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民族地区贫困县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以昌宁县田园镇为例

2014-12-08张东强李海燕

绿色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县城城乡空间

张东强,李海燕

(1.保山学院 艺术学院,云南 保山678000;2.保山学院 理工学院,云南 保山678000)

1 引言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与实践越来越受到关注,城乡一体化将成为城乡发展的基本趋势。城乡关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种重要理论范畴,一直以来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1]。业界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经历了萌芽时代、转折期和回归阶段,早期(1950年以前)体现在经济学、地理学和社会学家对城乡联系及城乡融合理论和思想的论述[2~4],开辟了新型城乡关系的基本路径,指出农业和乡村现代化是推动城乡关系由分离、对立走向融合、一体化的原始动力。20世纪70年代以前,城乡关系研究经历了曲折进程,伯克(Boeke)“二元结构”概念和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模型的提出,将城乡关系从静态的关联发展研究转向动态的偏向分析。空间极化理论和选择性空间封闭发展理论亦将城乡关系研究推 到 了“城 市——乡 村”的 极 端[5~6]。自1980 年后,城乡关系的研究依托新时期发展背景,转向重构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诸如朗迪勒里(Rondineli)“次级城市发展战略”[7]、昂温(Unwin)“城乡间相互作用、联系、流”理论分析框架[8]、著名的“Desakota模型”[9],以及城乡一体化研究的中国化[10]等,新时期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化实践和个性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囊括城乡统筹发展诸多领域的战略,立足区域范围,更涉及地域、省、市和县域等不同层面。地域层面的城乡一体化注重不同板块之间的互动和引导[11],省域层面侧重发展方向和政策配套[12],市域层面重在推进阶段的规划[13]。而县域层面,作为城乡一体化推进能力最为集中和落实最为基础的空间单元,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亮点和潜力区,特别在边疆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战略推进中立处主战场。新时期开贫困县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在县域协调发展、统筹县级单元发展要素、重构县域空间和优化组团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田园镇城乡一体化发展状态分析

昌宁县位于滇西城镇群中心区,地处大理、临沧、保山三州市结合部,隶属保山市辖,管辖田园镇及12 个乡,镇政府驻县城关庙社区。2011 年人均生产总值12510元,三次产业结构为47∶27∶26,城镇化水平28.1%,属于典型的国家级贫困县。

2.1 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问题

产业体系发展不均衡:农业产业格局初见雏形,田园坝区以粮食、蔬菜种植,以及养殖业为主,而外围山地区以产业、烟草和林果种植为主;工业尚未形成完整产业体系,工业主要分散于县城周边,目前产城分离、配套不足,切存在环境污染、影响居民生活等问题。服务业高度集中于县城中心,服务水平较弱,边缘区有定时性的赶集等商业活动。总体来说,二、三产占据县城区域,外围农业过于单一和薄弱,阻碍产业空间一体化的均衡发展。

镇城空间结构亟待优化重构:《昌宁县总体规划修改(2012~2030)》将中心城区规划成“两带、六组团、多核心”的“蝶形”空间布局结构。随着城镇化进展,镇域空间亟待优化,其一,城市建设用地增长了2031.2hm2,空间扩展将无序“蔓延”,各组团之间的发展加密和粘结,组团结构破坏,城乡一体化发展陷入新的矛盾。其二,同期村庄建设用地反而减少了310.2hm2,在村庄规划布点实施过程中,县城空间发展对农村的带动能力不足,有待重新整合。

边缘区发展面临转型:现状共60个自然村,按区位可以分为城中村、城边村和城外村三大类,围绕县城中心呈“圈层”格局。23 个城边村集聚带作为县城边缘区,具有韧带的过渡性和动态性特征,在促进城乡互动、实现城乡均衡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村庄存在诸多发展问题:其一,产业与县城区缺乏联系,特色不明,趋同明显;其二,城镇化拓展迅速,生态保护和城乡资源利用之间矛盾凸显;其三,28个城外村集聚区基础设施滞后,亟待城乡统筹建设得以解决。

2.2 城乡一体化发展制约因素

(1)山地自然环境的约束。县城以田园城市为发展主导,各类空间的限制决定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利用资源的稀缺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外围山地呈“C”型环抱县城中心,集聚着75%的村落,在城乡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应科学合理的处理好用地拓展和农林用地保护之间关系。

(2)经济支撑薄弱。经济核心区过于集中于县城东部,削弱了北部、西北部、西部及南部外围的增长动力,城中心区吸纳劳动力有限,产业发展没有体现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县城外围区经济的薄弱,以生产自食自用农产品为主的自然经济,粗放经营的传统产业和初级资源产品仍占主导地位,初级层次的乡镇企业工业化程度低,规模低、产业化低,制约了三产融合。

(3)群众参与意识缺乏。低城镇水平决定着人口综合素质低下,加上传统生活惯习和封闭性信仰观念,民众参与城镇化建设及共享城镇化利益意识较弱。

(4)推进政策与制度尚待完善。县域城镇城乡一体化将涉及区域产业空间调整、城市空间优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发展战略有序推进需要政策引导和刺激,而昌宁县处于贫困的边疆民族地区,各项整治制度保障尚未健全,缺乏引导性政策问题突出。再者,城乡融合发展的农村土地、社会保障,投融资体制等制度也需完善。

3 田园镇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及模式建构

3.1 城乡一体化模式构建

镇域城乡一体化战略推进应在政策引导下,选择以产业空间适度集聚和梯度拓展来带动城乡空间构架转型的集约均衡、循序渐渐模式。

(1)抓住县城拓展和经济空间调整契机,以经济发展为主导。外围第一产业坚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结合二三产业延长产业链,强调山坝区的协同发展。以田园工贸园区为龙头拓展镇域第二产业发展,带动边缘区城乡社会与物质空间一体化,充分衔接外围农业发展;以休闲度假的旅游品牌带动第三产业的腾飞,三产协同发展的同时,带动三农问题的解决。

(2)因贫困县自身经济基础薄弱,市场化力量甚微,靠单纯以市场为主体的白下而上内生发展或以政府为主导白上而下的外力推动模式,都不具有现实性,应推广内力培育与外力推动并重路径。城乡一体化必然带来产业空间转型构建,为区域发展提供了空间依托,亦直接推动了县城空间优化,产业空间和城市空间耦合创造了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条件。田园镇依托城市组团发展战略,构建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外围自然山体)、优化型拓展区(边缘村庄和农田),以及提升型核心区(中心县城)。

(3)在政策扶持下,构建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的现代化高原特色农业、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特色的新兴工业,以及以特色旅游、商贸物流、教育科研等为核心的服务业,推进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进而走向一体化发展。

3.2 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解析

田园镇城乡一体化推进动力应以重新调整企业空间分布、积极培育企业集群和着力拓展农业产业化为重点。首先,立足“蝶形”组团空间布局结构,将不同企业向适宜的组团空间转移或投放,推动城乡一体化产业空间调整,联动发展核心区、边缘区和外围区经济。其次,应整改当前县城区乡镇企业分散发展、粗放经营和辐射力度小等问题,借鉴国内外新的产业集群的组织形式,将联系较为紧密的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重新进行适度集中布置,增加企业集群特征和组织活力,进而缓解城乡空间经济弱势和生态压力。而在外围区,应以农业规划化和产业化为导向,发展高原农产业。这样既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又能促进边缘区和外围区乡村工业发展。

田园镇“有机分散,分片集聚”的“蝶形”组团式空间格局已基本形成,在适应城乡一体化战略推进的空间形式,仍需要在遵循整体布局的前提下进行适度耦合、科学合理的调整。首先,控制田园风光区村落组团的“加密式”无序蔓延,防止过度集中或过度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以及为后期开展的村庄整治带来阻碍。其次,激活外围经济活力,唤醒民众参与意识,引导县城核心区人群和经济辐射力向外围扩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鼓励和引导迁村并点,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传统村落改造成为具有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农村新社区。最后,在政策引导方面,在引导产业“点核”集群发展的同时应突出特色,综合构建翠华生态旅游、西山生态旅游、北部特色农业、中部综合产业、东部生态林业、南部特色农业和南部生态农林七大产业板块。依托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计划,通过建设投资引导,加快边缘区和外围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构建利益共享通道。

4 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重点

镇域城乡一体化战略应具体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从城乡统筹角度体现城乡公共政策属性。通过城乡一体化规划指导县城和乡镇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统筹城乡发展中人口、用地、产业空间、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系列要素。首先,推广城乡发展目标一体化,根据圈层城乡梯度格局限制,融合城镇和乡村一体化发展目标,提出区域总体定位、制定城乡一体化战略具体指标体系;其次,着力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一产以规模化、产业化为发展手段,突出农业产业发展的特色化;二产通过迁并县城中心区和边缘区不适宜发展的小型企业,根据产业特色选择适宜园区环境进行集中发展;三产重点在中心县城聚集,激活点轴力量辐射边缘区,外围区规划发展旅游业发展服务于镇域的综合服务功能。第三,加快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加快城乡聚集发展,保山留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实现土地、人口和空间城镇化一体发展。提高单位投资效益,完善资金筹措和保障体制,集约建设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最后,应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与基础建设一体化,依托“圈层+通道”式交通系统,衔接城乡村庄功能布局,构建交通系统、基础设施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系统一体化发展。立足城乡自然生态环境,优化构建城乡避灾体系和环境保护措施,强化镇域系统性推进。立足于社会经济系统、人工环境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加强县城中心区、边缘区和外围区生态系统的耦合。重点推进自然环境维护、城镇景观绿化、区域污染治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结构改善,通过城乡统筹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生态本底。

[1]薛 晴,霍有光.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及其嬗变轨迹考察[J].经济地理,2010,30(11):1779~1809.

[2](英)亚当·斯密,杨敬年译.国富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3](德)杜 能,吴衡康译.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Stohr W.B.& Taylor F.Spatial equity:Some antitheses to current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C]//1n:H.Folmer and J.Oosterhaven,eds.Spatial Inequaliti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Leiden:Nijhoff,1978:1917~1919.

[6]王 华,陈 烈.西方城乡发展理论研究进展团[J].经济地理,2006,26(3):464~468.

[7]Rondineli,D.A.Applied methods of regional analysis:The spatial dimensions of development policy[J].Boulder Westview,1985(11).

[8]Unwin Tim.Urban-rural intera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tryies: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A].In Potter,Unwin,eds.The Geography of Urban-rural Intera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Essays for Alan B[C].Mountjoy,Routledge,London,1989.

[9]安虎森,殷广卫.城乡联系及统筹城乡的战略性问题[J].城市发展研究,2008(3):83~91.

[10]黄 平.泛论城乡一体化[J].城市管理,2004(1):11~14.

[11]潘淑颖.苏南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分析与路径探索-对比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经验[D].无锡:江南大学,2009.

[12]查祥德.甘肃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比较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0.

[13]赵 娟.包头市城乡一体化规划探析[J].规划师,2013(10):97~104.

猜你喜欢

县城城乡空间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新田:红六军团西征攻克的第一座县城
太原古县城: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空间是什么?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创享空间
追赶超越的“基础支撑”——数说陕西70年之“县城经济”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九寨沟县城(外二首)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