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比里亚面面观

2014-12-06程宇航

老区建设 2014年15期
关键词:利比里亚土著黑人

□ 程宇航

引子:严重的埃博拉疫情使多难之邦利比里亚再次引起世人关注

公元2014年的盛夏,一场在西非迅速蔓延的埃博拉疫引起世人高度关注:截止8月4日,西非地区累计出现埃博拉病毒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1711 例,死亡932 人。在这场“埃博拉疫情史上最大规模、最为复杂”的灾难中,4个国家感染人数最多,其中就包括利比里亚(另外三国是塞拉利昂、几内亚和尼日利亚)。据世卫组织6日发布的最新疫情显示,利比里亚发现病例516 例,死亡282 人;仅在7月31日至8月1日的短短两天中,利比里亚就新增77 例,成为目前患者死亡人数上升最快、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为此,8月6日,利比里亚总统埃伦·约翰逊-瑟利夫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严重的埃博拉疫情使多难之邦利比里亚再次引起世人关注!

一、外来的“黑人家园”

在非洲总共59个国家和地区中,58个都是“土生土长”,唯有一个是“舶来品”。它,就是位于西非的利比里亚。

1.舶来的“自由之国”

说起利比里亚的建国史,那是世界近代史上一件饶有兴味的事情。

话说1789年,美利坚合众国正式独立。然而,在独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国家一直处于“资本主义的北方”和“蓄奴制的南方”的二元社会状态下。伴随着美国的独立,一场废奴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北方风起云涌。在北、南双方激烈的博弈和斗争中,一个名叫“黑人家园派”的派别逐渐成为废奴运动的主流。“黑人家园派”主张将解放了的黑奴送去一个“不会被歧视的地方”;而最理想的所在,莫过于黑奴昔日的家园——非洲了。

1820年,“美国殖民协会”派人到西非给“自由黑奴”寻觅安身之地。1821年12月,美国总统门罗派私人代表艾尔斯率一批自由黑人300 多人和一支海军分遣队到西非达梅苏拉多角,以300 美元强行向当地酋长“购买”了一块滨海土地。1822年1月,首个美国黑人移居区在该地的普罗维登斯岛建立。

1824年,美国殖民协会接管该地,将其命名为“利比里亚”,意为“自由之地”。并以门罗之名命名普罗维登斯岛移民区为蒙罗维亚。在之后数年中,美国各州殖民分会在当地纷纷建立移民区。

1838年,8个移民区组成“利比里亚联邦”,以蒙罗维亚为首都。

1847年7月26日,“独立的黑人家园”正式宣告诞生,国名定为“利比里亚”,即“自由之国”。

就这样,一个外来的“舶来品”在美国的一手操控下被强加给了非洲大陆,一个被誉为“自由之国”的“黑人家园”在西非诞生了。

2.族群复杂的“自由之国”

其实,早在这个“自由之国”诞生很久很久以前,当地就居住着一些土生土长的黑人部族。根据考证,早在公元10 世纪,曼丁哥等部落便已在这里定居。

其后过了许久,在西方掀起的以霸地、掠杀、殖民、贩奴为主要内容的“地理大发现”中,捷足先登的葡萄牙人于1461年来到利比里亚海岸——当时,此地以其出产的产品闻名,被西方来客称作“胡椒海岸”、“谷物海岸”,被当作“天堂之谷”。16 世纪起,荷兰、法国、英国也相继到此开展奴隶贸易。直到1821年,美国人到此“买地建国”,越俎代庖地替自由黑人建立了一个名叫“利比里亚”的国家。

从此以后,利比里亚人就由“外来黑人”和“本地黑人”(土著)所组成,二者之间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矛盾和斗争。这种矛盾和斗争在此后100 多年里一直困扰着利比里亚,严重影响着利比里亚的政局发展和国计民生。

从1820年 到1867年 的47年间,从美国出发去利比里亚的自由黑人不过1.3万多,仅占利比里亚当时总人口的2.5%。可是,只占少数的外来黑人及其后裔却一直把持着政权,对土著采取歧视政策。直到132年后的1980年4月12日,一个名叫塞缪尔·多伊的土著克兰族军士长,率领17名士兵发动政变成功,上台执政,才结束美国黑人后裔的统治历史。多伊上台以后,随即对前政府展开残酷报复,其中当然有族际复仇的动机和因素。

除开美国黑人后裔外,利比里亚共有16个(一说22个)大小不一的土著部族。其中,科佩尔和巴萨为最大的两个部族,其人口分别占到全国人口的20%和15%。各部族均有本部族语言(其中瓦伊和巴萨两个部族还有文字),官方语言则为英语。

全国约有40%的人信奉基督教,40%信奉本地传统宗教,20%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信众构成利社会主流,伊斯兰教信众多为什叶派穆斯林,传统宗教则在一些偏远丛林地区十分活跃。

二、屡出“奇迹”的国度

无论面积还是人口,利比里亚在非洲都不能算是一个大国,但它却是一个屡出“奇迹”的国度。

⒈非洲最早独立的现代国家。利比里亚虽然是由美国自由黑人移民建国,但它却是非洲最早独立的现代国家(埃塞俄比亚虽然也是个独立国家,但它是一个旧时代国家)。这在满是殖民地的非洲,是十分“难得”的。

⒉“外来”与“土著”差别甚大。在建国以后的一百多年里,美国黑人移民及其后裔虽然人数很少,但一直掌握着国家的权力,对土著黑人实施歧视政策,并且压根儿看不起土著黑人。在利比里亚,“外来”与“土著”可谓泾渭分明,连衣着穿戴都大不一样:美国黑人后裔大多西装革履,喜欢大礼帽、手杖、雪茄等东西,绅士派头十足;而土著黑人则穿着本民族的服装,显示出原始的质朴和单纯。

⒊世界上最“简单”的政变。1980年4月12日,土著克兰族人塞缪尔·多伊军士长率领17个士兵发动政变成功,结束美国黑人移民后裔的长期统治,建立军政府,并于1985年当选总统。这可能是世界上军衔最低的“军官”率领人数最少的军人成功发动军事政变的(后来,1990年9月9日,多伊被利比里亚一派武装逮捕并处死)。

⒋长期内战,苦了百姓。1989年12月,流亡国外的前政府官员查尔斯·泰勒率领武装攻入境内,使利比里亚陷入长达14年的内战,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尽管后来内战结束,但国内仍然动乱频仍,致使联合国从2003年起向利比里亚派遣维和部队至今。这在非洲也算创造了一个“奇迹”。

⒌选出非洲首位女总统。2005年10月,利比里亚举行总统选举,团结党领袖埃伦·约翰逊-瑟利夫女士当选。这是非洲历史上第一位民选女总统。2011年,瑟利夫竞选连任成功。

⒍女总统荣获诺贝尔和平奖。2011年10月7日,瑟利夫总统与有“和平斗士”之称的利比里亚活动家莱伊曼·古博薇以及也门记者兼妇女权益活动家塔瓦库·卡曼三人分享2011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一个国家的女总统荣获诺贝尔和平奖,这在非洲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⒎全国竟然无一人考上大学。2013年,利比里亚全国2.5万名高考应届生全部落榜,没有一人考上大学。这在全世界创造了一个“奇迹”。

⒏全球船舶注册第二。尽管利比里亚是个小国,国内船舶既少又小,但它却是世界上船舶注册居第二位的的国家。这是因为它的船舶登记费用非常低廉,所以引来众多的外国船舶登记注册,遂成为全球第二大方便旗船籍国。2008年,共有2204 艘船舶悬挂利比里亚国旗;2011年底达到3900艘,总吨位达1.2亿吨。船籍注册收入成为利比里亚重要的财政来源。

三、贫穷的“自由之国”

1.地近赤道 热带气候

利比里亚地处西非,北接几内亚,西北与塞拉利昂毗连,东邻科特迪瓦,西南濒大西洋,海岸线长537 公里;和南美洲的巴西隔洋(大西洋)遥遥相望,海上距离约有2575 公里。国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103名,比我国浙江省面积略大)。人口420万(2012年,列世界第130名)。全国有15个州。首都蒙罗维亚,人口150万。

利比里亚近赤道之北,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25℃。年均降水量逾5000 毫米,为西非海岸乃至全球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素有“非洲雨都”之称。

2.资源丰富 工业落后

利比里亚自然资源丰富。铁矿砂储量较大,已探明储量超过40 亿吨,品位35-65%不等。还有丰富的钻石、黄金、铝矾土、铜、铅、锰、锌、钶、钽、重晶石、蓝晶石等矿藏。

利比里亚正对其海域进行石油勘探,认为海域岩层均属富油气层,极可能储藏石油和天然气。已将其领海自东南至西北划分为17个勘探区块对外公开招标。

森林覆盖面积479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58%,是非洲一大林区,盛产红木等名贵木材。林姆巴山区因其独特的动植物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工业不发达,仅有少数企业生产日用消费品。全国10%的人口从事矿业和制造业。天然橡胶、木材和铁矿砂的生产曾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均供出口,是利比里亚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

内战期间由于政局持续动荡,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经济陷于瘫痪。近年随着安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形势好转,一些国际企业相继前来进行考察和投资,主要集中在采矿、橡胶、木材、棕榈油等行业。外国投资有所增长,一些重大投资项目相继签订或开工,经济有所恢复。

3.经济落后 百姓贫穷

20 世纪60年代,利比里亚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大量外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港口和铁路、公路迅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繁荣,利比里亚一度被称为“西非明珠”。

1989年爆发的14年内战使利比里亚的国民经济崩溃。2006年1月,瑟利夫总统就职。新政府奉行市场经济政策,采取鼓励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打击腐败等措施,努力寻求国际援助,推动联合国安理会解除对利木材和钻石出口制裁,并在减免外债问题上取得巨大进展,使经济出现好转,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但是,长期的战乱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是短期可以消除的,利比里亚经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成为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国际汇率计算为8.73 亿美元,人均399 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为17.69 亿美元,人均577 美元,均属于低收入国家。

全国有83.8 %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全国约有390 家诊所和几所医院,其中80%依靠国际援助维持。医务人员奇缺,整体医疗服务水平较低,多数乡村居民处于缺医少药状态。医疗设施在内战中损毁严重,内战后政府依靠国际援助修复了14 所医院、13 家医疗中心和230个诊疗所。但全国医生不足200 人,一半是外国医生,其中包括中国医疗队。2011年人均寿命约56.8 岁,婴幼儿死亡率为11.2%,孕产妇死亡率0.99%。根据联合国公布的《2012年人类发展报告》,利比里亚的人类发展指数2011年为0.329-低,在186个国家中名列第174 位。

4.农业国里不发达的农业

利比里亚是一个农业国,但其农业却并不发达。

利比里亚森林覆盖率约59%,占西非地区上几内亚森林带总面积的42%。全国有2000 多种植物、600 多种鸟类、125 种哺乳动物。利比里亚出产红木和桃花心木等名贵木材,具有经济价值的木材多达240 余种。受联合国制裁影响,木材出口一度停止,2006年解禁后林业出口逐渐恢复。但目前的出口量仍然较少,主要以往年砍伐堆积为主。

2006年9月,利比里亚政府制定《国家林业改革法》,拟定了森林商业性采伐的管理办法,主要是采用资格预审和招标方式,通过与企业签订采伐合同授予企业商业性采伐森林的经营权。目前,林业恢复有了一些进展。

利比里亚濒临大西洋,海岸线长570 公里,大陆架约34 公里宽,有2万平方公里的捕渔区。鱼类资源丰富,估计有2500 至15000 吨。内战期间,渔业设施(制冷、冷库、加工设备)遭到严重破坏,捕鱼量有限。

利比里亚有大量的土地资源,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和木薯等农作物以及天然橡胶、油棕榈、咖啡、可可、甘蔗、椰子等经济作物。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全国有可耕地380万公顷,但目前已开发的不足15%。利比里亚曾为大米出口国,但内战后粮食不能自给,严重依赖进口。目前,农林牧业生产恢复仍然缓慢,除大米外,各类禽肉蛋,以及部分蔬菜水果等食品都依赖进口和外援。这种局面恐怕短期内无法改变。

猜你喜欢

利比里亚土著黑人
黑人谈河流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利比里亚新总统就职用中文说“谢谢”
土著节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
他信现身利比里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