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来圆大学生就业梦(下)

2014-12-05丽华

中国工人 2014年1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生

丽华

栏目主持:吕燕英

多方发力,破解大学生“就业难”

有工作、有饭吃、有房住、有学上,是老百姓最基本的愿望。“四有”之中,就业是核心。有工作,就可以自食其力,其他问题迎刃而解。所以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我们要多方发力,从“根”上破解这道“难题”。

发展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从纾解就业症结来看,只有充足的岗位,才能对应适龄的劳动力——“造饭碗”仍是最根本的选择。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来“造饭碗”,扩大就业容量。一是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也是解决就业的不二之选。没有一定的增长,不足以支撑就业。解决就业问题,从根本上讲要靠发展。只有把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大,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根本上改变僧多粥少的总量矛盾。二是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研发、中国创造和中国服务,以更坚实的第三产业支撑勃兴的就业需求。三是激活市场的力量,深化改革、推进开放,让民资、外资等非公要素聚合成新兴市场,实体经济有活力,充分就业或创业就会更有希望。

此外,当一些传统产业迫于转型压力,纷纷缩编减员时,作为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在吸纳就业上大有作为。政府应该看到文化产业促进就业的潜力,通过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积极促进就业。这既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政策支持

在当前条件下,确实存在很多现实的困难和障碍限制了大学毕业生到更大范围就业。例如,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发展环境、工资待遇、家庭影响等等。我们需要建立一系列能够激励大学生到中小城市、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政策和机制。

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近年来各高校和各地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像大学生“三支一扶”(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西部服务计划、大学生应征入伍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难的状况。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政策的持续支持。

为有效放大小微企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江苏省正式出台关于落实小型微型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扶持政策,明确对小微企业新招用高校毕业生给予培训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

为鼓励小微企业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湖北省规定,对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将对企业实际缴纳的社保进行为期一年的补贴。湖北省人社厅还规定,如果小微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并签订6个月以上的劳动合同,在签订合同后6个月内,政府将对企业的就业技能培训给予每年每人次100元至1000元的补贴。

湖南省湘潭市人社局规定,企业每招收一名应届高校毕业生,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市政府就一次性补贴其500元。如果新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达到其在册员工三成以上并达到或超过10人,政府将按每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

还有一些地方政策的重点在于激励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去工作。

2013年5月,湖北省襄阳市发布《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来襄阳创业就业的若干意见》称,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和毕业五年以内的大学生,到当地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每月可得到政府直接发放的500元生活补贴和200元租房补贴。补贴期限为3年。该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称,今年襄阳市政府对大学生就业补贴的“政府财政拨款肯定会超过1亿元”。

安徽芜湖2013年5月出台的政策亦承诺,应届高校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在该市企业稳定就业、签订劳动合同且参加社保满3年,将得到政府一次性发放的1万元生活补贴。

为了更有效地鼓励大学生赴基层就业,河南农业大学建立了志愿者选拔制度和奖励政策,除给予每人2000元经济奖励,配备到基层工作所需的基本生活用品外,还减免了家庭困难志愿者所欠的学费,出台了在研究生录取时同等条件下优先的鼓励政策。哈尔滨理工大学从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减免校内贷款等方面切实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企业、到艰苦行业建功立业,免除了毕业生们的后顾之忧。几年来,该校共为473名志愿服务基层的毕业生减免校内贷款434750元,奖励人民币1058000元。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一环,就是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当从长远和国家与社会的大需求出发,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更多专业对口、素质过硬的人才,以适应市场需要。

麦肯锡公司合伙人陈立凯表示,“教育就是为就业做准备”。在从校园到职场的道路上,入学、技能、工作等环节应当有机衔接起来,教育机构同用人单位需要打破藩篱,比如用人单位可以参与课程设计,安排员工为学生授课;教育机构可以让学生拿出一定时间去企业实习,从而提前获得就业保证。

东北师范大学就业中心主任王占仁说,“被动地”开拓市场越来越难,越发需要“主动地”研究市场需求,根据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调整专业设置,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市场的反馈让东北师大调整和扩充了10个本科专业;针对社会上急需优秀小学师资的情况,还曾在全国率先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考生报名踊跃,用人单位兴趣浓厚,这批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就被预订一空。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黄河科技学院打造的就业“快捷通道”之一。黄河科技学院与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宇通重工班”,与苏宁电器联合开设“工程师班”、“营销班”,与河南省交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交建班”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全国高职高专联席会议主席李进说,无论是应用本科还是高等职业,办学的实质都要贴近实际,让人才规格符合市场需求,使每个毕业生都适销对路,成为社会栋梁。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大学生就业僧多粥少供大于求的有效措施。如果大学培养的人才都能适销对路,素质能力都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就会有效解决大学生数量相对过剩的问题。

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就业指导是整个就业工作中最核心的环节,它可以实现岗位和求职者之间的有效对接。

有人说,就业难就是供大于求嘛,就业指导有啥用呢?10个和尚5碗粥,你还能指导出第六碗来?

这个说法,也对也不对。说对,宏观上是这样;说不对,和尚和粥不是天然配对的,中间有个找的过程。在就业过程中常能见到人力资源市场上供需双方的错位:一方面是“就业难”,大量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是“招人难”,很多用人单位招不到符合岗位要求的毕业生。

说白了,有的粥放凉了没人来喝,有的和尚特想喝但不知道适合自己的那碗在哪里。

用经济学的话语来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间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的上升。

而就业指导恰恰可以降低这些成本。就业指导老师一头连着用人单位,一头连着学校和毕业生,掌握着供需双方的诉求,是市场信息的集纳者。对信息的全面掌握,可以疏通供需双方的交流渠道,从而消除交易的盲目性,提高交易的成功概率。就业指导老师对市场需求的研究行为,也能为高校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模式的合理化提供有益建议。

此外,就业指导老师还可以帮助学生理性规划职业生涯,做好就业招聘的组织和服务,在就业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帮扶等等,能做的事很多。

当然,这种效应,需要建立在集纳真信息、集纳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如果只是走个形式,而不是真正地一头扎到市场里去摸需求的底,那也无济于事。越有针对性,越具体,帮助越大。就业指导和就业扶助有没有效,关键就在一个“实”字上。

清华大学就业中心主任熊义志强调,“高校必须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国家培养战略人才为基本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将就业引导作为学校重点工作常抓不懈,通过精细服务、分类指导、信息建设、全程教育全面提升就业工作,既服务于广大毕业生,也服务于用人单位,更服务于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需要。”熊义志说,高校“应该逐步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职业发展辅导体系,帮助毕业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转变观念、提升求职能力。同时通过贯穿大学教育始终的就业教育和职业规划引导,打造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的就业服务体系。”

为了应对就业的严峻形势,各高校多措并举,采取多种措施为毕业生提供更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2013年,清华大学的6500名应届毕业生,每人都是“彩虹计划”的受益者。“彩虹计划”,是旨在对毕业生中的不同群体分类指导并分别匹配资源的就业引导精细化行动计划。以“赤橙黄绿青蓝紫”命名七个就业引导重点项目,包括辅导员就业项目(象征色为红色),困难学生就业项目(象征色为橙色),就业区域优化项目(象征色为黄色)、基层就业项目(象征色为绿色)、学术机构就业项目(象征色为青色)、创业支持项目(象征色为蓝色)以及本科毕业生就业项目(象征色为紫色)。学校围绕不同的专项项目,将工作细化落实,掌握每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个体学生情况,并结合学生群体的特殊需求,更加合理地匹配资源、提供服务。

上海交通大学以“翼”支持理念为学生插上事业腾飞的翅膀,学校通过创建“翼盟”用人单位俱乐部、启动“翼计划”职业发展训练营、开发“翼讯”就业信息推送系统等有效措施,将“翼”文化融入学生就业工作全过程,不断深化新时期全过程多维度全覆盖的高校学生生涯发展支持体系;天津交通职业学院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新生入学就是就业序曲,教学过程就是就业准备,毕业实践就是就业前奏”的思路,采取校企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建设精品课程、共同参与学生管理的“六共”模式,畅通学生成长成才渠道;西南大学坚持“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的理念,把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按照“课程教学系统化、活动开展全程化、平台建立立体化、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指导个性化”的“五化”思路推进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

与此同时,专家建议,高等院校也该为待业毕业生提供更多支持,在档案保管、生存支持、就业资源共享等方面给予方便,并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就业观,从容度过就业季。

就业指导和服务不仅是高校的事情,政府相关部门和就业服务机构也要认真做好这项工作,特别要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和就业困难学生进行跟踪式服务,直到就业为止。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面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专家指出,创业是就业之本。

全国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经济学家辜胜阻认为,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应急之策,也是推动我国经济迈向创业型经济的长远之计。首先,创业具有扩大就业的倍增效应。调查表明,平均每名创业者可带动就业3.8人。其次,创业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方式。再次,创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形式之一,是实现技术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载体。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认为,“创业是就业之本,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促进更高质量的创业。”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创业是“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的必然举措。

为了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学校、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大学生扫清创业路上的障碍。

在高校方面,要普遍推行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还应鼓励高校、政府和企业联合建立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设立创业岗位,通过开展模拟创业积累创业经验,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在政策方面,要通过落实、出台创业政策,改善创业环境,增加大学生的创业机会,实现人尽其才。要落实创业培训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降低自主创业门槛。要鼓励生存性创业逐步转向发展性创业与生存性创业并重,逐步建立普惠性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体系。

统计显示,我国2009年、2010年、2011年三届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分别只有1.2%、1.5%、1.6%,而欧美这一比例则在20%至30%左右。在分析大学生创业率低的原因时,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表示,对创业扶持政策知晓程度不高是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要对大学生加强创业政策的宣传,提高大学生对国家创业扶持政策的知晓率。

银行方面要在开展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贷款、信用贷款的同时,积极创新适应大学生创业资金需求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模式,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业金融服务水平。

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也要利用政府、学校提倡和鼓励自我创业的有利条件,乘风乘势,把在大学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和消化到创业之中,通过自主创业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自身价值。

今年28岁的女大学生赵昭,2006年从河南工业大学毕业后,主动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家乡河南南召县太山庙乡养殖黄牛,开启了南召大学生回乡自主创业的先河。经过几年的打拼,她的豫飞优质肉牛养殖场已发展成为占地23亩、在南召县黄牛存栏量最大的养殖场。拥有标准化牛舍4座,活动场地1500平方米,年存栏优质肉牛1500头,出栏1200头,年产值达2250万元。目前,在南召县,像赵昭这样回乡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有20多名,他们在实现自己理想的同时,也有力地助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创业要努力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要有一定的科技含量。

一名大学生创业者以“过来者”的身份告诫“后来者”,“大学生创业应该有点技术含量,有些创意,不能去抢靠摆摊养家糊口的困难群体的饭碗。”“创业首先要有合适的项目,要有创意、有创新,一定要确保先生存下去,多倾听市场的需求,找到消费者,这是创业的基础。”

5年前,黄昌学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他选择去了一家农业企业。随后,他回到家乡四川省都江堰市胥家镇金胜村创业,成为村里的猕猴桃产业带头人和食用菌企业的经营者,带领着3000多农民共同致富。

黄昌学说:“我学的是农业微生物,搞农业有技术优势,很多对于农民而言很难掌握的技术,我们以前在实验室经常做。另外,农村要发展特色产业,特别缺少经营性人才,我们这些经过高校培养的人可能对市场信息更敏感,经营思维更活跃。”

在胥家镇金胜村,几乎家家户户种猕猴桃,村民只知道猕猴桃有市场价值,却不知道猕猴桃枝也是个“宝”。通过研究,黄昌学发现猕猴桃枝是种植食用菌的好原料,将其粉碎后,可以代替棉籽壳作为培养基,大大节约了成本。2011年,他用此法种植食用菌赚了10多万元,带动一批农户效仿。

黄昌学说:“现在同学们都很羡慕我,我也觉得活得很精彩。在农村搞农业,要吃苦,也有风险,但是这里发展空间和舞台更大,不仅能实践所学,也能实现自我价值,这里是我的广阔‘用武之地’。”

谈及大学生创业,黄昌学觉得毕业后立即创业风险太大,应该先通过2年的实践摸索和积累经验,脚踏实地锻炼好自己的能力,机会来时再去创业才是明智之举。

在南理工,设计艺术与传播学院是比较“小众”的文科院系,毕业生中却出现了七八个创业团队,用自主创业解决了就业问题。

“这些团队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从事工业设计方向;同时利用学校创业孵化园的有利条件,解决了创业初期的一些经济、场地问题。”南理工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王渤说,预计一两年之内,这些创业团队应该可以吸纳学弟学妹,解决一些需要就业的毕业生。

孙丽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第一届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专业的毕业生,在昆山创业的她目前已拥有了3家自己的宠物公司。她说“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这个行业很新,创业起来低成本、低风险,见效也快,行业利润达到50%。”去年5月25日,她再次回到母校,又招走了5个小校友。

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面对大学生“就业难”,政府部门、用人单位要警惕“就业歧视”和“就业不公”问题,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李春玲研究员说,在任何社会中,有权势者都会想办法将资源笼络到自己手里,为子女后代谋福祉,但一个好的社会,应当建立完善制度,维护公民平等获得就业机会。

去年5月1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指出,要促进就业公平。严防招聘过程中出现性别、民族、残疾等方面的歧视。加强国有企业招聘活动监管,切实做到招聘信息、过程、结果“三公开”。

去年5月16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规定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大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不得对求职者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招聘高校毕业生,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

在去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校长罗和安呼吁,尽快出台《反就业歧视法》,在制度层面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歧视问题。例如明确界定毕业生就业院校歧视的内容与类型;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排斥非“211”、“985”高校毕业生参与人才选拔聘用的资格、不得人为降低就业机会。此外,还要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健全反就业院校歧视的政策与制度保障。强化法律监督,健全反就业院校歧视的司法救济机制等,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总之,只有摒弃学校、性别、户籍、年龄等就业歧视,终结各种有违公平公正公开的暗箱操作和“拼爹游戏”,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和社会环境,才能缓解大学生就业之困,化解他们的就业焦虑,让他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固然有“观念”问题,但并不能就此得出结论说: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错误的,遗憾的是,很多人就是这么认为的。事实上,为了接受高等教育,大多数的大学生及其家庭在经济上、时间上以及其他方面都付出了相对普通家庭而言巨大的成本,他们的就业期望值高一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就业岗位所提供的待遇,并非仅仅相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偏低,而是相对于一个青年人的实际生活需要偏低,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能指责大学生的“观念错误”。试想一下,一个人辛勤劳动,却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不能置业安家,他试图规避这样的工作和生活,难道是“观念错误”?悲剧的是,很多大学生虽然竭力避免,最后还是不得不过上了这种生活,成为“屌丝”大军中的一员。

由此可以说,不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病了,而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病了。我们的分配制度还不能够给相当一部分的诚实劳动者以应有的待遇,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更谈不上给他们幸福感。这样一种不公平的现象由来已久,很多社会底层的民众早已深受其害。只是他们不是大学生,没有话语权,因而没有引发应有的关注。当众多大学生被卷入到这个群体的时候,这个问题才进入公众的视野。而现在,社会总财富已经相当可观,这就使得不公平程度愈加显得深重。

前不久,有权威媒体批评“80后”暮气沉沉,引发了极大的争议。有人反驳说,只要把房价降下来,年轻人的朝气马上就升上去。话糙理不糙,房价问题,其实是加剧分配不公的巨大推手。同样,只要能够把基层就业岗位的收入提高一些,房价降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会“正确”一些,就业难的问题,就会缓解一些。

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要有一些就事论事式的措施和制度,比如增加就业岗位等,也需要解决一些显性的不公平问题,诸如性别歧视、地域歧视、户籍歧视等。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解决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不公平,也就是收入分配不公入手。

破解就业难其实并不困难。最重要的是,要推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改革,一切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坚决破除资源垄断。不论你是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还是在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抑或个人创业,只要付出同样多的劳动就能够获得同样多的收入,就能够获得同样多的社会资源。如此则大学生就业难才有可能终结。

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就业

去年5月1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勉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赵晓说,大学生要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实现全方位就业。大学生求职时不应一味强求专业对口,而是应当向多层次、宽领域就业转变;不应一味地追求党政机关、国有单位,而是应当在更具活力和挑战的民营企业谋求发展;不应一味地留守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而是应当在更能发挥自己能力特长的中西部地区贡献力量。

从谋求个人上升空间、幸福指数方面,谁能说,基层岗位就干不出名堂,就缺少让人生“出彩”和“闪光”的机会?即便职业的第一站是最基层的岗位,只要有决心、有恒心、有毅力、肯吃苦、肯钻研,可以断定,假以时日,在基层岗位上工作的大学生,也完全能活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精彩”来。

“其实大学生毕业后到中小企业,甚至干苦力,锻炼锻炼,没什么不好!”南京一家理财公司负责人钟海波说。别看钟海波现在是大学生们艳羡的“金领”,但他的第一份工作绝对称不上“体面”。15年前从南大生科院毕业后,钟海波当了3年擦鞋工。之后又重回南大读研,毕业后一直从事保险培训,直至成立自己的理财工作室。

钟海波坦言,擦鞋工、保险推销员都是被社会“不看好”的职业,但正是擦鞋工的经历,让自己对事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不要被自己的学历、专业、学校束缚了手脚,高学历只是告诉自己要比别人做得更好。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应该将‘做到一个领域的精英’为目标,而不是每天都在考虑做什么工作。从基层做起,大有裨益。”

无锡柴油机厂的维修科长董立广也认同钟海波的观点。10年前,董立广从江南大学自动化控制专业本科毕业后,就到无锡柴油机厂的一条装配线做维修工,很多同学认为他“白上了大学”。“当年厂里进了十几位大学生,我是唯一到车间当工人的,同学为我惋惜,同事料定我待不住,只有我自己清楚找到了正确的路。因为当时我工作的装配车间装备了厂里最先进机器,很多设备都要请外国技术专家维护,我每天跟在这些专家后面学,收获非常大!”

经过一线历练,短短5年,小董和同事们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装配线进行了技术改造。如今的小董当上了维修科长,成功进入柴油机厂的技术核心层,是同批进公司的大学生中晋升最快的一位。

董立广说,“其实,体面和不体面的工作是相对的,只有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岗位,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工作才算体面。”

转变就业观念,也需要媒体发挥好舆论导向作用,纠正社会上那种只有挣大钱、当大官才是成功人士的片面看法,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光荣”的理念,让社会对大学生们的期待值回归正常,减轻大学生进企业去基层的思想压力。

提升就业能力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既要历练本领,也要提高“情商”,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虽然“关系”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越发吃重,但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春玲研究发现,“个人能力和大学生文凭的价值,还是排在第一位。”根据对中山大学09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做的问卷调查,超过六成学生认为,“如果找工作难,一定有‘自身能力不足’的原因”。

例如现在多数大学都会安排实习时间,但很多学生并不珍惜这种机会。回想起4年大学时光,刘晓彤十分后悔:“当时学校让我们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为图省事,我让爸妈找关系随便盖了个实习章,然后利用这段时间去旅游了。”毕业后找工作,招聘单位上来就问工作经验和作品,当时刘晓彤就傻了眼,最终好几份工作因她缺少实践经验而被拒。因此,北京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理事长林永和建议,新生一入学就应为自己定好职业目标,做好时间管理,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学习和训练有用的技能,多参加与专业有关的实践。

李春玲认为,“社交和情商是大学生能力的一部分,未来你能否成功,这起到很大作用。”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毕业生陈蕊进入一家央企,就与家庭关系无关。本科阶段当过学生会主席和团干部的她,为了敲开一家央企大门,找到认识的某领导,整个过程并不费力。在陈蕊同学看来,这份工作待遇相当好:解决户口,有统一的宿舍,不用加班,“喝水、上厕所的时间特别多”。

中国人民大学应届硕士生小牛,也深刻理解关系的重要性。她出身普通家庭,但凭着聪明和努力,在各大中外企业实习得“风生水起”,每到一处都成为老板手下的得力干将。到小牛找工作时,她给所有“前老板”都发了邮件,拜托他们在H R前多加举荐,前老板们都很乐意帮忙,“确保她进入面试环节”。

最后,用工方也应着眼长远,给新人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平台,让其虽处一线却能不断上升,起点虽低但增值幅度更大。国有企业在支持大学生就业上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社会上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生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