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论项羽浅析

2014-12-12赵金平衡朝阳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2期
关键词:项羽毛泽东

赵金平+衡朝阳

[摘 要]在不同历史时期,毛泽东对项羽的评价都不相同。毛泽东对项羽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和现实中国的形势结合在一起的。以史为鉴,在反思历史过程中提出指导现实斗争的正确方针、策略,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将毛泽东的评价作为项羽研究的一个视角,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项羽,才能推动项羽研究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毛泽东;项羽;现实需要;影射史学

毛泽东精通中国历史,直到晚年仍然醉心于批阅二十四史。他也经常在讲话、写作中引用历史典故。毛泽东的这种兴趣在他年轻时就已显现。而目前可见他较早关注的历史著作就有《史记》,其中项羽的形象对毛泽东影响很深。尽管在他保存下来的早期文章中没有出现有关项羽的信息,但早已精读《史记》的毛泽东了解项羽应该是无疑的。(1)而在很多重大的历史时刻,习惯于用项羽为例,充分说明毛泽东对这一历史人物的熟悉和对那一段历史的深刻理解。透视毛泽东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项羽的不同言说,也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历史人物观。

目前可见较早的毛泽东在重大时刻或场合引用项羽的历史事例是在1939年。这一年在两个不同场合毛泽东都提到项羽。一是他1939年在抗大的讲话。在这次讲话中,毛泽东以项羽为参照,批判汪精卫、张国焘的叛国叛党。他说:“楚霸王项羽在中国是一个有名的英雄,他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自杀,这比汪精卫、张国焘好得多。但项羽尚有一个缺点,从前有一个人在他自杀的地方做了一首诗,问他为什么要自杀,可以到江东去再召八千兵来打天下。我们不学汪精卫、张国焘,要学项羽的英雄气节。但不自杀,要干到底”。(2)二是在其阐述中国革命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毛泽东说:“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从秦朝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起……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这“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3)在这两段历史资料中,前者项羽作为宁愿自杀也不投降的坚贞不屈的英雄,后者项羽则作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农民革命战争的领袖群体之一,出现在毛泽东的言说中的。从阶级斗争的视角,毛泽东把项羽看做农民阶级反抗封建地主阶级斗争的领袖,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人物;从抗日战争的现实需要,反对投降卖国,坚持抗战到底,毛泽东既高度赞扬项羽不屈的斗争精神,又批评其轻易放弃生命的态度。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毛泽东对项羽是持比较肯定的态度。

此后,毛泽东对项羽的评价基本就是负面为主了。建国前最著名的就是那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两句。结合后来毛泽东的一些言论,可以看出,毛泽东对项羽在处于优势时没有乘机消灭刘邦,如鸿门宴、鸿沟协定等颇多批评。(4)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发出这样旗帜鲜明的号召,是无可非议的。这也的确能够起到提醒国人、鼓舞人心的作用。

建国后,毛泽东对项羽的评论有褒有贬,贬多褒少,但都离不开和现实政治的联系。

比如说,在1958年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针对有些同志“怕教授,怕资产阶级教授”,也“怕无产阶级教授”。毛泽东提出,“自古以来,发明家创立新学派的,在开始时,都是年轻的,学问比较少的,被人看不起的,被压迫的。这些发明家在后来变成了壮年、老年,变成有学问的人”。反而,“名家是最落后的,最怕事的,最无创造性的”。“年轻人打倒老年人,学问少的人打倒学问多的人,这种例子多得很”。毛泽东在举例过程中提及项羽,“项羽起兵的时候只有廿四岁,三年到咸阳。霸王别姬的时候,应该还是年轻的时候,他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二岁”。(5)毛泽东在这里以项羽为例,主要就是鼓励年轻人不要迷信盲从,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

毛泽东对于项羽失败的原因分析不少,这些分析也随着不同时期毛泽东的关注点变化而变化。如建国以后,毛泽东曾有这样的认识,“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6)毛泽东对项羽也有这样的看法,“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7)这应该也反映毛泽东对项羽失败原因的一种总结,即与刘邦相比,项羽缺乏政治家的素质。作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以政治家的标准,毛泽东给予刘邦的评价是很高的,他对项羽的评价就很低了。

毛泽东经常对比项羽和刘邦,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除了上述两个方面外,毛泽东多次提及的是,刘邦重视人才,从善如流,项羽则不行。但是,毛泽东提出这些论点的背景,有时是很令人深思的。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上,鉴于严峻的形势,毛泽东也做了一些自我批评,承认在很多问题上,自己负有领导责任。毛泽东以项羽为范例,批评很多地方党委第一书记不执行民主集中制,常常一个人说了算。这些地方书记“不是民主集中制的‘班长”,而“应当叫做霸王”。“以前有个项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相反,刘邦就能从善如流,所以“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同样的分析,在另外的场合,毛泽东说出来就有不一样的意味。如在1964年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在谈到介绍工人中间的模范人物时,提到一个观点,“老粗出人物”,“但是没有几个知识分子也不行”。对比刘邦信任张良,再次提到项羽,犯了几次错误,“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鸿沟协定他认真了,建都徐州”等。(8)这里认为,工人阶级是国家的建设主体,知识分子只是协助者,是智囊而已,如同张良之于刘邦,范增之于项羽。而把工人和知识分子的关系与项羽和范增的关系比较,项羽又一次成为毛泽东臧否时势的工具。

综上可见,毛泽东主要的还是从一个政治家的视角去看待项羽,毛泽东从政治家的视角看待项羽、评价项羽,本无可厚非。一个人看待历史、评价人物,不可避免要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历,以及知识背景等去思考。毛泽东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他对项羽的看法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其他人也有各自不同的生长环境,大家看待项羽也应该有不同的角度,从而形成不一样的认识。这是历史的鲜活性和生命力所在。越来越多的人基于史实根据自己的体验去理解和感悟项羽,是项羽形象愈益丰满、项羽研究愈益深入的前提。

注释:

(1)见毛泽东1915年9月6日致萧子升的信。转引自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上),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另见《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9~20页。

(2)毛泽东《在抗大的讲话》(一九三九年四月八日),转引自《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284页。

(3)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九年十二月),转引自《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第373-374页。

(4)《毛泽东思想万岁》(058)(61-68),几段插话(一九六四年一月)。

(5)《毛泽东思想万岁》(029)(58-60),毛泽东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摘要)(一)(一九五八年五月八日下午四时五十分)。

(6)《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记录选载(六)》(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一九六○年二月),《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第2283页。

(7)《读<史记>批语》(卷八《高祖本纪》),《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第2284。

(8)《毛泽东思想万岁》(61~68)(058)“几段插话”(一九六四年一月)。

作者简介:赵金平(1975-),女,内蒙古赤峰人淮阴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衡朝阳(1976-)男,江苏涟水人淮阴工学院思政部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

猜你喜欢

项羽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项羽虞姬
四面楚歌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本期资深大厨:周恩来
项羽并非自刎而死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周恩来妙语评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