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体育“课程标准”内容定义的探讨

2014-12-06赵旭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心理健康

赵旭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成都 610101)

国家级新课程改革于1999年启动,2001年9月推进实验,2011年12月正式颁布修订稿。这场历经11年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改革,在整体上较之前实验稿有了一定的变化,但认真研读后发现修订稿中“课程标准”内容依然令笔者感到困惑。

新“课程标准”从三维体育观出发,在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内容体系,概括起来就是“目标统领内容”。针对因实验稿取消了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和指导造成的“新课程没有规定什么教材上,什么教材可以不上,于是在改革初期的一段时间里,很多教师认为,只要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学生喜欢就可以了”[1]的一系列现象,修订稿做出了一个整体的规划,分别在每一个学习目标上做了一些内容的例举。这对促进新课程标准对课程教学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践性有很大的帮助,但经过大量的文献资料整理之后发现,研究者对“目标统领内容”的说法仍是众说纷纭,有否定的声音,还有持怀疑的态度,只有少数有赞许的观点。

1 “课程标准” 内容的定义

1.1 运动参与学习方面

运动参与指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获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行为表现,是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意识和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重要途径。对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运动参与学习方面提出了“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两个方面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要求。从字面意思上讲,运动参与学习方面可以是贯彻学生每天1h体育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但作为具体的目标内容是否具体、是否科学、是否合理值得商槯。

王凤杰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确定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5个学习方面描述具体领域目标,并根据课程目标体系构建课程内容标准,在这个大的目标体系中,运动参与(掌握)、运动技能是体育手段、途径,而不应称为目标,因为目标是要达到的一定的标准和境界的,所以运动参与在此与目标的概念是不相符的。而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才算是目标。总的来说,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的目标分属不同的命题,不在一个层次上,不能归为同一个目标体系中。”[2]作者从根本上否定了“目标统领内容”这一设置的准确性。“‘运动参与’的内容是什么,然而大家都知道‘运动参与’不是内容,只是人的一种行为表现。”[3]陆作生在“日本九年义务教育《学习指导要领》中运动内容的设置及其启示”一文中也论证了运动参与整个目标内容的不一致性。然而,运动参与目标却也不具有解释性,是不够合理的。

1.2 运动技能学习方面

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运动技能是学生在体育课上或运动锻炼中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是体育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方面提出了“学习体育运动知识”等3个方面的学习目标、内容和要求。建国60多年来,我国一直把运动技能作为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客观来说,对于运动技能领域而言,这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在具体的实践中,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最终可以通过时间、距离、动作的规范等标准来进行测评,评估一个学生的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情况,这是一个可以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因而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1.3 身体健康学习方面

《课程标准》对身体健康的定义是:指学生没有疾病,体能、机能良好和精力充沛的完好状态。在中小学(水平一至水平四)的身体健康学习方面提出了“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等4个方面能力的目标,希望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从一定程度上确立通过身体锻炼可促进健康的意识。但学生的健康并不是单独的体育课程就可以解决的,影响学生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体育锻炼只是其中之一。这里将身体健康单独列出来作为体育课程的目标内容,这不具有完全可推行的意义。

1.4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方面

《课程标准》中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程的自身特点以及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设置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学习目标领域,并对义务教育阶段下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提出了“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等4个方面的行为目标和内容要求,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尽管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领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意义重大,但“随着新课程标准实验工作的展开,‘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目标在实践中不可操作的情况加剧了争论”。[4]有学者还提出了“‘心理健康’和‘对社会的适应’在现实中,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含、互相交融的行为和概念。”[5]。经过几年的争辩与讨论,修订稿将二者合二为一,这从表面上看是简化了目标,也达到了提高目标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的效果,但实质上最根本性的东西依然没有解决,仍不完整。

2 关于“课程标准”内容定义的评述

何建东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变化及困惑》中指出,课程标准修订稿把实验稿的“内容标准”调整为“课程内容”,从形式上看合理了、更明确了,但实际上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不少困惑之处。首先,课程内容应该指什么,从该标准中未找到答案;其次,假如将课程目标又重新归到课程内容上的话,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能否划等号。[6]基于对内容对象与课程目标的定义,期待人们在解读课程标准、设置课程内容的时候多做一些思考。在研究者看来,课程改革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要遵循专家、学者的理论逻辑,还要遵循自身的实践逻辑,否则“新课程”改革最终将发生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疏离现象。

杨文轩教授也对“课程标准”的内容提出个人的看法,他认为,“新课标”打破原有按竞技项目内在规律安排教学内容的体系,确立按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领域,如何在各个水平之间,使其学习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这是需要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十分注意、深入研究、精心安排的一个新课题。[7]对“新课标”内容抱以期待的态度。对于学校体育来说,体育课程的内容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一堂课能否完全实现其目标体系,就得看整个课程的内容安排。课堂内容的安排于教师而言,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转换问题;于学生而言,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互动问题。若内容安排不合理,整个课程都没有实质性的价值意义。

毛振明教授在《论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内容的关系》一文中表示,“新课标并没有提供‘目标引领教材内容’的范例,也没有提出‘目标引领教材内容”的方案,因此,目标引领教材内容’还只停留在课程理念上,把具体操作问题留给了第一线的体育教师。”[8]这个观点是指新课改仅仅浮于表面只是停留在了形式上,没有足够的深入和持久,课程标准内容的设置几乎是夸夸其谈。

“新课程”改革走过了风风雨雨的10年,就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来说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课程改革研制组组长季浏教授对实验区调查结果显示:从实验区的反馈信息来看,广大体育教师非常赞成“目标统领内容”的做法,对“目标统领内容”的做法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9]董翠香在《新世纪10年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热点问题研究综述》中表示,“目标统领内容的设计思路对未来真正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提供了可能,也给学校开展创造性的教学带来了方便。”[10]从当前的时代特征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新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体育课程与国际体育课程的接轨,客观地阐述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

3 结语

新课程标准中“目标统领内容”的设置在一段时间内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且不论课程标准内容是否完全适应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水平,就内容本身的定义来说,新“课程标准内容”是体育学科课程发展的一大进步,但也不够完整,一定意义上还存在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探讨。

[1]何涛.暴雨前的闷热——也谈对课改的疑惑和迷茫[J].中国学校体育,2007(2):58.

[2]王凤杰.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论体系的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1(6).

[3]陆作生,韩改玲.日本九年义务教育《学习指导要领》中运动内容的设置及其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2):35.

[4]吴键.关于体育新课程目标争论的原因分析与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7(2):32-35.

[5]毛振明,赖天德,陈雁飞,等.关于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建议(上)[J].体育学刊,2007(3):1-4.

[6]何建东.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变化及困惑[J].体育学刊,2012(3):5.

[7]杨文轩.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1(5):18.

[8]毛振明,赖天德.论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内容的关系——兼析“目标引领教材内容”与“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问题[J].中国学校体育,2005(6):60-62.

[9]季浏,汪晓赞.《体育与课程标准》试验后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5):76-80.

[10]董翠香,贾洪洲,季浏.新世纪10年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热点问题研究综述[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1):30.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心理健康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