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看初中历史教学中理论与史料关系的处理

2014-12-15何芸芳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偶然性

何芸芳

史论脱节是历史教学最常见的问题。学生对某些理论条文往往是死记硬背,而对其精神实质不能真正把握。在答题中,真正需要理论时,他们往往只能从做题的操作方法上加以利用,而不是从思维方法上进行使用,更谈不上运用这些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有关题目的答案中,史与论往往是“骨肉分离”,而不是“水乳交融”。正如人教社出版的《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指出的:“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有关内容,学生也可能背得滚瓜烂熟,而我们所要讨论的是:用什么样的思维使这些经典的理论和方法变成个人的东西,变成有个性的思维,使这些经典理论成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有力武器。”这的确是历史教学的“瓶颈”问题。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理论与史料的关系,让学生真正理解有关历史理论。

一、从史料中来。即向学生展示某些理论观点从史料中得出的过程

任何理论体系,往往只是体现了一种认识的结果,并没有展示出这种结果得出的思维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如果只是把这种高度概括的理性认识的结果简单地搬给学生,他们是很难做到真正理解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仅仅当作纯知识来传授,要化为精神和灵魂。这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考试能力要求的原则。”可见,理解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坚持理论从史料中来的教学方法,正是这一原则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尽量挖掘史料中蕴含的理论因素,结合对史实的讲述有意识地阐发这些理论内容。例如,中国近代史上“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高涨”一节中,有“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逐步引导学生,从西安事变和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的关系中,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引导学生思考:西安事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但能不能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学生感到不好回答,可以作进一步的诱导,即如果没有西安事变,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和抗日民主运动的不断高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是否也会形成?回答显然是肯定的。可见,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因素是民族矛盾的激化。由此让学生明白,民族矛盾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必然性因素,而西安事变是偶然性因素。那么统一战线为什么没有通过别的事件形成,而是通过西安事变形成的呢?因为西安事变也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一个结果。民族矛盾激化这个必然因素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是通过西安事变这个偶然因素表现出来的。以此让学生懂得,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因素要通过偶然性的事件表现出来,偶然性也不是不可捉摸的绝对偶然,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对于结束十年内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起了关键作用,直接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以此让学生知道偶然事件有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的,甚至是改变历史进程的影响。类似的问题还有虎门销烟(偶然性)和英国侵华政策(必然性)对于鸦片战争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实行“无限制潜水艇战”(偶然性)和美国的争霸政策(必然性)对于美国的参战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了解到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是较具体的、生动的,有感性认识为依托,因而是便于理解和运用的。

二、到史料中去。即让学生把学到的历史理论用于对历史材料的科学分析,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掌握历史理论,本身并不是教学目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理论去正确分析材料,解决问题。要提高能力,就要实践,因为知识可以传授,但能力却必须通过训练去获得,即必须让学生亲自动脑、动口、动手,反复操作。“到史料中去”的训练途径主要有两个:其一是讲课过程中,教师在涉及某一理论观点的时候,要求学生尽量多地举出史实例证,学会举一反三。例如:在讲到“时势造英雄”这一观点的时候,可以启发学生举出秦始皇统一六国、拿破仑掌握法国政权、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等事例。同时,在讲述具体史实的过程中,必然涉及理论知识,就应该讲清史实中蕴含着什么理论内容。如,讲英国资产阶级专政的建立对其工业革命的影响时,就应该训练学生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的观点作出解释。其二是利用练习题目进行口头的或书面的练习。题型可以是问答题,也可以是材料解析题或选择题等。例如,有如下材料解析题:材料一: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这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即每当需要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恺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材料二:当时为恢复秩序,就要有如西叶斯所说的那样一支“宝剑”,起初大家认为这种宝剑使命可以由茹伯尔将军来担当。但当他在挪威会战中阵亡以后,大家便提到莫罗·麦克唐纳和贝尔多纳等人了。拿破仑这个名字,还是后来才被提起的。如果他像茹伯尔那样阵亡了,那么大家根本不会谈到他。在隐去上述材料出处的情况下,让学生评论材料中的观点,就可以训练学生运用“时势造英雄”、“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及其关系”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景扬、林丙义:历史教育心理学研究[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金相成主编:历史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宁裕先、熊守清等主编:史教育方法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偶然性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纷争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罗登贤与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聂荣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践行与发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党的建设——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共产国际中国问题研究小组评析
Unit 15—16易混词语辨析
张学良谈『西安事变』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前后的王以哲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