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思想内容的现代性解读

2014-12-12焦晓霞

参花(上) 2014年5期
关键词:物质利益义利观孟子

◎焦晓霞

《齐桓晋文之事》思想内容的现代性解读

◎焦晓霞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散文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体现了孟子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他的仁政思想、义利观、教育思想等都折射出很强的前瞻性和现代性,把这些思想观点放在当今社会并给予现代性的解读,仍然对今天的人才培养、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孟子 和谐思想 义利观 教育思想

《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散文中的代表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本篇是孟子与齐宣王的一番对话,其思想性和论辩艺术一直为学者和研究者们所重视。作为大学语文教材入选率非常高的一篇文章,它不仅体现了文章本身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更重要是作为介质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承载着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学生通过对该文章的学习,不仅要疏通文意、了解孟子的处世哲学及人生价值观,而且要能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做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能结合当今的社会现实,看到它给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带来的重要理念及重大影响,更好地实现对大学生进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转化,认识到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担当,为大学生的成长奠定更好的人格基础和精神基础,真正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本文仅就《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重要思想内容体现出的现代性做简要分析,以此希望在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教育方面能起到应有的指引作用。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单从理论层面上讲,是孟子运用“答非所问”“善设计巧,引人入彀”的论辩艺术在向齐宣王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这一点既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文化背景,又能吊起听话人的胃口,顺理成章地把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出来,孟子可谓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孟子通过与齐宣王的一番谈论,把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清晰地表达出来了。

一、“和为贵”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孔子的“和为贵”思想在孟子这里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光大,“和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在孟子的文章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是贯穿孟子思想的一根主线,是孟子推行治国的基本理念。孟子认为,要想做到“治国”,首先要做的是把本国的老百姓管理好,领导者身先士卒,做好表率,由己推人,让全国上下形成一个“上贤下孝、黎民不饥不寒、和平安定”的和谐局面。具体体现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人和谐;“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的家庭和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的自然和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人伦道义的和谐;“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的君民和谐。从而达到“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治国目的。这种和谐思想不仅表明了孟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揭示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种种矛盾,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也是对重建理想社会的一种愿望。

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却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贫富差距拉大,为了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遭到了破坏,为了经济利益家人之间反目成仇,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在不断下降,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显得格格不入,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在200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把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主义国家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在胡锦涛、温家宝执政的10年里,也正是从政治基础——稳定抓起,关注民生,关注百姓的物质利益,以民为本,重视农业生产,不断解决人民之间的矛盾,使农民生活日益富裕起来,达到了治国安邦的良好效果。由此看来,胡锦涛总书记的“和谐”理念秉承了孟子的哲学思想,并结合当代社会现实的需求,提出了符合本民族的治国新理念,这个理念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对孟子“和为贵”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是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意愿的治国策略,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二、义利观是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

孟子曾对齐宣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1]。很多人都会从孟子的这句话中推断孟子及其思想,认为孟子的义利观只讲义而不讲利。李雁平指出,《孟子》一书中“义”字出现了108次,而“利”字只出现了38次,仅从数量上就可以看出孟子是个重义轻利之人。笔者认为,这样理解孟子及其思想有失偏颇,结合孟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作品,我们可以分析出,在孟子看来,义和利都非常重要,只不过是把“利”的位置放在了两个极端,一是最底层老百姓(农民)的物质利益,二是最高层国家利益。例如,《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提到:“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由此看来,孟子也明白,物质利益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民众的丰衣足食是国家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石。再如,孟子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彩色不足视于目与……”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这段对话体现了齐宣王的宏伟目标是:扩大国家的疆域,逐步统一天下。这是从国家的发展、强大着眼,是最高层的物质利益。一国不平何以治天下?但这样的宏伟目标要想实现,不是你国君一个人说了算,你不但要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你还要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和坚定的民意支持做后盾,要想获得民众支持,首先要民有恒产,然后才有恒心,才会有心思学习礼仪,不断提高道德修养,精神文明建设才有最基本的保障,国家稳定才能真正实现。从孟子的理论观点分析,最高层的物质利益和最底层人民的物质利益两者是紧密相连的,而最底层人民利益的实现是最基本的、是基础,如果没有最底层利益的实现,最高层利益的实现只能是一句空话。而这种物质利益的获得,不是靠欺蒙压榨得来,要靠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要受一定道德规范的约束,只有遵守道德规范才有可能获取最大的物质利益,当“义”和“利”发生矛盾时,要舍“利”而取“义”。这里的“义”和“利”细究起来,其实质论述的就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统一,偏废了任何一个方面,都称不上是和谐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的社会局面是每一个中国公民所期望的,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中国梦”的伟大设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有充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要求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等一系列著名论断,紧紧把人民的物质利益和国家的最高利益结合在一起,把实现人民的物质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在夯实物质基础上,去建筑精神方面的高楼大厦。但现实是人民在拥有充裕的物质基础时,人们的精神追求并没有同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也没有同步推进,当“利”给人们带来的只是一味的享受和拥有时,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义”的观念也再次得到了凸显,所以要不断加强文化素养方面的建设,把物质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在一起,两手要齐抓共管,两手都要硬的道理由理论层面上升到了实践层面。义和利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正如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孟子的义利观在当下体现了物质和精神的和谐统一,二者缺一不可,“中国梦”的实现就是物质和精神的完美结合。

三、德才兼备的教育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重要的教育家,他的人生经历跟孔子的非常相似,大半生都在从事教育工作,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教育”一词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自己人生的一大乐事,一生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深刻的教育思想,非常重视学校教育对人格养成的积极作用。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认为通过教育,使人性中“善”的一面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达到培养人“明人伦”的道德情操和高贵品质,实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教育目标,这种教育目标的根基是首先人要懂得家族人伦的基本道义,懂得尊敬老人,懂得同辈之间要互相尊重,也是做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礼节,做人和做事两者缺一不可,这种观点放到当今社会来考察,非常符合人才的培养观,强调人才的培养要做到德才兼备,这样才能更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能,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贡献力量。

孟子的“仁政”思想基础是性善论,这种“性善论”会随着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强调了后天的教育作用,孟子的这种教育思想对今天大学生思想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明确的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

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其中的“志存高远”和“意志”就是对青少年在精神层面的要求,就是要求青少年除了要具备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外,还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情操和较高的文明素养,同时,这也是对高校教师提出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素养的培养,表明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及教育对促进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结合近来年来高校培养人才模式的改变,社会对人才标准的要求,孟子“德才兼备”的教育思想在今天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仍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懂得担当和所应负起的责任。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所缺少的情感因素,德的养成对人才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现在的社会发展,不能一味地靠人的智商,在某种情况下,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这也是值得我们对当前教育模式进行深刻反思的一点。

总之,《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体现了孟子的很多重要思想和言论,这些思想言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之一,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维护当时的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的这些重要思想仍为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指引着方向,对我们现代人的生存方式、治国方略、教育思想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他不仅仅把这种教育人如何“做人”的教育放在学校里进行,更重要的是认识到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更是锻炼人和检验人格的重要场所。当然,我们也要做到“知人论世”,他的一些观点仍带有历史局限性,我们要做到吸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要常学常新,赋予它新时代的意义,学会用新的眼光和理论来看问题,不仅把这些优秀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还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添新的内涵,为我们现代人未来的生活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为社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车如山.浅析孟子的社会教育思想[J].民办教育研究,2009,(8).

[3]徐德斌,张玉龙.试论孟子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J].长春大学学报,1996,(1).

[4]李守庸.孟子义利观对当代企业家的启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2,(6).

[5]胡锦涛.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讲话.http: //www.sina.com.cn 2008.03.19.

[6]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http: www.gov.cn.2013.3.17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 王曦)

猜你喜欢

物质利益义利观孟子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义利观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原则
孔子义利观的现代文化传播意义 张人之
马克思物质利益理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