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社区中的网络结构与权力分配

2014-12-16白淑英牛鸽军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网络结构微博

白淑英+牛鸽军

摘 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权力形式——网络权力。与传统语境中的权力不同,网络权力是通过微博、论坛等新媒介对他人产生影响达到预期效果的能力。网络权力的载体是话语,其本质是理念和价值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本文以微博为例,分析网络权力问题。研究发现,网络权力产生于“身份——权威”的整合体,现实社会中的身份特征和个人通过观点表达建立的声誉成为网络权力产生的双重来源,这使微博权力结构呈现出阶层化特征;另一方面,微博热门话题的形成过程又是网络权力流动的过程,实现着权力重组与分配。

关键词:微博;网络权力;网络结构;权力分配

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互联网表达思想、评论时事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公共参与方式。有学者认为,网络技术搭建了一个自由、平等和开放的信息空间,为草根和平民提供了对话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社会各阶层话语权的平等。的确,互联网具有压平组织结构、分化权力的技术潜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网络空间中的权力分配是否实现了真正的平等,还是仍如现实社会一样,呈现出阶层化特征?如果网络中的权力仍如现实社会一样掌控在某个社会阶层手中,那么是谁掌控着网络权力?“他”又是如何利用互联网控制和影响着其他群体的?换句话说,网络权力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分配的?本文拟以微博社区为例,探究此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权力的运作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曼纽尔·卡斯特指出,在信息时代,权力仍旧统治社会,仍旧塑造以及支配我们。……新的权力在于信息的符码(codes of information)与再现的意象(images of representation),社会据此组织其制度,人们据此营造其生活并决定其行为。{1}率先提出网络权力概念的英国政治学家帝姆·乔丹则指出,网络权力除了包括组织网络空间中的权力形式之外,还指因特网上的文化与政治的权力形式。{2}

目前,学界对网络权力的特征达成了一些共识,但在谁掌控着网络空间中的权力问题上却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普通社会大众掌握着网络权力,因为互联网冲破了政治结构对信息的封锁与控制,将所有信息置于一个开放的场所之中,赋予了每个人平等的话语权。{3}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网络虽然赋予每个人以权力,即个人在虚拟空间中可以拥有和使用权力,但是在网络空间中拥有更大的自由活动权力的人是能够控制网络空间和因特网技术的技术精英和意见领袖。{4}网络空间中也存在着多种网络权力结构。比如在BBS中,存在着网管、版主(斑竹)、资深网民和普通网民四个话语权力层级结构,它们的话语权力逐级递减,换言之,网络社区的成员在话语权力方面并不是平等的。{5}

的确,一旦把权力问题提出来,就暗含着其中存在着权力分配问题。因为权力的本质就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统治、控制和支配。那么在网络空间中,在很多人眼中掌控着话语权的所谓“意见领袖”是如何成为权力精英的?网络权力精英又是如何利用互联网来影响他人的?换句话说,网络权力是如何发生,如何运作的?

二、核心概念、理论假设与研究设计

传统权力理论大多关注宏观的统治权、控制权和支配性等问题,都把权力看作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统治、控制和支配。诚然,作为权力的一种形式,网络权力自然离不开权力的本质要素,但是与传统语境下的权力相比,它还具有一些新的特征。

1. 网络权力:虚拟空间中的新型权力

网络权力是指互联网空间中的权力,即通过微博、论坛等新媒介对他人产生影响达到预期效果的能力。在微博社区中,表现为人们通过发帖、转发、评论而形成的对他人的认知行为和价值判断进行有效影响和制约的能力。

(1)网络权力是一种微观权力。而在网络空间中,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这从技术上实现了人人都掌握着发布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权力。在这个层面上看,网络权力更具有福柯提出的微观权力的特征,即它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权力,不是集中于某些机构或阶级,而是有无数的作用点;微观权力不只是压抑,还具有传播、训练、塑造和生产功能。{6}网络技术分散化和扁平化的技术特质,为草根大众掌控权力提供了技术支撑。(2)网络权力的本质是理念和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与传统权力相比,网络言论不再意味着武力、操控和权威,而是对价值观念和思想的认同和追随。(3)网络权力的表现形式是网络互动过程中的话语关系,是一种话语权力。布尔迪厄认为,语言关系是一种符号权力关系,它可以体现出言说者及其所属集团之间的力量关系。对于网络权力来说,语言关系不是权力关系的简单体现,而是通过语言在互动中产生的。即网络权力不是先验地存在于某一个网络行动者身上,而是通过言论、思想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而实现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和控制。

2. 微博的网络结构及其引申的理论假设

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社交网络平台。用户经微博注册后,就会成为微博的一个个独立用户。微博用户有两种行动方式,其一是发布微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感情。此时的微博用户基本是处于“自说自话”的状态;其二是是通过关注其他用户,或者评论、转发等手段与其他微博用户进行互动。微博互动的主要方式如图1所示:

通过发布话题、关注、转发或评论,建立了一个基于微博的社会关系网络。此时,“关注”是微博用户融入虚拟社区的首要方式,也是微博提供的一个类似于订阅的功能。一旦你选择了关注某人,关注对象所发布的信息就会被源源不断地推送到自己的主页,就像是专门订阅了一份专题杂志一样。通过关注,相关博主被联系起来,最终组成一个网络世界。图2是一个简单的显性结构,当多个用户同时选择关注某人时,这些关注者和被关注者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结构,来自于被关注者的信息会被同步推送给所有关注者。当然,其结构组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仅仅如图2所示这一种。这样,通过关注功能,不管是关注了其他用户还是被其他用户关注,两个用户(行动者)之间就产生出了一个稳定的信息推送机制,建立起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关系结构。本文将这种关系结构称之为静态关系网络。

在微博社区中,对于信息的反馈通常有两个重要手段——转发和评论。根据博伊德的研究,转发是推特(微博的效仿对象)用户最常用的互动方式{7},韩国首尔大学的张德镇和金倚勋通过实证研究也证实:在推特中,75%的信息都是以转发和评论进行的{8}。由此可见,通过转发和评论,两个用户(行动者)建立了社会关系。本文将这种关系结构称之为动态关系网络(图3)。

需要说明的是,微博上的社会关系除了上述直接互动关系网络外,还存在着一种间接互动关系网络。例如,A发布了一篇微博,B是A的粉丝,并转发了A的微博,同时C是B的粉丝,那么这个时候C就通过B看到了A的微博。这样,微博中又会根据话题形成一个临时的关系结构。之所以称之为临时,是因为一旦这个话题结束,那么A与C这个临时的互动关系便也结束了,除非话题结束后A与C进行了关注操作。如图4所示,这种关系结构可以看作是上述动态关系网络的延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动态关系结构。A、B、C、D,同时又以C为核心构建的一个简单的弱关系结构网。在此基础上,A、B、D又通过各自的关系网将该弱关系结构扩散成一个更大的网络系统。当节点集聚的规模到达一定程度后,就会使C成为事实上的话语权获得者。此时,我们即称C为这一关系网络中的“关键人”。

由此可见,微博本质上是信息资源在基于微博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流动。故而,社会网络分析范式进入了本研究的视野。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战略,是一种研究资源、物品和位置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形态而流动的范式。它避开了从先验构造的个体出发的自我行动的探讨以及互动模式的探讨(例如统计学的变项分析),网络分析者追求模式化的社会关系的交易研究。{9}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微博社会关系建立的过程符合社会网络分析的范式特征。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的研究预设是:网民在微博中的权力体现为其博文(指微博的具体内容)的影响力,并通过转发、评论、关注等建立的微博社会关系网络得以实现。不同的微博社会关系网络产生不同的权力结构。

3. 资料搜集与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新浪微博作为研究平台,这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多,用户活跃。截止2012年12月20日,新浪微博用户数超过5亿,每日在线的活跃用户数接近5 000万人次。二是新浪微博采取了名人推广策略,即将名人身份带入微博空间中,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复制现实社会结构的倾向,反映了网络空间中从虚拟向现实转化的新特征。

既然微博权力的主要测度是博文的影响力,因此,如何找到热门博文是研究的关键。热门微博一般来说总是与热门话题分不开的。所以本文确定将个案研究法和定性分析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即将某一热门话题作为个案进行剖析,分析其权力结构;其二通过对微博语言中蕴涵的逻辑关系进行定性分析,以揭示其权力流动走向和规律。具体做法是:将2013年3月作为研究的时间段,运用新浪官方提供的3月份热门话题TOP10作为数据来源,搜索出3月1日0时至3月31日夜间12时这段时间内参与过某一话题讨论的微博。然后用ROST采集软件对每一话题的内容进行采集。然后对采集到的内容进行分词,经过分词处理后的文件作为数据库,借助ROST CM进行词频分析;其次,通过ROST Word Parser功能进行人名提取,按照评论数及转发数排序并参照新浪微指数提供的事件热度实时曲线,确定热门博文。最后,利用定性分析方法对博文的影响力进行分析。

4. 可能存在的问题

新浪微博对每个话题的搜索仅提供50页的结果,即1 000条。然而实际上,每个热门话题在高峰期都可能有数万条微博数据,热门数据也会有数千条,受限于搜索引擎的功能限制,这就导致本文所采集的数据并不是全部数据。对于这个问题,本文采取的办法是勾选热门博客选项,最大程度过滤浏览量过低的博客,尽可能涵盖热门博客。

其实,本文并非纯粹意义上的数据描述性研究,仅仅是希望从热门话题中找出微博间的互动关系。因此,1000条热门博客的数据已能够保证本研究的正常进行。

三、新浪博主的影响力及其身份特征

在静态关系网络中,一个人对另一个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往往是通过“粉丝”对其博文的关注实现的。新浪微博的建构机制,使其从诞生之日起便具有了“与生俱来”的“地位—身份”特征。这样,很多名人便带着现实社会中的光环和影响力进入微博。截止2013年3月31日,新浪微博粉丝数(即被关注数量)排行榜中,排名前二十位的均是社会各界名人,可见,名人身份对用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分析博主既有的身份地位对其微博影响力发挥的作用,本文从新浪微博十大热门话题得到2 806 689条微博,以评论数和转发数为标准,从十大热门话题中分别提取每个热门话题中评论和转发数最多的十条微博(共100条微博)。对这100条微博的博主(共68个网络节点)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包括职业、地域、粉丝数、是否实名认证等,并有三个初步发现:

其一,在3月份最有影响力的68位博主中,有53位是经过实名认证的加V用户,只有15位未经过加V认证,这说明经过实名认证的用户更加具有影响力。笔者认为,这是因为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更多博主将微博作为自己现实身份的拓展,其在网络上的发言大多也经过斟酌与考虑,所发布的信息得到认可的程度也就更高。其二,在39个有影响力的博主中,有12个影视明星、7个企业家、14个媒体工作者及作家等文化圈人士、6个律师等其他职业者,这与粉丝数排行榜中的职业分布有一定出入。本文认为,这是因为很多影视明星虽然有较高的人气,但是除了部分涉及软广告言论外,多数言论都发生在谈论私密的日常生活琐事上,粉丝的留言也多是日常交流,并不涉及争议性的公共话题。其三,在68位热门博主的地域分布中,发现了明显的地域特征。其中,有超过半数位于北京,广州和上海约是北京的一半,其他地区则明显偏少。这个分布特点与现实世界一致,它使我们愈发明显地感受到微博社区的去虚拟化态势。

四、微博权力的静态结构及其分层化

微博社区中的静态网络受到用户本身属性的影响。假设把“关注”作为一种资源,通过对3月份微博数据的研究发现,在评论加转发数超过1万的博文中,有94.7%的博文是由粉丝数超过10万的名人所发布。在粉丝数排行榜的前20位无一草根用户,其中娱乐明星有15人之多。在20~50位则陆续出现了较多的媒体及文化从业者,我们将该群体称为“知识精英”,即大众所称“公知”。在静态网络结构中,这三个群体对“关注”这一资源的占用情况。其中娱乐名人受关注程度最高,知识精英其次,普通民众最低。但是受关注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影响力,在不同类型的话题中,不同人群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普通网民在所有话题中影响力均较小,需靠人海战术才能形成合力;知识精英在社会公共事务性话题中影响力较大,而娱乐名人则在商业话题及娱乐话题中号召力惊人。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微博权力结构呈现出阶层化特征,具体表现是:

1. 普通民众话语权的虚假崛起

微博这一自媒体平台的出现,给所有使用微博的用户提供了发出声音的渠道,这当然是一个进步。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现象,微博社区的内在结构决定了普通民众话语权的崛起是虚假的。换言之,虽然普通民众在微博社区中的话语权相对于现实社会有了较大进步,但这并不能掩盖普通民众在面对社会公共问题时在话语权上的无力。首先,普通民众在对话语权的掌握上先天不足。在微博网络结构中,普通民众并不占据优势地位,名人和知识精英占据着绝大多数的关注。在这样的情况下,普通民众即使发出了声音也缺少传播的途径,很难引起其他人的关注。其次,普通民众在话题支配权上的缺位。实证研究发现,在话语传播能力上,名人群体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在热门选定、话题扩散、舆论形成诸过程中,普通民众的力量仅仅体现在舆论形成环节。而实际上,这也体现了名人和知识精英在话题选定和话题扩散环节的引导作用。普通民众在微博社区中更多的是作为受影响的个体,并没有占据主动地位。最后,普通民众在微博上虽然享受了发出话语的权利,但是并没有可靠的渠道保障其扩散。所谓权力,不仅仅是权,同时还有力,即对于权的实现,需要有效的保障。米尔斯认为,“权力属于那些即使别人抵制,也能实现自己意志的人”{10}。从这个的角度来看,普通民众并未获得有效的话语权。

2. 知识精英话语权的壮大

知识精英因其掌握专门知识及其特殊身份,更容易为民众信任。由于在互联网上被加倍放大,一些知识精英在发出声音之前便已经具有大量关注者。在社会性公共事务中,知识精英因为其理性的发言也往往更容易使人信服。以315央视晚会为例,当天网络草根名人“作业本”发了一条微博,李开复于3月16日14点15分转发了该微博,两日之内这条转发微博就获得了超过一万次的转发与评论,影响力可见一斑。

知识精英话语权的扩大表现在:第一,直接获得了发出声音的渠道。在现实社会,知识精英并未有直接发出声音的渠道,而是需要借助传统媒体,其话语也受到多方面限制。借助微博平台,知识精英则可以直接依靠自己身份获取大量关注,不仅获得发声渠道,同时使得自己的声音能够获得有效传播的保证。第二,通过对社会公共性事务发表意见,知识精英获得了直接影响政府政策法律的机会。2011年,潘石屹连续在微博中转发美国驻华大使馆发布的有关北京空气质量监测的数据,使PM2.5等名词迅速走红,并引起传统媒体竞相报道PM2.5及北京空气质量问题,迫于舆论压力,最终北京政府出台了清洁空气计划。

3. 娱乐名人话语权的扩大

现实社会中,娱乐名人并没有太多机会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这与媒体的把关有重要关系。但是在微博社区中,娱乐名人获得关注后,本身即成为把关人,可以自主选择想要发布的话语并获得影响。获得话题自主权是娱乐名人在微博社区中话语权扩大的主要体现,通过自主选择话题,娱乐名人可以在拥有大量关注者的基础上,从容塑造自身形象。

以足球解说员黄健翔为例,通过持续不断地关注社会公共事务,他成功地将娱乐名人形象转型为公共知识分子。2011年3月,南京爆发“梧桐树事件”,因地铁建设需要将南京城中大量栽种于上世纪的梧桐树迁移砍伐,这造成了许多南京市民的抗议。3月9日,南京市太平北路沿线的40多棵法国梧桐开始迁移。有网友将此前绿树成荫的图片配以梧桐被“砍头”后等待装车的图片,在微博上转发给了著名主持人、“老南京”黄健翔。黄健翔随即在微博上呼吁保护梧桐树,并发起了拯救梧桐树活动。3月14日,人们为表达对南京梧桐树的不舍及对政府行为的抗议,自发给中山东路沿线的梧桐树系上了绿丝带。3月19日下午,数千微博网友在南京图书馆前集会,反对政府迁移梧桐树的方案。3月20日,迫于压力,南京市副市长陆冰称,地铁三号线的移树工作已全面停止,且政府将公开征集民意以进一步优化地铁建设方案,事件告一段落。在本次事件中,南京网友利用黄健翔的人气,主动将消息推送给黄健翔,而黄健翔依靠400万粉丝,成功将话题点燃并上升为具体行动,最终达到了影响社会舆论以及政府决策的目的。

除此之外,娱乐名人在商业上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2013年3月份话题排行榜前十中,有3个为商业性话题,娱乐名人通过发微博、植入软文等方式在商业性话题中表现抢眼。

4. 行政话语权的弱化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政府很难再如控制传统媒体那样去控制微博中以亿万计的节点,话题的控制权从政府及传统媒体迅速转移到知识精英及名人手中。知识精英及名人作为网民的一部分,虽然部分话题的发表会面临事后被删帖、封号等风险,但他们仍旧可以自主挑选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而无需提前受政府行政手段制约,从而左右舆论的走向。政府行政话语权弱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话语信任度的大幅度降低。许多网民宁愿相信普通网友的爆料,也不相信政府的“辟谣”。

造成政府话语权弱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政府公信力严重降低。在微博时代,信息的快速流通,要求政府对于社会公共事件有更快的反应速度,更合理的处理方式。而政府的办事方法却一直未有较大改进,未能适应微博时代的新环境,在面对新挑战时,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方法不当等问题被无限放大,容易引起民众产生政府无作为的印象。第二,民众对政府权威的持续挑战。在前互联网时代,官民对立等矛盾虽然存在,但是无法形成有效的舆论,民众对政府权威的挑战并不明显。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人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大量挑战性话语出现时候,对政府质疑的舆论随之形成,官民对立矛盾进一步加深。第三,舆论权的分散化。在前微博时代,社会的有效话语权来自政府及政府控制下的媒体。但是在微博时代,社会的一举一动都在民众的监督之下,话语权不再仅仅掌握在政府手中,公众能够针对某一事件表达观点,当相近的观点逐渐汇聚,舆论就会形成并发挥影响。

五、微博权力的动态结构及其流动性

在微博社区,对同一“话题”的讨论形成了动态的社会关系网络。实际上,微博热门话题的形成过程,也是各种信息流汇集的过程,更是一个权力流动的过程。

1. 热门话题相关群体及其层次划分

热门话题的形成基于微博立体的传播系统。微博用户将个人觉得有价值或有意义的话题发布到网络上,如果该话题含有自己所属群体共同认可的价值或者感兴趣内容,就有可能通过粉丝的传播上升为公共话题。当这个话题被更多不同阶层、属于不同圈子和群体的用户接受并讨论之后,就会经过大规模跨群体传播成为热门公共话题。例如2月底,导演冯小刚炮轰“屌丝”一词,称该词属于群体自贱,直接引发热议。最终在3月份形成了热门话题“屌丝”事件。

虽然关键人有着特殊的影响力,但仅仅靠单个关键人的力量是无法使一个话题成为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的。一个热门话题的最终成型,往往要依靠多个关键人的转载、点评,并进一步由成百万、千万的普通节点连续传递。图5是3月份屌丝事件讨论情况的每日追踪图。

由图5可以看出,冯小刚于2月28日抛出这一话题,因其拥有巨大的人气与影响力,很快在3月1日讨论量达到顶峰。但是单靠其自己一个关键人,并不能使这个话题成为公共热门话题,到3月4日,距该话题出炉仅仅4天,讨论数就已经跌落谷底。3月5日之后,李毅、史玉柱、戚薇等多位名人陆续跟进该话题,使得讨论热度再度增加。然而,虽然各位名人在微博上互动的火热,这也无法阻挡3月8日之后该话题关注度急速下滑的趋势。因为对于普通网民来说,其并没有太高的关注价值。该话题的转机在于史玉柱在话题即将沉寂之时曝光已注册《屌丝OL》商标,并宣布之前均为两个娱乐公司之间的炒作。果然话题热度立刻走高。至于3月14日左右话题走高并不明显是因为3月11-15日恰逢白色情人节,各个商家合力在网络上大规模做推广活动吸引了大量关注,而3月15日前后又先后爆发苹果售后门,以及央视315打假晚会两个热门话题,以至于屌丝这一话题并未立刻走高。直到上述几个话题结束,各个媒体及广大网友才又重新开始关注史玉柱这一次成功的炒作,使之再度走高。

在这个过程中一共出现了三个层次的群体:关键话题意见提供者、关键话题传播者、普通传播者。他们分别在话题传播的不同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图6所示。

图6中,核心层为话题发起人以及作为后来介入者的关键人群体,这个群体规模较小但关注量较高,通常掌握着大量的公共话语权,经常在微博上关注公共问题,实际上充当了传统媒体中的“把关人”角色。在屌丝门事件中,这些角色则为史玉柱、李毅、冯小刚等人。扩散层则充当了二级把关人的角色。这个群体的大多数是现实社会中的名人,其突出代表是娱乐明星,他们较少对时事政治发表意见,但也积极转发热门话题,同样推动了信息的传播,同时相当于有选择地对该话题进行了过滤。因为这个群体的名人身份,其粉丝多涵盖各个群体、各个圈子,因此话题扩散效果惊人。最后一层是舆论塑造层,广大普通网民在此处充当了“影子把关人”的角色。通过对不同话题的追捧与冷落去塑造自己希望有的舆论。在屌丝门事件中,普通网民的选择力量表现得极为充分,直接决定了同时发生的几个热门话题的兴衰。以上三个层次的群体中,核心层群体和扩散层都是通常意义上的关键人。区别在于核心层在公共话题的选定上更主动,扩散层则更被动。普通用户虽说塑造了舆论,但是个体的力量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对于个体来说,其仅仅是选择了围观而已。

2. 动态网络结构的变化过程

为了分析动态网络结构的变化过程,本文使用传播追踪软件对多个热门事件的传播过程进行了分析。下面仍旧以3月份热门事件“屌丝门”为例进行说明:

2月末冯小刚连续在微博上发文抨击“屌丝”一词,立刻引发众多网友热议。3月4日,本研究通过传播软件追踪这两条博文的传播路径图,发现其结构如图7。

随后,史玉柱、李毅、戚薇等名人迅速跟进此话题。随着诸多名人的加入,该话题被迅速点燃,并进一步深化到讨论底层民众人生态度等方面。3月8日,该话题的传播路径追踪如图8所示。

至3月15日该话题位列月度公共事件TOP10的时候,其传播结构已如图9所示。

图7是一个明显的单核结构图,话题全部围绕冯小刚展开,然后扩散到不同的群体和阶层。但是,尽管追随者众多,除了冯小刚外并未出现其他较为有力的意见,因而都是对冯小刚微博的直线传播。3月8日,因李毅、史玉柱的加入,该话题传播的网络结构开始出现明显变化,大量网友开始以李毅及史玉柱为中心讨论,从而在冯小刚之外形成了另外的传播核心。至3月15日,该话题已经经过充分传播,大量名人及微博活跃分子参与话题讨论,此时的网络结构则呈现出明显的多核特征。

在该话题传播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网络结构由单核向多核发展的态势。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个案,经过对苹果售后门等多个案例的分析,我们都可以发现在大规模公共话题讨论中的多核结构发展趋势。

3. 微博权力的博弈

福柯认为,权力是“一组确立人们的地位和行为方式、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力量”{11}。在微博社区中,网络节点之间通过对关注这一资源的争夺,发布话题,引导舆论,从而达到影响社会事务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权力的变化并非非此即彼的,而是在不断地流动。这主要表现在草根与名人的博弈,以及公民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博弈两个方面。

草根群体与名人群体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公民权力,但二者在微博网络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发挥着不同的功能。约翰·斯科特在对权力结构的研究中讲到,“权力的分布是随着结构的形态而变化的,社会中制度化的等级越集中,权力的分布就越集中”{12}。在公民权力的分配中,多数权力也恰如约翰·斯科特所说,分布在少数的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名人群体中。但是,在微博社区中,群体构成虽然是固定的,但权力却是依据对关注资源的占据而不断流动的。草根群体与名人群体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吸引关注,占据资源,争取权力。

微博社区的制度安排从根本上来说是对名人有利的。现实社会中的身份为名人带来了巨大的关注量,名人群体也大多善加利用其自身身份,开通微博后不断发表新话题以吸引关注者,塑造并维持自身话语权。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名人在享受身份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受到身份的制约,因为其固定的身份、职业、形象被定型,话题选择也相应地需要与身份相匹配。同时,名人在面对社会公共事件时为维持其特定的形象,较多地保持冷静理性的视角,甚至仅仅转述事实而避免加以评判。但是,草根用户则不然,他们没有身份限制,可以随意发表意见,甚至发泄情感。

总而言之,名人群体希望通过持续不断的话题,保持对围观群众的吸引,维持自身的话语权及影响力。作为围观群众的普通草根群体,则希望通过差异化的言论表述方式,从身份的限制中脱颖而出,从对话题的围观转而达成对话题的操纵与控制。

传统权力观认为权力是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统治,二者是对立的关系。但是福柯认为,权力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在一个权力结构中,有无数的点,每一个点在作为权力主体的同时成为权力的客体{13}。福柯关于权力的理论恰到好处地揭示了微博社区中权力的存在方式:微博社区的节点在通过话语权塑造公民权力影响现实社会的同时,也在受到行政权力的监督检查;行政权力则在不断调整自身以获得舆论支持的同时,也通过制定规则来引导微博舆论,将公民权力约束在可控范围内。在微博社区中,无论是公民权力还是行政权力,都是围绕监督展开的,二者之间的权力博弈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民的权力实现依靠以曝光为主要手段的监督。数以万计的网民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事件的“曝光”,将该事件推上前台,接受公众的合理以及合法性审视。这样的手段不是强制性的,但是却异常有效,能够在短时间内汇聚极大的影响力,去影响公共事件的走向乃至政府政策的制定。

第二,行政权力通过对环境的适应,也在不断改进自身的作用方式。近年,为了适应新的舆论环境,众多政府部门纷纷开通了微博账户,不仅在微博平台上解答群众疑难问题,同时也提供许多便民服务,着力于拉近群众距离,改善工作方法,提高政府声誉及公信力。

第三,行政权力通过监督对公民行使权力的方法进行约束与引导。在微博社区中,行政权力不再像现实社会中直接存在,而是在微博用户看不见的地方,通过技术手段对微博用户的发言进行监控。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管理者是否到位或者缺位,网民们都假定它的存在,因而不得不接受外在控制。

六、简短结论

通过对他人微博的关注、转发和评论,形成了微博静态社会关系网络和动态社会关系网络。在静态社会关系网络中,具有明显的权力分层现象;而基于话题讨论而建立的动态社会关系网络,更体现出权力的博弈和流动。概言之,本文的研究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微博打破了传统的人际关系结构,实现着权力重组。现实社会中,收入、职业等将生活空间划分为不同“场域”,各群体成员的互动主要发生在各自“场域”之中。微博打破了这种层级界限,无论是知识精英、娱乐名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在一个场域中通过一个话题进行互动。分布在现实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权力关系都凝聚在微博这个平台中进行互动和博弈,一定程度上实现着权力的重新分配。

第二,网络权力产生于“身份—权威”的整合体,现实社会中的身份特征和个人通过观点表达建立的声誉成为网络权力的双重来源。微博实名制注册颠覆了网络虚拟的神话,使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地位特征如同阶级社会中的“出身”一样,带来了先天的影响力和权力。可以说,微博社区的技术设置使其先天性地植入了不平等基因,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网络带来平等”的固有论断。但另一方面,草根的确也可以通过“话题设置”、“观点表达”等建立话语权威,获得网络权力。

第三,网络权力更是一种基于行动能力的权力。在微博社区中,权力与能力抑或可以称之为技能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这既包括运用互联网与他人建构互动关系的技术能力,也包括使用语言“勾”起他人关注的话语能力,还包括对敏感问题的捕捉力和论辩能力。

注 释:

①(西班牙)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415页。

②J.koh,Y.G.Kim,“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an E-business Perspective,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4,pp.54-100.

③李东升、姜晓宁:《互联网对公众话语权的影响》,《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

④李名亮:《微博、公共知识分子与话语权力》,《学术界》2012年第6期。

⑤夏学英、刘永谋:《层级与离散:BBS话语权力结构特征》,《兰州学刊》2006年第10期。

⑥王冬梅:《福柯的微观权力论解读》,《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9期。

⑦Boyd,d. S.Golder,& G.Lotan:“Tweet,Tweet,Retweet:Conversational Aspects of Retweeting on Twitter.” In Proceedings of the 43rd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ystems,January,2010.

⑧Chang Dukjin & Ghim Ghi-Hoon:“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Korean Twitter Network”,Sociological Studies,Vol 4,2012,pp.129-130.

⑨张文宏:《社会网络分析的范式特征》,《江海学刊》,2007年第5期。

⑩景天魁:《社会学原著导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65页。

{11}(澳)丹纳赫等:《理解福柯》,刘瑾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56页。

{12}John Scott:”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Political Sociology”,London:Blackwell Publishing.2001,pp.87.

{13}(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29页。

(责任编校:文 泉)

微博社区的制度安排从根本上来说是对名人有利的。现实社会中的身份为名人带来了巨大的关注量,名人群体也大多善加利用其自身身份,开通微博后不断发表新话题以吸引关注者,塑造并维持自身话语权。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名人在享受身份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受到身份的制约,因为其固定的身份、职业、形象被定型,话题选择也相应地需要与身份相匹配。同时,名人在面对社会公共事件时为维持其特定的形象,较多地保持冷静理性的视角,甚至仅仅转述事实而避免加以评判。但是,草根用户则不然,他们没有身份限制,可以随意发表意见,甚至发泄情感。

总而言之,名人群体希望通过持续不断的话题,保持对围观群众的吸引,维持自身的话语权及影响力。作为围观群众的普通草根群体,则希望通过差异化的言论表述方式,从身份的限制中脱颖而出,从对话题的围观转而达成对话题的操纵与控制。

传统权力观认为权力是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统治,二者是对立的关系。但是福柯认为,权力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在一个权力结构中,有无数的点,每一个点在作为权力主体的同时成为权力的客体{13}。福柯关于权力的理论恰到好处地揭示了微博社区中权力的存在方式:微博社区的节点在通过话语权塑造公民权力影响现实社会的同时,也在受到行政权力的监督检查;行政权力则在不断调整自身以获得舆论支持的同时,也通过制定规则来引导微博舆论,将公民权力约束在可控范围内。在微博社区中,无论是公民权力还是行政权力,都是围绕监督展开的,二者之间的权力博弈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民的权力实现依靠以曝光为主要手段的监督。数以万计的网民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事件的“曝光”,将该事件推上前台,接受公众的合理以及合法性审视。这样的手段不是强制性的,但是却异常有效,能够在短时间内汇聚极大的影响力,去影响公共事件的走向乃至政府政策的制定。

第二,行政权力通过对环境的适应,也在不断改进自身的作用方式。近年,为了适应新的舆论环境,众多政府部门纷纷开通了微博账户,不仅在微博平台上解答群众疑难问题,同时也提供许多便民服务,着力于拉近群众距离,改善工作方法,提高政府声誉及公信力。

第三,行政权力通过监督对公民行使权力的方法进行约束与引导。在微博社区中,行政权力不再像现实社会中直接存在,而是在微博用户看不见的地方,通过技术手段对微博用户的发言进行监控。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管理者是否到位或者缺位,网民们都假定它的存在,因而不得不接受外在控制。

六、简短结论

通过对他人微博的关注、转发和评论,形成了微博静态社会关系网络和动态社会关系网络。在静态社会关系网络中,具有明显的权力分层现象;而基于话题讨论而建立的动态社会关系网络,更体现出权力的博弈和流动。概言之,本文的研究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微博打破了传统的人际关系结构,实现着权力重组。现实社会中,收入、职业等将生活空间划分为不同“场域”,各群体成员的互动主要发生在各自“场域”之中。微博打破了这种层级界限,无论是知识精英、娱乐名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在一个场域中通过一个话题进行互动。分布在现实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权力关系都凝聚在微博这个平台中进行互动和博弈,一定程度上实现着权力的重新分配。

第二,网络权力产生于“身份—权威”的整合体,现实社会中的身份特征和个人通过观点表达建立的声誉成为网络权力的双重来源。微博实名制注册颠覆了网络虚拟的神话,使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地位特征如同阶级社会中的“出身”一样,带来了先天的影响力和权力。可以说,微博社区的技术设置使其先天性地植入了不平等基因,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网络带来平等”的固有论断。但另一方面,草根的确也可以通过“话题设置”、“观点表达”等建立话语权威,获得网络权力。

第三,网络权力更是一种基于行动能力的权力。在微博社区中,权力与能力抑或可以称之为技能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这既包括运用互联网与他人建构互动关系的技术能力,也包括使用语言“勾”起他人关注的话语能力,还包括对敏感问题的捕捉力和论辩能力。

注 释:

①(西班牙)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415页。

②J.koh,Y.G.Kim,“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an E-business Perspective,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4,pp.54-100.

③李东升、姜晓宁:《互联网对公众话语权的影响》,《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

④李名亮:《微博、公共知识分子与话语权力》,《学术界》2012年第6期。

⑤夏学英、刘永谋:《层级与离散:BBS话语权力结构特征》,《兰州学刊》2006年第10期。

⑥王冬梅:《福柯的微观权力论解读》,《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9期。

⑦Boyd,d. S.Golder,& G.Lotan:“Tweet,Tweet,Retweet:Conversational Aspects of Retweeting on Twitter.” In Proceedings of the 43rd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ystems,January,2010.

⑧Chang Dukjin & Ghim Ghi-Hoon:“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Korean Twitter Network”,Sociological Studies,Vol 4,2012,pp.129-130.

⑨张文宏:《社会网络分析的范式特征》,《江海学刊》,2007年第5期。

⑩景天魁:《社会学原著导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65页。

{11}(澳)丹纳赫等:《理解福柯》,刘瑾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56页。

{12}John Scott:”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Political Sociology”,London:Blackwell Publishing.2001,pp.87.

{13}(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29页。

(责任编校:文 泉)

微博社区的制度安排从根本上来说是对名人有利的。现实社会中的身份为名人带来了巨大的关注量,名人群体也大多善加利用其自身身份,开通微博后不断发表新话题以吸引关注者,塑造并维持自身话语权。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名人在享受身份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受到身份的制约,因为其固定的身份、职业、形象被定型,话题选择也相应地需要与身份相匹配。同时,名人在面对社会公共事件时为维持其特定的形象,较多地保持冷静理性的视角,甚至仅仅转述事实而避免加以评判。但是,草根用户则不然,他们没有身份限制,可以随意发表意见,甚至发泄情感。

总而言之,名人群体希望通过持续不断的话题,保持对围观群众的吸引,维持自身的话语权及影响力。作为围观群众的普通草根群体,则希望通过差异化的言论表述方式,从身份的限制中脱颖而出,从对话题的围观转而达成对话题的操纵与控制。

传统权力观认为权力是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统治,二者是对立的关系。但是福柯认为,权力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在一个权力结构中,有无数的点,每一个点在作为权力主体的同时成为权力的客体{13}。福柯关于权力的理论恰到好处地揭示了微博社区中权力的存在方式:微博社区的节点在通过话语权塑造公民权力影响现实社会的同时,也在受到行政权力的监督检查;行政权力则在不断调整自身以获得舆论支持的同时,也通过制定规则来引导微博舆论,将公民权力约束在可控范围内。在微博社区中,无论是公民权力还是行政权力,都是围绕监督展开的,二者之间的权力博弈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民的权力实现依靠以曝光为主要手段的监督。数以万计的网民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事件的“曝光”,将该事件推上前台,接受公众的合理以及合法性审视。这样的手段不是强制性的,但是却异常有效,能够在短时间内汇聚极大的影响力,去影响公共事件的走向乃至政府政策的制定。

第二,行政权力通过对环境的适应,也在不断改进自身的作用方式。近年,为了适应新的舆论环境,众多政府部门纷纷开通了微博账户,不仅在微博平台上解答群众疑难问题,同时也提供许多便民服务,着力于拉近群众距离,改善工作方法,提高政府声誉及公信力。

第三,行政权力通过监督对公民行使权力的方法进行约束与引导。在微博社区中,行政权力不再像现实社会中直接存在,而是在微博用户看不见的地方,通过技术手段对微博用户的发言进行监控。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管理者是否到位或者缺位,网民们都假定它的存在,因而不得不接受外在控制。

六、简短结论

通过对他人微博的关注、转发和评论,形成了微博静态社会关系网络和动态社会关系网络。在静态社会关系网络中,具有明显的权力分层现象;而基于话题讨论而建立的动态社会关系网络,更体现出权力的博弈和流动。概言之,本文的研究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微博打破了传统的人际关系结构,实现着权力重组。现实社会中,收入、职业等将生活空间划分为不同“场域”,各群体成员的互动主要发生在各自“场域”之中。微博打破了这种层级界限,无论是知识精英、娱乐名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在一个场域中通过一个话题进行互动。分布在现实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权力关系都凝聚在微博这个平台中进行互动和博弈,一定程度上实现着权力的重新分配。

第二,网络权力产生于“身份—权威”的整合体,现实社会中的身份特征和个人通过观点表达建立的声誉成为网络权力的双重来源。微博实名制注册颠覆了网络虚拟的神话,使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地位特征如同阶级社会中的“出身”一样,带来了先天的影响力和权力。可以说,微博社区的技术设置使其先天性地植入了不平等基因,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网络带来平等”的固有论断。但另一方面,草根的确也可以通过“话题设置”、“观点表达”等建立话语权威,获得网络权力。

第三,网络权力更是一种基于行动能力的权力。在微博社区中,权力与能力抑或可以称之为技能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这既包括运用互联网与他人建构互动关系的技术能力,也包括使用语言“勾”起他人关注的话语能力,还包括对敏感问题的捕捉力和论辩能力。

注 释:

①(西班牙)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415页。

②J.koh,Y.G.Kim,“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an E-business Perspective,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4,pp.54-100.

③李东升、姜晓宁:《互联网对公众话语权的影响》,《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

④李名亮:《微博、公共知识分子与话语权力》,《学术界》2012年第6期。

⑤夏学英、刘永谋:《层级与离散:BBS话语权力结构特征》,《兰州学刊》2006年第10期。

⑥王冬梅:《福柯的微观权力论解读》,《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9期。

⑦Boyd,d. S.Golder,& G.Lotan:“Tweet,Tweet,Retweet:Conversational Aspects of Retweeting on Twitter.” In Proceedings of the 43rd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ystems,January,2010.

⑧Chang Dukjin & Ghim Ghi-Hoon:“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Korean Twitter Network”,Sociological Studies,Vol 4,2012,pp.129-130.

⑨张文宏:《社会网络分析的范式特征》,《江海学刊》,2007年第5期。

⑩景天魁:《社会学原著导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65页。

{11}(澳)丹纳赫等:《理解福柯》,刘瑾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56页。

{12}John Scott:”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Political Sociology”,London:Blackwell Publishing.2001,pp.87.

{13}(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29页。

(责任编校:文 泉)

猜你喜欢

网络结构微博
传统媒体所办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分析
基于SNA的网络舆论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网络结构研究
展会品牌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及其网络结构研究
试论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结构分析与优化
“985工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调查与分析
带通信配网故障指示器故障监测方法及安装分析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微博的有效运用思考
非常规突发事件跨组织合作网络结构演化机理研究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