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拉松训练方法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

2014-12-06汪言伟陈宝玲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28期
关键词:间歇中长跑训练方法

汪言伟 陈宝玲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6)

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进步,人们为在奥运会、世锦赛等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上夺得优异的运动成绩、为国争光,开始重视对运动训练实践的探索,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其中有效的训练方法对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有决定性的因素,研究马拉松运动竞技水平的过程,也是对其相应的训练方法不断认识的过程。目前,在马拉松训练方法变革的过程中,对提高运动竞技水平做出突出贡献的训练方法主要有:持续训练法、法特莱克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高原训练法、马氏训练法、组合训练法。本文主要是对目前关于马拉松训练方法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归纳,结合运动生理学有关理论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剖析,并分析其存在的优缺点,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我国马拉松的研究现状,更好地将训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为我国马拉松运动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性参考。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1.1 马拉松训练方法

1.1.1 持续训练法的研究

现代的运动训练学和各专项训练学中的训练方法大都来自于运动训练实践,关于马拉松训练方法也不列外,也是优秀的教练员、运动员以及体育科研人员在运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出来的,较早把马拉松训练的方法进行理论总结、出书的是一些前苏联的学者,人民体育出版社在1956年3月出版了“马拉松赛跑”(前苏联,弗·瓦宁所著),当时对其训练方法也没有确切的解释,只是把当时训练内容描述出来,在基于对中长跑原始认识的基础上,为适应比赛而采取的训练方法,跑是运动员的唯一练习手段即现在的持续训练方法(20世纪初)。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对持续训练法有了更深的认识,田麦久、文超等人对“持续训练”做了详细的阐述,并根据速度、时间的不同对持续训练法进行分类,指出每种训练类型的应用特点。目前持续训练法在体能主导类尤其是马拉松运动项目中的应用相对比较常见,马拉松项目属于体能主导类项目,其专项身体素质与持续训练法所发展的一般耐力素质基本相吻合,跑速较慢,对机体刺激较小,对提高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但这种长时间的持续训练法训练手段较为单一,往往导致运动员对这种单调乏味的训练产生厌倦心理。

1.1.2 法特莱科训练法

20世纪50年代“法特莱克训练法”由瑞典霍迈尔根据当时的具体条件正式提出,它的基本跑法是:运动员选择一些野外的场地,用不同的速度,不断变换距离跑进。当时瑞典中长跑教练员候马运用此训练方法培养出两名世界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哈顿和安德森,他们当时一英里跑的速度分别是:4'4.1"和4'4.8"。一开始,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合理的,但到1939年9月芬兰的泰·梅基采用法特莱克训练法创造了10000m29'02"的好成绩,比之前自己的成绩提高了13.6%,经进一步证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后来被逐渐引用到马拉松当中。

其实,“法特莱克训练法”就是持续训练法较为典型的一种形式之一,选择在训练环境不稳定、路线不明确的场地进行训练,可以缓解运动员在训练过程的产生的单一、枯燥的心理,有利于提高运动员训练的兴奋性,更接近大自然,可以推迟疲劳的出现。但,法特莱克训练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运动员在训练环境不稳定、路线不明确的场地进行训练,不能很好的培养运动员的速度感;运动动员凭自己的感觉来控制训练内容,难以严格执行训练计划。

1.1.3 间歇训练方法

间歇跑训练法为捷克斯洛伐克的埃·扎托皮克在1940年前后提出的,一开始被应用到中长跑训练中,当时德国著名的中长跑教练员在埃·扎托皮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此种训练方法,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运动员,像当时的鲁道夫创造1'47"的800m优异成绩。后来又经研究所验证,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交替进行既定速度的平地跑及短暂的休息期,使心脏得到加强,后来逐渐被应用到马拉松训练当中。日本的筑地美孝和我国著名学者田麦久根据间歇时间的不同对间歇训练法进行分类,并指出不同类型间歇训练应用分析。

由以上总结得出:间歇训练法是在两次练习之间安排一定适当时间休息,通过交替进行既定速度的平地跑及短暂的休息期,使心脏得到加强,进而提高了运动员速度耐力。但间歇训练法在实际的训练应用中,间歇方式、间歇时间、负荷安排以及重复的次或组数等因素都会对训练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关于运动员比赛周期中何时采用间歇训练法;在不同的训练周期选择那选间歇类型;如何安排训练强度、间歇时间等等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教练员主要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运动员的练习目的、运动水平以及运动员个人特点等来安排。

1.1.4 高原训练法

在1968年墨西哥城第十九届奥运会上,多数中长跑、马拉松项目被肯尼亚选手所包揽,令世人为之震惊,随即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经研究表明,肯尼亚、埃塞俄比亚是东非两个相邻地处高原地带国家,运动员长期在这种空气稀薄环境中坚持系统的训练,运动员的体内糖代谢的调节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使运动员额外增加了一定的附加刺激(如氧压变化和缺乏氧气等),使机体产生适应性。后来北京体育大学的何庆忠、凯伯等人对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运动员生活习惯和高原训练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再次证明其中长跑项目的优势所在,随之高原训练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随着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和各交叉学科对体育竞赛项目训练的影响,许多学者为充分挖掘人类运动的潜力,把运动生理、运动生化、医学等学科运用到马拉松训练研究,如胡杨、黄亚茹的“耐力训练的新方法——高柱低训”;刘海平、胡杨、田野、胡荣、孔兆伟、胡杨、田野、陈效科、李俊涛、曾凡星等人的高原训练实验研究和应用等等。他们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体育科技解决体育运动实践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推出优秀的科研技术成果,更好的服务于体育运动实践。

目前,国内外论述高原训练的文章也越来越多,大多数人对高原训练可以取得成效已不再持怀疑态度,世界许多优秀中长跑运动员利用高原条件进行训练,并尝试不同的高原训练模式,不管是高住低训还是低住高训,但目前对它们优缺点之分尚没有明确的分析,大多数的文章是论述从平原到高原训练的身体反应及如何适应的问题,而对生长在高原上的教练员如何合理安排运动员在高原上进行的训练系统研究类的文章却不多见。云南田径队的苏文仁通过自己亲身参与优秀马拉松运动员在高原年度训练的整个过程,对高原训练的认识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汇总描述,没有做系统的研究。

1.1.5马氏训练法

20世纪90年代初,马家军的训练方法在我国运动训练和竞技历史出现了重大突破,也可以说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革命。马俊仁率领的弟子在1993年8月斯图加特第四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获得了中长跑的优异成绩。“马家军”虽然在国内外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但是对于马家军采取的训练方法是否科学,国内体育界一直存在着争议。后来一些学者对其训练方法科学性、可行性做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如:潘秋萍、黄伟业、弋戈等人。

通过对马氏训练法分析总结得出:其主要特点是利用祖国传统的医学与现代科学训练相结合,充分挖掘了人体运动的潜能。从训练内容安排上来看,马氏训练法过于注重“三从一大训练原则”,虽然在运动员的营养和恢复上充分利用我国传统的医学和现代科学训练相结合的原理,但运动员的精力是有限的,长期大运动量的训练,往往忽略了运动员其他身体素质练习,运动员的受伤几率较大相应运动年限也在减小,随着人们对科技的发展和人对各种训练方法的充分认识,这种训练方法逐渐被否认。

2 结语

马拉松训练方法的应用不管是从一开始的“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还是现在“组合训练法”,都是人们在伴随着马拉松运动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对训练方法不断认识的过程。今后,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理论、新方法的广泛应用,马拉松训练方法使训科学水平将会得到大大提高,人类长跑的极限能力将会得到充分的挖掘,训练系统全面的规划,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结合,科学的安排与控制,合理的膳食搭配,科学监督和科学管理,系统论、控制论、生理、生化、生物力学等学科知识将会在科学训练和研究得到充分的体现,高度重视多种竞速能力的协调发展和互补作用。把训练过程、疲劳与恢复、身体训练、心理训练和科学管理溶为一体。

[1]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修订版[M].2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320.

[2]谷崎.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19,95-97.

[3]朱卫东.漫谈法特莱克[J].广西体育科技,1995,16(4).

猜你喜欢

间歇中长跑训练方法
高强度间歇运动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中年女性间歇习练太极拳的强度、能量消耗与间歇恢复探究分析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如何提高中长跑成绩
单板U型场地滑雪关键技术动作及训练方法
壁球反手击球技术及其训练方法
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中长跑运动员膝关节常见损伤及其致因
高校大学生中长跑运动参与研究
简论1min跳绳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