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视角下高校课程双语教学探析
——以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为例

2014-12-11刘英昕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1期
关键词:当代文学双语模态

刘英昕 李 敏

(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多模态视角下高校课程双语教学探析
——以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为例

刘英昕 李 敏

(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当今,多模态交流已经成为主流,随着数字、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传统语法认为副语言的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符号在现代交流中不再处于辅助位置,而是正在和语言符号一起形成更为宽泛的符号资源共同参与构建意义。在多模态视角下展开的高校课程双语教学研究具有一定价值,例如,教师在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中利用文字模态、声音模态、视频模态等多模态形式进行的双语教学对高校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具有启示的作用。

多模态 双语教学 中国当代文学

一、多模态

“多模态”(multimodality)一词由来已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得到语言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同的语言学家对“模态”的界定各有不同。Kress&van Leeuwen(1996)指出多模态是几种符号模态的同时使用,也是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在一些媒介的作用下交流信息的模式或方式;朱永生(2007)指出模态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顾曰国(2007)认为模态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体、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李战子(2003)认为多模态指的是“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的符号话语,或者说任何由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因此,王炤(2010)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随着数字、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传统语法认为副语言的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符号在现代交流中不再处于辅助位置,而是正在和语言符号一起形成更为宽泛的符号资源共同参与构建意义。现代人们的交流不再是单一模态的交流,多模态交流已经成为主流。到目前为止,在多模态视角下,对高校非英语专业的课程进行中英文双语教学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以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为例进行探讨,旨在启示高校课程双语教学改革。

二、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

(一)双语教学的前提——英语语言的运用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理论认为双语教学是基于学科内容进行外语教学的一种理念,当语言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时,当语言作为学习学科知识的媒介时,便产生了最理想的外语、二语学习条件(戴庆宁,2006)。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是高校中文系专业必修课中的核心课程,学生们对此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而长期以来学生对英语大多是一种被动接受,但是当英语作为媒介被用来学习文学课程时,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在教师的示范与指导下,学生借助于对专业知识和内容的熟悉,用英语或双语来完成学习任务是现实可行的。大多数学生表示在这样的课堂上受益匪浅:学会了相当多数量的与文学有关的英语词汇,并在具体语境中,通过大胆的尝试领会了其用法;掌握了在用英语说一段话表明自己观点时,如何突出主题、如何组织语言的层次、如何运用不同的句式结构来表达相同或近似的含义等技巧;培养了用英语来撰写本专业论文的能力。在当今的21世纪,英语已经成为了全球通用语言,成为了大学生毕业后进入职场中生存的一种必备的工具,无论中文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是教育、科研、新闻出版类工作还是文学创作、编辑、文秘类工作,出色的英语书面表达都将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一种素质体现。

(二)双语教学的具体方法——几种“模态”形式的呈现

1.文字模态

在教学中,文字模态是最直接、最简单、师生最容易接触到的模态形式。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课堂上,教师常常利用PPT来呈现大量中英文双语的文字材料,其中,对理论的应用和介绍非常必要。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过程中,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受西方思潮影响非常大,如现代主义(Modernism)、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女性主义(Feminism)等,因而,要想更好地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对西方理论的介绍是一种必然。将理论的原文和译文并置介绍给学生,能使学生避免单纯接触翻译过来的理论造成的隔膜感、生硬感、晦涩感,更为直观、深入、贴切地了解理论的原貌,在提高学生语言认知的基础上更好地对文学现象和作品进行分析。

2.声音模态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室的播放系统来播放一些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家的中英文采访的音频文件。比如,在讲到著名女作家严歌苓时,会介绍到作为著名的海外华人女作家,严歌苓的作品对于在海外生存的中国人感受到的中西文化差异、特别是在表现人性题材中对于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而使得她在中英文两种语言创作中独树一帜。在学生们对严歌苓有了基本了解后,教师可播放中美两国记者分别用中英文对她进行采访的音频文件,主要包含她的海外生活经历、她的某些英文作品产生的背景和心境、对她进行综合评价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启发学生用中英双语来完成对作家进行研究的作业。学生们能够用英语来阐述严歌苓的创作观点、写作背景、作品影响等内容,而且会激励其他同学,在课堂上开展中英双语的“答记者问”或者英文辩论等,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3.视频模态

最理想的可供教学使用的视频模态应为改编自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电影片段,其中,由中英文双语呈现对白的片段对于展开双语教学来说更为合适。当今,这种在一部影片中不同关系的人物之间运用中英文两种语言进行对白的电影作品的出现呈上升趋势,如李安导演作品《喜宴》、冯小刚导演作品《大腕》、张艺谋导演作品《金陵十三钗》等,教师可利用双语视频片段进行如下两种教学:

第一,对文学作品的深度剖析

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双语对白视频片段,播放结束后,先用双语来介绍这一部分的具体情节;之后,再重新播放,可选择适当位置暂停,如在播放到本来躲藏在教堂里的假神父看到日本士兵欺凌女学生的时候身穿神父的服装挺身而出说道:“This is a house of the Lord,these are children,you are breaking the laws of men and of God,no soldiers here,you have no business being here, I am the priest and I command you,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to leave now。”(这里是神圣的地方,她们是孩子,你们违反了人道主义,这里没有军人,你们无权在此,我以神父的名义要求你们立即从这里离开。)在此环节,教师可用英语来对刚刚出现的英文对白提问,如:Why does the fake priest say something like this?What is he intended to do? (假神父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他的意图为何?)由此来引导学生用双语展开讨论,学生们指出,假神父的语言体现了一个在战争环境下原本以撞骗而苟且偷生的人物面对日本士兵的残忍而表现出的人性的光辉,他能够在瞬间找到勇气以神父的形象示人,并以地道的宗教语言震慑日本士兵,保护教堂里的中国女学生,这是小人物的良知与人性在环境中得到激发的典型事例。有的学生也指出,影片的这个细节体现了严歌苓作品中的主题:战争原本是惨无人道的、泯灭人性的行为,但在特定环境下,却有着正面的力量,激发埋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甚至是他们自己都无法预料到的光辉的人性,这正是严歌苓所带给读者和观众的独特的心灵震撼。学生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双语视频片段与双语课堂的典型结合。

第二,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入比较

视频模态中体现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正是开展双语教学的素材,如《喜宴》中反映的中西方婚礼习俗的文化碰撞。在影片中,在美国生活的台湾青年高伟同不敢告诉其父母自己是同性恋并已找到伴侣的事实,面对父母的来访与逼婚,选择与租住他房子的中国女画家葳葳假结婚,在美国只需要领取结婚证就是结婚,在中国领了结婚证并不是真正的结婚,而是需要双方摆了酒席才算结婚(杨凤娟,2012)。

再如《刮痧》中体现出的中西方伦理道德的文化碰撞。影片中,许大同是实现了美国梦的华人,他五岁的儿子丹尼斯发烧,在家照看他的爷爷因为看不懂美国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传统的刮痧疗法为其治病,而刮痧后在丹尼斯背部形成的淤青却成了他在一次意外事故后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影片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中把法律视为人类的规范体系,并将之与礼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令法屈从于礼、屈从于家族伦理(杨慧,2011);而西方人则注重实证,无论许大同怎样为自己辩解,在强调事实与证据的美国法官面前都毫无作用。关于西方文化的部分,教师可用英语介绍,与文化内容本身更为贴合,也可引导学生用双语讨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全方位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

(三)双语教学的意义——启示高校双语教学改革

当今,国内的很多高校都在进行双语教学的改革,多模态视角下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必定对双语教学改革起到启示的作用。第一,在高校课程中展开双语教学有助于推动双语师资建设;第二,有助于加快双语教材研发;第三,有助于早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高校校情的双语教学模式。在当今的21世纪,双语教学将成为中国高校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桥梁。

[1]Kress,G.&van Leeuween,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1996.

[2]戴庆宁.CBI理论与双语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6(2).

[3]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 (4).

[4]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 (5).

[5]王炤.多媒体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多模态互动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10(6).

[6]杨凤娟.从《喜宴》看中西方道德礼仪文化的差异[J].电影文学,2012(14).

[7]杨慧.从语篇整体论探析电影《刮痧》的中西文化差异[J].电影文学,2011(2).

[8]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

2012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2E033)以及2012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项目编号:JG2012010572)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双语模态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从史料“再出发”的当代文学研究
当代文学授课经验初探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由单个模态构造对称简支梁的抗弯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