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小阳:“忠诚使命,会通中外”

2014-12-19凌辉

湘潮 2014年12期
关键词:彭雪枫张震

凌辉

彭雪枫为他取名

1941年10月24日,洪泽湖畔半城镇一间简陋的民房内,一位新四军女战士临产,一阵剧烈的阵痛之后,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接生的女军医给婴儿简单包扎后,欣喜地对婴儿的母亲说:“恭喜,生了个男兵!”

少顷,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闻讯赶来看望,深情地对婴儿的母亲——时任师部机要科科员马龄松说:“我这就给张震参谋长发电报,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你多休息几天,有困难你只管说。”

“谢谢首长!”马龄松激动地说,“没啥困难。”

此时,四师参谋长张震正在泗(县)五(河)灵(壁)凤(阳)地区布防防止顽军王仲廉部东进。这天,他接到师长彭雪枫从半城发来的电报,电中向他表示祝贺,并说“十月小阳春,就叫小阳吧”。张震立即给妻子马龄松去信,遵照彭雪枫的提议为儿子取名张小阳。“当爸爸了,心里真高兴。”张震回忆说,“真想早点看看小阳的模样,可战事匆匆,5个多月后,我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儿子。”

1944年4月,张震在泗县陈店子抱着还不到3岁的儿子张小阳高兴地拍了一张照片。这是他们父子在抗日战争期间留下的第一张合影,照片中的张小阳圆圆的小脸蛋,闪着一对黑宝石似的眼珠,直盯着前方,伸出一只胖乎乎的小手在指着什么,一副聪明伶俐的神态,格外可爱。

张小阳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炮火中长大的,耳闻目睹父辈在战火中无私无畏勇往直前的英勇故事,从小就对他们十分崇拜。他最崇拜的人有两个,一个是父亲生死与共的战友、为他取名字的彭雪枫,一个是父亲张震。

彭雪枫与张震共同工作10年。在抗日战争中,他俩朝夕相处,并肩战斗。张震打从心底里敬佩他,尊重他。在战斗和工作之余,张震总是拿起一张彭雪枫赠给他的照片给张小阳看,那上面有彭雪枫的亲笔题字:“战斗在一起,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张震动情地给张小阳讲彭雪枫的故事,讲到1944年9月11日凌晨在八里庄对敌作战中,彭雪枫胸部中弹牺牲的情景时,泣不成声。他对张小阳说,彭伯伯胸部中弹时,我就在他身边,连忙将他抱住,大声叫来急救医生。打了强心剂,但无力回天,他的心脏已停止了跳动。他文武双全,德才兼备,我当时就想为什么打死的不是我呢?我宁愿替他去死。因为我们四师离不开他呀!”

张震很少讲自己的作战经历,但张小阳从父亲的战友和母亲的口中听到父亲九死一生的许多故事,从父亲的言行中感受了父亲的不凡。过长征时张震受了重伤,军团后方医院动员他留下,他坚决不同意。逼急了,他甚至还拿出枪吓唬说:“谁要我留下,我就先打死他,然后自杀!”他吐血不止,坚持翻越5座雪山。在抗日战争中,他两次负伤。一颗留在他身上的子弹,伴随着他长达10年,直至全国解放,他调北京工作后,才到医院动手术取出来。张小阳见着那颗取出来的血淋淋的子弹时,心头受到极大的震撼,泪水扑簌簌地掉了下来。

就读哈军工

在革命先辈和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张小阳从小性格刚强,胸怀大志,学习非常刻苦。1960年,他以优异成绩被组织保送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哈军工”)电子计算机专业学习。

张小阳进入哈军工就读时,正碰上苏联政府毁约,撤走全部在学院工作的苏联专家,加上国家遭受三年经济困难和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反右倾”斗争,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张小阳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教计算机的苏联专家走了,他在学习上遇到的难题除了向学校的老师和国内专家请教和咨询外,还和同学们组织起课题攻关小组。他们开动脑筋,创新思路,攻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为破解一道计算难题,接连好几天通宵达旦地干,肚子饿了,没什么充饥,他就拿出奶奶从老家给他寄来的几块红薯片分给同学们吃,咬一口,又继续钻研。除此之外,张小阳还带头学习多国外语,拓宽研究渠道,由原来主要向苏联学习,扩展到向西方和世界多个国家学习电子计算机技术。

张小阳认为创新精神非常重要,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也就没有中国创造。他知道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和中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104机,都是仿制苏联的计算机。在仿制104机的同时,中科院和其他科研单位就开始自主研制计算机。他对同学们说:中国老一辈科学家为我们作出了好榜样,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紧紧跟上,要有振兴中国计算机的雄心壮志,我们有这个自信和能力!他还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首先要扎扎实实学好基础学科,练好基本功。

张小阳在哈军工计算机系苦学6年半,终于比较全面地掌握了现代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写出了一流的学术论文,以优异成绩毕业。

忠诚使命

张小阳从哈军工毕业后,于1967年3月起在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三部第十局、总参谋部第56究所任技术员、工程师。1978年11月在总参谋部第三部科研装备部任参谋,1983年9月入解放军军事学院大学生队学习一年,1984年起任总参谋部第三部科技装备处副处长、处长,1986年任总参谋部第三部科技装备局局长,1993年升任总参谋部第三部副部长,直至1999年。他在总参三部一干就是32年。总参谋部第三部,又称技术侦察,主要负责战略情报收集整编,战场监视、航空侦察、装备科研论证、监听外军信号、研究和分析相关情报等任务,部队编配的装备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用于侦听、处理和转送国外电台的通信传播信号。从职能上讲,有点类似于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总参三部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直接挂钩,信息工程大学的大部分学员毕业后直接输送总参三部。

张小阳这位哈军工的高材生,来到总参后,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从第十局技术员干起。第十局从事电子计算机研制,负责对外保防侦察,主管驻外机构人员及留学生监控、侦查境外反动组织活动,任务繁重而艰巨。张小阳从事的是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开发。当时,“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正铺天盖地而来,张小阳的父亲张震所在的南京军事学院受到严重冲击,张震遭受残酷迫害,被打成重伤,一连数月,呕吐不止,身体虚弱到了极点。1968年5月22日清晨,造反派趁张震上厕所,突然用绳子套住他的脖子,强行将他从两米多高的围墙吊拉过去,他顿时昏死过去,好久才苏醒过来。造反派又将他拖拉几十米,还用铁棍猛打,致使他全身多处出血。在张震生命垂危时,马龄松派老二张连阳带着血衣,直奔北京,找到老首长粟裕。粟裕知道后,马上向总理办公室报告。周恩来亲自给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打电话后,张震才得以住进军区医院,保住了性命。张小阳闻讯后对造反派的野蛮暴行非常气愤,对粟裕、周恩来和许世友感激不尽。作为长子,在父亲危难时未能守候在身边,他深感内疚。但他因担负的任务重要而一直坚守岗位。忠诚于党的事业,这是父亲的言传身教,他相信父亲能理解儿子。

在总参谋部第三部,张小阳心无旁骛,搞科研就反复钻研,反复实验,与同事团结协作,百折不挠,搞管理当处长、局长、副部长就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尊重科技人才,当好他们的“后勤部长”,全心全意为科技人员服务,他性格内向,不多说话,而是用自己的行动说话,他要求大家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发出的是无声命令。在任总参三部科技装备处长期间,他亲自参与科技装备的研制和开发,从不迷信外国产品,优先采购国产的优秀产品和技术装备。他说国产的不比国外的差,甚至比国外产品好。比如,国产的计算机,就大大超过进口货,我国电子计算机技术和装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他任总参三部副部长期间,组织参加多项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的工程。1988年,他被授予大校军衔,1994年晋升少将军衔。

会通中外

1999年,张小阳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院长。

他知道这所设在古都洛阳,隶属于总参谋部的外语类重点大学,是有着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我军独具特色的高水平外语学院。党把自己推上这个岗位,他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怎样才能不辱使命呢?他以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求教于学院的老师和学员,广泛征求他们对办学和教改的意见,一个个系、一个个教研室、一个个班、一个个学员走访交谈,不是去作指示,而是倾听他们的心声,集中大家的智慧,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经过深入调查,他和院党委与院行政人员反复研究、大胆探索,提出了学院新的办学要求和教改目标: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学院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整装出发,继承和发扬“忠诚使命,会通中外”的优良传统,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一所综合性、开放性、有特色、高水平的国防语言大学。方案报上级批准后,他带领全院师生努力向目标迈进。

就任院长后,张小阳突出抓了校风建设和教学管理。上任当年,学校校风就有明显进步,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张小阳还狠抓了科教人员队伍建设。他充分发挥全院500多名教师和教辅人员的积极性,尽力帮助他们创造教学和科研的有利条件。他非常尊重科教人员,每年教师节和重要节日,总要亲自登门慰问有突出贡献的科教人员和外籍教师与客座教授。他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利用国内外、军内外智力资源,开辟了与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等单位合作办学的新路子。他亲自挑选和联系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上门聘请他们担任客座教授,定期来院授课。学院还聘请了30多名外籍教师和客座教授。

为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伐,张小阳积极争取总部和有关单位的重视和支持,多方筹措资金,并充分利用本院科技资源,从而使学院在原基础上拥有和完善了以卫星地面站为主的外语教学信息源系统、卫星电视网上延时记忆播出系统、声像节目制作播放系统、多功能语言实验室以及计算机中心和电子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校园区域网在国内院校中处于先进水平。2004年,由教育部权威教育评估机构首次开展的全国高校一级学科评估中,学院在全国高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名列第三位,科学研究单项排名第二。学院积极开展主铺修和复语制教学以及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试行本硕连读、硕博连读制度,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双本科、双学位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为祖国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张小阳特别注重加强师生的党史军史教育。为使外语学院的师生员工,特别是青年对党和军队的历史“摸得着,看得见”,他带领学院师生分期分批奔赴井冈山、延安等革命圣地参观学习。在延安他们重点参观了抗大和中央军委三局旧址,请当地老红军、抗日老战士和熟悉“抗大”“军委三局”情况的学者和有关研究人员给师生上辅导课。大家边看边听,“抗大”石头当课桌,树枝当笔,砂地当纸,因陋就简办学和优良的作风与“军委三局”的开拓精神一一闪现在眼前,触摸着历史的过去和现在,师生们无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在位于延安西北原来比较偏僻的枣园乡延店子村的“军委三局”旧址,张小阳还给师生们介绍了我军无线电通讯事业创建者、新中国电子工业的开拓者和卓越领导人王诤的生平事迹。张小阳号召全院师生员工,以王诤等革命先辈为榜样,为开创我军外语事业,做到会通中外而不懈奋斗。一石激起千层浪,解放军外语学院的师生们积极行动起来,掀起了一个学先辈,做又红又专的外语人才的热潮。

现在,张小阳虽年过古稀,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坚持外国语的学习和研究。

桑梓情怀

张小阳对故乡湖南平江长寿镇情有独钟。在父亲和奶奶的熏陶下,在跟随父母亲回乡探望中,他对老区平江的山川地理人文风情有了深刻的了解和体察,他从两位奶奶(父亲的生母和养母)的惨痛经历中,悟出老区人民为革命承受的巨大牺牲和作出的贡献。战争年代,平江就有20万人为革命牺牲,载入中国革命烈士英名录的有21000多人,还有许许多多的无名烈士。正如父亲常说的:“一将功成万骨枯。是人民养育了军队,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今天,任何时候也不能忘了老百姓这个根本啊!”所有这些都深刻在张小阳的脑海里。他在为军队竭力工作之余,想方设法为老区脱贫致富出力。

帮助家乡兴办希望学校,实施智力扶贫。张小阳挤出时间回故乡,实地考察了长寿镇维夏中学等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状况,感到这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百年老校确实应该扩建提质,才能适应老区子弟求学的需要。他协助父亲将维夏中学的历史与现状写成报告,呈报中央军委,使维夏中学于1997年被纳入“八一希望学校”。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亲笔为“八一希望学校”题写匾额。军委还拨款30万元援建该校实验综合教学大楼。2000年,张小阳按照父亲的吩咐,拿出个人的积蓄,全家人凑集30万元,捐建长寿图书馆,并赠方正电脑两台。2001年,他又和家人一道捐赠图书7932册给图书馆,价值92400余元。

为帮助贫困山区加强交通和城镇及水利设施建设,张小阳和父母弟妹及全家人一道,把积攒下来的数十万元无偿捐赠给家乡修建平伍公路和长寿镇街道改造扩宽等工程。

作为父母的长子、3个弟弟1个妹妹的长兄,张小阳以身作则,孝敬父老乡亲,尽力为乡亲们排忧解难,热诚接待从老区去京办事的乡亲们。

拳拳赤子心,耿耿故园情。张小阳和妻子带着儿孙们多次陪父母亲回家乡给爷爷、奶奶等老一辈扫墓,到烈士陵园祭奠先烈,谆谆教诲儿孙们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家乡尽心尽力。

猜你喜欢

彭雪枫张震
彭雪枫:毛泽东眼中“赵子龙式的虎胆英雄”
彭雪枫的浪漫婚事
彭雪枫豫东春荒卖马赢人心
致命的暗喻
彭雪枫的家书
彭雪枫致林颖的第一封信
“学霸”张震:武侠男神养成记
张震与他的客家养母
张震三十岁学艺
刚硬至猛彭雪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