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麦克白》命运圈套中的循环叙事

2014-12-12温素娜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10期
关键词:马尔康麦克白多尔

温素娜

(暨南大学文学院)

论《麦克白》命运圈套中的循环叙事

温素娜

(暨南大学文学院)

文学上对《麦克白》的主题分析集中在对麦克白与麦克白夫人的研究上,对剧中出现的人物命运循环的研究仍有空白。本论文通过阐释“邓肯→考多尔爵士→麦克白→马尔康→班柯后代”中出现的 “即位→平判→篡位→再即位→再平判→再篡位”这一循环,展现莎士比亚在这一圈套中的思想寄托:邓肯的感性与麦克白的理性是不完整的,只有马尔康的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才是人文主义的完美体现。

《麦克白》 主题 循环叙事

《麦克白》剧中展示人性最消极的一面,而莎士比亚并不是在悲观绝望地叙述,而是通过人文主义完美体现者马尔康寄托作者对人性回归的渴望。通过《麦克白》剧中设置的循环圈套,深化麦克白等人因权利意志而弑杀君王,最终落得众叛亲离、名裂身亡的悲剧,反映莎士比亚对英国文艺复兴后期重建道德、信仰与人情的热切渴盼。

一、《麦克白》剧中循环的解读

(一)邓肯、麦克白与马尔康的即位

邓肯帝位在麦克白平判考多尔的叛乱中得以稳固、在麦克白的篡位中失去;麦克白的帝位是在麦克德夫的反判中丧失;马尔康的帝位是在麦克德夫的平判、麦克白的篡位中得以实现,而女巫的预言“你(班柯)虽不是君王,你的子孙将要君临一国”则预示着马尔康的帝位也将要落入班柯后代的手上。帝位在“即位→平判→篡位→再即位→再平判→再篡位”这一循环中不断更迭。从邓肯的即位直至麦克白的登基到马尔康的加冕典礼的开典,历史在这一循环中不断前进。

(二)考多尔爵士与麦克白的篡位

考多尔爵士作为麦克白的先驱者,为完成篡位野心而最终“抛弃了他的最宝贵的生命,就像它是不足介意、毫无价值一样”,而他的追随者麦克白“在他手下的人,不论地位高低,一找到机会就要判弃他,他们接受他的号令,都只是处于被迫,并不是自己心愿”,最终他也在众叛亲离中失去生命。女巫的预言也为下一个篡位者做了铺垫。在女巫的第二次预言中,麦克白看到了“你太像班柯的鬼魂了,下去!你的王冠刺痛了我的眼球。怎么,又是一个戴着王冠的……可是第八个又出现了,他拿着一面镜子,我可以从镜子里面看见许许多多戴王冠的人……现在我知道这不是虚妄的幻象,因为血污的班柯在向我微笑,用手指点着他们,表示他们就是他的子孙”。

(三)麦克白与麦克德夫的平判

麦克白在未篡位前是邓肯的“英勇的表弟!了不起的勇士”,在平判时是军曹眼中的“英勇的麦克白”,他“不以命运的喜怒为意;挥舞着他的血腥的宝剑,一路砍杀过去,直到了那奴才的面前,也不答一句话,就挺剑从他的肚脐上刺了进去”,“他们就像两尊巨炮,满装着双倍火力的炮弹,愈发愈猛地向敌人射击”。麦克白的平判是成功的,他的“功劳太超越寻常了,飞得最快的报酬都追不上你;要是它再微小一点,那么也许我可以按照适当的名分,给你应得的感谢和酬劳;现在我只能这样说,一切的报酬都不能抵偿你的伟大的勋绩”。麦克德夫则在妻儿俱被谋害的情形下“拿出丈夫的气概来”,“把这一桩仇恨作为磨快你的剑锋的砺石,让哀痛变成愤怒”,最后在与不愿投降的麦克白的激战下,将麦克白杀戮。

二、循环效果的达成:重复

循环效果的达成利用的是重复的叙事手法。首先是情节的重复。剧中,钟声与敲门声的重复出现、女巫的重复登场、战争开始—战争结束这一循环重复,形成了紧凑的剧情,凸显了作者倾注于剧中的理念。一是钟声与敲门声,剧中钟声出现了5次、敲门声出现了11次;二是女巫预言的3次出现;三是战争开始、战争结束也展示了剧情的重复与循环。麦克白从战场上升起,又在战场上陨灭。剧本开头和结尾都表现了麦克白在战场上的英勇,既首尾呼应又对比强烈。同为英勇,在先为国报效、建立功勋,在后祸国殃民、自蹈死地。这一切证明了善恶的区别在于行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无,有力地批判了歪曲人的天性的野性。麦克白的拼死沙场是最好的结尾,越表现麦克白沙场浴血的行为,给我们的教益就越大。

环境的重复则表现在剧中的场景主要集中在荒原、福累斯、麦克德夫的城堡、英格兰王宫等。其中,荒原出现了2次,福累斯附近营地出现1次,福累斯宫中一室出现5次,城堡出现8次,英格兰王宫出现1次。场景的高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三一律”,让剧情达到紧凑的效果,让剧中人物可以在紧凑的背景中凸显性格与命运。

人物动作的重复表现在《麦克白》一剧中,当麦克白举刀向邓肯时,他的刀三起三落。麦克白举刀砍向君王,想起君王对自己的恩德又放下,几番举起又几番放下,体现的是野心与良心的激烈较量。手起刀落之际,野心占了上风,登上宝座后,良心占了上风。

三、循环效果的作用:完整的“人”的胜利

循环效果为我们展示了感性的邓肯、理性的麦克白,而最终胜利的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马尔康。邓肯重视德治,却过度信任手下,在考多尔爵士谋反之后,他才醒悟,“考多尔爵士再也不能骗取我的信任了”,这说明了他在考多尔爵士谋反篡位之前对其采取了百分百的信任。他在听到考多尔已经被执行死刑后说:“世上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从一个人的脸上探察他的居心;他是我所曾经绝对信任的一个人。”与之相对,麦克白是一个以美丑相混的面目出现的社会的生物,他的悲剧有社会的因素,他是被当时畸形的发展的社会所毁灭了的英雄。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战乱频繁,野心家蜂起,弑君篡位的恶行经常发生。麦克白在谋杀了邓肯后说:“在人类不曾制定法律保障公众福利以前的古代,杀人流血是不足为奇的事,即使在有了法律之后,惨不忍闻的谋杀事件,也随时发生。”麦克尔德和考多尔爵士的相继叛乱也证明觊觎王位的人大有人在。那个时代,肯定自己就意味着统治别人,有野心的人都垂涎王冠。这一风气也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麦克白。

作为感性理性并存的马尔康知道人性的罪恶。为了消除麦克德夫投奔他所带来的疑虑,他用贬低自己的办法来试探麦克德夫,经过长时间的试验,才最终相信麦克德夫,而不是像邓肯一般,对所有人采取过度信任。比这样的理性更重要的是,马尔康仍旧带着感性的思维处理世事。社会与人的恶并未玷污他的善良本性。他在识破人性的罪恶后,仍旧能看到人性善的一面,他说:“您的忠诚的人格绝不会因为我用小人之心去测度它而发生变化;最光明的天使也许会堕落,可是天使总是光明的;虽然小人全都貌似忠良,可是忠良的一定仍然不失他的本色。”马尔康秉性善良,他“还没有近过女色,从来没有背过誓,即使是我自己的东西,我也没有贪得的欲念;我从不曾失信于人,我不愿把魔鬼出卖给他的同伴,我珍爱忠诚不亚于生命”。正是这一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最终夺回王位,取得正义之战的胜利。善良的人的胜利、结局的完美也体现了莎士比亚的乐观态度,与对人性善的回归的期望。

四、结语

历史的发展、王位的继承、国家的复兴并未像预言般毁灭,而是一代接一代地发展下去。莎翁在剧中提到了班柯的后代,也借用了女巫的预言为我们揭示了班柯后代为王的必然趋势。历史的车轮将顺利走下去,人性也将在这一道路上得到发展与完善。《麦克白》剧中所透露出来的乐观精神,就如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所表达的意思一样:旧的马孔多灰飞烟灭,新的拉美、完善的拉美将在这一片土地上重新兴起,焕发生机。《麦克白》中的循环,是马克思哲学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是有希望的循环,历史将在这一循环中得到发展,人性将在这一循环中得到净化,人文主义的完善也将在这一循环中得到实现。

[1]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M].朱生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6.

猜你喜欢

马尔康麦克白多尔
马尔康马到功成
马尔康市
清代准噶尔投诚人口供及其安置—以安置三姓的多尔济事例为中心
在马尔康,我看见了一些树(外一首)
谈麦克白“选择”的悲剧
印度 圣母节
瞬息间是夜晚
麦克白夫人
——他者形象的再现
人文主义视角下对《麦克白》的解读
麦克白夫人:麦克白的另面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