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普通高校瑜伽科研论文现状分析*

2014-12-07王世涛

体育科技 2014年3期
关键词:瑜伽论文课程

王世涛



我国普通高校瑜伽科研论文现状分析*

王世涛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普通高校瑜伽科研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学者对高校瑜伽的研究起步晚,高质量研究成果数量少,研究热点比较集中但深度不够,有些研究领域尚属空白。期刊论文现状调查与分析的论文较多,缺乏创新;对实证研究的论文,研究专注性不高,持续性研究态势还没有形成。建议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重视基础理论研究。

普通高校;瑜伽;科研;分析

瑜伽源于印度,是东方最古老的强身术之一,是梵文“YO-GA”的译音,意思是和谐、统一、相应和结合。当今瑜伽已超越了传统“内敛”即苦心修行的境界,成为了一种使身体、心灵和谐统一的独特健身运动方式[1]。近年来,瑜伽作为健身、减肥、减压的良方已风靡全世界,并快速发展到中国。各大健身俱乐部、学校也都纷纷推广瑜伽,各行各业的人们也加入到瑜伽健身的行列中。当代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女生)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爱美并追求时尚,对瑜伽的习练具有很高的兴趣。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将瑜伽作为拓展课程引入课堂教学。如何使这一新兴的运动项目在高校得到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因此,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整理与分析,发现成就,找出不足,为该项目的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文章以2005-2012年CNKI收录关于高校瑜伽的235篇科研论文和29篇优秀硕士论文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检索CNKI首页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主要检索工具,检索2005-2012年的体育类期刊和优秀硕士论文,共收集到235篇科研论文和29篇优秀硕士论文,由此来了解我国普通高校瑜伽研究的科研论文情况。

1.2.2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论文按年份、内容分布情况及科研人员职称、合作情况分类进行研究,并运用EXCEL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处理。

1.2.3 逻辑分析法

采用归纳演绎法对本研究进行逻辑分析,以期为瑜伽运动在高校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图1 历年高校瑜伽研究成果数量变化图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2005-2012年我国高校瑜伽研究成果统计

通过(CNKI)学术文献总库,查找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词条为“高校”并含“瑜伽”,其它条件不限的情况下,共检索出论文235篇,硕士论文29篇。在检索的研究成果中最早发表关于高校瑜伽的期刊论文是2005年,仅有3篇,占总数量的1.3%。最早撰写关于高校瑜伽的硕士论文是2006年。从研究成果的数量来看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硕士论文,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高校瑜伽的发展。

2.2 高校瑜伽核心期刊发表情况

从发表情况来看,在核心期刊发表的关于高校瑜伽的论文仅有11篇,占总量的5.4%。其中有5篇发表在体育类核心期刊,分别是上海体育学报1篇、广州体育学报2篇、首都体育学报1篇、体育学刊1篇,非体育类核心期刊分别是教育与职业2篇、湖北大学学报1篇(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学校卫生1篇、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篇(自然科学版)。核心期刊收录的论文质量相对较高,关于高校瑜伽的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数量较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者在其研究的深度和专注度上还应加强。

2.3 高校瑜伽研究成果的作者情况

纵观高校瑜伽研究成果,其中独立完成期刊论文的有148篇,占总数的62.9%,2人合作完成的67篇,占总数的28.5%,3人合作完成的16篇,占总数的6.8%,4人合作的4篇,占总数的1.8%。这表明对高校瑜伽的研究中多人合作的能力较弱,多数人是在独立研究。在235篇的期刊论文中,按照第一作者的职称情况对照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和其它五种不同的层次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教授9人,占总数的3.8%,副教授48人,占总数的20.4%,讲师98,占总数的41.7%,助教80,占总数的34.1%,从数据上看,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作者仅占到24.2%,讲师和助教是高校瑜伽研究的主力军。

2.4 高校瑜伽研究内容所涉及的领域

对我国高校瑜伽研究所涉及的领域进行归纳,国内学者主要从高校开设瑜伽课的可行性、对学生的身心影响、课程开设现状、教学内容方法与考核、课程设置和对校园文化影响6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由于瑜伽在高校的开展时间比较短,在瑜伽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表演等领域的研究还属于空白。从目前研究的领域来看,对高校瑜伽的研究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2.4.1 高校瑜伽课程开设的可行性研究

有关该方面的期刊论文发表最多,达到69篇,占总论文数量的29.4%;硕士论文有3篇。研究主要从瑜伽课程开设的依据、瑜伽的健身价值功能、学生的认知需求、课程开设的师资场地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例如范美艳在她的硕士论文《吉林省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瑜伽课程的可行性研究》中把瑜伽的健身功能作为了开设瑜伽课程的健康依据,同时认为瑜伽课程属于实践课程,因此又把其作为开设的实践依据,归根结底是在强调瑜伽的价值。瑜伽的健身功能非常多,最主要的是安全,是一种最富有成效的身心兼修运动。国内的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侧重了健身功能的研究,很少涉及它的健心功能。例如陈碧清在《高校开设瑜伽课程的可行性研究》中介绍瑜伽功能时主要从健身、形体、减肥和缓解压力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关于学生对瑜伽的认知需求的研究,学者基本上都是利用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从研究结果来看学生对瑜伽基本知识的了解很少,应加强对瑜伽知识的宣传。从瑜伽师资场地要求来看,学者们一致认为练习瑜伽对场地的要求不是很高,瑜伽教师可以由健美操、武术、艺术体操等相近专业的老师经学习后,来满足学生上课需求,并把它作为瑜伽课程易于开设的优势,从这一点来讲,这有悖于瑜伽的发展,瑜伽的练习并不是简单的体位法的动作重复,而是一种身、心、灵相融合的养生运动,它需要在舒适的环境下,由精通瑜伽内涵的专业教师任教,这样才能有利于瑜伽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当前高校瑜伽课程开设应迅速解决的问题。

2.4.2 瑜伽对学生生理心理的影响的研究

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可以看出,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也是健康概念的精髓。卢锋在《现代人生活方式与体育运动》一文中指出当代大学生面临诸如学业、人际、自我成长等方面的心理应激,心理状态可能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之间的“第三状态”,在成长与发展问题上表现出更多心理上的不适。而源于印度的瑜伽可改善人群的心理状态,因适时地满足了现代人缓解精神压力的需求而风靡世界。因此,国内学者也热衷于对此方面的研究,从统计结果来看,该领域的论文有51篇,占论文总数量的21.7%。如李顺英等[2]在《瑜伽对肥胖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的研究中指出经过16 周的瑜伽练习可显著改善肥胖女大学生的身体自尊及运动后心情,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国外一项对大学生瑜伽和游泳练习效果比较的研究表明,在改善情绪方面,瑜伽练习有着与其他有氧运动相似甚至更显著的效应[3]。陈莉红在《高校瑜伽形体选项对女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中指出瑜伽练习对改善身体形态及身体成分,增强柔韧素质和平衡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作用。从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中可以看出,在对此类问题的研究中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对照法和数理统计法。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主要是以某个学校的在学学生为研究对象,样本数量较少,且练习的时间都较短,所以瑜伽练习对学生生理心理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2.4.3 高校瑜伽课程开设现状的研究

目前各高校瑜伽课程的开设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从国内学者研究的研究情况来看,瑜伽课程开设的比例各地区差异较大。如邢咏梅对青海省高校开设瑜伽课的现状中指出,目前只有青海大学一所高校开设了该课程;乔孟杰对河南省的31所公立普通高等院校进行调研,只有8所高校已经开设瑜伽课程,占河南省高校总数的 25.8%。马彦对江苏省的43所普通高校进行调研,开设瑜伽课程的高校有12所,占调研高校的27.91%,且选修瑜伽课的对象几乎全是女生。刘敏对广东省76 所公立普通高等院校进行调研,有28所已经开设瑜伽课程,占广东高校总数的36.8%,窦丹对重庆市15所高校进行研究,其中有5所高校开设瑜伽课程,占总高校数的40%;从各省份开设比例来看,存在着经济发达地区开设的比例相对较高的趋势,且还应加强瑜伽在各高校的推广。

2.4.4 高校瑜伽教学内容、方法及考核的研究

教学内容受社会需求、文化科技发展和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程度的制约。它是教学活动最具实质性的因素。瑜伽的内容较多,按体系来分主要有智瑜伽、业瑜伽、信仰瑜伽、哈他瑜伽、王瑜伽和昆达里尼瑜伽六大体系;随着瑜伽在全世界的广泛流行,又逐渐出现了像健身瑜伽、高温瑜伽、力量瑜伽、水中瑜伽、双人瑜伽、健身球瑜伽等瑜伽的新种类,并逐渐纳入高校公共体育普修、选修课的教学内容。真正意义上的瑜伽是不可分的,其本质都是通过静思(静坐、冥想)、调身(强身健体)和调息(修心养性),从整体上完善“身、心、灵”的运动。目前瑜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各高校的老师都是根据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内容。如毛娟在《瑜伽教学内容的探索与实践》中提出了瑜伽教学主要内容是由呼吸、体式、冥想、放松和评价五个部分组成。缪慧梅在《普通高校瑜伽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中提出瑜伽教学体系主要由瑜伽呼吸、瑜伽姿势、瑜伽调息、瑜伽收束契合法、瑜伽休息术、瑜伽冥想、瑜伽生活方式等方面组成。不同学者对教学内容的提法虽不同,但是整体上还是都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基本包括瑜伽的起源与历史背景、瑜伽的发展概况、瑜伽的练习方法,注意事项及运动价值等内容,关于实践部分的教学各高校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大都是在选用不同的体位法自编成套路进行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瑜伽教学也与其他项目有一定区别,如马玲在《瑜伽课程教学方法初探》中,她从实际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了运用讲解示范法、以身带动法、鼓励法和纠错法等几种适合高校开展健身瑜伽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受教学内容的影响,教学中应处理好讲解与示范的关系, 应把讲解与示范相结合, 即“讲解—示范—练习—提示”,突出练习的连续性,保证学生练习的时间,以便达到最佳的练习效果。教学内容学习之后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主要包括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各高校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主要还是从技术部分、理论部分和平时成绩部分综合进行评定。

2.4.5 瑜伽对校园文化影响的研究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由师生员工共同创建、信奉、遵循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它与高校面向二十一世纪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联系;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为目的。瑜伽锻炼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自我身心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领悟自然生命、宇宙人生以及万事万物的演化规律。是一种和谐的社会理念,这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杨辉玲在《论瑜伽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中指出由于瑜伽的功能特点,决定了它能使学生的心、气、体三者有机地协调与统一,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使学生的心理、生理、人生哲学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印度著名瑜伽导师艾杨格说过:瑜伽是一门哲学,整合了环境、体能、情绪、心理、精神,使小我与外部世界的大我达成统一。它可释放生命的创造力潜能,通过开示终极之理、神性之源以及至高之天命,不仅转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也转变看世界的人自身”。钱枝在《论瑜伽运动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关系》中把校园体育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把瑜伽运动与体育运动文化的三个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进行了详细论述。认为瑜伽运动是促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一元进程。

2.4.6 高校瑜伽课程设置的研究

课程是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课程要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服务,这是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目前国内高校关于瑜伽课程开始大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开设学时不尽相同。孙萌在《陕西省普通高校瑜伽课程现状及发展对策》中指出,陕西省20所高校有9所开设了瑜伽课程,有7所学校开设32学时,2所开设了64学时。张怀钊在《广东省高校开展瑜伽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中指出,广东省有28所学校开设了瑜伽课程,其中15所学校开设36学时,占总体的53.6%,12所学校开设18学时,占总体的42.9%,1所开设30学时,占总体的3.5%。青海大学贾红芹教授在授课中提出高校瑜伽课的教学时限建议应不少于“两学期 64 学时”,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从国内高校瑜伽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虽已初具规模,但还是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缺乏一个共同的长远发展的规划和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可折射出瑜伽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体系尚未成熟,教学尚处于摸索、改革、优化阶段,亟需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3 结论与建议

3.1 我国学者对高校瑜伽的研究较晚,2005年关于此方面的科研论文才在期刊上发表,数量较少,尤其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屈指可数,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开设瑜伽课的可行性、开设现状、教学内容、方法与考核、课程设置、健身价值和对校园文化影响等方面,但对于瑜伽的艺术价值、教育价值以及表演艺术方面的研究上属于空白,应加强该方面的研究。

3.2 目前,我国高校瑜伽科研论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现状调查与分析的论文较多,写作模式相似度较高,缺乏创新;对实证研究的论文,研究深度不够,研究专注性不高,持续性研究态势还没有形成。

3.3 全国高校瑜伽学者应借鉴其他学科的发展模式,成立一个协会或者组织,定期召开学术研讨,群力群策,编订统一的教材,规范教学模式,为高校瑜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4 瑜伽运动项目的开展最终应服务于社会,应利用好高校体育教学这一平台,加速传播,使瑜伽最终发展成为一项全民健身运动项目。

[1] 黄荔娟.从“瑜伽热”论我国体育养生项目的推广[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5):130 -133.

[2] 李顺英,刘瑾彦.瑜伽对肥胖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体育科研,2010,31(5):79 -82.

[3] BERGER BG,OWEN DR.Mood alteration with yoga and swimming: Aerobic exercise may not be necessary.Percept Mot Skills,1992,75( 3):1331 -1343.

[4] 邢咏梅.青海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瑜伽选项课的现状分析[J].青海大学学报,2010,28(5):98-102.

[5] 李畅,高银花.开展瑜伽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影响的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09,11(4):84-86.

[6] 张怀钊,冯云辉.广东省高校开展瑜伽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J], 2007,27(4):101-104.

[7] 毛娟.瑜伽教学内容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1):87-89.

[8] 杨辉玲.论瑜伽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51-53.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Research Papers on Yoga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WANG Shi-tao

(Jil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angchun 130022, Jilin, China)

By using methods of document-data,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 analysis, this paper statistically analyzes research papers on yoga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y on yoga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cholars in China started late, the number of high quality research results is less, research hotspots are concentrated but are not enough depth, a little research field is blank. Journal articles are mainly about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yoga, lack of innovation; research focus of empirical study papers is not high, continuous research trend has not been forme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that academic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basic theory research should be given great importance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oga; scientific research; analysis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题批号:11BTY005。

王世涛(1977-),山东寿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瑜伽论文课程
原始感瑜伽工作室
Hello White瑜伽馆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迎接瑜伽日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练瑜伽,悠着点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