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教育视阈中我国体育教学现状的思考

2014-12-05舒宗礼王华倬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精神生命体育

舒宗礼,王华倬

生命教育视阈中我国体育教学现状的思考

舒宗礼1,2,王华倬1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一种倡导关注生命的完整性(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自由性与独特性,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促进学生生命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采用文献资料法从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构成的完整生命出发,阐释生命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关系,对我国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缺失现象进行检视,并简陈其回归途径。认为,体育教学是以学生的生命存在为逻辑起点,以生命发展为逻辑主线,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追求生命完善为落脚点的教育实践活动。我国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缺失侧重表现在学生自然生命的“去兽性化”、精神生命的“去个性化”和社会生命的“去责任化”。为此,体育教学须以学生的生命存在为逻辑起点,尊重和敬畏生命,以生命发展为逻辑主线,理解和感悟生命的真谛,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追求学生生命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体育教学的生命回归。

生命教育;体育教学;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

生命教育理念最初源于西方社会所兴起的“死亡学”和“生死教育”,其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促进青少年学生的生命健康,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质量,关注青少年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宗旨的教育思想流派。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内教育过于突出和强调“知识主义”“工具主义”“技术主义”等“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念,使得生命教育有着勃兴与发展的“沃土”,并在短短的10余年间就打造出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位一体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学会生存生活”“重视生存教育、生命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1]。由此可见,生命教育已上升到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生命教育理念将对我国教育实践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殊不知,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生命教育并不是生命与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生命与教育的内在统一。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实质内容,以教育为形式,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2]。我国台湾学者孙效智等[3]认为,从最根本的意义来说,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所谓“全人教育”,就其内涵而言,首先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其次是传授知识的教育,第三就是和谐发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4]。因此,生命教育应是一种倡导关注生命的完整性(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自由性与独特性,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促进学生生命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诚如著名哲学文化学专家郑晓江所言:“生命教育的本质与核心问题就是学校在促进学生‘知识增加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如何培育学生的‘生命成长’。”[5]

体育,自从它诞生之时起就与生命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最初从国外引进“体育”(physical education)这一术语时,其含义就是“身体的教育”或“通过身体的教育”,体育是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出现的,其核心是“人”的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完整的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为目的的教育。体育课程融知识、技术、体能、技能、情感、道德于一体,以基于“身—心”结构通过直观方式(非言说性)实现对世界的把握。通过刻苦的体育课程学习,不仅可以锻造强健的身体,而且可以培养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忍受挫折甚至是痛苦的能力,懂得自我控制、遵守规则、保持荣誉和尊严、公平竞争等,这也正是古希腊“用体育来培养精英”的教育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以运动学习为基本形式的体育课程的生命教育价值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和无法取代的地位。然而,认真检视我国体育教学现状,却不难发现若干生命教育缺失的现象。为此,本文试图揭示并简陈其回归途径。

1 生命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体育,从本质上来看,是个体通过身体活动认识、肯定和塑造自己的一种独特方式[6]。体育看似是一种体力成果,其实是一种智力行为,具有精神性和社会性的含义[7]。黑格尔说:“体育,就是通过身体的练习,把其身体转变成精神的一个器官,从而显示出它的自由。”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是“养生之道也”,是“人类自其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8]。由此可见,体育就是通过身体练习的实践从“育体”出发,进到生命之心,促进生命成长与完善。

体育,狭义地被理解为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9]。在我国西周时期开展的“六艺”教育中,“射”和“御”就是以体育为主的教育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射”和“御”发展迅猛,并且沿着体育、德育、智育与美育互动融合的方向演变。如“射礼”比赛的过程重在培养君子进退有仪、谦和恭敬的品德,即考察技艺又考察德艺,实际上是体育与美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御”则发展成为贵族培养自身礼仪、修身养性的一种娱乐体育教育。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一道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观点基本确立。纵观世界范围内学校教育的发展,无论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主张,夸美纽斯提出的“泛智教育的理想”,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等主张,还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都极其强调体育作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积极手段。“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10]。毛泽东同志在继承、发展前人学说或主张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确立了“体”在三育中的地位。以上有关体育的认识、教育思想或理念不仅折射出浓厚的生命教育理念,也透射出学校体育在生命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我国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学校体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和生命价值的创造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体育教学能否根据学生的生命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引导学生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实现“知识增长、技能掌握、体能增强”与“生命成长”的有机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11]。简言之,体育课程就是以身体练习(实质是运动技能学习)为主要手段促进学生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逐步走向完善的课程。体育课程的实质并不完全是简单地传授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能,而是以之为基础但又超越其本身的体魄教育和体育精神的培育。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强意志”[12]。体育教学,是以健身育人为根本任务的,是应该承担起学生生命情感、价值和意义培育重任的,是以促进学生生命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使命的。将运动技能学习作为体育课程的主要手段和首要学习目标,旨在通过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会”“学懂”“学乐”“会学”“会练”等,以达到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培养审美情趣,从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成功感,释放体育中的人文精神和生命价值,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之最终追求。

为此,体育教学就是以学生的生命存在为逻辑起点,以生命发展为逻辑主线,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追求生命完善为落脚点的教育实践活动[13-14]。体育教学要以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追求,铸造学生强健的体魄,培养学生健全的精神、健康的心理、优秀的智力和完美的品格,使学生能够融入社会生活当中,并且为社会生活的进步做出贡献。体育教学要以科学的运动方法保卫学生的身体,锻炼学生的自然生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自然生命);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个性体验,学生能够感受到生命的精神束缚和自由,追求精神生命的价值(精神生命);要加强学生在社会生存与生活的互动中懂得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认知社会生命的伦理感与价值观,把社会生命作为自己的意义追求(社会生命)。

2 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缺失与回归

2.1 思考一:自然生命背景下我国体育教学中的缺失与回归

唯物主义认为,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首先是一种自然生物,具有生命的躯体和生物的属性,人是“存在先于本质”的。马克思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5]由此可见,现实人的存在及其社会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现实人的存在不是脱离物质的精神实体,也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物质实体,而是以自然生命的存在为基础并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具体而实践的人。因此,要以生命教育来回归体育教学的生命本源,必须是以学生的自然生命为逻辑起点的。但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人的自然生命或肉体生命遭到鄙视,“身体”只能作为一种生产性工具,或是生殖性工具依附于理性制度和道德伦理而存在,显得那样的次等、卑微和卑琐。在尼采、福柯、德勒兹之后,身体占据了哲学中的重要一课,才赋予其更多的含义,“审美的身体”“政治的身体”“社会的身体”等不断被提出并获得认可,身体才俨然成为了“复杂的社会印记”。

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打击“野蛮的兽性”,弘扬“文明的人性”,在儒家、道家文化体系中,人的身体被视为“精”“神”“气”等虚体的存在,强调通过练“神”养“气”而达到“身体”的境界,而不是肌肉、骨骼等实体存在,把身体视为文化意义上的“阴阳结合体”。这一传统思想观念在我国学校体育实践中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如为了让体育人抛掉“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帽子,于是体育课纷纷效仿文化课的教学方法,热衷于讲授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有一定技术难度的运动技术一律砍掉,有一定身体对抗性的游戏和比赛、中长距离跑等一律取消,体育课变得异常斯文。学校体育也在应试教育的大旗下被嫌弃的一无是处,到可有可无的境地。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竟然有部分体育老师都赞成“实施体育俱乐部制选修课,甚至是取消体育课”!

考察我国体育教学现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应试教育的痼疾在学校教育中仍然存在,“工具化”“功利化”“形式化”等思想和做法在“去野蛮”的过程中显得如此刺眼。就其自然生命质量缺失的表现形式来看,教学内容的“技术化”“训练化”“空壳化”“幼稚化”并存,违背了学生的生命体征和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只注重学生“学会”简单的技术(甚至简单的也没学会),舍弃“学懂”“学乐”“会学”“会练”,导致很多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走出校门便中断了体育;“大一统”或“放羊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一刀切”的教学评价标准;教法与学法的失衡等无不体现着体育教学并没有以学生的自然生命为逻辑起点,而是“异化”了学生的自然生命。这些表现形式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自1985年以来一直呈下降的趋势,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事实无疑是对体育教学中学生自然生命质量不高的最好举证。虽说体育教学不需要为学生体质下降担负全部责任,但体育教学中学生自然生命质量不高的现状却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作为有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的体育工作者,不能再任由这种趋势持续恶化。首先,从观念上,体育教学要回归到强身健体的本质功能上来,回归到“野蛮”的形式、文明的本质上来。勇猛、顽强、强悍、果断、敢于冒险的精神都是野蛮的特征所在,要实现的箴言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其次,在实践层面,坚持以规范的运动技术学习为主线,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生产实践,让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热爱生命。规范的运动技术学习,不是“穿新鞋走老路”,重新回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技术技能教育思想时代,更不是“淡化运动技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而是在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对运动技术进行简化、对象化、审美化、游戏化、生活化和社会化,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发展体能,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快感;从“束之高阁”走向充分考虑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系统性运动技能学习,让体育教学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学习“乐”起来、“玩”起来,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外“动”起来,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思考二:精神生命背景下我国体育教学中的缺失与回归

人与其他动物的生命(自然生命或生物身体)有着根本的不同,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就在于人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类生命而表现出超生命的本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精神、有理性,人的特殊本质是有理性的生活[16]。人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精神生命,如情绪、态度、个性、价值观、意志品质等。事实上,“体育”已不再限于锻炼身体的范畴,体育运动中吃苦耐劳的品质、拼搏精神、竞争意识、经受挫折的能力,以及自制、自觉、坚韧、超越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亦是体育之内涵。作为全球“语言”的现代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生命无疑是体育精神的高度概括,鼓励人们不断进取、挑战极限,实现自我超越。因此,体育活动不仅改造物质世界,提升人的自然生命质量,而且改造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精神生命质量,并且使人的生命活动在物质和精神领域实现有机的沟通。

当前,我国体育教学基本上游离于体育的本质之外,被一些肤浅和模糊的观念所左右,忽视了体育对人的自然生命改造过程中精神超越的作用。从体育教学目标来看,以“掌握三基”“增强体质”的窄化理解将学生的人格、个性、情感等精神生命取而代之,体育学科中的“游戏者精神”、永不放弃、永不低头、永不气馁、团结协作、勇于攀登等“精神元素”遭到忽视。从教学内容的编排来看,深受竞技化教学模式和高度集权型课程管理的影响,“繁、难、低级重复”的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从教学过程来看,有些体育教学始终处于“教师主宰”与“放任自流”2个极端,既看不到体育教师崇高的精神境界、高贵的心灵、活跃的思维和对学生深深的关怀,也看不到生龙活虎的学生,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学生的个性、情感和需求遭到压制,喊了多年的“以人为本”在体育课堂上不见了踪影。从教学评价来看,体育教学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对教学评价“促进个体生命成长”的教育性价值重视不够;强调对学生体能与技能的评价,唯技术主义倾向严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精神元素关注不足;拘泥于“预设”而“动态生成”不足;侧重于面向全体学生的统一要求,忽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追求眼前利益而对长远利益兼顾不够;试图摆脱形而上学的桎梏但却滑向逐渐远离人的精神生命,远离真实的教学情景的极端等。

在此提出一个问题:体育教学如何才能实现学生精神生命的回归?首先,精神生命与作为实体性存在的自然生命不同,它是一种“意义性”的存在,每个学生只有感受到体育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他才认为自己有着为之努力的理由。“意义是生命的本质力量在克服一切障碍、创造属于人的世界中的自我肯定和自我确证。”从这层意义上讲,体育教学仅停留在向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发展学生体能是远远不够的,应当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体验到成功与失败、惊险与刺激、艰辛与挫折、挑战与超越等生命感受,关照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生命成长,这是理念层面。其次,在实践层面,体育教学要从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手段和评价等维度引导学生精神生命质量的提升。注重提升学生精神生命质量的体育教学应当是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传统的“我命令你听从”“我教你学”的师生关系不复存在,师生双方都是课堂的主人,显得民主、自由、理解、尊重、宽容和友爱,师生之间平等地进行知识与智慧的交流和对话,在精神与意义的沟通中感悟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注重提升学生精神生命质量的体育教学应该是师生能够充分展现个性魅力与睿智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学生可以“野蛮”自己的躯体,充分释放个人的精神活力,苦心志、劳筋骨、张扬人性、涌动灵魂,注重提升学生精神生命质量的体育教学应当是师生能够感受到快乐、体验到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不仅达成了体育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学会了、学懂了,还要学乐了、学有成就了、会学了,学生精神生命世界获得了发展和提升,充分表征了体育课程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功能。

2.3 思考三:社会生命背景下我国体育教学中的缺失与回归

学生的自然生命也好,精神生命也罢,最终还得落脚到“社会的我”,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人是社会中的人,人具有社会性,马克思在强调人的社会性时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因此,人的生命,不仅有自然的属性、精神的属性,还有社会的属性。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命质量,就是要加强学生在社会生存与生活的互动中懂得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认知社会生命的伦理感与价值观,把社会生命作为自己的意义追求。

当下,西方社会思潮的涌进、市场经济的逐利思想等对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着错综复杂的影响。与“90前”相比,“90后”的学生群体更有个性、更有思想、更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也有很多学生存在社会主人翁意识淡薄、个人中心主义突出、缺乏信仰、缺乏诚实守信、缺乏相互关爱、缺乏人生奋斗目标、自暴自弃、悲观厌世、纪律意识不强等不良倾向。这一倾向在体育教学中亦有反映:校运会上怒吼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在体育课上却是“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皆自由”;在体育教师的“两袖清风、密切注视”下,堂堂的高中生、大学生们玩着“老鹰抓小鸡”“双龙戏珠”“走出黑箱”的游戏;学生代课、代考,老师私自调课或逃课现象也不在少数;还有老师美其名曰为了增加学生练习时间,放弃课堂常规和准备活动等。可以想象,体育教师的“亵渎”和学生的“怠慢”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社会责任、伦理道德、社会规范等社会生命的缺失。如果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体育课“托盘”交给学生组织完成,势必导致学生养成自由散漫的学习风气、团结合作意识淡薄、缺乏集体荣誉感、轻视社会价值等远离社会生命的后果。

为此,我国体育教学到了拿起自己“十八般武艺”拯救自己的时候了,充分利用体育课程在生命教育领域拥有的独特魅力和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肩负起培养合格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规范意识、集体荣誉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等。在体育教学中,大多数运动项目的学习只能在“社会”环境即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学生能够体验到近似于社会上所能遭遇到的各种情景,如竞争、合作、冲突、分享、共处、避让、赞扬、批评、规范、处罚、成功、失败、角色和角色转换等。因此,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规范意识、集体荣誉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乐于助人、尊重他人、遵守规则、服从裁判、文明用语、讲究礼貌、公平公正等,增强学生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并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加以评价和指导;教导学生将在体育学习中形成的良好体育道德行为内化为日常生活行为,以此实现青少年学生生命价值的提升和生命意义的升华。

3 结语

人是教育的原点,成“人”是教育的终极追求,教育活动就是促使人成为“人”的活动。伴随着教育本质的回归,生命教育理念正在不断走向成熟,对学校教育实践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从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构成的完整生命出发,审视我国体育教学现状,学生自然生命的“去兽性化”,精神生命的“去个性化”和社会生命的“去责任化”表现尤为突出。为此,体育教学的生命回归须以学生的生命存在为逻辑起点,尊重和敬畏生命,以生命发展为逻辑主线,理解和感悟生命的真谛,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追求学生生命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唯有尊重和敬畏生命,理解和领悟生命的真谛,人性的光辉才得以彰显,人生的意义才得以完整,生活的品质才得以提升,生命的内涵才得以丰富。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10_07/30/1859314_0.shtml.

[2] 肖敬.浅谈生命教育读本[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 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8):17-20.

[4] 郑晓江.生命忧思录:青少年生命教育刻不容缓[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5] 王健,潘凌云.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J].体育科学,2013,33(11):17-27.

[6] 易剑东,何明辉,熊俊华,等.生命的脉动—体育的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4.

[7]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J].新体育,1917(3):2.

[8]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编写.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9] 郝勤.论体育与体育文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9.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 王锐生.关于人性概念的理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2]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3] 范运祥,马卫平.体育教学评价中心对范畴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4):73-76.

[14] 徐大成.新课改后体育教学中热点问题的阐述[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131-134.

[15] 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6] 奎丰.论人的本质和人性概念的区别[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Thinking about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Education

SHU Zongli1,2,WANG Huazhuo1
(1.School of Education,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Dept.of PE,Hunan City University,Yiyang 413000,China)

Life education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end point of education.Life education is an advocate for the integrity of life(natural life,spiritual life and social life),freedom,and uniqueness,promote students active and healthy life,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realize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promote students free all-rou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idea to life.In this paper,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re adopted,from a man's life is a complete life is composed of natural life,spiritual life and social life,interpre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educa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reviewing the phenomenon of lack of life education in PE teaching,and giving a brief statement of the life education regression approach.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hould focus on the students'life existence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life develop as the logical line,to improve the students'quality of life,to realize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to pursuit perfect life for foothold education practice.Lack of life education in PE teaching demonstrated from"de-beast"in the natural life of the students,"de-personalization"in spiritual life and"de-responsibility"in social life.Therefore,PE teaching must exist in the students'life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to respect and fear of life,life as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 to understand and comprehend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quality of life,realize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the pursuit of life of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improve the life regression of PE teaching.

life education;PE teaching;natural life;spiritual life;social life

G 807

A

1005-0000(2014)03-237-04

2013-10-09;

2014-04-25;录用日期:2014-04-2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项目编号:2014BS007);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4B035);湖南城市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湘城院发〔2013〕44号)

舒宗礼(1980-),男,湖北襄阳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和体育经济;通信作者:王华倬(1964-),男,北京市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学。

1.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4;2.湖南城市学院体育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

猜你喜欢

精神生命体育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我们的“体育梦”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