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台民俗体育交流与文化认同研究①

2014-12-06张春红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闽台民俗文化民俗

张春红

(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 福建厦门 361005)

鉴于两岸人民拥有极其相似的身体运动文化习惯,民俗体育运动在闽台交流中作用凸显,是改善两岸关系的润滑剂,是两岸文化认同的主要呈现方式。闽台民俗体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民俗体育为一种人造文化,是一种极为活跃的文化生产,且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形态和人类生存模式。从中华文化辞典来看,文化认同被释为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且经过认同后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将被接受、传播。在全球化的今天,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已成为一种惯性,而被认为是边缘性文化——民俗体育却在闽台交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密切的地缘、血缘和史缘等直接承继关系,探讨两岸民俗体育,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文化认同,对正确的认识闽台文化的亲缘性大有裨益。

1 民俗体育活动的文化价值特征

1.1 民族性

人类创造文化,文化塑造人类自身。在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制约下,人类难以创造统一模式的文化。鉴于不同模式文化,其又将自身塑造成不同文化特征形式的群体——民族。民俗体育活动的民族性不是指少数民族的活动,而是指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例如,龙舟竞渡,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龙文化现象。在闽台两岸相当普遍,福建近海,江河纵横,龙舟竞渡,古已有之。明弘治黄仲昭的《八闽通志》卷之三“岁时”,就有“闽俗重竞渡”的记载,并附有宋朝时郡守程思孟的《端午观竞渡》诗,可见最迟在宋代,龙舟竞渡就已在闽台蔚然成风。

1.2 地域性

地域是一个民族长期繁衍生息的空间条件。民俗体育文化及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地域的影响。例如,闽台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水域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台湾与福建仅一水之隔,两者在地理位置上属于紧邻关系。两岸的体育项目的不断交流与汇聚,逐渐融合为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象。车鼓阵就是闽台地区最具深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动。

1.3 生产性

民俗体育活动多以生产为基本支点,其文化生产和发展无法脱离技术系统的支持,体育文化生产的源头为生产活动,生产属性又是民俗体育活动的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海上龙舟竞渡使用的龙舟就是人们生产必备的工具,离开了龙舟,生产就无法进行。在闽台地区,龙舟竞渡、打干乐(抽陀螺)等民俗活动深受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1.4 娱乐性

娱乐是体育起源的一主要要素,它渐成为民俗体育发展的动力。民俗体育文化着重于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多以自娱自乐、游戏的方式出现,其正是民俗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例如,福建的“宋江阵”历史悠久,广泛流传于闽南地区,是福建泉漳一带自卫队的阵式。后来,福建一带的士兵随郑成功进入台湾,宋江阵也因此步入台湾。目前,闽台两岸的宋江阵大多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等庆典活动。

1.5 传承性

传承性决定一种文化长久存在的重要指标,台湾民俗活动大都与闽浙一代相似,换言之多数从祖国大陆传承而来。其中最具代表性为民俗体育活动,如赛龙舟、宋江阵等,深受台湾同胞的喜爱。不难发现,该部分民俗体育活动赋予了深刻的民族烙印,是闽台同胞的文化根基,对唤起民族认同、增加民族凝聚力起着关键性作用。

民俗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创造,从文化学的角度剖析民俗体育活动的特性,对我们深层的理解民俗体育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2 闽台民俗体育活动的文化诠释

2.1 本体存在:民俗体育活动本体文化价值

关于对民俗体育活动本体文化的解释,首要明确何为本体。关于本体论的最早研究,是源于古希腊时期的米利都学派。希腊早期哲学家就致力于探索组成万有的最基本元素——“本原”或“始基”。对于世界“本原”的研究即成为本体论的先声。本体论研究的焦点是客观存在本身的价值与意义何在问题,因此,民俗体育活动的本体文化首要关注的就是本体文化的存在,即“事实是何”与“何以存在”问题。概而言之,本体论的研究对于搞清民俗体育活动的本体文化至关重要,同时也为体育文化的价值研究提供独具、新颖的研究视角。

纵观闽台两岸民俗活动,不难发现两岸的活动大都起源于娱神慰神的原生态身体活动,隐射出该过程是闽台民俗体育逐渐形成和定性时期。各种身体活动所反映的不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色彩日趋突显。民俗体育活动的功能逐渐向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发展。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与当地的文化、习俗耦合,如“迎妈祖”“迎保生大帝”等。

就闽台两岸的民俗体育活动而言其本体文化就是以东方的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据,表现形式就是庞大的民间体育组织。闽台两岸在社会发展与历史演变中孕育了具有东方特色的体育实践,并作为实践主体展开了对民俗体育活动的约束与监督。辩证审视,发现闽台民俗体育沉淀于闽台的民俗文化之中,民俗文化寄宿在民俗活动之上。民俗活动不但是民族的物质、精神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客观上发挥与维系着闽台血浓于水的感情桥梁和纽带,更是逐步内化为文化与民族认同的象征。

2.2 外缘凸显:民俗体育活动的商业文化价值

2006年,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视察福建时明确指出:妈祖是台湾民众的精神寄托,福建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促进两岸交流中发挥更好的作用。2008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发布《关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体育事业发展的批复的通知》,明确今后将从资金、政策等方面扶持海西体育事业。201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把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作为加快发展福建省体育产业的11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闽政[2011]19号)。鉴于宏观层面的大力支持,对于民俗体育活动的商业文化价值的研究,“妈祖”民俗体育产业自然成为研究范式。闽台应充分利用妈祖文化优势,尤以闽台两岸交流的窗口的福建,应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立足于打造妈祖民俗体育产品,服务于闽台的体育事业,满足闽台民众的民俗体育文化需求。

民俗体育文化在活动的各个方面表现淋漓尽致,活动与文化的关系到底如何,还需我们采取辩证的观点对其进一步审视。

3 闽台民俗体育活动文化认同基础

3.1 民俗体育文化认同的社会基础

福建与台湾两岸仅相隔一湾海峡,翻阅历史发现,台湾自古属于中国,曾是福建省的一部分。最早记载的这一史实是在的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尚书·禹贡篇》中。九州中的扬州管辖范围北至淮河,东面至海。书中的“岛夷卉服”,岛夷就是指台湾。因此,台湾与福建具有深厚的渊源。

瑞典著名地理学家哈盖斯特朗的文化扩散理论,指出文化扩散有两种类型: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闽台两地的文化传播形式正是迁移扩散的真实写照,同时囊括扩展扩散的传播形态。福建与台湾大都是以中原南迁徙的移民为主体而建构起来的社会。文化传播史伴随着移民的迁徙发展,进而说明台湾的文化与福建省几乎如出一辙。

3.2 民俗体育文化认同的文化基础

关于文化认同,有学者指出,文化认同不外乎是指个体对所属文化或文化群体所内化且阐述归属感,进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过程。社会价值规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均属于文化认同的范畴。体育文化认同是隶属于社会文化价值,同理也是文化认同的一部分。具有文化认同群体的显著性标志就是彼此间形成共同的文化内涵。文化认同是维系社会群体、团体或组织的一种天然纽带,是民族认同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同时也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石。闽台两地的民俗体育项目大同小异,主要涵盖:舞龙舞狮、龙舟竞渡、宋江阵、跳鼓、打陀螺、踢毽等民俗内容。

就民俗体育活动与文化的关系而言,民俗活动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民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总是贯穿于民俗体育活动,民俗文化作为风向标,指引着民俗活动的开展。民俗活动是民俗文化主要的传播形式与手段,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因此,民俗文化与民族活动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4 结语

文化认同是两岸统一的前提,民俗体育文化与民俗活动相影随,且以两地的五缘为基础保障。实际上,每种文化都是寄宿在社会实践活动之上,且与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相结合的一种特殊态势。

闽台民俗体育文化作为最具生命力的一种贯穿两岸的文化形式,在今天依旧广泛的生存与被认同,其表现出强大的文化张力是与自身的文化价值息息相关。闽台民俗体育活动所充溢的文化具有多层属性,不但是文化认同,还具有历史赋予它的文化使命和历史使命。

[1]罗素.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52.

[2]王代莉.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认同刍议[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22(6):33-36.

猜你喜欢

闽台民俗文化民俗
基于民俗文化视角下的潮汕旅游资源开发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本刊“闽台文化研究”入选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
民俗中的“牛”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民俗节
漫画民俗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