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2014-12-08吴婧李学军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34期
关键词:萎缩性病症胃炎

吴婧 李学军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 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胀满、疼痛、烧心及消化不良等症状,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CAG在医学上被归属于胃癌前疾病的范畴之中, 而此疾病衍生出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就是胃部癌症的前期表现。国内有资料报道CAG伴发不典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的癌变率为4.5%~13.8%[1,2]。近年来, 随着检查设备的日益先进, CAG的检出率大大增加, 现代医学尚缺乏理想有效的治疗方法。祖国医学在治疗本病的基础上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 而且副作用少, 治疗方法多,现对本病综述如下。

1 CAG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文献中并无“CAG”专有名词, 基于CAG患者主证是患者的胃部出现疼痛, 出现饱胀感, 且在食用食物后病症会进一步加重。在此病症发生中, 患者身体上常常会出现乏力、恶心等反应。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虚寒之痞,……或脾胃素弱之人而妄用寒原克伐之剂, 以致重伤脾气者,皆能有之”。现代医家也对CAG的病因病机有所讨论, 认为CAG病症的发生其实是一个逐步延伸深化的过程, 在最开始为胃炎, 之后不断的发展形成。患者患病的主要原因为日常饮食不当、烟酒不忌等, 从而使得脾胃部位遭到损害。有相关学者认为气虚是CAG的基本病机, 所谓:“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脾胃论·卷上·脾胃盛衰论》), 故脾胃虚弱是本病病机演变的必然结果及关键所在。李佃贵[3]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遵循肝郁气滞、脾虚湿盛→积湿成浊→浊郁化热→热蕴成毒→浊毒的变化规律, 并以浊毒立论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形增生。

2 CAG的证型研究

2002年9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太原会议将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诊断标准[1]分为6种:肝胃不和、脾胃湿热、湿浊、瘀血、虚弱、不足。徐景藩教授[4]治疗CAG主要分为3型:中虚(脾胃气虚)气滞型、胃阴不足型、肝胃不和型。林沛湘教授[5]则将此病症分为三大类:脾胃部分的虚弱、虚寒及亏损, 且其主要观点为:CAG的发病特征多为患者身体内部的痰湿及瘀血。因此在治疗中应着重关注祛邪问题。

3 CAG的临床研究

现代医学对CAG的治疗并不令人满意。西医一般分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6], 总体疗效并不明显, 且易产生副作用。而祖国医学在治疗CAG上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 中医不仅能调整脾胃机能且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遵循个体化原则, 从多方入手, 全面恢复脾胃正常气血运化及生理功能,对于推迟并进一步截断病情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中医疗法在治疗CAG上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主要方法如下。

3.1 中医治疗

3.1.1 成方加减法 刘南梅[7]曾对136例此病症患者采用辨证型的治疗方法, 具体用药为半夏泻心汤, 结果表明其治疗有效率高达95%以上。薛峰等[8]将56例CA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以资生丸治疗, 而对照组26例患者采用维酶素服用治疗, 用药持续半年。结果表明,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 有效率分别为80%左右、60%左右。

3.1.2 经验法 王文仲[9]从散结、化瘀的角度进行分析,并将莪术、三棱等药物作为基础药物, 并通过科学的加减方式对CAG患者实行治疗, 总有效率为73%左右。

3.1.3 中成药应用法 金宇等[10]学者对脾胃瘀阻的患者应用祛瘀类药物进行治疗, 最终的结果表明:无论是临床还是病理疗效上均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王艳平[11]也对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 应用贞芪扶正胶囊及西药进行治疗, 结果表明, 此方法能够对患者的胃黏膜及其肠化生进行科学的控制治疗, 最终获得较为优良的治疗效果。

3.1.4 针灸法 谷巍等[12]采用分组的方式对本次研究病症的患者进行了观察分析, 实验组采用针灸法进行穴位的针刺治疗, 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结果表明, 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 且对于病变状况的有效率也较高。何爽等[13]针刺取胸9~12、腰1华佗夹脊穴, 针刺频率为1次/d或是1次/2 d, 每针刺20次则为1个治疗周期。结果表明, 患者身体上存在的疼痛、吞酸等病症表现得到较大的改善, 有效率高达90%以上。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 张莹[14]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CAG病症进行了治疗分析, 依旧采取随机的方式, 对患者进行分组, 分别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运用西药治疗方式, 即口服奥美拉唑药物, 药量为20 mg, 阿莫西林1.0 g及克拉霉素0.5 g, 2次/d。实验组结合应用维酶素片1.0 g, 胶体枸橼酸110 mg, 3次/d。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8%左右, 观察组则为55%左右, 对比差异明显。

4 讨论

CAG是消化系统常见而此疾病衍生出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就是胃部癌症的前期表现, 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现代医学对其病症发生原因及其内在机制尚未在分析研究中得到明确, 大部分观点认为CAG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患者的年龄、饮酒习惯、日常饮食习惯、身体内部的免疫状态、肠胃中激素的变化以及少部分遗传[15], 但是因为未能提供其确凿的发病机制, 因而不能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采用中医的方式对CAG进行治疗, 其方法较为多样化,且最终所获得的效果较为优良。另外, 此种治疗方式所花费的金钱较少, 不会给患者造成太大的经济负担。因此, 中医法较为适用于CAG的治疗。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如:①辨证分型、疗效标准不统一;②对病症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治疗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的数据较少,且研究水准较低;③通过对动物实行实验的相关研究数据较少, 因此萎缩胃炎在研究中始终没有一个明确化的动物模型;④在临床医学研究中较为常见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 多为虚实参杂, 常有几种证型混合出现。这就要求医者在临床中,进一步明确辨证分型, 找到权威疗效标准评判, 多进行些大宗病例的前瞻性研究, 把临床与中医整体医学思想结合起来,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 明确本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断, 制定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 双管齐下, 提高临床好转率、治愈率。

[1] 李乾构, 周学文, 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84.

[2] 柯莹玲, 单兆伟.54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病因分析.辽宁中医杂志, 2006, 33(2):161-162.

[3] 李佃贵.慢性萎缩性胃炎从浊毒论治.四川中医, 2004, 22(1):17-18.

[4] 许宝才, 李存婷.徐景藩教授治疗CAG临证经验拾萃.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0, 27(2):5-7.

[5] 黄贵华, 林寿.林沛湘教授治疗CAG经验介绍.新中医, 2005,37(10):16-17.

[6] 陈灏珠, 林果为.实用内科学.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576-1579.

[7] 袁彩乐, 郑玉.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97例.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 2009, 32(5):23-24.

[8] 薛峰, 傅吕格, 卢义明, 等.资生丸加减治疗CAG临床研究.湖北中医杂志, 2011, 33(1):15-16.

[9] 于鹤仙.王文仲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经验.中医研究, 2006,19(7):44-45.

[10] 金宇, 张仲海, 杨赶梅, 等.祛瘀消积颗粒对CAG癌前病变逆转作用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0, 18(3):152-155.

[11] 王艳平.贞芪扶正胶囊治疗CAG疗效观察.中山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0, 10(2):35-36.

[12] 谷巍, 胡起超.针灸治疗CAG疗效对比观察.中国针灸,2009, 29(5):361.

[13] 何爽, 骆钧梵, 陈竞芬, 等.华佗夹脊穴治疗CAG102例临床观察.上海针灸杂志, 2006, 25(2): 15-16.

[14] 张莹.中西医结合治疗CAG268例临床观察.当代医学, 2011,8(17):174-175.

[15] 赵霞, 潘华峰, 刘静, 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细胞凋亡和增殖的研究进展.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 17(3):79-80.

猜你喜欢

萎缩性病症胃炎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青春期病症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治疗之我见
辨证治疗慢性胃炎65例
萎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