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模式”何以可能
——兼谈社会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

2014-12-04张宏程王宏波

山东社会科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国模式规律发展

张宏程 王宏波 徐 鹰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710049;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思政院,陕西 西安710055)

对于中国的快速崛起,经济持续增长、政局稳定、人民生活改善,国力增强以及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功应对外部环境巨变的严峻挑战,国内外不少学者提出了有关中国模式的多种观点和概念,进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中国拥有13亿人口,地域辽阔,但自然资源禀赋差异悬殊,经济基础相对落后同时发展极不平衡,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够长期持续、稳定地发展,绝不是一地一时的偶然现象,更不是仅仅得益于一些暂时的权益性措施。

一、中国模式:理论争鸣和实践探索

当前在国际范围内存在大量似是而非有关中国模式的争论,诸如概念之争、特征之争、意义之争等等,各种问题及争论急需做一番正本清源的梳理。历史地看,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模式。研究中国模式问题,成为我国学界、理论界必须面对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一)中国崛起引发关于“中国模式”的激烈探讨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地位等各个领域,中国社会均取得了巨大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4年5月,美国学者乔舒亚·库珀·雷默发表《北京共识》一文。文中提出,中国所采取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量增长的发展途径。此后,一些著名学者纷纷参与研讨,有关中国模式的报道与研究开始成为西方主流媒体的重要话题。相比较而言,国内对中国模式问题的研究远比国外平淡。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模式的多种观点和概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1.对中国模式持肯定态度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模式是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套战略和治理模式,中国的成功表明,中国模式注定要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挥强大的影响力,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概括地看,学者们所肯定的中国模式,主要是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实行改革开发,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现代化,实现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逐渐由贫致富、由弱变强所采取的方式。

2.对中国模式持保留意见

这些学者认为,当前中国模式还在形成过程之中,其本身还需要完善。一些学者更多地注意到了中国发展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以及未来可能遇到的制约因素,他们不认为中国已经形成了一种可以称之为“模式”的东西,也不相信中国的发展模式可以持续。一些学者以西方为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认为中国的发展是否成功取决于中国是否能够发展出西方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在现有体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模式难以成立。

3.对中国模式持批评、否定或者回避倾向

国外一些学者看到中国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但同时发现中国的发展并没有根据西方的逻辑,向西方人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而是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并且这个模式已经颇具竞争力。他们相信,尤其在发展中国家,中国模式的影响已经对西方模式构成了很大压力。与国外部分学者对中国模式明确持否定意见不同,国内一些学者对中国模式表现出谨慎、回避的态度,主张“慎提中国模式”,认为现在提“中国模式”还为时过早,当前既要防止西方国家的捧杀,也要防止因沾沾自喜而停滞不前。因此,中国自己不宜宣传“中国模式”,避免造成不好的国际影响。

(二)实践中中国对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发展模式的曲折探索

事实上,早在雷默提出“北京共识”之前,中国就已经开始了对适合自身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如果以新中国成立作为起点的话,这种实践探索大体上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实践过程,主要体现为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以及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经济模式的艰难探索。这一时期,的确也发生了严重错误,探索之路充满曲折。但从根本上看,自毛泽东在1956年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国已经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今天来看,这一时期的实践,无论是过程还是最后结果,都为1978年之后新的探索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

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标志,中国开始冲破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桎梏。邓小平指出:“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这个论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根据自身国情探索、选择本国发展道路的必然性。邓小平将社会主义本质理解为两个根本目标和一个发展过程。两个根本目标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发展过程是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两个目标和一个过程实际上是设置了一个广阔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区间,在这个区间内,既可以探索各种各样的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所有制形式,也可以探索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江泽民曾经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没有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江泽民的这些论述,实际上是从否定角度解释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肯定涵义。这些否定方面的意义实质上是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边界条件,同样规定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它与邓小平的思想一脉相承,并且是一个很好的注解。胡锦涛同志也强调:“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时代条件变化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主题,一直在艰辛探索、建构并不断发展着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发展模式。

(三)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从现有研究及实践探索的结果来看,有没有中国模式的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也必须要看到,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中,确有一种倾向就是对“中国模式”避而不谈,他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发展过程之中,为防止被戴上相关的“帽子”,例如“轻率性”、“不科学性”或者“盲目自信”等等。但是,如果现实地看,中国模式问题已经不可回避,它涉及到如何理解中国发展和建设的成就,涉及到如何理解中国经验和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涉及中国的话语权和如何讲解中国故事!如果离开中国模式这个核心问题,环顾左右而言他,更无法合理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理论魅力和实践特色。

考察当前学术界对于“中国模式”的种种议论,有一种值得注意的情况,就是学者们对“模式”的概念却缺乏基本认同,急需正本清源。比如,说到“模式”,就有“复制”、“输出”之嫌,那么,“复制”、“输出”是否是“模式”的根本属性?模式是否意味着已经定型并且固化?承认中国模式是否等于一定要输出中国模式?肯定中国模式是否意味着会阻碍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模式是否等同于完美、理想?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尚未解决的诸多难题,但这是否可以成为判定中国模式存在与否的标准?如此种种问题导致对中国模式的理解尚未形成统一共识,从根本上限制了对中国模式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如何理解“模式”、“社会发展模式”这些哲学范畴,提供“中国模式”的理论依据,是深化研究中国模式的重要前提。

二、中国模式是一种客观存在

(一)社会发展模式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实现形式

否定或慎提“中国模式”的观点,无非是认为模式就意味着标准和固化,认为承认“中国模式”就会导致自封样板和示范他人,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混淆了社会发展模式和社会发展规律两个基本范畴,将社会实践中操作层面的具体方案等同于普遍性的抽象理论。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出发,认为社会发展存在一系列发展规律,表现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具有普遍性的抽象理论。问题是,社会规律并未给我们提供直接的变革社会的方法。比如,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强调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时,我们就要对上层建筑进行变革,但是实践中,我们并不能非常确定地知道该如何去变革,因此我们的改革才会有“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探索。实际上社会发展规律只是从否定的角度说明现存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但什么样的上层建筑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本身并不能直接说明。这意味着实践中,我们必须将抽象的规律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模式。

“模式”一词一般指可以作为模本、范本、变本的式样,在不同学科作为术语有不同的涵义。从哲学角度来看,“模式”有三重含义,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模式,是客观事物的原型;二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模式,是理论对现实的概括和总结;三是价值论意义上的模式,也可以被称为目标模式。三种意义上的“模式”回答的分别是“有没有”、“是不是”以及“应该不应该”的问题。对于社会发展模式的理解,同样存在这样三种含义。本体论意义上的社会发展模式是客观存在的,是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论意义上的社会发展模式也存在大量表现,如世界范围内的“美国模式”、“日本模式”、“苏联模式”等各种形态。而价值论意义上的社会发展模式,更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在选择设计社会制度以及政策体系时最主要的问题。其实社会发展模式的基本意思是清楚的,就是指社会发展中的某种“类型”,是连接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具体实际的桥梁,既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性原则,又体现了具体国家的实际状况。

社会发展模式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应用和实现形式。在性质上,社会发展规律是真理认识,而社会发展模式则是价值手段。如“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社会发展规律,阐明社会发展本质上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有目的的实践活动,选择、建构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社会模式,进一步解决社会发展应该如何的问题;在特点上,社会发展规律既然是真理认识,就具有一元性、客观性的特点,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会多走弯路,付出代价。而社会发展模式则具有多样性、主体性和特殊性,它是各国多样化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在表现形式上,社会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理论形态,社会发展模式则更多地表现为国家制度和政策。

因此,社会发展规律只是客观地揭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内在的因果关系,它是我们建构社会发展模式的重要基础,而社会发展模式则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形式,是连接理论与现实的中介桥梁。

(二)社会发展模式的特征

模式是规律的具体实现形式,它不等同于真理本身。不同国家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社会发展模式的理论形态和具体形式进行探索,世界范围内多种发展模式并存并且相互影响,是当代以及未来社会进程的基本趋势。社会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

客观性。社会发展模式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主观反映形式和活动契合过程,是一个反映社会结构整体性的哲学概念,表现为社会运行机制、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等社会规范体系的总和。任何社会发展模式只有真实、客观地反映、契合、表现社会发展规律才可能是正确有效的,契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是社会发展模式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

选择性和建构性。社会模式中包含着对社会发展目标、理想的追求,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实践提供具体的行动框架和操作方案,体现出历史主体的价值追求和选择规划;

可参照性。社会发展模式的确可以揭示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同时也反映了解决同类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因此,社会发展模式有助于按照既有思路快速做出设计方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但是,特别要强调的是,可参照并不意味着完全照搬和照抄;

变动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过程不同方面的不同规律和条件的集合决定了社会发展模式创造的可能空间是变动的,社会模式的形成要不断进行知识搜索和知识转换,在综合集成各种社会发展理念及主体价值评价的基础上,表现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世界上绝没有标准和固定的社会模式,任何社会模式都有其发展变化的历程,也正因为其发展变化才最终被称为模式。

(三)中国模式是一种客观存在

1.突破对“模式”概念的教条主义认识。诚然,“模式”具有模范、样本、范本的意思,具有可参照性。但模式不同于规律,那种放之于四海而皆准,可以照抄照搬,直接通过制度复制来实现社会持续发展的模式是没有的。世界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模式,一旦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或具有突出特点,就会有相应的模式提出,任何一种模式都是相对于其他模式而言的。比如“德国模式”、“东亚模式”、“美国模式”、“拉美模式”等资本主义模式,再比如“苏联模式”、“南斯拉夫模式”等曾经有过重要影响的社会主义模式。把它们称之为模式并非是要复制它们,而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它们。实际上,中国模式的提出,也正是以这些客观存在的模式作为参照,这个概念也只是强调了中国特色,而不带有任何可供复制的涵义。

2.模式是一个系统概念,具有结构特征,中国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体系。从“模式”的视角出发,是为了更全面地研究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模式研究,是把涉及到国家发展指导思想,以及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具体制度政策作为整体成为研究对象。经过长期改革探索和积累,中国已经形成了模式体系需具备的基本要素,确定了发展目标,深化了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厘清了发展的各种约束条件。在指导思想、领导力量、发展目标、中心任务、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发展手段、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并逐步上升为价值、规律、约束条件综合体系的发展模式。

3.中国的发展方式与其他发展模式相比,的确具有自身独特鲜明的特点。中国立足国情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而不是在全球化潮流中移植发达国家模式。对于盛行全球的西方发展模式,中国并不一味拒绝,而是吸收其经验为我所用,吸取其教训为我所鉴,并结合自身历史文化背景和政治社会制度,在改革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最终探索出一条加速崛起的发展道路。事实上,由于社会文化传统各异,基本制度不同,各种发展模式都各具特色。即使是同属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其具体内涵也各不相同。任何发展模式决不是一经产生就完美无瑕,历史上所有的模式都有随时代和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变化的过程。因此,那种因为中国模式尚在发展就“慎提”甚至否定的理由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4.中国模式是一个话语权问题。与国外轰轰烈烈的争辩相比,国内学者的相对平淡几乎让我们失去了自己的话语权。特别是针对当前一些国外学者不负责任、片面的任意描绘,中国学者应该夺回在中国模式问题上的话语权,以积极的态度开展学术研究,把握中国模式问题的实质,对中国模式做出中国人自己的解读,这是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不管当前有关中国模式存在怎样的争论,不管对中国模式持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无论如何不应该成为旁观者甚至缺席者。

5.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不仅保持了自身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并且以负责任的大国身份,对维持世界经济秩序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优秀表现使得中国模式被世界热议。人民网曾经专门围绕有没有中国模式、什么是中国模式等问题做过一个网络调查。调查显示 ,74.55%的受调查者认可“中国模式”,其中60.25%的受调查者认为“中国模式”还是在探索中的一种发展模式;民众认为“中国模式”有六大关键词:改革、发展、渐进、开放、试验、稳定;对于“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调查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强有力的政府主导(57.46%)、以渐进式改革为主的发展战略(47.74%)、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同时进行(44.82%);此外,74.56%的受调查者认为,金融危机是对“中国模式”的一次检验,也是一次转型的机会。

在此境况下,使用中国模式这个概念应是水到渠成的事。用中国模式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新型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十分简洁,非常鲜明。而且,“模式”这个概念是国内外使用率很高的概念之一,许多国外知识界和媒体,更偏好于使用“中国模式”一词。这个词具有极大地易接受性,有利于促进国际对话,进一步丰富对中国的研究和宣传。

三、中国模式做出了什么贡献

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中国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它不仅深刻改变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变着世界历史进程。

(一)中国模式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创立16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随着各国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而不断丰富发展。在中国,通过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具体国情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主要的继承和发展,极大的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内涵。中国模式也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逐渐形成并完善的。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一国两制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理论等等都是理论创新和模式创新的体现,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感召力和生命力。

实践中,“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二战后,在苏联的带动和影响下,欧亚地区诞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然而,由于苏联推行大党、大国主义,把苏联经验绝对化和神圣化,将苏联模式强加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最终导致苏联自身解体和东欧社会主义政权垮台。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社会主义国家面临发展困境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坚定了我们自己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同时丰富了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是当代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社会制度实践的最重要成就。

(二)中国模式丰富了世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中国模式是在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时代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各种内外压力下迸发出惊人的生机与活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引起世界广泛关注。比如在经济发展问题上,中国模式既不同于“美国模式”的自由放任,也不同于“德国模式”的有限干预,中国模式将政府的宏观调控与西方自由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相结合,在行使政府职能方面,更加突出政府在宏观经济调节和功能服务的特征。仅仅从模式自身比较,“中国模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一种深刻变化,一种西方现存理论也无法解释的新范式。冷战时期,世界上谈论的要么是苏联模式,要么是西方模式。冷战结束后,苏联模式随着苏联解体而退出历史舞台,西方主流学者认为这是历史的终结,剩下的将是一条走向西方体制的“康庄大道”,世界各国都将融入西方政治制度的怀抱。但中国的发展让人们改变了看法。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曾于1989年在美国杂志《国家利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历史的终结》的文章,认为西方民主可能形成“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与“人类统治最后形态”。但中国的高速发展让他不得不重新修正他当年辉煌一时的鸿篇大论。2009年9月,福山接受日本《中央公论》杂志采访时表示,由于看到近年来中国这一“负责任的权威体制”的发展,西方民主可能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2010年12月他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时说,中国模式有其显著特点,这些年来中国作为大国所进行的外交努力和承担的国际责任,让任何人都不能忽视中国。

当然,中国模式取得的一系列成功并没有使中国政府陶醉其中,反而是更清醒地开启了模式的完善进程。从追求经济发展的总量到讲求发展的结构、质量均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过去对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度依赖,转而把有效推动国内需求的增长作为主攻方向;从追求“国富”转变为强调“共享式增长”,致力于实现“民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落脚点;从GDP领衔挂帅到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同步,更加强调生态环境保护、重视资源的节约利用,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等,无不充分表明中国模式正在实现自我转型与完善。

中国模式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自主积极回应和参与全球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强调民族特色,同时又倡导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话合作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国模式的出现,拓宽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发展道路,为全球的发展注入了健康、鲜活的因素,中国模式也必将为人类文明不断走向繁荣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中国模式规律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巧解规律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