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与国民身份认同

2014-12-13吴小勇

人民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国民身份中华民族

吴小勇

中国梦与国民身份认同

吴小勇

中国梦与国民身份认同的关系中应该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如何在中国梦背景下构建全体人民对于国民身份的认同,提升国民身份在人民自我概念中的重要性;其次,中国梦的内涵如何融入到国民身份潜在的标准与规范中去,让中国梦成为人民行动的“方向标”。

中国梦 国民身份 群体认同

2012年11月15日上午,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新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人民大会堂集体亮相,与采访十八大的中外记者见面,习近平发表了讲话,这是习近平接任总书记后的首次公开讲话。在他的这次讲话全文中,有19次提到“人民”这个词,将“人民”的作用提到一个突出重要的位置。随后,在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构筑“中国梦”的施政理念①,并在2013年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系统地阐述了关于“中国梦”的构想,指出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②

从关于中国梦的阐述可见,无论是中国梦的内容上,还是中国梦的实现路径上,均突出了“人民”的地位。实现中国梦需要让人民觉得这样的梦想是属于自己的梦想,需要让人民积极、主动、自发地为这样的梦想而奋斗。如何让人民将中国梦内化为或者融入到个人的梦想之中,使之变为个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成为需要关注的研究主题。

国民身份和认同

自我概念对于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我是谁”的问题。从发展的角度看,个人的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另外,自我概念处处规范着个人的言行举止,是个人言行举止的“方向标”。个人往往存在多重的自我概念,这些自我概念源于个人在社会中担当的不同角色,整个自我概念是由不同的身份构成,比如,“我是一名中国人、一名教师、一名父亲……”这些身份都是与社会结构的具体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此,整个自我概念反映了社会,而社会结构则由个人的身份构建而来。③

但是个人自我概念并不是完全对应于个人在社会中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成为自我概念一部分的过程需要经过社会角色内化而成为特定身份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认同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认同的作用体现了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主观能动性。个人是否接纳特定的社会角色及其内化特定社会角色,这种身份在自我概念中的相对重要性都取决于认同过程。在政治哲学层面上,“认同”具有“归属感”的含义。认同是一种辨识过程,其目的在于确立自己的“身份”,找到自己的“归属”。在辨识过程中,个体通过与他者的比较,力图发现自己与一些人有何共同之处,与他者有何区别之处,从而达到对“我是谁”即自己身份的一种确认。在社会情境中,人们会自动地进行社会比较,以获得积极自我评价的标准导向下,进行自我归类,把情境中的人们按照外群体和内群体方式区分开来。④与自我存在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他人被知觉为内群体成员,而与自我特征有明显差异的他人被知觉为外群体成员,与此同时,个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往往和内群体的标准或规范紧密结合在一起。

国民身份即人们构建出归属于“国家”这个群体层面的“身份感”,然而,个人的自我概念是由多层面的身份构成,多层面的身份由于认同的作用,对于个人来说其重要性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于个人相对不重要的身份,往往很少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对个人行为的指导意义相对较小,而对于个人来说相对重要的身份,个人往往更容易表现出来,成为指导个人行为的主要“方向标”。因此,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虽然在自我概念中共同具有国民身份,但是国民身份对于他们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进而国民身份的潜在标准或规范对他们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鉴于此,中国梦与国民身份认同的关系中应该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如何在中国梦背景下构建全体人民对于国民身份的认同,提升国民身份在全体人民自我概念中的重要性;其次,中国梦的内涵如何融入到国民身份潜在的标准与规范中去,让中国梦内化为全体人民行动的“方向标”。

在中国梦背景下构建全体人民对于国民身份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详细阐述中国梦时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⑤简单来说,也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现实基础上,弘扬爱国精神,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其前提是尊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现实道路,核心在于凝聚全民的力量。由此,构建全体人民对于国民身份强烈的认同感成为凝聚全民力量的关键。然而,在现实的状况下,存在诸多阻碍构建国民身份认同感的困难。

首先,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出现贫富分化、城乡分化、东西部发展分化的现象,这使穷人与富人、农民与市民、东部与西部之间容易形成相互对立的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会淡化或降低全体人民所共有的国民身份的认同水平。个人所属的群体总对应着个体所具备的身份,与其说是群体间的对立,还不如说是身份间的对立。之所以产生身份上的对立,不管是富与贫,还是城与乡,都隐含着好与坏、高与低这样的隐喻,消除消极身份上的隐喻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让各种身份长期固化,当个人感觉自身对当前所具备的这种身份只是自己暂时的身份,当其有信心也有能力摆脱这种“坏的或者低的”身份时,身份之间产生对立的可能性也就相对较小了。

其次,从社会制度的角度看,当前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腐败现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疏远了官与民之间的距离,分配制度不完善,社会资源分配不平衡让社会出现诸多的“弱势群体”,也出现了诸多的“优势群体”,不同群体之间的心理距离也随之疏远。这同样会让全体民众由于社会制度不够完善而形成的各类“非良性”群体间的距离或者对立影响到大家所共有的国民身份的认同。消除这些不良群体的出现是构建国民身份认同,凝聚中国力量的必要条件。

最后,从文化观念的角度看,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与地区、民族、信仰相对应的各自的身份。如何将具备这些既有身份的民众团结在一起,一直是社会学家们关注的课题。从已有研究结果来看,最好的将不同群体的成员凝聚在一起的方法是,通过一个更加宏观的身份来整合次一级的各类身份,也就是通过建构一个更大的群体来整合各类小一级的群体,但是这种整合不是不承认次一级不同身份之间差异的整合,这种整合是承认差异的整合,保留原有身份的整合。⑥在通过国民身份来整合地区、民族、信仰等身份时,应该尊重原有身份之间的差异,这才能保持或者提升人民对更宏观层面的国家身份的认同感。

实际上,针对以上经济发展、社会制度以及文化观念三方面问题造成的障碍,习近平在阐述凝聚中国力量中给出了总揽性的指导,即“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⑦三个共享描绘了扫清各种阻碍凝聚中国力量实现全民团结后的社会理想状态,只有在一个充满自由、民主、文明、公平、和谐的国家才能孕育出强大的国民身份认同感,才能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

如何将中国梦的内涵融入到国民身份潜在标准与规范中去

在社会情境中,当个人的特定身份凸显出来时,其个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往往和特定群体的标准或规范紧密结合在一起。⑧如何将中国梦的内涵融入到国家群体潜在的标准或规范中去,成为全体人民思想追求和行为标准规范,这是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的关键步骤之一。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到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如何将中国梦诠释为适合融入到国民身份潜在标准与规范中去的内容;其次,在将中国梦融入到国民身份潜在标准与规范中去时需要把握的原则。

如何将中国梦诠释为适合融入到国民身份潜在标准与规范中去的内容。中国梦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构想,更体现了一个文化符号,它是由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奠基和催生的,它形象、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和平崛起重要时刻民族的进取理想和坚定信心,反过来,中国梦的提出又会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产生巨大的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⑨从近代百年的民族屈辱史,到中华儿女、志士仁人寻求民族复兴的革命史,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道路的探索,无不体现出中华儿女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与渴望。

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⑩中国精神一直以来都融入在中华民族的骨髓中,它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成为中国梦内涵的载体,融入到国民身份的标准与规范中去。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它是自古至今贯穿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一根主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总是紧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祖国的富强、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全中华儿女的坚定信念。第二,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华民族虽历经患难和曲折,却仍然形成了各族人民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了坚如磐石、亲密无间的爱国主义精神。反对民族分裂,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11]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早在远古伏羲时代,中华先民们尚生活在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伏羲氏就已经带领先民们毫不气馁,他们充分发挥自己之聪明才智,在尚是一片荒陋的土地上顽强地奋斗、艰辛地开拓,表现出不畏艰险的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12]这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几乎在中华民族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淋漓尽致地得以体现,它是可以融入到中华儿女灵魂中去的中国精神。

在将中国梦融入到国民身份潜在标准与规范中去时需要把握的原则。首先,中国梦融入到国民身份潜在标准与规范中去的过程不能停留于泛泛说教。身份认同的过程不是信息获取与理解的过程,它是主体通过积极主动地去体验,认知与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态度和信念的过程。如何将中国梦具体化为全体人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看得见摸得着”并且“喜闻乐见”的文化符号,这是中国梦融入到国民身份的标准与规范中去的关键。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有着许许多多能够体现中国梦、中国精神的文化符号,深入挖掘并适当“包装”好这些文化符号将是中国梦融入过程的重要途径。

其次,中国梦融入到国民身份潜在标准与规范中去的过程不能以消除或削弱民众自身看重的其他社会身份为代价。研究表明,在多个群体中建构一个涵盖所有群体成员的高一级身份,但以消除或削弱各个原有群体身份为代价的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尊重个性、倡导宽容、求同存异、寻求共识是将中国梦融入到国民身份中去的基本原则。新加坡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新加坡作为一个人种、信仰、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国家,在1981年和1988举行了两次全国性的价值观讨论。1991年政府将讨论结果以《共同价值观白皮书》的形式公布。白皮书将公民基本价值观规定为“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完善”等五个方面。白皮书实际上旨在强化人们的归属意识、国家利益至上意识和集体精神,但是同时又突出了寻求个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结合点。[13]构建中国梦内涵相关联的国民身份同样需要在充分尊重个体利益的基础上寻求共同的国家利益结合点。

总结

中国梦连接了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中国梦连接了大家与小家、国家与个人,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人民的梦。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也是构建中国梦内涵相关联的国民身份的过程,两者之间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中国梦的实现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可能就是如何让全体人民形成共同的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信念和价值观,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宽松民主和谐的现实环境,而且需要切实可行的“梦”的载体。习总书记对中国梦阐释中没有表现出政治化的辞令,更多体现出的是通俗易懂,生活化的愿景。政府在具体落实中国梦构想中,面临的一个核心任务应该就是如何将中国梦生活化。总之,中国梦实现的过程是中国梦深入人心的过程,中国梦深入人心的过程也是中国梦实现的过程。

(作者单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注释】

①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 11月30日。

②⑤⑦⑨⑩习近平:“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3年3月18日。

③④⑥⑧吴小勇,杨红升,程蕾,黄希庭:“身份凸显性:启动自我的开关”,《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第5期,第712~722页。

[11]徐黎丽:“论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冲突—以中国为例”,《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34~40页。

[12]杜松奇:“伏羲文化的精神特质与当代人文精神”,《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第134~136页。

[13]吴玉军,吴玉玲:“新加坡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及其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7期,第47~49页。

责编/王坤娜

猜你喜欢

国民身份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一直难忘
高地
"国民健康监测"专栏导读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