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文化圈”里的传统文化
——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

2014-12-11◎乐

参花(上) 2014年1期
关键词:国故糟粕文化圈

◎乐 鑫

“五四文化圈”里的传统文化
——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

◎乐 鑫

五四新文化运动常常被看成是一场“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运动,在这场狂飙的运动中,有被认为是“偏激”的一派,也有被认为是保守的一派,但如果仅就一家之言论而不回到当时的历史场景来判断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就会形成单纯片面的言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估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试从“五四文化圈”里的传统文化谈起,谈谈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

五四文化圈 传统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五四文化圈”——传统文化获得生机的大背景

1.“五四文化圈”的含义

“五四文化圈”的论述学者给出这样的定义, “五四文化圈”中的知识分子对待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分歧,就组成了色彩斑斓的‘五四文化圈’。在这里“五四文化圈”有了知识分子思想碰撞后的自由发声与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传统文化又在这个大圈子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它汲取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在历史车轮前进的浪潮里不断淘汰掉糟粕,使得自身更适合人的个性发展而适应整个社会,也在这个过程中捍卫了其作为传统文化的应有地位。

2.“五四文化圈”中关于传统文化的论争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于传统文化的过激言辞必然暴露了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的某些缺点,但传统文化在此时也走出了权威统治的地位,让自身缺陷呈现于大众,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好事,也让传统文化在批判中成长起来。

五四中对待传统文化态度比较激烈的如1917年1月1日的《新青年》上所发表的陈独秀《再论孔教问题》,提出“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他在《文学革命论》中也几乎否定了中国古代的大部分文学:“此等雕琢的阿谀的铺张的空泛的贵族古典文学,极其长技,不过如涂脂抹粉之泥塑美人。”通常钱玄同也被认为是一位激进派人物,他认为陈独秀的此类论调“虽若过悍”,“然对于迂谬不化之选学妖孽与桐城谬种,实不能不以如此面目加之。” 以上这些大致可以归为我们通常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派,其中的论争或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胡适有时被人当做全盘西化的人物,但他之后倡导的“整理国故运动”以及种种努力同样对发现与重新评定传统文化价值有着重要作用。如果仅就一些言论就来判断知识分子对于传统文化是一个全盘否定的态度,或者认为传统文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只是被扼杀与打倒也太过于片面。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但可以说五四新文化运动不管是支持的和反对的人都围绕着传统文化这样一个问题,所以无疑传统文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里获得了勃勃生机。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予了传统文化一个先天发展的背景,倡导一种科学精神来

重新评定传统文化的价值,发现与继承优良传统文化,淘汰糟粕文化。所以传统文化在“五四文化圈”里让右的人有保守的对象,让左的人有批判的对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传统文化有精髓也有糟粕,它的这样一个性质形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富有张力的自由的氛围,而在这样自由的氛围里传统文化又获得了前人从未有过的研究。

二、传统文化在批判中的再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在鸦片战争后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面对先进的异质文化,本土文化就踏上了再认识的旅程。《新青年》是反传统的阵地,陈独秀曾经明确提出:“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传统文化在当时已不能被容忍,在将来的社会也被预见成百害无利。立足于今日保护与继承传统文化的大立场,我们很容易生发出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误解。但回归历史场景,在一个封建愚昧的时代,一切还在黑暗当中,当先进的知识分子急迫地想要改变社会之时,如果第一声呼喊不足以振聋发聩,那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只会是历史上的一圈涟漪而掀不起一点思想的波澜,以“矫枉过正”来评述不如说是一次奋进中的“求上得中”。

在西方文化未进入中国之前,传统文化占据着统治地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们站在新浪潮里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必然见其糟粕而有意忽视其中的精华,但是作为真诚有良知的纯粹知识分子对于真知与文化精髓又是无法抗拒的,在其后要论述的“整理国故运动”中,知识分子也主张“还他一个本来面目”,这不仅体现了对于传统文化本身的尊重,也是顺应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浪潮而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对于“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误传,从中学教科书开始就启蒙于今天的我们,造成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误解,无疑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反对孔孟之道,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但在“五四文化圈”中,它只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希冀在一个黑暗的社会中发展起更有利于时下发展的文化。从前我们对传统文化一味的崇拜在那时改变了,让大众认知到传统的不一定就是绝对的,前人的不一定就是不可改的,在这个再认识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依然还是传统的,在今天,传统文化依然没有改变它的文化统治地位,我们的思想与行为仍然深受着儒家文化的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再激烈的言论与浪潮没有冲击传统文化的地位,但却促进了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里再认识,认识到其可取的地方,也认识到其糟粕。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意义

以“整理国故运动”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整理国故运动”有它明确的目标就是还传统文化一个“本来面目”,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主张以五四科学的方法研究传统文化,胡适也曾经强调“国故”一词是没有褒贬意义的中立词语,只是“为真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这表明五四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而是在去其糟粕的过程中达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本身破旧立新的目的,也在进一步的整理与认识中升华了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从这点上来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何谈西化,如果五四新文化运动只是一些文人掀起的反对传统文化的运动,它也不会有那样精彩的论争,也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自由浓烈的一个学术氛围。所以所有激烈的、保守的、温和的言论和知识分子都在这一时期围绕着传统文化集中于这样一个圈子中,构成了自由和富有张力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五四文化圈”里,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扬。

结语;

关于传统文化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问题已是老生常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误解背后也是对当时历史场景的忽略所致。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在批判与否定的背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场域。在新的研究方法下,在科学理性的指导精神下,传统文化在外来异质文化的碰撞中更加熠熠生辉,它也打破了从前的唯孔孟之道为尊的格局,让整个中国文化迈向了更加丰富与多元化的多彩局面。

[1]李怡:五四文学研究,谁的五四——论“五四文化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3期

[2]李怡:“五四”与现代文学“民国机制”的形成

[3]周振鹤:对传统文化再认识的飞跃——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剖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

[4]严家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鲁迅研究月刊1995年第9期

[5]李怡:《甲寅》月刊,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思想先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4期

[6]李良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全盘反传统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7]雷颐:胡适与“整理国故”运动,文史天地,2000年第7期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新学院)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国故糟粕文化圈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圈里事儿
策略与方法:整理国故与新国学的几个问题*①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试论学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取”“舍”问题
爱情寓言
关于创建派出所文化圈的几点思考
“国故学”与“中国学术”的纠结*——民国时期两种“国学”概念的争执及其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