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助读资料成为语文课堂的点睛之笔

2014-12-18浦继丰华慧蓉

文教资料 2014年24期
关键词:宋庆龄钱学森石灰

浦继丰 华慧蓉

(1无锡市南长街小学;2无锡市南湖小学,江苏 无锡 214000)

让助读资料成为语文课堂的点睛之笔

浦继丰1华慧蓉2

(1无锡市南长街小学;2无锡市南湖小学,江苏 无锡 214000)

语文课文资源是极其有限的,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文化的需要,将课外教学资源引入课堂,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使助读资源成为语文课堂的点睛之笔。

助读资料 语文课堂 教学资源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引用助读资料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青睐,所谓助读资料,就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为激发兴趣、铺垫知识、指导学法、激活思维而恰当适时地在教学各个环节引入的相关教学资源,包括文本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

在课堂教学中,课文教学内容是有限的,教师若利用好与课文有关的教学资源,就能促使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从而实现文本阅读意义,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也在大量引用资料进行教学助读。表面上看,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科书内容,但是细细体悟可以发现,不少教师追求的是“形”的转变,而忽略“质”的转变。对于引用的资源素材,或是引用目的不明确,为引用而引用,把助读这一环节当成课堂改革的标签;或是引用内容脱离文本,过多过滥,导致喧宾夺主;或是引用时机不恰当,以致适得其反,从而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心得及听课体会,探讨如何让助读资料成为语文课堂的点睛之笔。

一、在知识盲点处引用

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文本本身反映的距离学生生活的世界较远,学生缺乏切身体验,知识积累有限,处于完全不懂或似懂非懂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感知上的空白和知识上的盲点,引用助读资料可以弥补学生在知识、生活积累等方面的不足。

如《石灰吟》是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于谦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对于石灰,不要说学生,就是老师如果不看相关资料,对于采制石灰的过程也不是很清楚的。如果能了解石灰的采制过程,当然有助于诗歌理解。于是,课堂上笔者出示了一段“石灰的自述”:

“我叫石灰。我的前身是石灰石,住在大山里,勤奋的工匠经过千锤万凿把我与大山分离。将石灰石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考验,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由碳酸钙变成了氧化钙。这时的我外形仍然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

如果把生石灰放进水中,水立即就会沸腾起来,像水烧开了一样。如果这时碰到人的肌肤,其烫伤程度要远远更重于沸水的烫伤程度。经过这次巨变,我成了另一种形态——熟石灰。这个过程把我由块状的石头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

笔者让学生读完这一段文字后,便引导他们从诗中找出描写石灰采制过程的词语。学生发现“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正是石头锻造成石灰的三个步骤。通过品味这三个词语,学生对石灰有了深入的了解,为感悟石灰的品格奠定了基础。

二、在突破难点处引用

每一堂课都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学生最难以理解的内容,往往也是教材蕴含深刻含义之处,更是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地方,在突破教学难点处引用助读资料,可以适当降低理解的难度,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文本的深刻含义。因此,突破教学难点时应该是引用助读资料最恰当的环节。

1.引入助读资料,品味人物特点。

如《钱学森》一文中,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美国将领为何这样说呢?针对这个教学难点,笔者首先告诉学生美国一个师大约有15000人,五个师大约80000人,是巨大的军事力量,而钱学森至少赶得上80000人,可见他对于中国的作用之大。接着,出示钱学森的伟大成就——钱学森回国一个月后,成立了我国的第一个导弹技术研究院,钱学森就是这个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他带领一批科技人员奋力拼搏,1960年,揭开了中国导弹试验史上的第一页。197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东方红卫星……他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荣誉称号;获得了一级英模奖章;还荣获了“两弹一星”的功勋奖章。

这些资料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美国千方百计阻挠钱学森回国,并从中感受到钱学森不顾阻挠、坚决回国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心。

2.引入助读资料,感悟写作手法。

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体会樟树和宋庆龄的联系,挖掘宋庆龄的人格魅力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单纯依据书中有限抽象语言文字材料有所感悟很难,有的老师便给学生提供关于宋庆龄的文字材料:

“宋庆龄是举世闻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久经考验的先驱。她从青年时代追随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直到1981年逝世前夕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中,她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革命斗志,把毕生精力献给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她在危难时刻,大义凛然,英勇战斗,从不向反动势力妥协,她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着坚定的政治原则,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

在具体的情节环境中,人物性格特色跃然纸上,学生通过阅读资料,真切感受到人如树,树如人,人树合一。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一体。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赞美宋庆龄充满斗志、一身正气的高贵品质。至此,学生对于“借物喻人”这一写作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3.引入助读资料,挖掘深刻寓意。

如《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揭示了只为眼前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为了使学生更透彻地领悟其中的寓意,一位老师把一个历史故事作为助读资料: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讲完故事,随即品读《鹬蚌相争》,分析之后再让学生回顾导入环节的历史故事,说一说为什么赵王放弃攻打燕国,赵王明白了什么?学生自然把故事和寓言背景结合起来,既通过“赵王之口”理解了寓言的本意,又避免了空讲大道理的弊病,使教学文中有道,道中有文,文道统一,水乳交融。

三、在升华情感处引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里。”情感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石,是文本的灵魂,也是课堂的灵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凭借助读资料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起学生阅读的兴奋点,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和情感的迭起。

例如,《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苏叔阳以传情的笔触叙述了刘老师的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勾勒出了一个积极乐观、顽强执著、热爱生活的残疾教师的形象。在教学的尾声,笔者补充介绍了苏叔阳的经历:

“作者苏叔阳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也遇到过很多挫折,他在‘文革’时期遭到了残酷打击,后来长年忍受病痛的折磨,1994年4月,他做了肾癌手术,切除了左肾;2001年10月,又做了肺癌手术,切除了一叶左肺。但是他和他的刘老师一样仍然坚强而乐观地生活着、写作着。他曾写下这样的文字:

不管我多么衰弱,

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

我就会走,

哪怕是爬行,

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苏叔阳文集总序》”

这段拓展文字有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理想的风筝”之内涵及刘老师对事业的追求、人生的态度对作者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在朗读课文最后部分时用最深情的呼唤,道出对老师的思念之情:“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课虽尽,而意深远。

四、在迁移仿写处引用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实验研究》主编汪晓铅老师曾说:“我们除了要抓好‘长线结合’外,还要抓好‘短线结合’,根据课文特点,选择适当的角度,让学生通过小练笔更好地在读中学写,使其作文水平日有长进,不断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都努力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注重读写结合,通过迁移仿写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然而一些教师找准了课堂练笔的切入点,但仅出示练笔要求和题目,缺乏细致指导,造成学生无话可写,这时助读资料的恰当运用就显得尤为可贵了。

如《天鹅的故事》一文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述了老天鹅和群天鹅破冰的场面,细致而富有感染力。王崧舟老师说:“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一只眼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点面结合便是这篇课文应该聚集的语言形式,如何引用助读资料指导学生迁移仿写呢?一位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她精心剪辑了电影《快乐的大脚》的片段——成千上万的企鹅在一只企鹅的带领下,团结一心、乐观向上,用节奏一致的舞步产生巨大的共振,以至于撼动了冰山的一角,最终,逃过了冰川漂移、地壳运动造成的灭顶之灾。这段视频与《天鹅的故事》描绘的画面有异曲同工之妙,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开发出读写融合的理想空间,学生看得带劲、写得有趣,这正是助读资料的魅力所在。

总而言之,教师应立足学生实际,植根于文本,找准课堂教学与助读资料的“链接点”,让助读资料成为语文课堂的点睛之笔。

猜你喜欢

宋庆龄钱学森石灰
宋庆龄,三城记
钱学森
暮春壁秀映石灰
不同有效成分的石灰消毒防病效果的比较试验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困扰宋庆龄一生的疾病
高浓度高气压在烧结用石灰气力输送中的应用
钱学森
石灰:石膏湿法脱硫技术在公司的应用
辛亥革命后的宋庆龄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