14万架飞机,其中德国和奥匈帝国分别生产了4.8万架和5400架)。再加上基本用于进攻性作战行动的飞艇,空军诞生初期的进攻性本质属性将更为明显。

对空军本质属性的认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这一时期,是空军理论的大发展时期。一方面是航空技术在大战中得到了长足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大战中的实战行动进一步加深了空军理论先驱们的认识。这些充分认识到空军特性的理论先驱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空军作为一个进攻性军种的本质属性。

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空军理论家无疑是意大利的杜黑,他在其著作《制空权》一书中对空军的进攻性本质属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首先,杜黑认为:“飞机由于不受地面障碍约束并具有极大的速度(比已知的任何运输手段速度都大),是一种出色的进攻武器。”他认为空中力量对它活动半径内的所有目标都构成威胁,飞机可以从各自部署的机场出发,能够同时突击指定的一个或多个目标,而且速度之快超出任何其他力量。同时,他强调飞机完全不适宜用于防御。杜黑是这样论述的:假定有一支空中力量,其进攻能力为X,它的作战半径内对方共有20个目标需要防卫,那么对方就要在每个目标都部署与X相当的兵力;如果双方武器性能相当,那么防御一方就必须投入相当于攻方飞机总数20倍的兵力才能达到有效防卫的目的。当然,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简单计算,没有哪支军队会采取这样的防御方式。但是,这一论述的确阐述清楚了空军用于进攻作战所占有的主动优势地位。

顺理成章的,杜黑完全否定防空的意义,认为只有采取攻势行动才能制止敌方的进攻行动。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一条疯狗闯进村庄时,村民们并不各自呆在自己家门口、手拿棍子,等待疯狗突然出现时把它击毙,没有一个村民会这么办。他们定会聚集三四个或更多的勇敢的人去追踪疯狗,找到它的窝,将它打死。另一个例子是:要想消灭鸟类,仅仅射下飞行中的全部鸟是不够的,还剩有鸟蛋和鸟巢。最有效的办法是有计划地摧毁鸟蛋和鸟巢,因为没有一种鸟能持续在空中飞行而不降落。因此他得出结论:依靠空中搜索来摧毁敌人的飞机(即被动防御方式),即使不完全是无用的,也是效果最差的办法。更好的办法是摧毁它的机场、供应基地和生产中心。这就阐述了攻势防空是空军遂行防空作战的最有效方式这一思想(当然,后来的实战已经证明杜黑完全否定防空的思想是错误的,消极防空仍然是防空作战中非常重要且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对于独立空军的构成,杜黑认为可以简述如下:最大限度的轰炸力量和与敌人可能实力成比例的空战力量。对此,他认为轰炸力量(轰炸队)是独立空军的基本组成部分,遂行摧毁敌方机场、供应基地和生产中心的任务。但是要进行轰炸,只有事先从空中清除敌人飞机的干扰后才能顺利进行。因此,还需要空战力量(空战队)。空战队的最主要职能是在轰炸机执行任务时为其清除途中出现的任何空中抗击。对于两者的关系,杜黑认为轰炸队越强破坏力也越大,而空战队只需要按比例大于敌人的战斗实力就可以了。一旦夺取制空权后就不再需要空战队,轰炸队就可以全力进攻,从空中摧毁敌人。空战队是作为轰炸队的辅助性力量存在的,任务是为轰炸队顺利执行进攻性任务创造条件。杜黑强调:“一个国家只拥有准备用于空战的空军不仅危害国防,而且被剥夺了对敌方目标发动进攻的一切可能性,将陷入严重的空中劣势。”从这里可以看出,杜黑的观点不仅从空军的运用方式,而且从空军的力量建设角度都是强调其进攻性本质属性的。这一点指导了后来众多空军的建设思想,世界上建设最为成功的空军,都是对地面目标攻击的飞机占主导地位类型的。

美国威廉·米切尔也是一名空军理论先驱(著有《空中国防论》一书)。他的思想尽管与杜黑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也是强调空军的进攻性本质属性。1926年2月5日,米切尔在美国国会负责军事事务的豪斯委员会的听证会上说:“在以往的战争中,为了瘫痪敌人的抵抗,总是要攻占敌人的重要中心,即生产中心、人口中心、农业区、牧业区、交通——一切能够支持战争的东西……今天我们可以用空中力量来攻击那些重要中心。这样我们可以在未来的武装冲突中,当调停争端的所有其他手段都不起作用时,通过使用一支空军直接攻击敌人的重要中心就可以赢得战争。”这段话说明了空军是未来决定战争结局的决定性力量,而发挥其决定性作用的方式是直接攻击敌人的重要中心。也就是说,要采取进攻性行动来摧毁敌人支撑战争的重要目标。

与杜黑认为轰炸力量是构成独立空军的基本组成部分不同的是,米切尔强调建立一支能从敌人手中夺取制空权的进攻性航空兵,也就是说要拥有大大强于敌方的驱逐航空兵(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歼击航空兵或战斗机部队)。他说:“空军必须能够击败敌人的驱逐航空兵,否则一切行动都将失败。”这同样依赖于驱逐航空兵采取进攻性作战行动来夺取制空权。相应的,他认为一支独立空军应由4部分组成:驱逐航空兵、轰炸航空兵、强击航空兵和侦察航空兵。米切尔不同意杜黑夺取制空权后驱逐航空兵即无用的观点,他认识到轰炸航空兵必须要有驱逐航空兵的保护才能生存下来并执行任务。在他的思想中,驱逐航空兵也是以轰炸机为主体的对地攻击空中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轰炸机不能像驱逐机那样快地机动,只能靠拢在一起依靠机枪火力和驱逐机的保护。米切尔还特别强调可以低空攻击敌人地面目标的强击机,他认为强击机应当是拥有重武器和装甲的“飞行坦克”,能在低空执行攻击任务,突击敌人的地面部队、坦克、火炮、装甲车辆、列车以及其他目标。显然,他的思想比杜黑更进一步,已经认识到一种在前线直接支援陆军作战的飞机的战术价值,而不仅仅是关注空袭敌后方战略目标的轰炸机。endprint

米切尔还提出了“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这一命题,认为战列舰已经在飞机的攻击面前丧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飞机的攻击“能击沉任何水面舰艇”。这一思想将原本基本局限于陆地之上的空军进攻性作战行动的威力,扩展到了海上。尽管当时人们难以接受这样的观点(加上米切尔观点和言论过于激进,过分贬低了陆军和海军的作用,结果受到军法审判,被停职5年并提前退役),但后来的珍珠港事件终于使人们认识到了米切尔思想中的闪光点。

除了米切尔外,美国陆军航空队战术学校(陆军航空队即美国空军的前身)也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空军理论,其中有不少涉及空军本质属性。如1935年1月,该校在一份材料中提出了“空军必须用于进攻,在战争中理想的联合作战是空中进攻和地面防御”。虽说这与杜黑的观点基本相同并且有些偏颇,但无疑也是认识到了空军进攻性本质属性的表现之一。在空中力量运用原则方面,该校的正式教材特别注意空中力量的使用原则应符合传统的战争原则,即九大军事原则(目标、进攻、集中兵力、节约兵力、机动、安全、突然、简明和协同),进攻就排在九大原则的第二位。由此可见,美国陆军航空队对空中力量用于进攻的重视。战术学校与米切尔观点的区别之一是不太重视驱逐机的作用,而且将驱逐机降到一个有限的、范围很窄的防御地位。1933—1934年,战术学校的战术教材中明确地说,即使一个国家的全部努力都是防御性的,空军作为一个整体也必须采取进攻作战行动。由于空中进攻作战行动主要是通过轰炸来完成的,因而轰炸航空兵应当成为空军的主要兵种。当时,美国陆军总部航空兵司令安德鲁斯认为,“一个国家战略上的优势就在于,他们的轰炸机能够到达敌人的国土而敌人的飞机则不能到达自己的国土。”这虽然过分强调轰炸机而忽视了驱逐机的作用,但这一观点却是建立在对空军进攻性本质属性的正确认识上的。当然,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是在轰炸机没有战斗机掩护的情况下进行昼间精确轰炸遭受惨重损失后,才积极发展了像P-51、P-47这样的远程护航战斗机才扭转了局面。到这时,战斗机才重新成为美军进攻性作战力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同一时期的空军理论先驱还有英国特伦查德和美国塞维尔斯基。特伦查德在1919—1929年间任英国空军参谋长,他与其他人共同影响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空军的建设。特伦查德特别强调空军在战略上配合和支援陆海军作战,而不是战术上的直接支援。他认为空中力量应主要用于战略空中进攻,具体手段是战略阻滞(后来又发展为战略轰炸),因此逐步走上了单纯发展远程轰炸机的道路(直到二战前夕,英国才开始发展性能优良的战斗机)。这也带有明显的过分重视空军本质属性而忽视其任务广泛性的特征,忽视了必要的空中防御力量的建设。塞维尔斯基是著名的P-47战斗机的设计师,一直强调空军的优势。他认为可以把陆军、海军和空军分别比作鸵鸟、鳄鱼和鹫——当鳄鱼在水面上露出头时,鹫就能对其进行袭击,对鸵鸟也是一样,鹫还能在空中与其他鹫进行战斗。但是,鸵鸟和鳄鱼都不能对鹫进行挑战,只能单纯地进行防御或逃跑。也就是说,空中力量由于其固有的特点,具有对坦克和舰艇主动攻击的能力,当然也能同敌军空中的战斗机进行战斗。因此,空军可以像鹫一样对被束缚在地球上的任何目标发挥主动性,而陆军和海军却不能对空军发挥主动性。

尽管以上这些空军理论先驱观点并不一致,但都敏锐地抓住了一个共同点——空军的进攻性本质属性(具体行动方式包括以进攻性行动夺取制空权、近距离支援地面部队和进行战略轰炸),这就是他们之所以被称为空军理论先驱的原因。他们的这一观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以后的局部战争中得到了验证,并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实战中的经验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航空技术和空军大发展的时期,战前各种各样的空军理论在大战中得到了实战检验。特别是空军作为战略性进攻性军种的地位得到了证明,同时作为一支重要的战术支援力量所发挥的作用也得到了重视。

在德军对波兰、西欧的闪击战中,德国空军执行的作战任务包括夺取制空权、支援地面军队等任务。夺取制空权的主要方式是突击敌方机场和空战,其中突击敌方机场是主要的方式。1939年9月1日,德军出动全部能用于作战的轰炸机突击了波兰第一线的所有机场,由于波兰空军的主力没有部署在第一线,因此只摧毁了部分停放在一线机场上的老旧飞机。但是,德军的突击严重破坏了机场和指挥通信系统,使波兰空军只能在随后几天里分散投入战斗,结果被德军逐渐各个击破。到9月17日,德军完全控制了波兰上空的制空权。接着,德国空军转入对地面军队的战术支援作战。其主要方式是空中阻滞,进攻发起时,通过突击波军的交通线阻止其作战物资的前送,当波军后撤时则突击其退路上的桥梁、渡口和退却纵队,配合地面部队对其进行分割包围。德国空军还充当了“空中炮兵”的角色,对地面部队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进行突击,并且还要保障进行纵深突击的装甲部队薄弱而漫长的侧翼,为地面部队的快速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德军空军对包围圈内的波军的空中突击大大影响了后者的士气。对此,波军“波兹南”集团军司令库特尔泽巴说:“敌军空袭飞机架数之多,攻击之猛烈及飞行员的胆量之大都是罕见的。我军调动、集结和前进的道路都处在空中火力的浩劫之中,地面简直成了人间地狱。”同样的一幕在西欧之战中再次上演,这次是英法联军尝到了与波军同样的滋味。可以说,德国空军的进攻性作战行动无疑是闪击战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

紧接着,德国空军与英国空军进行了不列颠之战。这次空中战役的过程已是众所周知,其中有一个关键点却是以往往往被人忽略的。这就是德国空军为何突然将攻击目标从英国空军的机场和航空工业目标转移到英国的大城市。一般认为,是英国对德国首都柏林的空袭引诱德军改变了攻击目标。但是,在战役开始时英国方面总体上是处于防御状态的,德国空军则是处于进攻状态。也就是说,德国空军充分发挥了空军进攻性本质属性所带来的优势,而英国空军没有这一优势。恰恰是因为德国轰炸机的一次因迷航而“误炸”伦敦的行动,导致了英国空军对德国首都柏林开始了空袭。而在此之前,英国空军就开始了对德国工业目标和铁路枢纽的空袭。但是,工厂和交通线的损失对于德国来说是可以承受的,起码对民众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小。然而,对柏林的持续小规模空袭到最后使德国方面无法忍受所带来的民心士气的影响,终于采取了对英国伦敦和其他重要城市的报复性大规模轰炸。至此,英国空军战斗机部队获得了喘息之机,将战斗拖到了苏德战争爆发之时,最终赢得了不列颠之战的胜利。英国空军以其防御行动消耗了大量德国空军的有生力量,使其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反而把自己拖到了崩溃的边缘。而几次针对正确目标的进攻性作战行动(空袭柏林),就迫使德军空军完全改变了整个作战方向,为自己恢复力量提供了条件。这充分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即使是小规模的空军进攻性行动也可能改变整个战局,防御性行动却不可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此外,同样是空中进攻行动,选择不同的突击目标得到的结果也是大不相同的。endprint

在北非战局中,双方空军的作战行动都是围绕着支援己方地面部队展开的,具体分为夺取制空权、空中阻滞和近距离空中支援三种行动方式。一开始,英国空军采取的主要是派歼击机在地面部队上空巡逻,为地面部队提供防空保护伞的办法来维持己方地面部队上空的制空权。但是,这种防御性行动方式将己方歼击机束缚住了,使其无法发挥进攻性行动的优势。到了1941年11月18日开始的“十字军战士”战役中,英国空军开始集中兵力夺取制空权,采取了组织进攻性游猎和突击敌方机场的进攻性行动方式,地面部队则主要依靠建制内的高射炮进行防空作战。这种方式很快改变了被动局面,使英军地面部队在行动中受到德国空军的攻击减少。空中阻滞主要是攻击德意军队的后勤补给线包括海上补给线,这样的攻击很快造成了其弹药和油料的严重缺乏,直接影响了其作战效能。近距离空中支援更是直接打击了与盟军直接接触的德军地面部队。仅1943年3—5月,盟军就出动飞机13225架次进行近距离直接空中支援,大大减轻了地面部队的压力。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空中力量的进攻性作战行动。

德军对苏联的闪击战是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开始的,其空军一开始就全力投入了进攻性作战行动,充分发挥了空军特有的快速机动突击优势,取得了开战之初的巨大优势。在开战第一天上午的空袭行动中,德国空军第一攻击波的主要攻击目标是苏军的前线机场。这些机场共计66个,分布在距边境20~70千米的范围内。到了下午,德军开始将攻击苏军机场的范围扩大到距边境100~400千米的纵深地区。一天下来,苏军共损失飞机1811架,其中1489架是在地面上被击毁的,其余的被德军战斗机和高炮击毁。到7月10日,苏军西部各方面军空军一半以上的飞机已经损失掉了。以空中进攻性作战行动夺取制空权后,德国空军开始转入对地面部队的支援行动。而苏联空军不仅不能以进攻性作战行动支援其地面部队的反击行动,连对其进行起码的防御性空中掩护都做不到(这使得苏军投入反击的各个机械化军完全是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作战的,致使反击很快就被挫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莫斯科会战期间。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德军掌握战略制空权和战役制空权的时期就是其地面部队取得重大战果的时期;而一旦丧失了战略制空权或战役制空权,其地面部队的战果也就大大缩减甚至遭到失败。当然,这种情况还有其他一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但空军是否有实力进行战略性的进攻性作战行动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这种情况从苏军方面来看也是一样。苏军最为惨重的损失发生在1941年夏季,而这一时期正好是苏军彻底丧失战略制空权和战役制空权的时期,其空军只能在局部地区进行防空作战和小规模的反击作战,进攻性的军种本质属性根本没有体现出来。直到莫斯科会战期间,苏军通过不断消耗德国空军实力终于第一次取得了战役制空权。会战中,苏军除了组织防空作战外,还组织过2次专门削弱德军航空兵力量的空中进攻战役。1941年10月初,苏军获悉德军准备在10月12—13日沿整个战线对苏联的各个重要目标进行大规模空袭,因此决定先发制人破坏德军计划。10月11日,苏军组织了一次对德军机场的空中进攻战役,共动用了5个方面军的航空兵兵团和1个远程航空兵兵团,出动飞机937架次,连续攻击了8个昼夜。据苏军作战总结称,8天作战“在机场上共消灭敌机不少于500架”。11月初,为了保障即将在红场进行的纪念“十月革命”24周年的阅兵活动,苏军再次组织了一次空中进攻战役。苏军集中了3个方面军和莫斯科军区的航空兵部队,加上远程轰炸航空兵第81师,在3天时间内突击了德军的28个机场,共击毁德军飞机121架,迫使德军将其空军部队后撤部署到纵深机场,从而降低了其行动效率。经过艰苦的战斗,到了12月初苏军已经基本掌握了莫斯科前线的制空权。因此,苏军预备队可以在不受德军航空兵袭扰的情况下自由调动,反攻准备也可以不受干扰地进行,而德军丧失了对苏军集结地域和重要工业设施进行大规模空袭的能力。这对于苏军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是极为重要的。

虽然苏军在莫斯科会战中第一次取得了战役制空权,但是战略制空权仍然掌握在德军手中,其仍然可以在战线的某些地段集中兵力采取大规模进攻性作战行动。因此,苏军在1942年的夏季作战中仍然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随之发生了哈尔科夫战役的失败并且一路败退到斯大林格勒。通过在斯大林格勒的极其艰苦的防御作战,苏军逐渐掌握了行动主动权,从空军角度来看也是这样。1942年6月29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发布了一项命令,其中指出:“方面军航空兵的主要任务是夺取制空权,为我方创造压倒敌人的优势,迫使敌航空兵,尤其是轰炸机离开战场。第二项任务是集中强击航空兵和轰炸航空兵的全部力量,用于攻击敌坦克和摩托化纵队,消灭敌有生力量,以此支援我军部队。第三项任务,歼击航空兵不仅要掩护我部队,而且在可能的条件下对敌有生力量实施打击。”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命令中提出的三项任务全部都是进攻性作战行动,对于提高苏联空军行动效率和改进其运用方式非常有利。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防御阶段,苏军对德军机场实施进攻作战的出动架次只占为争夺制空权出动的总架次的8.2%,而在反攻阶段则达到了33%,出动了5078架次。由此可见,苏军将突击敌机场作为夺取制空权的重要途径之一。苏联空军的大规模进攻行动不仅夺取了制空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地面部队的战斗力,对于顺利合围并歼灭德军第6集团军起到了重要作用。

尽管库班空中交战给了德国空军重大打击,然而苏军最终掌握战略制空权却是在库尔斯克战役期间。库尔斯克战役之前,苏军于1943年5月和6月组织了2次空中进攻战役。其中5月的空中进攻战役集中了6个空军集团军,共出动飞机1392架次,突击了德军的22个机场,共消灭德军飞机501架,占当时库尔斯克方向德军空军兵力的25%。6月的进攻战役出动飞机3360架,消灭德军飞机249架。这2次空中进攻战役大大削弱了德军力量,使其无力争夺整个作战地区的制空权而只能重点使用,这非常有利于苏军在战役期间夺取制空权。苏德双方在战役期间主要是采取进攻性空战方式争夺制空权,最后德国空军损失飞机3700多架,彻底丧失了战略制空权。对此,德国将军蒂佩尔斯基希曾写道:“从1943年起,无论用什么办法,都不能改变敌空军在战斗地域上空的独霸局面。”苏军掌握了战略制空权后,其大规模的纵深快速突击战术才有了实施的可能性,这与德军实施闪击战初期的情况如出一辙。如果向敌军进行远距离纵深突击的装甲部队没有空军的掩护和支援,那么就会遭到对方空军的反复突击最后丧失进攻能力,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大规模的合围战役发生了。而在这种大纵深作战中,苏联空军一直是以进攻性作战行动对装甲部队进行保障的。不仅从空中掩护装甲部队的行动,而且在纵深作战中不断对地攻击方式支援装甲部队,是其得以快速推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endprint

在西欧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美国和英国轰炸航空兵对德国和日本进行的战略轰炸则是对空军进攻性本质属性发挥到极致的产物。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空军部长欣克利曾明确表示:“我们最强的两件武器就是俄国的陆军和皇家空军。”美国和英国军方一直非常重视重型轰炸机,试图利用战略轰炸的力量直接取得战争的胜利。对德国和日本的战略轰炸行动中,美国和英国航空兵是处于绝对的进攻地位,这就发挥出了空军固有的快速机动和突击能力。而德国和日本航空兵则是处于防御地位,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之中。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历时达5年之久,美英航空兵共出动飞机412万架次,其中轰炸机144万架次、战斗机268万架次,投弹270万吨。这次战略轰炸成为杜黑理论的绝好实验,德国方面共有100余万人被炸死炸伤,750万人无家可归。战略轰炸对德国的工业设施和交通运输系统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对石油工业的轰炸使其平均月产量由轰炸前的16.8万吨下降到轰炸后的2.99万吨,到1945年2月只有1000吨。德军大量飞机和坦克由于缺少燃油而不能动弹,人员因此被迫减少训练次数,作战素质也大大下降了。轰炸还使得德国化学工业大受影响,德国工业部门被迫于1944年9月起在炸药中添加不起任何化学作用的物质,结果导致弹药的杀伤威力大大下降。美英轰炸航空兵的进攻性作战行动牵制了德国相当的人力物力,使之不能用于战争的其他方面。施佩尔曾说过,美英的轰炸迫使德国使用1万多门高射炮进行防空作战,但经常却是无所事事。不仅如此,战略轰炸还迫使德国航空工业部门改变了轰炸机和歼击机的生产比例,以提高歼击机的数量抗击轰炸。1942年这一比例为1比0.8,轰炸机与歼击机的生产比例相对平衡,轰炸机还占有一定的优势。而到了1944年这一比例变为1比4.47,也就是说生产一架轰炸机的同时要生产4.47架歼击机,德国空军越来越丧失了进攻性而变为一支主要以防空作战为主要任务的防御性部队。这样就意味着,除了对于在德国和德军占领区上空执行轰炸任务的盟军飞机来说,德国空军不再对敌方目标产生什么重大威胁了。长此以往,德军乃至整个德国就陷入完全的被动应付的状态中,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了。

美军轰炸航空兵对日本的大规模战略轰炸始于1944年6月,结束于1945年8月,时间为1年2个月,但效果却大大好于对德国的战略轰炸。美军对日本的战略轰炸是从昼间精确轰炸转向对日本城市的夜间面积轰炸的。1945年3月9日17时35分,美军第21轰炸机队的334架B-29轰炸机对东京进行了燃烧弹攻击。美军选定的突击目标为长6.5千米、宽4.8千米的一块东京市区,面积为31.2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极大,每平方千米达到39000人。美军共投弹1665吨,其中99.3%为内装凝固汽油的燃烧弹,在东京市区引起猛烈的“火爆”。这场大火烧毁了东京人口最密集的40平方千米市区,267000余幢建筑物被烧毁,约84000人在空袭中丧失,40000余人受伤,100多万东京市民无家可归。在3月9日起的10天内,第21轰炸机队出动B-29轰炸机1595架次,对东京、名古屋、大阪和神户4个城市进行了空袭,投弹9373吨,其中99.9%为燃烧弹,摧毁80平方千米的城区,仅仅损失飞机22架。取得良好的作战效果后,美军在战争结束前一直采取这种方式对日本的城市目标进行夜间燃烧弹攻击,直到日本最后投降。据战后统计,日本大城市的烧毁率为:京滨地区56%、名古屋地区52%、阪神地区达57%。中小城市中福井市烧毁率高达96%,其他被炸城市大部分有40%以上的城区被烧成焦土,分布在城市内的工业目标也随之遭受了惨重损失。取得这样的战果,美军仅仅对日本的98座城市投弹16万吨。

除了对日本进行战略轰炸外,美军轰炸航空兵还以另外一种方式对日本进行了封锁作战,这就是利用轰炸机进行进攻性布雷封锁。1944年底,美军制订了以水雷对日本本土进行封锁,代号为“饥饿战役”的封锁战役计划。从1945年3月27日开始到8月15日日本投降结束,共历时4个半月。共出动飞机1500余架次,投布水雷12053枚,炸沉炸伤包括航母在内的日本舰船670艘,总吨位近140万吨,相当于“饥饿战役”开始时日本舰船总吨位的四分之三。日本一些主要港湾、港口几乎成为死港,如名古屋、横滨、东京等港在战役过程中相继关闭。由于运输中断,日本粮食、石油等战略物资极度匮乏,大大加快了日本投降的进程。总的来看,美、英航空兵在二战中的这种大规模进攻性作战行动对战争进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尽管不是直接决定战争结局的影响),这当然是发挥空军进攻性本质属性所带来的优势的结果。

在战后的局部战争中,对空军本质属性发挥最为出色、运用空军最为出色的无疑是美国军队和以色列军队。在朝鲜战争中,美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始终处于进攻地位,对中朝空军和秘密参战的苏联空军形成了压制之势。中朝空军和苏联空军只能在局部地区争夺制空权,其目的也仅仅是为了掩护自身的交通线而已,基本上没有采取较大规模进攻性作战行动以直接配合己方地面部队行动。这种态势使得中朝地面部队始终处于美军航空兵的袭扰之下,大大影响了部队战斗力的发挥。如中朝部队只能在夜间或不良天候中进行较大规模的作战行动,不能将攻击行动连成一个整体(在白天只能停止攻击),部队的调动和物资补给也受到极大影响,不少物资在运输途中即被炸毁。美军的空中攻击还给中朝方面造成了很大的人员伤亡。据统计,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伤亡的7~8%是由美军飞机造成的。战争中,美军没有被赶下海最大的功臣无疑是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而其贯彻始终的进攻性作战行动无疑起到了主要作用。尽管美军都认为其对于中朝军队后方交通运输系统的空中阻滞行动是失败的,但是美军同时也认为正是由于空中阻滞行动,才没有让中朝军队积累起足以支持一次大规模进攻的物资储备,而仅仅令其积累了只够进行防御作战的物资。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军还是认为空中阻滞行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军所说的空中力量没有打赢朝鲜战争而只是阻止了战争的失败,大概就是从这个角度说的。endprint

从此后的越南战争直到现在仍在进行的对利比亚的空袭行动,美国空军总是处于进攻的主动地位。这其中有其军事实力尤其是空中力量在世界上独占鳌头的原因,也有其骨子里所具有的对空中力量只能用于进攻的意识作用。而反观与美军对阵的越南空军、伊拉克空军、南联盟空军等等,其作战能力与美军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双方装备性能的差距固然是其作战失利的主要原因,但是保守的空军运用思想也起到了相当的作用。这些空军主要的运用方式是用于国土防空作战,这是典型的防御性作战,无法发挥战机所固有的快速突击能力。如果能够利用有利的时机适时组织航空兵部队进行一定规模的进攻作战,那么美军所感受到的压力就会增大,从而对其攻击行动产生一定的牵制作用。当然,即使采取攻击行动,弱者一方的航空兵部队也会遭受极其惨重的损失。但这样的行动将会迫使美军分散相当的精力和兵力用于防御性作战,从而减少其用于攻击的力量。与其将己方的航空兵消耗在防御作战中,不如放手一搏实施进攻行动,或许还能打乱美军的作战节奏,为己方增强防御力量争取时间。伊拉克空军在海湾战争中甚至连全力进行防御作战都没有做到,其相当多的战机为了躲避美军打击而逃亡伊朗,在逃亡过程中又有不少被击落,其余的都被伊朗扣留成为“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南联盟空军在科索沃战争中遭到一定损失后,就将战机藏到地下机库中不再出战,这样保存军力的方式让人无法理解。国家都战败了,你保留这些战机有什么用,如果专为打仗而存在的战斗机不用于战争,那还不如改作农业飞机去喷洒农药来得有价值些。可以说,落后的空军运用思想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

由于特殊的国情,以色列空军从建军之初就贯彻了以攻击为主的思想,其在历次战争中的作战运用也无不如此。第三次中东战争前夕,以色列空军只有350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273架),而对手埃及、叙利亚和约旦拥有882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563架),以军处于很大的劣势。一般来说,处于力量劣势的一方通常选择防御作战方式,但以军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于这一点,以色列空军有一句名言:最好的防御是在开罗上空。1967年6月5日7时45分,以色列空军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同时突击了埃及的9个机场,使得埃及空军能够进行空战的飞机基本被消灭,这是第一攻击波。第二攻击波开始于8时15分,攻击目标是埃及北部驻扎轰炸机和歼击轰炸机的7个机场。下午12时45分到15时45分,以色列空军转移兵力突击了约旦、叙利亚和伊拉克的8个机场,击毁110余架飞机,基本消灭了约旦和叙利亚空军的主力。接着,以色列空军再次于17时15分到18时突击埃及的3个机场,完成了最后一击。第一天的空袭就使阿拉伯国家的空军遭到了惨重损失,大部分作战飞机被击毁,制空权被以军完全掌握。开战60小时内,阿拉伯国家空军即损失飞机451架。以色列空军随即转入对地面部队的支援作战,压制了阿拉伯国家的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并担负了摧毁戈兰高地上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的任务,为以军取得战争胜利做出了决定性贡献。

第四次中东战争对于以色列空军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因为这次阿拉伯国家军队达成了进攻的突然性。但是在遭到突然袭击的困境中,以色列空军想到的不是以防御自保,而是不顾损失地进行进攻作战。开战第二天拂晓,以军就出动68架飞机突击了埃及的7个机场。但由于埃及修建了坚固的机库并有强大防空火力掩护,以军非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损失了18架飞机。埃及军队和叙利亚军队大量利用苏制防空导弹构成严密的防空火力网,以色列空军在试图对己方地面部队进行近距离直接支援时遭到惨重损失,头3个小时就在戈兰高地损失40架飞机,在西奈半岛损失10余架飞机。以军不顾损失在采取一些新的战术技术对策后,坚持进行压制叙利亚防空导弹的进攻性作战行动。经过激烈对抗,以军摧毁了半数以上的叙利亚防空导弹阵地,终于掌握了戈兰高地的制空权。接着,以军又投入对埃及防空导弹阵地的压制作战。由于埃军可以迅速修复和补充被摧毁的防空导弹,因此压制作战不得不反复进行。直到以色列陆军利用埃军部署的间隙偷渡运河摧毁部分埃军防空导弹阵地后,才取得压制作战的胜利。接着,空军支援陆军包围了埃军第3军团,最终得以在有利于以色列的战场态势下停战。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空军的进攻性作战行动尽管付出了很大代价(共损失战斗机103架,占战前飞机总数的25%),但对于扭转战局并反败为胜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四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空军又进行了黎巴嫩战争、空袭伊拉克核反应堆、空袭巴解总部和2006年的以黎冲突等作战行动,同样无不是以进攻的姿态进行的。其中,空袭伊拉克核反应堆更是神来之笔。以色列空军出动14架战机飞越约旦、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三国领空长途奔袭,一举将伊拉克即将投入使用的核反应堆摧毁。这样小规模的空中进攻行动起到了战略层次上的作用,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空军进攻性本质属性所带来的巨大优势。

空军强国机种构成

军队作战能力的发挥依赖于其技术装备等物质基础,不管是进攻作战能力还是防御作战能力都是如此。空军要想发挥其进攻作战的优势,就必须拥有具备进攻能力的技术装备,这一点从各个不同时期的空军强国中都可以得到证明。空军(航空兵)要想在战略和战役层次影响战争进程,只能采取对敌地面(地下)、水面(水下)目标进行攻击的方式才可以。对地攻击的手段不外乎轰炸和强击,也就是说轰炸机(也包括歼击轰炸机)和强击机是对地攻击的主体力量。而用于空战的战斗机即可用于进攻性作战行动,也可以用于防御性作战行动,这与轰炸机和强击机是不同的。前面已经说过,世界上建设最为成功的空军,都是对地面目标攻击的飞机占主导地位类型的。因此,对地攻击飞机所占的比例高低与否就成为一支空军是否具有与其本质属性相适应的强大攻击能力,进而是否是一支强大空军的标准。

20世纪30年代,世界许多国家受杜黑思想的影响非常重视轰炸机。当时,英国轰炸机所占的比例高达59%,美国轰炸机中队占飞机中队数量的37.5%。即使是受杜黑思想影响较小的苏联,其重轰炸机比例也达到了20.8%,重视阵地消耗战的法国也有20%。应该说,这一时期的空军都是比较重视对地攻击能力的。到了二战,由于各国所面临的威胁不同,空军机种比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战初期,德国空军的轰炸机比例为57.8%,而战斗机占31.2%,到了1943年下半年,轰炸机比例降到了17%以下,战斗机比例上升为59%。这表明德国空军从一支进攻型空军逐步变为一支防御型空军。而苏军强击机所占的比例却正好相反,1941年只有4.5%,1945年则达到了26.3%,表明其日益重视对地面部队的直接支援作战。战后初期,美国高度重视轰炸机的核轰炸能力,因此大力增加战略轰炸机的数量。1956年底,战略轰炸机所占比例一度达到31%,后来随着弹道导弹的发展,又降到了18.3%。20世纪80年代以后,歼击轰炸机、强击机和多用途战斗机的数量大大增加,成为空军机种中比例最大的部分。据统计,1988年美国空军上述飞机占作战飞机的比例达75%,而当时苏联空军的比例也达到了61%。同时,用于保障进攻性作战行动的空中加油机、电子干扰机和预警指挥机的数量也大大增加。endprint

从各空军强国投入各次局部战争的空军机种比例,也可以看出其极端重视进攻性力量。第四次中东战争前,以色列空军共有作战飞机403架,其中专用攻击机就有225架,占总数的55.8%。而172架战斗机中如F-4E、“幻影”Ⅲ这样的型号也具有很强的对地攻击能力,这就大大增强了以军的进攻作战能力。其对手埃及和叙利亚共有作战飞机746架,歼击轰炸机和轰炸机只有156架,占20.9%,而且其装备的米格-21和米格-17歼击机(战斗机通常是西方的称呼,一般具有相当的对地攻击能力,而歼击机是当时东方阵营的称呼,通常是专用的空战飞机,对地攻击能力非常弱)只具有非常有限的对地攻击能力,这进一步拉大了与以色列空军的攻击能力的差距。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共部署作战飞机1307架,其中只有118架F-15C/D和99架F-14对地攻击能力很弱,其余都具备很强的对地攻击能力,具体型号有B-52G、F-117A、F-15E、F-16C、F-4G、F-111E/F、A-10A、F/A-18、A-6E、A-7E、AV-8B等,这些飞机占到作战飞机总数的91%。而且,这些对地攻击机中不少还具有很强的空战能力,在协助空中优势战斗机取得制空权后就转入对地攻击中,使用灵活性非常高。

这一时期还有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即用于保障空军进攻作战的支援保障飞机(预警机、侦察机、加油机、电子战飞机等)数量大增,大大提高了进攻飞机的作战半径、突防能力和自卫能力。海湾战争中,美军部署的此类飞机达到637架,占总数的29.6%。隶属于美军陆军航空兵的攻击直升机部队也是非常重要的空中打击力量。如海湾战争开始时摧毁伊军2座预警雷达站、为空袭编队打开缺口的“诺曼底”特遣队的主力就是“阿帕奇”攻击直升机,该机也是美军实施空对地反坦克作战的主力之一。除了此类飞机外,美军还大量运用各类卫星对空军的进攻作战实施支援保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在随后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空袭利比亚的行动中,美军投入战场的空军机种比例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而且,部分机种通过改装也具备了较强的对地攻击能力,如原本专用于空战的F-14战斗机通过改装具备了投掷激光制导炸弹和“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的能力(即F-14D)。世界上最先进第五代战斗机的F-22基本上属于一种空中优势战斗机,其对地攻击能力较弱。而作为低档第五代战斗机的F-35则是侧重于对地攻击。从两种飞机的采购数量上来看就可以看出美国空军对进攻性作战行动的高度重视:F-22战斗机的最终采购数量只有187架,而F-35的最终采购数量可能要在F-22的10倍以上。

作为美军空中力量重要组成部分的美国海军航空兵,其机种构成的变化也是如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支航空母舰舰载机联队的典型编成为20~24架F-14战斗机、20~24架F/A-18战斗机、12~14架A-6E攻击机、4架EA-6B电子干扰机、8~10架S-3B反潜巡逻机以及6架SH-60直升机。到了2003年,舰载机联队的典型编成变为10架F-14战斗机、36架F/A-18战斗机、4架EA-6B电子干扰机、8架S-3B反潜巡逻机、4架E-2C预警机以及7架SH-60或HH-60直升机。最新的舰载机联队的典型编成中的攻击力量将改为20架F/A-18C战斗机、12架F/A-18E战斗机、12架F/A-18F战斗机以及5架EA-18G电子战飞机,F-14战斗机全部退役。从这一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航空母舰舰载机联队的攻击机数量(F/A-18战斗机)一直在不断地增长,基本趋势也是增加对地攻击飞机所占的比例以提高对地攻击能力。

对中国空军建设的思考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凡是具备强大进攻性作战能力的空军才能称得上是一支真正强大的空军。在高技术战争中,能攻则胜,仅防必败已经成为空军作战的一条重要规律。美国空军和以色列空军正是依照这样的指导思想,才成为当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空中作战力量。然而,我军空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未遵循这一规律。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我军饱尝了敌人空军狂轰滥炸的苦头。那时,我军非常希望能在自己的头上撑起一把“保护伞”。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惨痛经历,让我军只是希望制止敌人的轰炸而没有奢望要用同样的手段对敌人以牙还牙。也许是建国之后一段时间内根本不具备足够的物质条件,我军空军建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以建设一支国土防空型空军为指导原则的。空军成立的第一支战斗部队——空军第4混成旅编有4个团,其中包括2个驱逐机团(当时,我军将歼击机称为驱逐机)、1个轰炸机团和1个冲击机团(即强击机团),对地攻击机种占到全旅编制的一半。但后来空军的建设逐步开始向驱逐机大幅度倾斜,到1951年9月,空军经过紧张训练可以投入抗美援朝战场作战的部队共有11个航空兵师,其中只有2个轰炸师,其余全部为驱逐师。当时重视空战的程度也可以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航空兵机种比例上看出来:志愿军空军共有10个驱逐航空兵师21个团参加了战斗,而轰炸航空兵只有2个师的3个大队参加了战斗。这个悬殊的比例也大体反映了当时空军的空战和对地攻击机种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几乎一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根据简式资料的数据,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中国空军共拥有5000余架作战飞机,其中包括歼-5约400架、歼-6约3000架、歼-7约500架,歼-8约100架、强-5约500架、轰-5约500架以及约100架轰-6。按照这一数据,中国空军对地攻击机种占作战飞机的比例只有21.5%。而同时期美国空军的相应比例达75%,苏联空军的比例也达到了61%。

而且,中国空军的歼击机不同于西方战斗机,只有非常有限的对地攻击能力。这都说明当时的中国空军实际上严重缺乏主动攻击能力,基本上属于一支只能遂行国土防空任务和有限的支援地面部队作战任务的部队。当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空军被建成国土防空型空军也是有其必然因素的。一方面我们缺乏独立研制高性能作战飞机的能力,主战机种多为仿制型号,之后则是在其基础上的“缝缝补补”,与先进国家空军飞机的性能差距过大。以这样的飞机去执行进攻性作战行动确实有些勉为其难,基本上可以说自保尚且困难,哪里还说得上主动攻击!另一方面,当时我国的经济非常困难,不可能支持空军大量装备价格昂贵的进攻性作战飞机。之所以歼6战斗机装备数量那么大,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价格非常低廉(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我们实在没有其他飞机可以代替它),与现在动辄上亿的战斗机可谓是便宜到了极点。因此,我们可以反思当时空军的建军思想过于保守,但是这些限制因素也是需要正确认识的,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endprint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得到了极大发展,这就为空军的大发展和转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90年代后期,中国空军提出了“攻防兼备”的发展战略并且得到了中央军委的肯定。自此开始,中国空军开始了从建设国土防空型空军向攻防兼备型空军的转型。空军开始引进部分当时不能自行研制生产的武器装备,如苏-27/30战斗机、S-300防空导弹等等。随着自主研制能力的增强,部分国产武器装备也开始列装部队,包括轰油-6加油机、“飞豹”歼击轰炸机等等。2004年,中国空军将“攻防兼备”进一步发展为“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发展战略,一大批新型武器装备也在这一时期开始装备部队。其中包括“空警”-2000和“空警”-200预警机、歼-10战斗机、“飞豹”A歼击轰炸机、歼-11B战斗机以及多种型号的特种飞机等等。中国空军的对地攻击和远距离对空攻击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然而,有这样一句话可以说明建设一支空军的难度:十年陆军、五十年空军。即建设一支高标准的陆军需要十年时间,而建设一支高标准的空军则需要五十年时间。中国空军的整个历史才60年,因此其距离一支真正能够做到“攻防兼备”的空军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首先,要真正确立空军主要用于进攻性作战行动的思想。思想指导行动,只有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空中进攻是空军的主要任务,才能具体指导空军的各项建设工作。近些年来,空军提出了“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口号,这实际上是对原有的以陆军为作战主体的“大陆军思想”的修正。在我军空军建军初期曾提出过“在陆军基础上建设空军”的口号,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也产生了空军从思想上认为其作战行动服务于陆军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也是基本正确的,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必须予以改变。今天,中国空军的转型目标被定为“空天一体、攻防兼备”,其中攻与防的主从关系实际上已经表现出来了。攻被放到防的前面,这说明进攻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防御。但是,笔者认为似乎还应该加上一句“以攻为主”来进一步强调进攻对于空军的重要意义。

空中进攻是消灭敌人、取得作战胜利的主要手段,也是由被动转为主动的重要条件。以攻为主的提法并不是贬低防御的意义,而是建立在我国空军长期以国土防空为主要任务的这一客观情况基础之上的,这样一来就更具有现实意义。从经济角度来说,发展进攻系统要比发展防御系统合算得多。据国外相关资料测算,在进攻系统中投入1美元,对方就需要投入15美元发展防御系统才能够达到满意的效果。从武器装备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当今的精确制导武器基本可以做到“发现等于命中,命中等于摧毁”,这样的打击效果需要100%的防御成功率才能确保自身安全,而这是无法做到的。确立空军主要用于进攻性作战行动的思想,还有利于空军对不适应这一要求的教育训练内容进行改革,使教育训练更贴近实战的要求。因此,必须确立以进攻手段作为空军主要作战方式的思想,才能适应高技术战争的要求。

其次,要大力加强对地攻击飞机的研制和装备。鉴于目前我国空军和陆军航空兵对地攻击飞机的种类和数量仍然较少(我军陆军航空兵机种中高性能攻击直升机也太少),占作战飞机的比例仍然偏低。因此,加强对地攻击飞机的研制和装备非常重要。当今时代航空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做到让战斗机同时具有很强的对空作战能力和较强的对地作战能力(也可以让对地作战飞机具备很强的自卫空战能力),而且由于单机价格的大幅攀升以及各国空军飞机数量的缩减,发展多用途战斗机就成为提高空军攻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军应该放弃那种发展专用空战飞机的思路,转而发展多用途战斗机。目前中国空军最重要的战斗机有2种型号,即歼-10和歼-11战斗机(仅从机种名称由歼击机改为战斗机,即可看出对其多用途作战能力的重视),它们本身就是多用途战斗机,在具备强大的对空作战能力的同时也具有相当强的对地攻击能力。“飞豹”A歼击轰炸机的基本用途是对地攻击,但是也具有一定的自卫空战能力,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多用途战斗机。目前已经进行多次试飞的第五代战斗机——歼20,具有比F-22更大的机体和弹仓,一般的分析认为其具备相当强的对地攻击能力,也是一种多用途战斗机。这些新型号战斗机的装备和研制,对于提高我国空军的对地攻击能力具有重大意义。现在应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其装备数量以更大程度上改变对地攻击飞机比例偏低的情况。

除了装备新型飞机外,对现有型号的改进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如对歼-8系列的改进,使其具备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对地面实施攻击的能力;对强-5加以改进,增加其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种类以增强攻击力等等。轰-6是一个效费比相当不错的作战平台,如果加装远程空射巡航导弹,那么就可以大大提高我空军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如果我国的大飞机项目能够顺利完成的话,那么应该考虑在适当的时机研制远程战略轰炸机,以提高空军远程突击能力。除了作战平台外,还应该高度重视对地攻击精确制导弹药的研制。据计算,弹药命中精度提高1,杀伤力就提高8,精确制导武器与普通弹药的效费比是1:12甚至更高。因此,发展对地攻击精确制导弹药是提高我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对地攻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已经在珠海航展公开展示的系列激光制导炸弹、系列制导炸弹、系列制导炸弹等应该尽快装备部队,形成作战能力。作为以直升机为主要装备的陆军航空兵,应大力加强攻击直升机的研制和装备。已逐渐为外界所知的直-10攻击直升机,必将成为陆军航空兵的最重要的对地打击力量,应该加紧研制并尽快大批列装部队。

第三,对支持空军对地攻击的支援保障力量要加紧建设。一支空军要实施对地攻击不仅需要对地攻击飞机和弹药,对其进行支援保障的各类装备和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装备包括预警机、侦察机、加油机、电子战飞机等,在进攻作战中实施预警指挥、侦察监视、空中加油和电子对抗等支援保障行动。目前,这些机种在我国空军序列中虽然都有装备,但是无论是其数量还是质量离作战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如“空警”-2000和“空警”-200预警机虽然形成了“高低搭配”的组合,但是数量还比较少,只能保证重点战略方向,应该进一步增加数量和提高可靠性;轰油6只是解决了加油机的有无问题,其机体燃油容量和加油方式(软管加油)都还比较落后,需要在将来利用其他大型平台发展能力更强的加油机;现有的特种用途电子战飞机基本是以运-8为基础改装的,应该利用其技术基础在其他作战平台特别是战斗机或歼击轰炸机平台上研制类似飞机,以在空中进攻行动中紧随编队实施电子支援保障行动(如美国EA-6B和EA-18G)。

除了这些特种飞机外,更为重要的是空间保障系统,也就是各种侦察、通信、导航定位卫星。空军进行进攻作战通常会脱离己方的地面指挥系统覆盖的范围,这就需要利用空间保障系统来实施指挥、通信和导航定位保障(这也是空军“空天一体”战略的具体体现)。由于这方面的详细情况受到各国军方严格保密,有关于我军的此类消息更少。因此,我们只能推测其正与其他方面的空军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不过,已经发射了第8颗导航卫星的“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则是公开的项目。我国应该在稳妥基础上加快推进这一系统的建设,否则空军的远距离进攻作战就会失去可靠的导航定位保障,众多采取卫星制导的空射对地攻击精确制导武器就得不到制导数据,远程进攻作战就成为一句空话。除此之外,空军现有的机场布局和保障系统也要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由国土防空向攻防兼备转型的需要。

(编辑/一翔)endprint

猜你喜欢

航空兵轰炸机战斗机
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EF2000台风战斗机
兵器组团“打雪仗”
联合攻击战斗机(JSF)
国产FBC-1战斗机
图-22起音速轰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