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调查、分析与评价

2014-12-11余静静陈方明

绿色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名胜区木兰风景

余静静,陈方明

(湖北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430062)

1 引言

木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北部,距离黄陂城区约30km,距离武汉市中心城区48km,享有武汉后花园之称,被明代诗人屠达誉为“西陵最胜,盖三楚之极观”。

木兰山景区,有着1500余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流芳千古木兰将军的故里,因木兰将军而得名。木兰山景区也是千年香火鼎盛的宗教圣地,其宗教活动始于隋唐、兴于明清,民谚中流传的“木兰山的菩萨应远也应近”就是由此而来。同时,木兰山独特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和发育、保存完好的蓝片岩、红帘石片岩,距今有7.5亿年历史,这些地质遗迹都保存完好,是非常珍贵的科考、科普旅游资源。

鉴于木兰山景区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地质资源,对木兰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与评价,有助于充分发挥该景区的资源优势,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并转化为经济效益,使该景区资源得以持续利用。

2 景源筛选与分类

此次参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对木兰山风景名胜区的景源进行了筛选和分类。

据表1统计,木兰山风景名胜区景源涵盖国家标准的3大类,9中类,26小类。

表1 木兰山景源(点)分类

3 旅游资源分析

3.1 景源类型结构

基于表1的分析,木兰山风景名胜区的景源类型覆盖面广,其中自然景源与人文景源均相当丰富,分别占总数的50.9%和46.5%。其类型结构具体见表2。景源点,故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为该地段的景源名称,实际景源点比上述统计稍多。

表2 景源类型结构

3.2 景源等级分析

在对景源进行筛选和分类的基础上,对风景区的景源进行了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并参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50298-1999)景源分级标准——91~100分定为特级,81~90分为一级,71~80分为二级,61~70分为三级,51~60分为四级。结合木兰山风景名胜区景源对所选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并对该风景区的景源进行了等级评定。具体等级评价结果见表3。

4 旅游资源评价

4.1 资源特色

木兰山山势嵯峨峭拔,松柏叠翠,结合民间传说,形成八大景观——“金砂射日”、“溪沉碧玉”、“紫金月桂”、“龙石云驭”、“神岩耸翠”、“棋盘太极”、“天门石梯”、“海眼神风”。此外,还有雄伟辉煌的古建筑群,游龙盘旋的木兰古寨垣,连绵不断的石阶小径,灿如群星的回廊亭榭,将参差崎岖的山峰连为一体。奇峰林立、怪石嶙峋、基岩裸露、岩脉遍布和自然造化的沧海桑田留下无法磨灭的痕迹,为科学探察之旅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1500余年的宗教历史,留下了数不清的宗教遗迹。木兰山的庙宇,始于隋,兴于唐,盛于明,先后建有7宫8观36殿,总面积达3万m2,其特点是“佛中有道,道中有佛”。当年香火旺盛,二月花朝,香客接踵。这些宫、观、殿古建筑依山而立,斗拱飞檐,雕饰精湛,其建筑方法是木结构不用钉楔,石结构不用泥浆,交错嵌压,层层相叠,只在关键部位施以糯米浆加固,竟能一柱擎天,万古长存,称之为“木庐干砌”。

在上述景源类型的统计中,由于少数景源包含多处

表3 木兰山景源等级

享誉世界的木兰文化、木兰精神使秀美的自然山水打上了人文精神的烙印,“唐木兰将军之墓”、“木兰殿”、“将军坊”等纪念建筑不仅是建筑艺术的载体,更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山上植物种类数以千计,其中林木过300多种,药材和芳香植物布满山岩,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景观。其中最为著名的植物是木兰花与双哼柳。木兰花被誉为木兰奇葩,该花色彩红艳,单瓣(属茶科),每年3、4月花开,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赏,其中一颗花木,树龄达1100多年,每年花开万朵,相传是木兰将军剑剖丹心滴血化作而成。双哼柳生于磨针涧门前,树围约6m,高约30m,相传是仙人磨针滴水滋润成长。20 世纪80 年代初,双木突然发出哼声,而后游人称此树为双哼柳,又名双宝树。

概言之,木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的特色可概括为“古寨宗教、木兰文化、地质奇石、红色热土、青山绿水、避暑胜地”。

4.2 旅游竞争与合作分析

从武汉市近郊环城游憩带上的宗教名山或文化遗产名山来看,有新洲的道观河、蔡甸的九真山、江夏的龙泉山。这些名山都拥有幽美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就文化的内涵和多样性来相比,木兰山拥有的道佛儒三教共处与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木兰文化更具竞争力。同时木兰山风景名胜区是木兰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奇特和明显的地质景观在国内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从资源类型上,木兰山作为一个风景名胜区,以宗教文化旅游为主题,与木兰天池的峡谷体验、古门山景区的地貌景观、木兰水乡的渔乡风情和木兰湖的度假休闲形成了优势互补的主题产品,拓展了旅游线路,因而能延长游客在木兰生态旅游区的停留时间,有利于共同打造一个功能愈加完善的木兰生态旅游区。

4.3 风景区核心竞争力与开发利用

4.3.1 风景区核心竞争力

其核心竞争力有三:木兰故里,宗教圣地,地质奇观。

4.3.2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

宗教区的主要功能体现为宗教朝觐、宗教仪式观光,应着重打造宗教文化氛围,对宗教区内未能体现宗教文化特色的建筑予以拆除,不相关的参与活动以及商业行为要进行撤销,特别是该区的很多销售摊点,应集中规范管理。对部分地段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重建其古风貌。

大力挖掘木兰文化:目前仅有的木兰将军牌坊和木兰文化城对木兰文化的阐释是相当贫瘠的。规划建议于小庙文化区北端开辟新的木兰文化区,大力收藏木兰文化实物,诸如图片、照片、绘画、木雕、瓷器等,开展木兰朝拜、木兰映画、木兰兵器展、木兰从军记演出等活动,着力打造厚重的“忠孝勇烈”与“巾帼英雄”的形象。

木兰山是木兰地质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区域,石景区又是木兰山奇石最多、最明显的区域,其功能不应仅仅局限于观光游赏,应依托博物馆和地质奇石、独特的构造遗迹开展地质科普教育。近期主要完善地质科普解说系统。

森林旅游区植被茂盛,品种繁多,山路迤逦,空气清新,是进行远足,亲近自然等游憩活动的优势地区。应依托本区的自然环境优势,引进多种多样的户外运动项目,休闲体验项目,控制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小木屋、露营地等,让游客置身于大自然中,放松心情。

5 结语

木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的特色可概括为“古寨宗教、木兰文化、地质奇石、红色热土、青山绿水、避暑胜地”,而其核心竞争力表现在木兰故里、宗教圣地和地质奇观三方面。

鉴于此,木兰山风景名胜区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一是宗教区应着重打造宗教文化氛围,充分体现宗教朝觐、宗教仪式观光的功能;二是木兰文化区要深挖木兰文化,丰富木兰文化的表现形式;三是不断完善木兰山石木兰地质博物馆的地质科普解说系统;四是森林旅游区应集中体现原生态的大自然环境。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2~95.

[2]方幼君.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3]孙秋华,秦安臣,董海岳,等.野三坡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436~443.

[4]任健滔.南瓮河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策略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2.

[5]王安宁.沾益海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旅游产品开发[J].林业调查规划,2013,38(1):90~93.

[6]何 佳.木兰山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分析及其市场定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94~95.

[7]梅 莉.黄陂木兰山考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6):102~105.

[8]熊继红,张惠琼.湖北省木兰山地质公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6):66~69.

[9]姜英朝.河南省嵩山风景区旅游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9,11(2):51~55.

[10]王琼英.基于旅游属性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

猜你喜欢

名胜区木兰风景
上饶集中营名胜区
马陵山风景名胜区红色文化教育园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Mulan Mulan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