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宁夏籍作家胡侍四考

2014-12-04田富军

宁夏社会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咸宁四库全书文集

田富军

(宁夏大学 后勤集团,宁夏 银川 750021)

胡侍(1492—1554),字承之,号蒙谿(溪),又号蒙谿(溪)山人、蒙谿(溪)胡子、蒙谿(溪)子,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官至鸿胪寺右少卿。明代作家,早年就有文名,“西翰林”诗会主要人物之一,与“前七子”中的何景明、康海友善。传世著述有《胡蒙谿诗集》十一卷、《胡蒙谿文集》四卷、《胡蒙谿续集》六卷、《墅谈》六卷、《真珠船》八卷等。

关于胡侍生平简况,明清史料多有记载,但抵牾处较多。当代研究成果中胡迅雷《宁夏历史人物研究文集》[1]37-43、133-138、苏丽华的硕士论文《胡侍及其文言小说研究》[2]、张志宏《明代作家胡侍生平及著述考辨》[3]144-146、耿李元的硕士论文《胡侍生平、家世及著述考释》[4]等都对胡侍的基本情况有研究,但关于其籍贯、字号考订过于简单或存在偏颇;关于“夺秩编民”后的“诏复”问题多从古人之说,未进行深入辨析。故有必要进行考辨。

一、胡侍籍贯辨析

关于胡侍的籍贯,文献记载有三。其一为咸宁(治今陕西西安市)人。明徐《徐氏红雨楼书目》载:“胡侍,承之,咸宁人。”[5]396王兆云《皇明词林人物考》卷六曰:“胡侍,字承之,陕西咸宁人。”[6]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一百四载:“胡侍,字承之,咸宁人。”[7]张朝瑞《皇明贡举考》卷六:“胡侍,陕西咸宁县。”[8]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胡判官侍》:“侍,字承之,咸宁人。”[9]365《明诗综》卷四十一亦载:“胡侍,字承之,咸宁人。”[10]《陕西通志》卷六十同。[11]其二为宁夏人。《明史》卷一百九十一《列传·薛蕙传》后附胡侍传载:“胡侍,宁夏人。”[12]臧励龢等编《中国人名大辞典》载:“胡侍,明宁夏人。”[13]691其三为溧阳人。《千顷堂书目·别集类》载:“胡侍……字承之。咸宁籍,溧阳人。”[14]556

胡侍父胡汝砺(1465—1510),字良弼,号竹岩,又号竹山、竹溪,明代宁夏左屯卫(今宁夏银川市)人,官至兵部尚书。汝砺在其编纂的(弘治)《宁夏新志》每卷卷首均题“赐进士出身奉议大夫户部郎中镇人胡汝砺编”,卷二《人物·科目》中载有本人中乡试、登进士的时间,《〈宁夏新志〉后序》中他又说:“予生长兹土。”[15]260,690又,明代吕柟《兵部尚书胡公行状》载:“公(胡汝砺)先世应天溧阳人,家族蕃富,富,溧阳称巨姓者必曰胡氏。其讳通甫者,即公之高祖也。通甫生士真,洪武初,以医累,谪戍宁夏左屯卫,遂为宁夏人。配刘氏生二子,长讳雄,配酒氏生琏,即公之父封君也。”[16]274可见,胡氏家族胡士真、胡雄、胡琏、胡汝砺四世均为宁夏人,宁夏左屯卫籍。籍贯,《汉语大词典》解释为:“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17]1271胡侍祖上四世已为宁夏籍,本人出生在宁夏,自然是宁夏籍。《千顷堂书目》所载胡侍为溧阳人,乃言其祖籍耳。之所以出现“咸宁”说,是因为胡汝砺卒后,“赐葬陕西咸宁,子姓得守冢墓,遂为韦曲里人”[18]185。正德六年(1511)辛未,在胡汝砺卒后第二年,胡汝楫等“奉太淑人归西安……时家口已八十余”[19]229(太淑人指胡汝砺母陈氏),可见此时胡氏家族已基本都迁至咸宁。胡汝砺正德五年(1510)卒,时胡侍18岁;举家迁至咸宁后,在此定居;后被斥为民,仍居于此,故有此说。

胡侍本人在自己的籍贯问题上一直持模糊态度。在胡侍生前,其文集《真珠船》就已刊刻,在《〈真珠船〉序》中,胡侍落款是“嘉靖戊申八月之望关西蒙谿山人胡侍自序”[20],同样,刊刻于胡侍生前的《胡蒙谿诗集》、《墅谈》、《胡蒙谿文集》、《胡蒙谿续集》等均题“关西胡侍承之”著(纂)等字样。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包括今甘肃、陕西和宁夏。可见,胡侍也一直未明言自己的籍贯。

此些可见,胡侍高祖、曾祖、祖、父均为宁夏人,本人出生在宁夏,并完全在宁夏生活十八年,此后虽在咸宁为父守孝,赋闲在家时也住在咸宁,但“子从父籍”,胡侍是宁夏籍无疑。

二、胡侍字“承之”辨析

胡侍的字,文献记载有四。一为字承之。上文已多次述及。胡侍友康海《对山集》卷二有五言诗《寄胡承之》[21]卷二,好友许宗鲁所撰《明故奉政大夫鸿胪寺右少卿蒙谿胡公墓志铭》(以下简称《胡侍墓志铭》)亦载胡侍“字承之”[18]185。二为字奉之。《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七“《真珠船》八卷”条下载:“明胡侍撰。侍,字奉之。”[22]1097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五十七:“胡侍……字奉之。”[23]1139臧励龢等编《中国人名大辞典》亦载胡侍字奉之。[13]691《明人传记数据索引》[24]347、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也持胡侍字奉之之说[25]158。第三种将“承之”、“奉之”综合在一起,如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真珠船》”条下载:“侍字奉之,又字承之。”[26]404第四种为字“永之”。如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卷十一曰:“胡侍,字永之。”[27]236

辨析上述材料,不难发现,字“永之”当为误记。古人名与字之间有关联。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侍,承也。承者,奉也,受也。凡言侍者皆敬恭承奉之义。”[28]373《明人传记数据索引》载胡侍“字奉之”,并列出资料来源为《赵浚谷文集》卷六第32页《〈胡濛谿集〉序》、《国朝献征录》卷七十六第11页许宗鲁撰《胡公墓志铭》以及《明史》卷一百九十一第26页。[24]347查上述三种文献相应篇目,均无“字奉之”之载。考诸赵时春的文集,有明万历周鉴刻十卷本《赵浚谷文集》,与《赵浚谷诗集》六卷、《永思录》一卷、《疏案》一卷合刊,其文集卷六收录《〈胡蒙谿集〉序》[29]348;另一种为明万历周鉴刻十三卷本《浚谷先生集》,此集为诗文集,其中卷七收录《〈胡永之集〉序》[30]581-582。胡侍并无《胡承之集》,十卷本《赵浚谷文集》后刊,故将题目改为《〈胡蒙谿集〉序》。细校《〈胡蒙谿集〉序》与《〈胡永之集〉序》,二文内容同,且其中并无“奉之”字样,可见,《明人传记数据索引》所载胡侍“字奉之”之说为误载,“永之”当为“承之”之字形近似而笔误。《万姓统谱》所载亦当为此之误。再细辨之,凡明代文献,多著录为字“承之”,自清《四库全书总目》后,文献多载为字“奉之”。考诸胡侍诗文集,从未提到字“奉之”。出现字“奉之”之说,盖因多从《四库全书总目》之说耳。《四库全书总目》当因“承”“奉”同义转化而衍变使然,误。故可确定,胡侍字“承之”。

三、胡侍别号辨析

胡侍的号,文献记载有三。其一为号“蒙谿”、“蒙谿山人”、“蒙谿胡子”、“蒙谿子”,这在胡侍的诗文集中都有体现。今存嘉靖年间刊刻的《胡蒙谿诗集》十一卷、《胡蒙谿文集》四卷、《胡蒙谿续集》六卷(卷六題作“《胡蒙谿续藁》”)等著述,从题目即可看出胡侍号为“蒙谿”。《胡侍墓志铭》亦载胡侍“别号蒙谿”[18]185。孔天胤嘉靖三十一年(1552)所撰《〈胡蒙谿续集〉叙》、张铎同年所写《〈刻胡蒙谿先生续集〉叙》均称胡侍为“蒙谿”[31]183-185。明万历刊本《赵浚谷文集》卷六所收《〈胡蒙谿集〉序》标题和内容均写作“蒙谿”[29]348。胡侍在其《〈真珠船〉序》中落款即题“关西蒙谿山人胡侍自序”[20]。《胡蒙谿诗集》卷三《王南皋中丞既枉草庐复惠乌薪命酒独酌忽尔成醉作醉歌行》中,胡侍三次自称为“蒙谿山人”[32]卷三。在《胡蒙谿文集》卷一中,《送杨鹤洲先生序》和《送张敬叔适盂诗序》二篇内胡侍都称呼自己为“蒙谿胡子”和“蒙谿子”[33]卷一。其二为号“濛溪”、“濛溪胡子”。乔世宁在《〈墅谈〉序》中说:“余览蒙溪胡子近著《墅谈 》一书。”[34]前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七、《郑堂读书记》卷五十七、臧励龢等编《中国人名大辞典》、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等均持此说。其三为“蒙溪”。这一称谓胡侍友人多用。如康海《对山集》卷二有诗《对山草堂宴张太微胡蒙溪徐洞仙诸君子作》、《仙游潭同蒙溪作》二首[21]卷二。马理《谿田文集》卷十有诗《读太微蒙溪诗》[35]。刘储秀《刘西陂诗集》卷三有《和蒙溪少卿九日家楼登高韵》[36]。这三人诗题中“蒙溪”均指胡侍。

综上,胡侍的号有多个,但存在差异的核心在于“蒙谿”、“濛溪”、“蒙溪”的字形写法不同。“蒙溪”,《类编长安志·胜游》曰:“在御宿川东南山之半原。泉北流五福山,南遮涧口,若画屏,取《易·山水蒙》卦,号曰蒙溪。”再查此书,“御宿川,在长安城西南四十里”[37]290,181,即今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考胡侍《胡蒙谿诗集》十一卷中有诗《月夜蒙谿庵闻笙有怀周用宾鸿胪》(卷五)、《再游蒙谿庵》(卷八),其中《再游蒙谿庵》曰:“蒙谿庵在杜陵西。”[32]卷八杜陵,班固撰、颜师古注《前汉书·元帝纪》载臣瓒曰:“杜陵,在长安南五十里也。”[38]即今西安市雁塔区三兆村南。再考胡侍《季父迪功郎府君墓版文》,胡汝砺墓在“陕西城南雁塔东”[39]卷五,结合许宗鲁撰《胡侍墓志铭》所载胡汝砺“赐葬陕西咸宁,子姓得守冢墓,遂为韦曲里人”[18]185可知,胡汝砺墓当在咸宁韦曲里。《类编长安志·胜游》载:“韦曲,在樊川。”又载:“樊川,一名后宽川,在咸宁县南三十五里。”[37]274,181故韦曲里即今西安市长安区韦曲。王曲、韦曲同在长安区,相距很近。综上可知,胡侍别号,当因其父墓及其居所韦曲附近的“蒙溪”而来。《汉语大字典》:“溪……山间的小河沟。本作‘谿’……《集韵·齐韵》:‘谿,《说文》:“山渎无所通也。”或从水。……又泛指小河沟。《尔雅》曰:‘水注川曰谿。’溪、谿同。”[40]1702-1703在山间的小河沟这个义项上,溪、谿通用,因而,胡侍把“蒙溪”写作“蒙谿”。友人将侍之自号“蒙谿”写作“蒙溪”也是正确的。至于“濛溪”,当为同音而讹。故胡侍号当为“蒙谿(溪)”、“蒙谿(溪)山人”、“蒙谿(溪)胡子”、“蒙谿(溪)子”。另,齐裕焜《明代小说史》将胡侍号写作“清溪”[41]155,疑为“濛溪”笔误。

四、胡侍“诏复”考辨

胡侍一生得年62岁,经历大起大落,初为兵部尚书之子,再经丧父之痛,中进士后任鸿胪寺右少卿,曾以诗文名,却在“议大礼”的问题上被贬,寻遭牢狱之灾,嘉靖五年丙戌(1526)八月甲子出狱,被“夺秩编民”。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十二月四日(1554年1月),卒于家[18]185。

据《胡侍墓志铭》载,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胡侍被“诏复其官”[18]185。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胡判官侍》亦载:“戊戌,有诏追复。”[9]365《明诗综》卷四十一:“胡侍……下诏狱,沦为民。寻命复职。”[10]根据上述材料,后来研究者多得出结论,胡侍被复职了。

然而,按照上述材料,胡侍从复职到去世当有16年的时间,可是此后史传及其他文献对胡侍几乎没有著录,这很不符合常理。查《明实录·世宗实录》卷十三,胡侍升任鸿胪寺右少卿有记载,但因直言敢谏被贬而在士林声名大著的胡侍复职却没有记载;《明史》卷一百九十一《列传·薛蕙传》后附胡侍传并无复职的记载;再查乔世宁嘉靖二十五年(1546)六月《〈墅谈〉序》、张才嘉靖二十五年(1546)十月《〈胡蒙谿集〉序》[33]、孔天胤《〈胡蒙谿续集〉叙》、张铎《刻〈胡蒙谿先生续集〉叙》等文献,均只称其号,尊为先生,无一处以官职呼之,更无一处提及复职之事。另,胡侍曾为樊殷撰《樊将军墓铭并序》[原石现藏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博物馆。依铭文内容,此石当勒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题“赐进士出身前奉训大夫鸿胪寺右少卿侍经筵官溧阳胡侍撰”[42]字样。“前”字表明,胡侍此时并非鸿胪寺右少卿。不署现任职务,说明当时只是一白身。吴孟祺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所作《刻〈胡蒙谿诗文集〉序》说:“蒙溪子举进士,历官鸿胪卿亚,寻以建议落职。今居然一寒素流也。”[32]“以建议落职”当指因“大礼议”被贬,后被斥为民,“寒素流”清楚地标明了其当时的身份。上述文献均为胡侍生前所作(刻),而且时间段都相对集中,因此可以确认,胡侍至少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至三十一年壬子(1552)并未复职,为“寒素流”。

那么,这段时间胡侍生活在哪里呢?其《与马仲房书》写自己:“跧伏丘园,倏逾五十……泯泯无闻……城南别墅,林水亦佳,驾言出游,聊以致适……”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胡侍已年逾五十(嘉靖二十一年,1542),却仍然在咸宁韦曲一带生活[33]卷二。另从《胡蒙谿续集》中多篇文章也可看出这点:卷五《邹伯子妻魏室人圹志并序》记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陕西西安前卫”邹梦鹤之妻要下葬,邹“率嗣子颀造余,请志其圹”。[39]卷五卷二《〈陕西己酉武举序齿录〉序》写嘉靖二十八年(1549)陕西武举在“北上夏官”前,将他们的“名籍、齿系序而录之,以示于余”[39]卷二卷五。《志从弟传墓并序》写嘉靖二十八年(1549)十一月胡传要下葬于“陕西会城南鸿固原”,侄子“叔兆哭踊再拜,丐余志其墓”。[39]卷五卷四《四川资县知县孟侯哀赞并序》写嘉靖二十九年(1550)十一月孟环要下葬至咸宁县永辛里,其家人“以状示余”,求作哀赞。[39]卷四从文意来看,孟家找胡侍写哀赞,是因为孟环和胡侍侄子、已故进士胡叔元是举人同年,关系并不是非常近,只是就近找一位略有关系而善写此类文章的文士,因此,此时胡侍应该是在咸宁居住。卷五《朱典仪墓铭并序》写嘉靖三十一年壬子(1552)秦府典仪朱永隆卒,“余匍匐往吊”[39]卷五。藩封秦府在西安府(治今西安市),从常理推断,朱典仪去世后能“匍匐往吊”,可见胡侍当时就在西安府附近。卷一《癸丑正月晦日郊游》写嘉靖三十二年(1553)作者郊游所见景色,其中有“阶蓂荚已尽,园桃萼微赩……稍稍晴山出,处处春霞色”[39]卷一句。这种景色农历正月绝不会出现在京师燕京(治今北京市),在今陕西西安一带却是很正常的。从上述篇章内容即可看出,在写这些文章时,胡侍都应该在陕西而不是京师。因此可以确定,自嘉靖二十一年壬寅(1542)到去世前,胡侍并不在京师做官,而是在陕西咸宁居住。另外,《胡蒙谿续集》卷四《报刘致卿书》里,作者提到自己“自弃置以还,倏焉二纪”[39]卷四。“弃置”指被斥为民,“二纪”指24年。《胡蒙谿续集》所收文一般作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至三十二年(1553)期间,胡侍自嘉靖五年(1526)被斥为民后24年正好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按照胡侍的意思,应该是从嘉靖五年(1526)被斥为民后一直处于被“弃置”的状态。

综上所述,胡侍从嘉靖六年(1527)至三十二年十二月四日(1554年1月)去世前均为白身,并无复职之事。

按常理,许宗鲁作为胡侍的好友、同年,应该不会把胡侍后来是否“诏复其官”之事搞错。但是,作于嘉靖三十三年甲寅(1554)(胡侍去世后的第二年,下葬的那一年)的墓志铭,却将胡侍生前就已经刊刻的《胡蒙谿文集》四卷誤作三卷,将《胡蒙谿续集》六卷误作一卷,将《墅谈》六卷误作二卷,将《真珠船》八卷误作二卷。其误载若此,难怪钱谦益批评许宗鲁(字伯诚):“许伯诚志其墓,骈语填塞,无所考焉。”[9]365既然能将胡侍几部主要的诗文集的卷数都搞错,那么他所言胡侍在戊戌年(1538)“诏复其官”也就不一定可信了。另外,钱谦益既然不知道胡侍“谪官,厥后下狱,不知所坐”[9]365,又批评许宗鲁,说明他肯定看到了许宗鲁所写《胡侍墓志铭》。胡侍卒后29年才出生的钱谦益,既然不知道胡侍为何下狱,那么“戊戌,有诏追复”袭自《胡侍墓志铭》完全有可能。至于清人朱彝尊编《明诗综》卷四十一所说“寻命复职”,因离胡侍年代更远,就更不可信了。因此,许宗鲁和钱谦益等说胡侍复职,一种可能是误记;另一种可能是当时确有让胡侍复职之诏,后来却因某种原因又没有实施,例如是胡侍主动推辞不就。王世贞诗《读胡侍鸿胪诗有感因遗其从子邑愽叔才》曾说胡侍“辞官著书欲何作”[43]。只是此说是诗句,表意并不十分明确,且为孤证,故只可聊备一说。

[1]胡迅雷.宁夏历史人物研究文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2]苏丽华.胡侍及其文言小说研究[J].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3]张志宏.明代作家胡侍生平及著述考辨[J].文学遗产,2007(3).

[4]耿李元.胡侍生平、家世及著述考释[J].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明]晁瑮、[明]徐.晁氏宝文堂书目 徐氏红雨楼书目[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6][明]王兆云.皇明词林人物考[M].明万历刻本,卷六.

[7][明]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M].明天启刻本,卷一百四.

[8][明]张朝瑞.皇明贡举考[M].明万历刻本,卷六.

[9][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0][清]朱彝尊.明诗综[M].康熙四十四年(1705)六峰阁刊本,卷四十一.

[11]陕西通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六十.

[12][清]张廷玉,等.明史[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一百九十一.

[13]臧励龢.中国人名大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1.

[14][清]黄虞稷,撰.千顷堂书目(附索引)[M].瞿凤起,潘景郑,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5][明]胡汝砺.(弘治)宁夏新志[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72册.上海:上海书店,1990.

[16][明]吕柟.兵部尚书胡公行状[M]//续修四库全书·泾野先生文集:卷三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7]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八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

[18][明]许宗鲁.明故奉政大夫鸿胪寺右少卿蒙谿胡公墓志铭[M]//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编.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伍辑第19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19][明]吕柟.襄陵尹胡君墓志铭[M]//续修四库全书·泾野先生文集:卷三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0][明]胡侍.真珠船[M]//关中丛书.西安:陕西通志馆,1934.

[21][明]康海.对山集(十九卷)[M].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吴孟祺刻本,卷二.

[22][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3][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24]台湾中央图书馆编辑.明人传记数据索引[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

[25]侯忠义、刘世林.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6]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7][明]凌迪知.万姓统谱(第一册)[M]//中华族谱集成.成都:巴蜀书社,1995.

[28][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9][明]赵时春.赵浚谷文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87册.

[30][明]赵时春.浚谷先生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87册.

[31][明]孔天胤.《胡蒙谿续集》叙,[明]张铎.刻《胡蒙谿先生续集》叙[M]//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编.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伍辑第19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32][明]胡侍.胡蒙谿诗集(十一卷)[M].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刻本,卷三.

[33][明]胡侍.胡蒙谿文集(四卷)[M].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藏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刻本,卷一.

[34][明]乔世宁.《墅谈》序[M]//[明]胡侍.墅谈.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朱氏刻本.

[35][明]马理.谿田文集(十一卷)[M].明万历十七年(1589)刻本,卷十.

[36][明]刘储秀.刘西陂集(四卷)[M].明嘉靖三十年傅凤翱刻本,卷三.

[37][元]骆天骧,撰.类编长安志[M].黄永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

[38][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前汉书·元帝纪[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9][明]胡侍.胡蒙谿续集(六卷)[M].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藏明嘉靖刻本,卷五.

[40]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三卷本)[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

[41]齐裕焜.明代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42][明]胡侍.樊将军墓铭并序[M].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博物馆藏石,北京大学图书馆藏2005年拓片.

[43][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十八《诗部》[M].明万历刻本.

猜你喜欢

咸宁四库全书文集
中国民协在京召开《白胜文集》出版座谈会
日本文化里的《白氏文集》
大踏步前进!华扬2021年销售增长50%,单品增长超100%,咸宁新产业园即将投产
涌泉相报!湖北咸宁驰援河北
论《四库全书》及《总目》对戏曲研究和学科建立的影响
迎“春”冰心
《郭汉城文集》简介
叶挺独立团奇袭汀泗桥占领咸宁城
藏书楼
读过《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