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运用研究

2014-12-18彭欣

文教资料 2014年24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艺术创作媒介

彭欣

(南昌大学,广西 南昌 330031)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运用研究

彭欣

(南昌大学,广西 南昌 330031)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将广大民众的审美活动和生活实用统一起来,在造型、色彩、象征、寓意等方面传递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新媒体艺术教育为传统民间艺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可能,如何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运用到新媒体艺术创作中,作者通过大学课堂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策略和方法。

民间艺术 新媒体 艺术创作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广大民众在长期劳作中,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作的艺术,包含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民间戏曲等内容,但主要为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美术等艺术形式。长期以来,民间艺术创作往往围绕民俗活动展开,和民俗活动一起相辅相成、相互融入,成为普通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然而,现代科技文明逐步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民间艺术或民俗活动,当代年轻人更加热衷于网络、电影、动画、游戏等新媒体数字化娱乐,一些代代相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甚至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如何保护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艺术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和启发灵感,指导学生进行新媒体艺术创作,通过教学的反复实践和学生作品的反馈,总结出了一些融合传统民间艺术元素进行新媒体艺术创作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一、新媒体艺术的概念

新媒体艺术是融合了创作观念、数字技术和新媒体传播媒介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作品通常涵盖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艺术两个部分。新媒体技术主要指实现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媒介和技术手段;新媒体艺术则包含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创作动机和作品的美学形式等内容。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科技和媒体的迅猛发展,新媒体艺术得到广泛推广和认知。在当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下,新媒体艺术扩大了创作媒介的范畴,任何媒介的自由组合都可能成为创作的载体,解读新媒体作品的关键在于对创作观念的理解。新媒体艺术家通过不同媒介的选择和组建,进行艺术观念的表达和传递,艺术观念的背后往往传递出艺术家个人代表的文化身份、民族历史及哲学思考。比如,2000年,日裔美国人塔米尔·蒂尔(TAMIKKO THIEL)和伊朗艺术家扎拉·胡什曼德。(ZARA HOUSHMAND)联合创作了新媒体交互影像作品“超越曼萨纳尔”(BEYOND MANZANAR),位于加州的曼萨纳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收容日裔美国人的集中营,那里荒凉又美丽的景色让人同样联想到1979年发生在伊朗的美国大使馆被占领和人质劫持事件。艺术家利用真实照片和三维技术再现了当时集中营内的情景,这件互动作品触动了那些身处异国他乡和自己的祖国正发生战争的不幸的人们[1]。

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创作具有自发性和自觉性的特点,民间艺术既是参与集体性民俗活动的必备项目,又是满足个人日常生活和自我表现欲望的必需品。它将广大民众的审美活动和生活实用统一起来[2]。比如,传统民间剪纸是用于祈求生儿育女的护符,如今成为节日婚庆烘托喜庆气氛的必要装饰;各种造型的民间泥塑不仅可以用于陈设观赏,还可以供儿童游戏玩耍。这种扎根于民众生活的土壤,由民众在劳作中自主创作的民间艺术,长期以来,形成了夸张、纯真、质朴的艺术特点,并充满了纳吉、祈福、平安、繁衍等象征意味。各地不同风格的民间艺术共同构成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透过这些民间艺术,我们可以探寻中国人传统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

三、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艺术的本质,归根结底属于文化现象,而艺术同时承载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承。艺术作品应包含主题、形式语言和内容。在新媒体艺术中,不同媒介的选择和组合构建了新媒体艺术的形式语言;新媒体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决定了新媒体作品的主题和内容。由此看来,观念和媒介是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核心内容。如何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融入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关键是对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创新。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因子的民间艺术一直都是中国艺术家创作的思想源泉,传统民间艺术的象征、寓意、造型、色彩等元素,渗透着中国广大劳动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感悟。然而,笔者在近几年的新媒体艺术课堂教学中发现,“90后”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普遍缺乏认知和兴趣,在新媒体艺术课堂上研究分析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使学生拓宽创作思路,并加深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了解。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遵循先拟订方案,然后建立观念,再进行媒介表达,最后讨论反馈的新媒体艺术创作过程和教学步骤。拟订方案包含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以及对艺术创作方案的整体规划,这个阶段让学生加深了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认识。建立观念是学生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独立思考后形成的艺术创作理念。媒介表达是将创作者观念和创作载体进行融合的过程,合适的媒介对于创作观念的表达起到决定作用,不同媒介和内容的组建产生了不同的形式语言表达。从观念的建立到媒介的表达是创作的关键,需要反复磨合和尝试。表达并不是简单地照搬或拼贴民间艺术元素,而是尝试运用不同媒介对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进行传递和创新。讨论反馈是作品完成阶段的修改和完善,主要涉及创作观念是否透过媒介传递,观众对于作品的感知和体验效果等方面的讨论。通过新媒体艺术课堂教学实践反馈,对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运用,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艺术形式的再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多样的艺术表现。民间的剪纸、皮影戏、木偶、戏曲、年画、瓷器、木雕等各具特色、形式多样。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艺术家已经开始借助新媒体技术再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动画作品。比如,国产动画片《神笔马良》再现了民间木偶艺术,国产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融合了民间剪纸的角色造型和皮影戏的表演方式,国产彩色动画片《金色的海螺》则再现了民间剪纸艺术。在新媒体艺术创作教学中,有学生运用光影创作了交互装置艺术作品“影子”,在这件作品中,观众能通过操控杆体验光影下细沙的流动,作品不禁让人联想起皮影戏的表演。有的学生则直接运用手影,为素材打造了数字化系列平面作品,再现了古老且具有独特韵味的皮影艺术。

第二,色彩造型的重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常用暖色象征吉祥喜庆,造型单纯、质朴,常以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对象。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将民间艺术的色彩和造型元素进行重构并融入新媒体创作中。比如,有学生借用蝴蝶形剪纸造型创作了装置作品“蝴蝶效应”,作品中红色的光源和暖红的色调,暗示着不断积聚和涌动能量,以及即将来临的暴风雨的前兆。

第三,象征寓意的借用。谐音和寓意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创作时经常采用的手法。如蝙蝠的“蝠”与“福”谐音,蝙蝠就有了福的象征,民间艺术作品中有五只蝙蝠造型象征着“五福临门”。莲花意寓着女性及结婚生子,牡丹意寓着富贵,桃子、乌龟、松树、鹤造型意寓着长寿等。将这种象征和寓意借用到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就成了颇具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艺术作品。比如,有学生将莲花、剪纸造型和旗袍结合起来,创作了数字平面作品,大红色的旗袍剪纸配以莲花造型,意寓着吉祥喜庆场合的妩媚女性。

第四,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新兴媒体和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各地民间艺术无可避免地受到数字化娱乐和生活方式的冲击。笔者于2007年曾赴陕西华县考察民间皮影艺术,发现作为中国民间皮影戏发源地之一的华县皮影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境地,大多数年轻人对民间艺术不感兴趣。可见,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值得艺术创作者思考的问题。在教学环节中,有学生以记忆中的湖南花鼓戏为素材,创作了数字平面作品,作品展现了泛黄的花鼓戏角色造型被刻意抹去脸部形象,作者试图呈现老一代人记忆中即将逝去的湖南花鼓戏形象,这件作品唤起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有学生以分离的蝴蝶图形创作了名为“年画”的数字作品,作者试图探讨新媒体时代被分离和曲解的传统文化传承。在另一位学生的装置艺术作品中,将西方的埃菲尔铁塔、大本钟等欧洲代表性建筑,以剪纸方式装进一个中国民间传统灯笼里,透过灯笼的灯光若隐若现地呈现出欧洲建筑的剪影,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呈现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海外逐渐扩大的影响力。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将传统民间艺术运用到新媒体艺术创作中,本身也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发现,学生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和分析,不仅拓宽了他们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思路和观念,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新媒体艺术创作的形式语言,而且强化了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认同感。

[1]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吕胜中.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J].美术研究,1994,(01).

[3][德]瓦尔特·本雅明著.许绮玲,林志明译.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本文系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新媒体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拓展与融合”(项目批准号:YG2011017)和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民间艺术美术造型在新媒体艺术中的传承与融合研究”(项目批准号:YS133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艺术创作媒介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