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爱玲《传奇》中的红色词分析

2014-12-11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张爱玲传奇红色

葛 培

(苏州大学文学院)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一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也甚是喜欢,阅读张爱玲的文章,会让人觉得,她一边在扼着你的喉咙毫不留情,一边却轻抚你的背让你放松,这就是人性,这就是人生。

张爱玲对色彩有着过人的敏锐度。她说:“不知为什么,颜色与气味常常使我快乐。”①吴福辉也曾评价:“张爱玲的文字色彩是大红大绿的王国。她把中国老百姓喜爱的基本原色发挥到极致,熟练地涂抹上去。”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有必要详细研究其作品中的颜色词,从这个特殊角度去切入,从而更好地解读她的作品。

一、主色调的确定:红色

张爱玲写文章喜欢用色彩浓厚的字眼。具体来说,她喜欢用极冷色和极艳色这两种色调。比如:磁青、深蓝、明油绿、白色、赤金、虾子红等等,往往带来“艳丽大于和谐”的效果。曾在法国留学学习油画的母亲教导张爱玲,“画图的背景最得避忌红色,背景看上去应当有相当的距离,红的背景总觉得近在眼前”,①112但她为自己和弟弟的卧室墙壁选择的就是那“没有距离”“温暖而亲近”的橙红色,因为唯有这样才可以表达她在家庭里感受到的爱与快乐。在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张爱玲乐于凭借放恣飞扬的性格而享受一种义无反顾的小胜利。以文字编织世界时,张爱玲也同样如此。她紧紧追随自己的艺术直觉和色彩感,大胆调色、搭配,颜色的色调与情感的色调相融合。她大量使用了红色这股丝线,或单用,或缠合它色丝线使用,营造出华丽明亮、诡谲炫丽的视觉效果。

吴福辉做过一个实验,取《传奇》(增订版)集子中全部16篇作品,随便各捡出一段描写景物或描写女人的文字来统计,16段共91处用了带 “色调”的词汇,其中红色23处、白色14处、黄色14处、绿色12处、金色 8处、蓝色7处、紫色 4处、黑色 4处、米色(肉色在内)2处、银色1处、栗色1处。

而从我的统计中也可以看出,作者使用的主要色彩词中,红色词种类最多,达到30种,分别为:红(色)、红红的、通红、粉红、妃红、微红、虾子红、粉红、桑子红、大红、猩红、樱桃红、桃红、鲜红、橙红色、枣红色、绯红、深粉红、桃红色、霁红、石榴红、红喷喷、朱红、火红、橘红、荔枝红、银红、梅红、水红、红嫩。所以通过以上对小说颜色词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张爱玲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的字眼,尤其是红色。于是我将“红色”作为《传奇》的主色调进行分析。

张爱玲笔下的红色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颜色,红色可以使人兴奋激动,也可以令人躁动不安,红色象征热情与美丽、勇敢与冲动,也可代表警示和压制、厌恶和排斥,它具有鲜明的双重性。红色这一特点在作者笔下的纷繁世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红色词的使用情况

作品中红色词的使用情况具体有四种:相同红色词重复出现;几个红色词同时出现;红色词和另一单色色彩词同时使用;红色词与色彩相异的几个色彩词搭配使用。上述四种搭配,因具体使用的色彩词本身的色相差异而呈现不同效果。

同一红色词在一个场景中重复使用,具有强化信息、烘托统一色调的意义。如《倾城之恋》中:“流苏道:‘是红的么?’柳原到:‘红!’黑夜里,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她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璧栗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熏红了。”②179一段话中,用了6次“红”,用简单的一个“红”反复强调,将主人公激动、忐忑的心情展露无遗。

几个红色词同时出现,具有互为映衬的效果。如《金锁记》中,芝寿的房间“大红平金五凤齐飞的围屏、水红软缎对联、尺来长的桃红穗子”。②247红色有喜庆的意味,所以将房间布置成各种红色,可以看出这是件喜事。《年轻的时候》中,“沁西亚的脸也红了,像电灯罩上歇了个粉红翅的飞蛾,反映到她脸上一点最轻微的飘忽的红色”。③这飘忽的红色与沁西亚的内心完全契合。无意中发现有位男士一直在偷偷地观察自己,并且再书上画满自己的侧脸,任何一个姑娘都会羞涩,这轻飘飘的红色就是最形象直观的描写。

红色词和另一单色色彩词搭配使用,往往因两种色彩对比度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效果。“红是一种恣肆汪洋、淋漓痛快而不讲理的颜色,尤其配油黄、油蓝、油绿,明快、渲染、霸道、侉气,颇合她乱世的心境”;与此相对,红配葱绿、浅灰、暗黄,则温雅、柔和如家常画,在不动声色中叙写平凡人的故事。《传奇》中,与红色搭配使用较多的几种基本色是绿、白、黄、黑、灰,大致都表现为和谐与对照两种效果。

(1)红与绿搭配。有葱绿配桃红式的调和,如白流苏的油纸伞“粉红底子,石绿的荷叶图案”。②185也有大红大绿式的搭配,罗杰结婚的那天夜里,也是矛盾冲突的那个晚上,“墨绿的木槿树;地底下喷出来的热气,凝结成了一朵朵多大的绯红的花”。②65第一个例子中,这把红与绿搭配的伞是白流苏性格的一个侧面描写,这把色彩鲜明的伞正好是女主人公鲜明个性的具象体现。第二个例子,“墨绿”和“绯红”是对比衬托,环境氛围紧张凝重。

(2)红与白搭配。白色为零色度色彩,红白搭配分明、醒目,极适于表现人物性格。圆滑老练的巴克,“鬓边还留着两撮子雪白的头发,头顶正中却只余下光荡荡的鲜红的脑勺子,像一只喜蛋”。②77雪白和鲜红,对比分明。

(3)红与黄搭配。一般会选择纯度和明度较高的红与黄搭配,这样画面显得明亮、鲜艳。“夏天,他爬过黄土陇字去上课,夹道开着红而热的木槿花,像许多烧残的小太阳。”②80“花朵儿粉红里略带些黄,是鲜亮的虾子红。”②1

(4)红与黑搭配。黑色是全色度色彩,红色与黑色都很饱满,可能产生浓重、明朗、刺激的搭配效果。小寒“极长极长的黑眼睛”和“薄薄的红嘴唇”令人产生一种奇异不安的美(《心经》)。但有时也有古板、沉闷等沉重意味。早年守寡的蜜秋儿太太“已经把衣服穿好了,是一件枣红色的,但是蜜秋儿太太一向穿惯了黑,她的个性里大量吸入了一般守礼谨严的寡妇们的黑沉沉的气氛”。②59

(5)红与灰搭配。一般构成惨淡、陈旧、灰暗的整体效果。“红喷喷的长长的面颊,含有僧尼气息的灰布长衫。”②153但有时红色也会从灰色中强烈地凸显出来,晚年的七巧变得更加疯狂,令人不觉毛骨悚然,“穿一件青灰团龙宫织缎袍,双手捧着大红热水袋”。②258

当红色词与色彩相异的几个色彩词同时使用时,如同一根纬线穿连着众多经线,使整个作品形成一幅意味深长的画面。一种情形是与几种浓重、鲜明的色彩搭配使用。多用来突出对象的某种特质,如卧床数月的川娥眼中所见,余美增周身 “烂醉”“红黄紫绿”(《花凋》);或表现激烈的冲突,如《倾城之恋》中码头上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②174“……各种的草花,都是毒辣的黄色,紫色,深粉红——火山的涎沫”。②66另一情形是与几种平和的色彩和谐交织。《第一炉香》中,浴室墙上贴满了手绢子,“苹果绿,琥珀色,烟蓝,桃红,竹青”。②41《第二炉香》中的主教,“粉红色的头皮,一头雪白的短头发桩子……窗子里反映进来的紫色,却给他加上了一匝青莲色的顶上圈光”。②64

三、偏好红色词的原因

张爱玲多用、爱用并擅用红色词,这和她的个性特点、创作喜好是分不开的。

首先是生活中对红色的偏爱。红色这一色彩本身富有刺激性、喜气、有活力,符合张爱玲独立、倔强、张扬的个性特征。同时红色与她落寞的童年生活中不多的美好回忆联系在一起。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没落的贵族家庭,童年的生活大多是灰暗落寞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出国留洋,所以母亲寄来的“红色小棉袄”“橙红色的墙壁”就成了自己和母亲之间的美好联系。

其次是作家的女性身份和视角。女性丰富细腻的情感、独特的想象和思维方式使得张爱玲对红色有着独特敏锐的感受。“她如一条会变色的热带花纹鱼,游进哪一种有色的领域,便会同这个领域里的色泽相融渗透,并在游出时奇特地带出自己的颜色来。”张爱玲对红色词的把握和发挥正是如此,她使红色成为她色彩图画中一个醒目而有张力的存在。

卡西尔说:“人不可能过着他的生活而不表达他的生活。”张爱玲的一生不断地被抛弃:被父母亲抛弃,被爱人抛弃,甚至被社会所抛弃。特殊环境的影响,使她有一种被快速前进的历史抛弃的悲凉感,而她把这种感情巧妙地渗透到她的作品之中,用丰富多样的色彩词来表现她眼中的大千世界。本文通过探讨《传奇》中的红色词四个具体使用情况和偏好红色词的原因入手,较深入地分析了张早期作品红色词的使用。想要全面客观清晰地分析红色词,还需要更多的材料和语言学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注释

① 张爱玲,著.张爱玲全集 流言[M].止庵,编订.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② 张爱玲,著.张爱玲全集 倾城之恋[M].止庵,编订.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③ 张爱玲,著.张爱玲全集 红玫瑰与白玫瑰[M].止庵,编订.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1]于青.天才奇女——张爱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2]邵迎建.传奇文学与流言人生[M].北京:三联书店,1998.

[3]叶军.现代汉语色彩词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4]刘琅,桂苓.女性的张爱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

[5]张爱玲,著.张爱玲全集[M].止庵,编订.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6]汪曾祺.关于小说语言[J].文艺研究,1986.

[7]吴福辉.新市民传奇:海派小说文体与大众文化姿态[J].东方论坛,1994.

[8]陆汉军.色彩人生:论张爱玲小说的色彩语言[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猜你喜欢

张爱玲传奇红色
安-225,昨日的传奇
红色是什么
九月雨
漕运,一段行走在水上的传奇
红色在哪里?
坚持,造就传奇
追忆红色浪漫
逍遥传奇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