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教学语言,打造课堂好声音

2014-12-11田芳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美化教学语言净化

田芳

【摘 要】语文学科的属性决定了它与语言紧密相连。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学语言就如搭建在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一座桥梁,教师借助语言的桥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广袤无垠的语文知识天地。语文课堂离不开精彩的教学语言,所以,优化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对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学语言 文化 净化 美化 点化

教学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语言的艺术修养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所以说,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字正腔圆、清晰可闻、抑扬顿挫、张弛有度、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喜听乐听。但当下的语文课堂上,重复啰嗦、语脉不畅、层次不清、味同嚼蜡的教学语言并不鲜见,这样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优化教学语言,打造课堂好声音。

笔者以为,语文教学语言的优化,应努力追求“文化”“净化”“美化”“点化”,使我们的教学语言文化味道浓一点,除冗就简净一点,形式音韵美一点,点拨启发多一点。

一、“文化”——文化味道浓一点

语文学科姓“文”,这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语言首先要有“文化味”,教学语言,除了传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外,语言本身对学生的知识迁移、文化熏陶诸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文化性”就是指通过语言的文化含量去陶冶学生的精神境界,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每个有造诣的教师,无不在钻研、把握学科内容信息的同时,精心打造自己的教学语言,力求从整体上渗透出一种儒雅之气,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以更好地浸染感化学生,培养学生的文化气质。

下面,笔者摘录钱梦龙老师上的《愚公移山》部分课堂实况以作说明。

师:我们再来看看老愚公。他做的事看起来好像是很傻的。他要移山,可就要到90岁了。这么大年纪了,他自己能看到山移走吗?

生:看不到。

师:这一点愚公自己也知道。你们看,他是怎么说的?

生:“虽我之死”。

师: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即使我死了。

师:这里的“虽”为什么不解释为“虽然”?

生:“虽然”,说明他已经死了。

师:对,这里要用个假设的意思。可见愚公移山时早就想到在自己手里是移不了山的。他自己能享受移山之利吗?

生(齐):享受不到。

师:这看起来似乎有点傻了,对不对?但我们用另外一种观点来看,用什么观点呢?(一学生插话,为子孙……)啊,很好,请你讲下去,为子孙什么?

生:为子孙后代造福。

师:哎,讲得真好。同学们都讲得这样好,真叫老师高兴,我们如果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他不仅不笨,而且还不是一种小聪明,而是——

生(接话):太聪明。

师:对了!有句成语就叫“大智大勇”,还有一句成语也许你们还不知道,叫做“大智若愚”(板书)。你们看看,这个成语谁能解释?

生:大聪明的人看起来很像愚蠢的。

师:为什么?知道吗?

生:因为他有远见,深谋远虑。

从实录片段中可以看到,钱老师适时地提出“虽我之死”这句关键句,并对“虽”的词义进行辨析,揭示出隐含义,接下来用学生的答案“为子孙造福”来论理,以情语来激情,情理融融,然后由“小聪明”引出“大聪明”,自然地引出成语“大智大勇”、“大智若愚”,引导学生从已知推及未知,并深化了学生的认知。文化的张力开启了学生理智的新天地。可见,钱老师的教学用语的文化品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

二、“净化”——除冗就简净一点

净化,原指清除不好的或不需要的杂质,使物品达到纯净的程度。教学语言同样需要净化。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言语表达繁杂不简练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有的教师语言重复,不清晰,频繁使用“是吗”“对不对”等口头禅;有的教师讲话随意,想到哪儿讲到哪儿;有的教师对重点知识反复讲解,导致简单问题复杂化……

冗长、重复、单调的语言,易使课堂环节拖泥带水,课堂节奏拖沓沉闷,既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又压抑了学生听课的兴趣。所以,优化教学语言,就要除冗就简,“净化”我们的教学语言。课堂上不讲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废话,不说学生听不懂的玄话,杜绝华而不实的巧话,力戒千篇一律的套话。教学语言要简练清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尽量使每句话都不多余,都有用,都得当,都经得起推敲,正如鲁迅所说的“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从而达到“言尽而旨远,言简而意丰”的境界。说话吐字清晰,音量大小适度,语速急缓相间是净化教学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

三、“美化”——形式音韵美一点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当具有美感。杨明森在《教师美学》中指出:“教学语言的美是多样的,豪放、细腻、庄重、幽默、绚丽多情、朴实无华等等。只要运用得当,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充满美感的教学语言有着丰富的意蕴和无穷的魅力,像一首动人的抒情诗、一曲优美的乐曲,能够感动学生的心灵,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美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启迪他们的智慧,使他们的境界得以提升。

语文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规范化语言,而要锦上添花,努力使教学语言具有“建筑美”“色彩美”和“音乐美”。比如,在讲课时适当插入一两句韵文,如诗词、歌赋等,往往能达到美的效果;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同样会形成一种韵律的美感,学生听起来则津津有味,兴趣盎然。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云芝先生,说她讲课时用“歌唱的音调”,可见,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语文教师要铸炼自己的语言,使我们的教学语言开满美的花朵。笔者曾经以这样一段话作为学习《诗经》的导语:

同学们,打开《诗经》,这里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鲜艳热闹,这里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凄清迷惘,这里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出色恋歌;这里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惜别深情,正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思无邪”的美的境界!

这段导语,诗意的美感,潺潺流过学生的心田,既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渴望。这样的教学语言,一开始就以情扣动了学生的心弦,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

四、“点化”——点拨启发多一点

“点化”原是道教传说中说神仙能使用法术使物变化的意思,后泛指启发开导。教师的教学语言,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语言必须具有点化的作用,即具有启发性。《学记》里讲:“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张而弗抑,开而弗达。”“喻”就是晓喻,即有针对性地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张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教师教育在于引导学生而不是强迫学生,鼓励学生而不是压制学生,开导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由此看来,教学语言启发性的特点便在于“开而弗达”。教师若能通过一些耐人寻味的语言循循善诱,提供一些思考问题的线索,让学生自己动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知识,就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就如同一把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金钥匙,能帮学生找到学习的正确途径,获得新的灵感,从而使语文课达到春风化雨的境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应。例如,笔者曾经这样处理过《白鹭》的教学。

师: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给你喜欢的段落取个名字。

生1:我给欣赏的第7段取名为“白鹭望哨”。

生2:我不同意“白鹭望哨”,因为望哨是指一个群体在休息的时候,有一些动物啊,鸟啊,站在很高的地方,观察周围的情况,以便及时通知群体作出反应,以保护群体的安全。望哨是很紧张的,很警惕的感觉,而课文说白鹭是“悠然”的,所以应该不是在“望哨”。我改为“枝头闲立”。

师:“白鹭”悠闲吗?来看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2年,正值抗战的第二阶段,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之下,郭沫若周围少的是朋友,少的是知己。这样,我们就比较好理解这段当中的一个词“孤独”,所以回头再来看刚才的“白鹭望哨”“枝头闲立”,你是不是就有更恰切的词语来概括画面呢?

生2:“枝头孤立”“枝头独立”。(其他学生点头同意。)

师:好,刚才同学们通过词语“望哨”“闲立”“孤立”“独立”的辨析,不但了解了文本的诗意,更了解了文本的深意,“枝头孤立”或“枝头独立”显然要比“枝头闲立”有味得多。

笔者在教学中,在对词语“望哨”“闲立”“孤立”“独立”进行比较时,适时地给予必要的“点化”,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作进一步深入的探究,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化教学语言,打造课堂好声音”非俯仰之间可成,优化语文教学语言的方法也远不止以上几种。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努力将自己的教学语言优化得更精更美,用自己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3]刘蔚.打造简洁高效的语文课堂[J].考试周刊,2013(41).

[4]刘正伟.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5).

[5]方海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之美[J].中学语文,2009(15).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美化教学语言净化
迷彩色在通信基站天线美化中的应用探析
美化語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身心净化
肌肤净化大扫除START
净化水泵
美化你的伴侣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激趣 导思 引探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
多功能净化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