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现实问题与完善

2014-12-05徐音刘颖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竞技运动员体育

徐音 刘颖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0)

1 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运动员的教育文化关系着个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着社会发展的进步。我国竞技体育运动训练体系出现了运动员训练与教育相脱离的现象,违背教育的基本制度,也违背了运动员的教育权利。

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关系着运动员的训练竞赛成绩的提高。现代的竞技运动正朝着科学化、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由于竞技体育的学习、训练过程是一个交流、了解、掌握以及实行相互交错的综合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文化素质就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运动员理解技战术,认识自己及对手,还可以调整心理,选择正确的方法。竞技比赛不仅是身体素质,技术技能的较量,更是心理与文化素质的综合比赛,有的人用“金牌后面是科技大战”比喻竞技体育的科学含量形象。在训练的方法上具有高科技影子的有设备的运用、疲劳恢复的措施等,如果运动员没有达到一定的文化教育水平,很难理解一些训练手段及方法,从而影响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

运动员文化更关系着退役之后运动员能否在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岗位,能否更好的适应社会。这些年来,虽然国家各级政府与体育部门为退役的运动员安置了大量的工作来解决就业问题,但是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仍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现代人越来越多的去关注竞技体育,再加上媒体、网络的传播,运动员的情况被公众所注目。如果这些运动员在退役后没有得到合理的就业,这不仅影响了运动员的生活保障,还关系着运动队的发展能否稳定。

运动员文化关系着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虽然我国的竞技体育在有限的时间、经济条件下,大力的集中力量、集中训练,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但这种运动训练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了对社会不适应的一面。由于运动员的片面发展,导致文化教育滞后,使得运动员在结束了自己运动生涯的同时,又找不到在社会中适合自己的位置,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中去,所以这使得体育的后备队伍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2 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优秀运动员的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使文化教育缺失

我国的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是创建于建国初期,于20世纪70年代末形成,90年代改革发展,从其过程来看,该体系对解决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文化素质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作用。而在中国社会经济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致使计划经济下的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制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由于伴随着这种训练体制,培养出来的运动员却基本上脱离了文化教育。

我国运动训练的体制是从小就将那些有体育特长的儿童选出来,送进运动学校进行培训,之后进行选拔,有的运动员被选入国家队,而这些运动员基本上从小就脱离了学习文化知识的环境。他们把青春与汗水都挥洒和奉献在了训练场上,为了实现国家的目标失去了最宝贵的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

2.2 运动员的就业模式

在计划经济时代,运动员退役后不用担心工作的问题,只需要在训练中刻苦训练,创造成绩即可,在行动中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依然没有受到重视,觉得运动员只要运动成绩优异,退役后的工作以及其它的事情都很容易解决,所以教育问题没有成为影响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运动员退役后的工作问题国家不能全部负责,在这种陈旧的模式下,若还按照以前的思路去训练运动员,那必然会收到不好的效果,将会影响到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

2.3 体育训练与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分离的

由于体育和教育部门都有各自不同的职能,所以其职责也不相同,体育部门追求的是运动水平,而教育部门则追求的是教育质量。但从培育人的教育来看,其体育训练与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而在当前体制下,教育与体育出现了目标分离。在体育系统下,学生用太多的时间去锻炼,没有时间进行学习,致使学生文化素质过低,几乎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在办学方面其教育的软硬件方面都比较落后,经济投入少,只看重运动员的竞技运动成绩,对于文化方面没有过多的要求。在教育系统下,造成了学生体能下降等各种问题,其主要原因是过长的学习时间,锻炼时间少,导致了不良的生活习惯。由于学校和教师关注的是升学率,家长也关心自己的孩子成绩,在各方面压力下,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学生的体质也令人担心。这样看来,若体育与教育可以结合起来,那将弥补彼此的不足之处,但这个问题由于我国管理体制的原因,虽然体育和教育都在积极的采取体教结合,但培养目标还未达成完全一致,没有取得较为明显的成绩。

3 加强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对策

3.1 建立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目标

要以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为目标。对于普通学生来讲,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加锻炼的时间,相对减少课堂学习的时间,体育可以带给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促进运动员的发展。体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不能只以拿不拿金牌为最主要的价值导向,要为了运动员进入社会做准备,而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化教育目标,促使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要为有好的教学条件以及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使运动员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为运动员的文化水平素质的提高做出努力。

3.2 建立健全的制度保障体系

虽然我国在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的方面颁布了规定,但是由于缺乏监督及制约,很难有效的实施制度。所以为了确保实施制定相关措施是必要的,这样相关部门及人员受到监督,便会自觉执行了,对其违反制度的要有惩罚,这样维护了制度的严肃性。措施的制定要符合实际、要可行、要全面系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修订。在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既有制度不够完善又有执行力度不够这两方面。

首先,保证运动员的九年义务教育,这是文化基础,这将影响着运动员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对于没有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应达到的文化水平,要减少训练以及比赛的时间,要达到要求后再恢复训练及比赛。只有运动员的基础教育得到提高,才能在进入高校后有更宽的选择。这样也能为运动员退役之后的就业问题缓解压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自己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

其次,要保证运动员文化高等教育的质量,因为高校是运动员进入社会前接受的最后教育,对运动员的退役后的工作选择有着影响。为保证其教育质量,高校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运动员在毕业时达到标准。不应因其是运动员就降低考核标准,要对运动员的教育负责。

最后,要建立健全的优秀运动员终身教育制度的保障体系。不仅要包括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和大学阶段的文化教育,而且要包含大学毕业之后的文化教育以及运动员的职业培训体系建设。由于运动员为国家付出了青春和汗水,没有学习的时间,所以面对这些优秀运动员国家必须负责,为他们提供可靠的教育保障,为他们退役之后的就职问题提供帮助,于此也有利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

3.3 发展教育部门的资源优势

由于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是因为体制原因长期形成的,虽然我国在采取不同的措施,但还是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运动员在义务教育期间要严格控制运动员的训练时间,体育运动学校的教育由教育部统一管理,训练由教育部门管理,要逐渐的将体育与教育协同管理。学校的教育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体育部门负责训练指导,这样运动员能够或得更好更多的教育资源,也不用再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发愁。这同时要给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摆脱应试教育的教学目标,真正的做到社会化的教育目标。

3.4 积极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

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应试教育和应试体育问题,加大发展群众体育的力度,融合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从学校的角度来看,能提供给青少年更多的体育运动时间与机会,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运动中,使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互协助发展,不仅可以给学生的应试教育带来一定的缓解,还可以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拥有强健的身体,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将体育和教育真正的融合在一起。

[1]王凯珍,潘志琛,王华倬,等.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的分析与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

[2]石坤.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4).

[3]李群,季浏,刘身强.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山东、辽宁、天津和八一队的考察[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

猜你喜欢

竞技运动员体育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我们的“体育梦”
花与竞技少女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
同台竞技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