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育研究

2014-12-16海松梅

河南社会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人才需求战略性经济区

海松梅

(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一、中原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界定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引发了世界各国的产业性政策应对,掀起了积极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浪潮。我国也不例外,自2009年9月温家宝总理首次召开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座谈会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词便日渐成为学者与政策制定者倍加关注的话语词。2012年5月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①

(二)中原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域特征

2011年年初,《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发展壮大六大高成长性产业,积极培育五大先导产业②。建基于河南省的中原经济区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明确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的产业支柱,以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节能环保及信息等作为着力发展的新兴产业③。新兴产业近年在河南得到快速发展,但不论和东部沿海较发达省份的产业水平相比,还是相对中西部省份各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而言,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都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1.产业规模较小,技术市场成交额低

以2010年为例,尽管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3266亿元,实现增速31.9%,但也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9%④。不仅如此,大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由传统产业转型而来,面临艰巨的升级改造任务,短期内难以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另外,从全国横向比较看,在技术市场成交额上,如下页图1所示,河南省所占份额极低,而且这一比例有逐年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1.78%萎缩到2010年的0.7%。

2.创新能力不足,特色缺乏

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知识密集型特征,拥有核心技术或显著特色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关键。同全国相比,河南属于后发型模式,老工业创新基础薄弱,新型产业起步晚,产业研发能力的不足突出表现在新产品研发及销售乏力,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处于领先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

图1 2003—2011年各省市技术市场成交额所占份额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数据整理

当前河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处于追求总量的粗放发展阶段,还没有深入细致地和本省资源、能源、人口、环境等要素实现有机结合,还没有达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和实际结合又有突出特色的内涵要求,基本仅是把东部省份求新求快的产业特色和西部省份立足资源的产业特色加以折中。

3.科技人才匮乏,平台有限

河南全省科技人员总量只占全国的2.52%,仅相当于广东省的7.8%、江苏省的17.6%⑤,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缺乏问题突出。同时,在人才资源的培育上,河南也和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截至2012年,河南在人才的投入产出方面的比值小于1,而广东、上海的相关比值是3到4⑥,而且从趋势上看,差距在进一步拉大。在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论坛上,院士、专家们一致认为,人力资源的好坏是决定中原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否的关键⑦,河南省当前的人力资源供给不能提供充足的发展后劲。到2011年年底,河南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只有177 家,其中国家级16家;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只有66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只有112 家,其中国家级7 家⑧。这些数字不仅远低于东部沿海省份,而且在中部六省也不占优势,有些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才的匮乏及平台的限制拖慢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步伐。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特点

中原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战略性、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供给又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性与决定性因素。要使河南充裕的人力资源要素真正转化为助推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优势因子,必须着力分析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趋势,以便有目的、有规划地进行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

(一)在人才需求的结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中高层次人才为主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前,河南的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技术瓶颈和资源环境的双重制约,呈现出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质量效益不高的状态;在人才需求的结构上以知识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中低层次劳动力为主。中原经济区着力发展的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无一不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人才的研发能力、对高精尖仪器的操作能力等有较高的要求,必然以对中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主。

(二)在人才需求的种类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多样化人才需求为主

2009年到2011年河南省规模居前的工业大类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⑨,其人才需求种类往往是专业狭窄、知识结构单一、决断处置能力不足⑩。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总体而言是各专业无所不有,但就人才个体而言,则需要专业精深,知识结构完整,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新型科技人才。

(三)在人才需求的能力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应用型人才为主

人才的学历或学术水平虽能反映其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但未必能反映其职业技能或实践能力。如何使人才既有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学术”能力,又具备切实控制局面、解决问题的“技术”能力,传统产业并未解决好这个问题。传统产业由于更新速率较慢、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较高以及产业间联系不大等特征,由“学”而“术”的转化难度相对不大,人才在理论和实践脱节上的缺陷容易弥补。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特征上表现为更新升级快、个性化服务多、行业产业交叉区域大等,因此除了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拓展能力、职业实践能力有很高要求外,甚至对沟通表达能力、跨专业学习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都有要求,可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所设置的工作岗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明确和强烈。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呈本土化的特征

中原经济区经济规模巨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尽管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规模已设定了较高的标准。比如2012年大力扶持50 家重点培育企业和10个重点培育产业示范基地⑪,2020年争取产值占到GDP的15%⑫。可以想见,对人才需求的规模非常可观,将数以万计甚至十万计。如此规模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从来源上看应是本土培养和吸引招徕并用,但考虑中原经济区在区域竞争中的地位以及兄弟区域争相吸引人才的实际情况,显然应以本土培养为主;对领军和拔尖人才则可以运用梯度引入机制通过较高平台和待遇,面向海内外引进。

三、发展中原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育途径

(一)凸显工程硕士培养特色,与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对接

工程硕士教育是适应我国经济建设需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趋势,面向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教育类别。改革开放以来为满足现代化建设中企业、工程建设部门等大量的高端工程技术人才需求,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部分高等学校开展工程硕士教育试点,十余年来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荼,是当前我国涉及专业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专业学位类型。它以服务经济建设,面向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技术性、适用性、管理性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校企全方位、深入合作为办学特色,培养院校和行业企业在包括资金投入、学员录取、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师配置、学位评定、培养标准、培养效果等多方面紧密结合、深度合作弥补了我国研究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缺憾,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进一步提升业务素质的良好平台,是终身学习理念得以实现的载体与桥梁;以培养技术精英为目标,在引领企业攻克技术难关、打造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职工程硕士“进校不离岗”,他们有条件成为高等工程知识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践者,是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中坚力量。工程硕士教育具有的这些特色,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的特点高度契合。大力发展工程硕士教育,将为中原经济区战略新兴性产业的快速崛起提供合适的人力资源保障,应成为人才培育的主要途径。

(二)提高中原经济区高等教育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区域经济学认为,区域内的资源、人口、交通、技术水平等,对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的影响极大,尤其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联动关系,是打造具备自身特色的区域经济时必不可少的元素考量。知识经济是当今经济发展的新形态,中原经济区战略新兴性产业集中体现了知识经济的属性,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是其两大支柱,而高等教育在直接促进人力资源积累和科技创新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而中原经济区的高等教育恰是短板,河南省高校数量与办学质量均远远落后于全国其他省份。为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启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的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把人才培养与产业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等有机结合起来。本次新增专业满足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并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以此为契机,中原经济区必须相应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第一,走扩大规模与内涵建设相结合、以内涵建设为重,以优质人才培养为目的。第二,积极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与建设工作,以直接服务于中原经济区战略新兴性产业人才之需。第三,稳中求进继续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构建多层次办学机制,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形成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在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新兴产业储备人才。第四,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科技、人才和信息优势,以新兴产业为支撑,形成产学研三方共赢格局。当前,河南省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从行动到成效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在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组织实施的“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河南入围院校的数量位列全国首位;又如河南省规划每4年支持30个“协同创新”项目建设⑬,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探索企业人才培养机制

根据《2011年河南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河南省将建设十大专业产业集聚区,其中环境友好型示范集聚区、数字化示范集聚区、创新型示范集聚区、新型工业化示范集聚区等无不彰显出高科技特征,非常有利于资本和人才的集聚。为推动产业集聚区人才培养,河南省启动“百校千企”定向合作计划作为推动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先导性行动,推动100 所职业院校、技工学校与产业集聚区1000 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⑭,开展定向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形成稳定高效的人力资源培养使用机制。将产业集聚区各类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划,对在职人员培育进行补贴,全年培训管理人才和技工20 万人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融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科技孵化与高端人才服务等于一体的创新体系建设,需要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组织区域内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建立常态化的产学研合作对接机制。当前单就郑州高新区而言,已有近80%的企业组建了研发中心。未来既要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开展基础前沿技术和战略高技术的研发奠定基础,又要加强新兴产业园区企业之间的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建设。促进大批量人才集聚,将人才集聚作为助推高新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主动力,将企业集聚和人才集聚作为助推区域经济腾飞的主动力。

建设好中原经济区是实现中原崛起战略,助力中国梦的务实之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大引擎,而数以百万、千万计的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以工程硕士为抓手,提升高等教育对新兴产业的支撑能力,引领企业参与甚至主导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必将促进中原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为中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落实奠定坚实基础。

注释:

①国发〔2012〕28 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②豫政〔2011〕38 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③国发〔2011〕32 号:《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④《2011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见http://www.ha.stats.gov.cn/hntj/tjfw/tjgb/qstjgb/webinfo/2012/02/1330470015621925.htm,查询日期2012-08-31。

⑤《2011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见http://www.haedu.gov.cn/2012/02/08/1328670928859.htm,查询日期2012-08-31。

⑥2012年7月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源发展论坛在郑州举行,吴江在《实施人才发展规划的现状评估》报告中指出,在人才的投入产出上,上海是12 的投入36.7 的产出,广东是8.3 的投入30.2 的产出,而河南是12.8的投入12.2的产出。

⑦《国内专家河南论战略性新兴产业 人才是关键》,见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j/2010/11-09/2644851.shtml,查询日期2012-08-31。

⑧豫政〔2012〕75 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⑨《2012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见http://www.ha.stats.gov.cn/hntj/tjfw/tjgb/qstjgb/webinfo/2013/02/1358991310532544.htm,查询日期2012-08-31。

⑩2009—2011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摘录部分),河南省统计网。

⑪⑫《我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提升新型工业化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导作用》,来源: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时间:2012-04-06,11:45:58。

⑬豫教科技〔2012〕711 号:《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实施河南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的通知》。

⑭杨凌:《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在郑州举行》,《河南日报》,2012-02-16,第5版。

猜你喜欢

人才需求战略性经济区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