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视英雄: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影视书写

2014-12-10张祖群

电影评介 2014年15期
关键词:花环战争英雄

张祖群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剧照

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的第二年,我刚好出生。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对这场战争不会关注太多,但恰恰是现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在网络化和全球化的今天,更需要了解那不曾属于我们的过去,反思属于我们的今天。对于那场处在特殊年代、发生在不同地点、有着特殊的对手的特殊战争,30多年以来全世界产生多种对于那场战争的英雄书写。30多年过去了,战争的阴影逐渐淡去,后来人需要在书本、电影、歌曲和舞台等方面重新凝视英雄,重拾我们这个民族曾经经历的铁血年代。

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三种英雄书写

(一)战场英雄

对越自卫反击战战斗英雄的文学书写典型是众多战场见证者的军人回忆录[1]-[8],以及书写英雄集体的战争叙事。例如从战斗英雄到黑豹突击队的传奇人物李保民[9]和充满着理想和奋斗精神的坚强的战斗集体——广西火光农场十五队[10],他们作为直接参与这场战争的人,在离开战场之后,用笔端、回忆录、访谈材料等方式记录了战争现场。

(二)平民英雄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平民英雄的文学书写印刻在1980年代以来的大众媒体中,包括乡村医生[11]、黄河故道种鸽场繁育基地业主[12]、家庭农场主[13]、农村合作银行董事长[14]、房地产企业老板[15]、基层档案工作者[16]、职业艺术家[17]、小学党支部副书记兼教导主任[18]、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19]等众多边缘化、大众化的人物。例如参加过老山战役的张宝全退役之后,1992年创建今典集团,在投资、经营领域横跨房地产、旅游度假、电影及当代艺术产业等方面,经过20年的经营,他已带领今典集团成功地实现了由传统房地产企业向多元化信息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冲锋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最前线的刘亚玲被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地女神”。她在部队自主择业后,仍不忘英雄本色成为“最美乡村医生”。他们构成“战场铁血英雄-退役后平民英雄”的二维转换模式,从战争向和平,以平凡岗位延续另外一种英雄。

(三)文艺英雄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文艺书写有众多到前线慰问演出文艺工作者,例如到老山前线慰问演出的姜昆。[20]20世纪80年代中期,根据小说《高山下的花环》改编同名电影、同名舞剧,其中该舞剧在中国大地上巡回演出,以高昂激越的时代节奏、崇高壮丽的英雄气概、优美精巧的艺术构思、浓郁芳香的乡土气息,强烈地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21]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及之后创作的歌曲,从内容上来看可分为人民歌颂边防军的歌曲、歌颂自卫还击战的歌曲、描写战斗练兵的歌曲、歌颂后方人民群众的歌曲、表达对侵略者的憎恨的歌曲、歌颂祖国山川的歌曲、描写边防战士和亲人思念之情的歌曲等7个部分,总共大约有100余首。这些歌曲创作对鼓舞边防军战士士气,宣传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中,《血染的风采》、《十五的月亮》、《月亮走,我也走》、摇篮曲《睡吧,幸福的宝宝》等从英雄吟唱走向大众通俗娱乐,至今还为人所喜爱而传唱。[22]

英雄模范人物是一个时代的特定精神产物,它直接或间接地折射着一个国家或是民族、一个社会或是团体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在1976-1982“拨乱反正”的特殊时期,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英雄、优秀的科学家等成为报纸、电视等媒体的中心,成为当时舆论的焦点。媒体在国家意志下,开始造就“文革”时代和“后文革”时代转折过渡时期的英雄。英模人物之心态呈现朴素的感恩心态、坚定的政治信仰、积极向上的心理诉求、革命英雄主义情结;英模人物之品德则体现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舍生取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23]

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影视书写阶段

(一)官方主导阶段

20世纪80-90年代是官方主导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电影书写时期,可以分为下列几个典型阶段:(1)战争之初拍摄的《自豪吧,母亲》(1980)、《花枝俏》(1980)、《年轻的朋友》(1981)、《新兵马强》(1981)等,采用传统的战争片模式,着重表现外部战争的冲突,单纯展现具体战争战役进程;(2)谢晋根据李存葆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改编的同名电影,这是一座里程碑式的英雄书写电影,下文专门阐述从小说到电影的过程。(3)《雷场相思树》(1986)等影片,重在揭示当代军人战争中的心灵发展史;(4)《闪电行动》(1987)注重故事情节的曲折复杂,以热烈的战斗气氛吸引观众。[24]

李存葆创作对越自卫反击战为时代背景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以“位卑未敢忘忧国”作为题记,延续大历史和微小个人之间的关联,触动读者心灵。《高山下的花环》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呈现一种真实之美、朴素之美、悲壮之美、境界高逸之美。它继承了我国军事题材文学创作的优秀传统,又传达出新的历史条件下富有个性特征的时代精神。[25]从李存葆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净土上的狼毒花》到报告文学、电影剧本,无论小说还是散文,始终脍炙人口、扣人心魄,引人品评感叹。他始终把触角探入社会问题的焦点处,并以思想的穿透力与情感的冲击力震撼世人。

作为第三、四代电影人典型代表的谢晋的作品根据大量文学题材改编成电影。小说创作远远走在电影创作前面,而且小说的作者都是在生活第一线的,改编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是一种再创造,增加军人家属和农村背景,力求使艺术更接近生活。[26]谢晋在20世纪80年代导演了《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等作品,共同撑起一个丰富的底层世界,郭子、梁三喜(九连连长)等体现底层美德;冯晴岚、胡玉音、韩玉秀等富于奉献精神;王秋赦等独特的底层灰色人物。第五代电影时间跨度大,前期始于掀起文化热的80年代,创作者基于现实主义的主体意识内核,大量采用现代主义的方法。在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下,底层形象往往成为符号化和寓言式的人物,与底层的实际有一定的隔膜。[27]

解放军某部宣传处干事、高干子弟赵蒙生,一心想调回城市。自卫反击战前夕,他凭借母亲吴爽的关系,怀着曲线调动的目的,临时下放到某部九连任副指导员。连长对所有的军人说:“每个人不能做逃兵,要去和侵略我们中国的人抗战到底。如果牺牲了,要让自己的儿女当抗击越狗(笔者按:当时中国政府对忘恩负义的越南之蔑称)英雄。”指导员听完后,把手指头咬出血,在布上写了6个字:我决不当逃兵。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许许多多的人牺牲了,连长牺牲了、副连长牺牲了、还有一些战士也牺牲了。最后,指导员回到了家中,把连长唯一留下的纸条递给了连长的父母,还到墓地给连长献了花环。军人是多么的伟大,为了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勇敢地牺牲了。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高山下的花环》(1984)中需要自我救赎的,恰恰是那位“指导员”赵蒙生,为了赋予“个人”献身“国家”这件事情以合理性,人们又不得动用“乡土中国”的叙事和修辞资源,以“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针砭那些自私自利者。当人们还是依照传统的笔法来创造“英雄”时,他们似乎终难免落到进退失据“无根”状态。[28][29]

(二)民间主导阶段

2000年以后,国家主导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英雄书写开始淡出,逐渐进入民间主导阶段。最为典型的有几个影视节目:

1.民间版本的《妈妈,我等了你二十年》。2008年开始网络上流传着多个民间版本的《妈妈我等了你二十年》DV,其中一个版本中有几个特别感人的情节:烈士赵占英的生前照仅找到一张,节目中只出现了一次,模糊的影像写真,配以虚幻的云雾加以衬托,恍如隔世;一排排整齐列一的墓地,如此空旷,配加了虚幻云雾和电闪雷鸣。看着一幅幅老画面,仿若自己就生在那个战场,心被揪着,很是压抑。当2004年赵占英的母亲凑足路费赶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的时候,她亲手抚摸着阔别20年的儿子的墓碑,扣问苍天,嚎啕大哭。这个瞬间被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做过护士、祭奠战友的谢楠拍到。网友配上凄厉的歌曲,做了一点PS,照片中下着清明时节的蒙蒙细雨,如同母亲的眼泪,也如同每个观众的眼泪。面对烈士妈妈的行行泪、声声泣,面对烈士妈妈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哭喊,来此祭奠的战士们写下这首催人泪下的诗。

2.一些军事迷、网友群自发拍摄的 DV《1979》。这个DV情节很简单,一大群穿着六五式军装的士兵从大礼堂里一个个走出来,最后大礼堂里只剩下一个人,孤零零、万籁俱寂,此时无声胜有声,寓意着牺牲在南疆的战友。现场参与拍摄的人都是当年参与自卫反击战的士兵,今天他们从事着五花八门的各类职业,但是缅怀留在南疆的战友,他们都不由自主地哭了。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这是一种军人-公民对于维护战争荣誉的自发情感流露,是一种渴望高尚、渴望升华、生死俱荣的崇高体验。[30]

3.凤凰大视野2011年推出的《高山下的花环》。编导选取了几位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幸存者的生活片段。其中那张以“妈妈·我等了你二十年”为题的一张照片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一位花甲老人站在烈士墓碑前,仰天而泣。这张照片大家并不陌生,那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痛是我们这一代所不能即刻感悟的,但又有几人了解这《妈妈,我等了你二十年》背后的心酸故事?1984年4月28日,一个叫赵占英的小战士牺牲在老山前线。他和800多名烈士,有尸骨的、没有尸骨的、有完整尸骨的、没有完整尸骨的,一同葬于中国云南省与越南交接的麻栗坡县烈士陵园。从此,他们默默守候着背后的这片为之献身的国土20多年。

4.学术对比与笔者评论

这几个影视节目前后都有关联性。当歌声再一次的响起“我不求再有什么额外的照料,一声‘烈士’已经足够,我只求下一个清明,我的妈妈,能够再来抚摸我的墓碑,因为我的妈妈,没有剩下多少20年”(歌曲作者:云淡水暖,朗诵:心海)。这一刻,我和诸多网友一样,早已泪流满面。妈妈,再一声的妈妈,“我”伤心地哭了。我不知道,我们有多少烈士的妈妈,现在还过着穷苦的日子,连去看看儿子的路费都没有!诸君要知道,赵占英的母亲就生活在云南的另一个县,竟因没有路费一直没能去看看已经牺牲的儿子,整整过了20年才在资助下为儿子扫了一次墓,还了自己的心愿!这不免让人感到心酸、心寒、心痛、心颤!

麻粟坡烈士陵园管理人员每天照料着这些逝去的英雄,也看尽了世事沧桑。陵园埋葬着957位烈士,其中300多位烈士至今从未有亲人探望过。这是何等心酸!何等悲凉!设身处地的想,烈士们的痛苦不是战争带来的病残和死亡,是战后的遗忘!被遗忘的生命、被遗忘的名字、被遗忘艰难生活着的亲人、被遗忘失去父亲的孩子、失去儿子的母亲、失去女儿的父亲……他们不仅仅是在流泪,更是在继续流血。麻栗坡烈士陵园建成后多年才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革命烈士重点保护单位。沉睡于其中的957名子弟何止是云南省的烈士?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与江河同存,流芳百世。我们需要自责、需要反省,国家高层的不作为更需要反思。

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奇怪,手握重权能够做出惊天动地事业的人,很多留给我们的却是包二奶、包三奶、包四奶乃至八奶,吃喝嫖赌、贪污腐败等令人呕吐的情节,留下人们茶余饭后、微博调侃的谈资笑料。而生活在最下层的人们,却在不经意间制造了那么多真实的感动!那段历史是由放下锄头奔赴前线的青春火热、写下战书却变成最后遗书的无比遗憾、苦等苦熬20多年才得以亲吻墓碑尸骨的惊天惨痛,以及母亲的白发、网友的集体悼念、照片在战场的反复呈现等诸多细节所构成,这才是鲜活的并血淋淋的历史。

《妈妈,我等了你二十年》的朗诵和歌曲,以及背后的细节,把我们这一代人带入那个战争纷飞的年代,令我心痛不已。虽然现在没有战争,但是我们周边并不安宁,列强依然对我们虎视眈眈。我们活着的人,永远不应忘记死去的烈士!他们是为今日和平捐躯的英雄。也许因为他们的牺牲,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从此一蹶不振,但逝去的依然逝去,而活着的仍要继续前行,可谁来抚慰那些因为失去亲人而受伤的心灵?谁来照顾因为战争而受伤的战斗英雄?我认为国家有这样的义务与责任!

三、从官方书写向民间书写:眼光向下的革命

基于眼光向下的革命,对于战争影视的记录有一个从官方主导向民间主导的过程。笔者不免要引述回顾一下英雄书写的历程:“文革”之后,军旅作家借助“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有利时机,开始打破以往英雄塑造的僵硬形象,努力重新将被神话的英雄复原为具有平凡人性的平民英雄。进入199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大潮的汹涌澎湃、现实主义写作风光不再、解构之风滚滚而来,歌颂战场、个人牺牲等主题传统军旅文学最终陷入了低谷。[31]中短篇军事小说作品在官方在意识形态方面逐步减弱了对文化活动(包括军事文学)的控制,使英雄人物市俗化,有效缩短英雄人物与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物之间的距离。[32]从中可以看出: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例如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涌现的英雄人物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是英雄本身与时代精神、政治诉求等结合的产物,特定战争英雄只产生于特定时代;英雄绝非高不可及的神话人物和完美典型,而是我们身边的普通大众,是生活在人民群众中的一员。英雄塑造不再刻意截取战场前后最为高潮的典型,将英雄从战场语境还原到生活语境、从战场还原到当下、从官方存史还原到民间自发记录,或许是我们这个民族对待外敌入侵时候更加理性、更加成熟的态度。英雄书写和凝视的本质意义是整合国民的凝聚力,保持国家的生命力。忘记战争,即是背叛,然而记住战争是为了远离战争,赢得和平。

对比2013年年末火爆的电视连续剧《一代枭雄》(依据小说《青木川》改编)另外一种英雄书写,影片中何辅堂(小说中魏辅唐)的人生轨迹是欲望与理性、原始野性与现代文明角逐的过程、符号、原点、精神内核,他实际上是开启了自下而上的另一类民众文化觉醒运动。[33]而铭刻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影视书写,从官方主导向民间主导的转变表明自上而下的民众文化觉醒运动。他们已经从铁血正义、忘我牺牲、英勇无畏等战争价值转向保家卫国、为个人争得荣誉、为亲人带来伤痛、为子孙赢得和平、为国人带来战争纪念、为世界增添地缘政治博弈力量等方面的深思。之所以产生两种完全不同路径、不同方向的文化觉醒运动,需要从影视作品所处的特定时代、特定文化空间入手寻找原因。这种路径对比也为我们反思黑色、红色战争记忆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

回首对越自卫反击战所处的那个特殊年代,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容遗忘,否则怎能对得起过去?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尊重英雄,就是尊重历史。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要对得住用生命换来今天的烈士,而实际行动应该是对英灵最好的告慰方式。

仅以此文默默向30多年前的那场自卫反击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们深深致敬。

或许这本只是安慰我们自己心灵的话语,但是我们能够做的,是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认真做好手头的事,踏着共和国坚实的道路不断前行。无数的战斗英雄都死在了战场,都淹没在历史的浪潮之中,烈士妈妈的守望还在继续,英雄的书写不会结束。

我们呢?凝视英雄,铭记,珍惜,感恩……

[1]苏龙.神腿擒敌——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一件往事[J].气功与生命科学,1997(5):36-37.

[2]郑明银,郭翔.独臂英雄的情怀[J].中国民兵,1998(2):37.

[3]高小平,欧阳锴.1979:一位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的回忆 老兵不死[J].国际展望,2003(15):24 -25.

[4]祝华新.不能忘怀的——对越自卫反击战30周年祭[J].视野,2009(8):4-6.

[5]赵晓泮.我参加边境自卫反击作战[C]//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铁流 17——踏着共和国的旋律.2010:355-377.

[6]侯拥华.兄弟,我要带你回家[J].意林(原创版),2010(4):6 -7.

[7]黎润红,张大庆 回忆三次战地医疗活动——盛志勇访谈[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2):231-242.

[8]秦亚平.用鲜血和生命写成战地日记[J].档案与建设,2012(11):33-34.

[9]若水.传奇李保民:从战斗英雄到黑豹突击队[J].人生与伴侣(上半月版),2010(8):52 -54.

[10]李永佳.临危无所惧丹心映边陲——记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的广西火光农场十五队[J].中国农垦,1985(10):30-31.

[11]范峰,杨濡.“最美乡村医生”刘亚玲[J].中国人才,2014(6):58-60.

[12]苑肇波.树林放飞“致富鸽”[J].科技致富向导,2013(31):41.

[13]佚名.从“军营庄稼汉”到“家庭农场主”——记鹤壁市花营农场场长白金豹[J].人才资源开发,2009(4):72 -73.

[14]佚名.山东临沂兰山农村合作银行董事长 贾建华:情洒沂蒙大地[J].农村工作通讯,2009(2):32.

[15]晁珊珊.张宝全:“分裂”的商人[J].中国民商,2014(5):60-63.

[16]宋春雷.“阿毛”的故事[J].上海档案,2008(10):16-17.

[17]陈长芬.阮晓榕鼓浪与黑白影像[J].厦门航空,2008(8):192-194.

[18]余玲.在典型新闻人物的背后……[J].新闻通讯,1994(10):32.

[19]高文翔.广东地方历史文化传统与当代人文素质——记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晓明教授的专题报告[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2(1):96-97.

[20]佚名.姜昆夫唱妇随大曝自家隐私——“第三者”[J].大众文艺(快活林),2005(5):17-22.

[21]军驰.高昂激越 親切感人——谈舞剧《高山下的花环》的音乐[J].人民音乐,1984(11):19 -21.

[22]谢艾伶.血染的风采英雄的颂歌——回顾对越自卫还击战时期的歌曲创作[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6(S2):4-9.

[23]于院芳.拨乱反正时期的英模文化研究(1976-1982)[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74-86.

[24]王文佳.清新感从何而来——《闪电行动》的启示[J].电影评介,1988(6):14.

[25]雷茂奎.努力塑造革命战士真实感人的英雄形象——关于《高山下的花环》塑造英雄形象的思考[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2):49-57.

[26]叶新跃.力求使艺术更接近生活——访著名电影导演谢晋[J].电影新作,1984(5):92 -93.

[27]谢晓霞.新时期以来电影中的底层形象与现实主义问题[D].厦门:厦门大学,2007:1 -241.

[28]朱杰.人生“意义”的重建及其限制[D].上海:上海大学,2010:1-149.

[29]朱杰.人生意义的重建及其限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207.

[30]宋晓军,王小东,黄纪苏,等.中国不高兴:大时代、大目标及我们的内忧外患[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84.

[31]徐思云.人生弹道必留痕[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2-4.

[32]舒允中.英雄人物市俗化的历程——论当代中国中短篇军事小说获奖作品中反映出的一种现象[J].华文文学,2011(3):106-112.

[33]张祖群.草莽岂止是英雄?——从《青木川》到《一代枭雄》[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4,27(1):66 -71.

猜你喜欢

花环战争英雄
英雄犬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美丽的花环
被风吹“偏”的战争
母亲节花环
戴花环的月亮
他们的战争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自古英雄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