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性体育课程研究:实践反思与理论建构》书评①

2014-12-05顾渊彦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13期
关键词:整体理论评价

顾渊彦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7)

“课程的整体性”的关注早就存在,但是“体育课程的整体性研究”却刚刚起步。“课程的整体性”涉及到“课程”和“整体”两个概念,不同概念定位的“课程”其“整体性”的构成当然也不同,于是产生了由于课程概念的多样而导致课程整体性的多解现实。我们不能也无法一一列举不同课程理解的整体性,但可以在确定课程概念的前提下,有条件地阐述其整体性。

如果单纯地把课程作为教学的科目,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科目包括了工具类(语数外)、自然类(物化生)、人文类(史地政)、技术类(体音美)。如此分类就好像完成了课程的整体性构建,但是课程的整体性远不是如此的简单。

1 概述

本书中的课程是指在学校中或在学校指导下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或学习者所获得全部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间持续地相互作用,从而确立了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由此看来,课程不再单纯是指教学的科目,它既包括正规课程,也包括非正规课程;既包括学科课程,也包括活动课程、体能课程;既包括显性课程,也包括隐性课程。它还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形态、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基本要素。如果我们如此理解课程,课程的整体性就有了多方面的解读,课程的整体性构建也有了多方面的维度。

“整体性”早已存在,但是,起初认识整体性往往是从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来判断的。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当我们对各个局部均能认识的条件下,我们说从整体上了解一个事物,这种认识往往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建筑在局部基础上的整体性是否能反映事物整体性发展的真正脉搏,看来未必。

2 对整体性的理解

当今,我们应当如何来理解整体性,用何种整体性的解释才能揭示整体性的本质,这是本书探究体育课程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根本问题。首先,我们不排除从局部来探究整体,但是,在此基础上必须更深入一步地进入整体哲学观的命题系统,这就是整体的辩证法研究、整体的认识论研究和整体的方法论研究。从本质上说,除了课程结构上的整体性外,还要揭示课程发展的动力和课程发展的质的变化,进而从课程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中发现体育课程整体性的不足,找出对应办法。这种研究就不会停留在单纯的理论之中,而是进入到了实际的操作领域,从而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

从哲学层面看,什么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就是事物的矛盾法则,揭示矛盾,引导矛盾的双方合理地向其对立面转化,促使矛盾得到合理的解决。什么是课程发展中的质的变化。表面上是矛盾双方量的变化,但从实质上分析,在量的变化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条件下必然会出现质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对课程的发展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分析,是一种更为必要的课程发展中的整体性分析。

因此,确立以对立统一规律指导下的整体观,揭示课程环节中某些具有全局性影响的整体性,进而找出具体的有关整体性缺失的标志点,在剖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措施,逐一化解矛盾,这一过程就是体育课程整体性的构建过程,它不仅构建了理论,而且深入到了实践。这种理论源于实践,同时又反过来指导实践。

3 本书的优点与不足

本书回顾与反思了新中国体育课程所走过的历程,虽然有不少环节在整体性方面有所改善,但从总体上看还是缺失的,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在课程价值观上,重科学性、社会性、手段论,忽视了人文性、个体性、目的论;在课程目标上,重体能、技能而忽视了情意,重普遍性目标而忽视了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在课程形态上,重正规课程、学科课程、显性课程,忽视了非正规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在课程内容上,重视“配给”而忽视了“自选”;在课程实施取向上,强调忠实取向,忽视了创生取向;在学习方式上,重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发现式学习;在课堂管理上,多采用专制管理,忽视了民主管理;在学习评价上,重视的是甄别性评价、他人评价、量性评价、绝对评价、技能和体能评价,忽略了发展性评价、自我评价、质性评价、相对评价、情意评价。这些具体的问题,最后形成的是一个个形形色色的二元对立问题,而一个个问题能得到良好的解读,并探究出具体的解决方法与措施,体育课程的整体性就能逐一地得到确立。

4 结语

本书以对立统一的辩证整体观为基本着眼点,在反思新中国60年体育课程实践整体性及借鉴有关学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体性体育课程理论的基本主张。

通过本书力求向读者介绍整体性体育课程理论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是建立在对体育课程实践整体性的缺失,及对这些缺失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的。最后,从体育课程的理念、目标、形态、内容、实施五个方面来展示整体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体系,为体育课程与教学这一门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

在传统的从局部了解整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了整体哲学观,以对立统一的辩证法为武器,以揭示体育课程实践整体性不足为切入点,化解矛盾,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作者论证了科学人文主义体育课程观,为体育课程实践提出了宏观导向。作者提出的课程形态立体结构,既有新意,又纠正了一些错误认识,拓展了体育课程论的新知识点。作者在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分析中,提出了“配项主修、选项辅修”和“主项选修、配项必须”两种模式,为学制不同阶段的体育教师在设计和采用教学内容时,提供了不同的实施方法,直接指导了体育教学实践。

本书是在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它将对推进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1]于晓东.整体性体育课程研究:实践反思与理论建构[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2]张新安,许青生.体育健身意识结构分析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

[3]常言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6).

[4]陈宏.现代化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1).

[5]徐汉云.大学体育的改革与转型——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

猜你喜欢

整体理论评价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