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预习中不可缺失的两种“自觉关注”

2014-12-16王芳

文教资料 2014年23期
关键词:陌生感学段文体

王芳

(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江苏 苏州 215021)

在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几乎都能看到“检查预习”这个环节,教师或检查生字词,或对文本内容进行提问……透视这一环节,不难看到教师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尊重及构建高效课堂的自觉意识。然而,在调查高年段预习现状之后,笔者发现,指导学生预习没有形成序列,换言之,第三学段的预习与第二学段的预习并无二致,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读:通过熟读文本了解文本内容。

二画:指导学生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特别是生字词,并用相应符号划出。

三查:即学生通过查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诚然,这些预习是非常有意义的,为学生带着文本走进课堂打开了一扇窗,也为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奠定了初步基础。但是,学生进入第三学段,他们的语文素养有所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加强,则预习理应有所发展。笔者认为,第三学段的预习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更深入地“潜入”文本,为更深层次的“批注式阅读”奠定基础,而这潜入能力与两种“自觉关注”密切相关。

一、自觉关注文体——破译文本编码的规则

阅读是信息的解码活动,读者要读懂文本携带的信息,就必须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一套对语言代码及其组合规则的共同理解,这是文本信息传递得以畅通的保证。而这种代码组合规则的共识,就是一系列相对稳定的文体模式。读者只有根据它暗示的解码方式,才能“破译”作者编制的代码规则,真正理解文本传递的话语信息。

对于文本意识缺失导致的“异象”,大多数教师应该深有体会:教师层面,教散文、小说、诗歌,基本都是同一套路;学生层面,阅读散文、小说、诗歌,策略如出一辙。

指导学生预习时关注文体,关键在于课堂引领。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曾将语文学科的研究重点放在 “关注文体特点展开教学”上。以张海燕和江丽娟老师分别执教的《爱之链》和《维生素C的故事》为例。

《爱之链》是一篇小说。教学中,张老师关注小说的文体特点,既教会学生如何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感受人间真情,又带领学生研究语文学习的重点不仅是学会一篇课文,而是通过一篇学习一类课文。在张老师的课堂中,语文教学不再是一味地品读语言文字;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爱之链》,了解阅读小说要特别关注小说的人物形象,感悟小说的情节描写,领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别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不仅懂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更掌握“小说”这类文章的学习方法。

与《爱之链》不同的是,江老师执教的《维生素C的故事》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小故事。这类课文类似于科普小知识,但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教学中,江老师并没让学生只关注故事的情节,也没有把课文上成一般的科学常识文,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描写故事要让人物有自己的形象,要让情节变得有血有肉。这样的故事才会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才会吸引读者。

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关注文本的文体,则能让文体意识真正地“根植”在学生的心中。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先关注文体,然后走进文本,把握其语言文字的特点,理解其语言文字的内涵。不言而喻,有了对文体的“自觉关注”,学生的预习会更有针对性,当然也更为有效。

二、自觉关注“陌生感”——敞开文本特有的世界

“陌生”作为一个标志性概念,由俄国学者什克洛夫斯基最早提出,近百年来,已经成为解读文本的重要策略和方法。

不同的文本有特殊的表达,而在这特殊的表达之处,往往就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如果学生预习时不轻易放过每一个产生陌生感的地方,那么他们对语言敏锐感知的能力会不断增强,对文本的解读也会越来越深刻,能更近距离地触摸文本的特殊价值。

参考胡海舟老师的观点,指导学生关注“陌生感”,应指导他们具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超越常规的语言现象

(1)出人意料的词语。“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诗说啐语》),作者对于词语的运用可谓用尽心思、精益求精。对读者而言,这“平、常、陈、朴”与“奇、险、新、色”之间的巨大反差就是一种意义空白,具有召唤性,邀请读者进入这“陌生化”地带细细耕耘。

比如: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母亲为什么要“挡”呢?这个挡不合乎情理啊?学生只要关注到这个“挡”字,细细一品味,就能品味出母亲的良苦用心。

(2)非同寻常的句式。句式的选择、句子的组织同样受到文本主旨的制约。对于文本中超乎寻常即让我们感到陌生、新鲜的句子,往往与题旨的表达密切相连。

比如:l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大江保卫战》

“暴雨”重复两次,而且第二个前面又加了一个“大”字;“告急”重复三次,而且每次后面都是感叹号。异乎寻常的句式表现了当时形势的异常危急。

(3)耐人寻味的标点。标点符号不但表示文本中句子的停顿,而且是作者表情达意的重要形式。

比如: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止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这个片段中的标点,是许多老师在上课时喜欢玩味的,但这是老师直接的“给予”。试想,如果我们在预习时,强调让学生自觉关注标点,那么,他们也许在老师“滔滔不绝”之前就会有较深的感悟。

2.关注新颖奇异的写法

写作方法林林总总、举不胜举。作者要根据立意需要精心挑选、灵活运用。那些新颖奇异的手法一定包含着作者特别的意图。

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但文章的第二小节写道:

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笔者教学时,因为班中不少学生预习时已关注到这处特殊的写法,所以本是教学难点的地方稍作点拨就突破了。

3.关注文本前后“矛盾”之处

不少文本前后“矛盾”,谜团重重,令我们不解、陌生。

如《爱如茉莉》一文,一开始作者觉得茉莉花平淡无奇,但在结尾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泪眼蒙眬中,那丛丛簇簇的茉莉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缕缕幽香,袅袅娜娜地钻到我们的心中,而且萦萦不去。

作者为什么有前后矛盾的感觉呢?当学生冒出这样的念头的时候,说明他思维的触角已触摸到文本的深处了。

总而言之,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只有转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才是真正有效的。指导学生预习时自觉关注“文体”,关注“陌生感”,学生往往能更便捷地走进文本的更深处,领略到语文更美的风景,特别是能更有效地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这正是当下语文教学的追求。

猜你喜欢

陌生感学段文体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幸福的“加”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浅析被误读的私摄影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浅析材料在绘画中意义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