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断层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

2014-12-04周依敏

宁夏社会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断层城镇化文化

周依敏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断言:“21世纪,中国的城镇化和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将成为影响人类的两件大事。”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按照城市化阶段划分,已经初步进入城市社会[1]。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将担负起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历史使命,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引擎。

“新型城镇化”的最早提出可追溯到2007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2014年3月国家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未来,我们将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并在六章内容中对文化传承进行了科学阐述。新型城镇化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以人为本是文化的基本精神,城市是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根基,是城市最重要的竞争力,将会在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日益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传承和接续上存在断层或者断裂,在城镇化和新一轮“造城”运动中,许多城市逐渐丧失了地方性的、本土的文化,城市与城市间相区别的个性日渐丧失,文化上的不可替代性逐渐消失[2]。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是文化断层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文化断层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将直接作用于新型城镇化的方方面面,并集中影响城镇化的质量。

二、文化断层与新型城镇化

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断层的阐释大都集中在哲学和史学层面,从文化准则和价值观的角度界定出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有学者指出,造成“文化断层”的四个主要原因,即不继承、私有制、惰性以及思想垄断[3]。也就是说,文化随着社会的大幅度进步和革新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断代和裂变,多元要素交织融合又生成新的文化内容,接续和替代原有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讲,欧洲的罗马统一、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工业革命以及中国的分封思变都经历了这一过程。我国历史上的文化断层大致有六次,第六次文化断层出现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反传统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将西方文化不失时机地纳入我国原生文化体系,并随着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变革持续至今。

现阶段我国文化断层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文化根植的断层,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植地位被动摇,由于东西方文化交融带来的多元现代文化网络式和乘数级的交织壮大,越来越多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原生土壤。第二是文化传承的断层,指某些传统文化准则和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传统的农耕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之间缺乏有效结合点,文化传承和接续难以为继。第三是文化供需的断层,这是文化断层的微观内涵,直接反映期望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与现实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期望是“需”,现实为“供”。第四是文化认知的断层,与文化根植断层、文化传承断层和文化供需断层互为因果。

刘易斯·芒福德曾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与生命,是城市的核心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与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4]“贮存文化、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这大概就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了。”[5]城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推动力,文化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相互关系。但是,由于城镇化的过程会带来与之相关的社会准则、制度等一系列变革,任何国家与区域的城镇化都必然出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融合[6]。文化断层与城镇化相互作用,使得城镇化呈现出独有的极其鲜明的特点。

首先,文化断层影响城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担负着凝聚共识、强化认同、调控秩序、提高素养、重构价值体系的重要使命[7]。在现代化和全球城市化背景下,中国面临着外来文化冲击和自身城镇化过程中遭遇的文化价值缺失[8]。由于文化断层造成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的不合理扭曲会直接作用于城镇化的建设内容,造成城镇化建设千篇一律丧失特色,地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保护,城市文脉难以传承。据统计,1990~2003年,北京胡同锐减683条,比1965年减少28%[9]。1995~2001年,上海拆除了大约3 000万平方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建筑,也就是说,上海的近代建筑大约有70%以上在大规模的城市开发中被拆除[10]。在全国近12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已经有将近20个没有历史文化街区,有将近一半历史文化街区不合格[11]。取以代之的是如火如荼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新城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日前调查显示,90%的地级市正在规划新城新区,部分城市新城总面积已达建成区的7.8倍。城镇化与扩城运动并存的同时,地域文化特色逐渐消失。

其次,低质的城镇化会加剧文化断层。城镇化带来的是相对聚合的人文坏境和氛围,是社会传统文化风俗信仰、价值观的进一步融合,是文化氛围的进一步提升,是人本关怀的进一步体现[12]。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连续性,直到近现代,中国的城市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始终保持了其一贯的特征——不论是以南北轴线和方格网道路体系为特征的城市空间格局,还是以木结构和大屋顶为标志的建筑风貌,这些都与欧洲城市建设的多元和多变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3]。缺乏文化内涵的低质量城镇化会对文化传承、文化认知、文化繁荣等产生消极影响,使得文化在城镇化建设中的灵魂和命脉作用弱化,城镇建设使文化传承和繁荣发展的载体功能弱化,进一步加剧文化断层。

三、新型城镇化应避免的主要问题

我国城镇化是有别于西方城市化的城镇化,既表现为不同层级城镇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又表现为城镇建设和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是一个“量”、“质”齐飞的过程。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和文化断层的双重背景下,必然会出现一系列误区和特有问题,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予以避免和纠正。同时,新型城镇化将担负起修复文化断层的历史使命,是促进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无序融合

中国文化能在人类文明史上占居重要的席位,原因有二:一是悠久的历史,二是鲜明的特色[7]。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造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用相对固化的农耕文化来阐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文化融合的现象和特点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西方发达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为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有力借鉴。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时至今日,已经很难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中国文化是什么,新型城镇化中传统文化的特色地位和作用正在逐步弱化,城镇化建设中西合璧和西方化的痕迹越来越突出。随着技术进步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先进存储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阻碍了文化的接续,保存文化的物质产品持续快速更新换代,使得现代化建设中文化的厚重感逐渐消失。

(二)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空间破坏

中国城市的地域特色源自于一种长期恒定的文化传统,它与政治体制、文化习俗、朴素的宇宙观以及地域性的自然条件相关联[7]。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独特和稀有的文化要素资源是地域特色的组成部分。从亚当·斯密到大卫·李嘉图再到赫尔普曼、克鲁格曼等,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不断向前发展,表明文化要素资源的独一性和特色,是获取城市发展优势的基础。然而,近20年的城镇化对城市历史和文化遗存的破坏比战争年代和“文化大革命”时期还要大,特别是2003年以后,地价不断上涨的诱惑使得许多老城区被推倒重建,城市的文化遗迹大量被毁坏。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没有完整的保护、培养和传承体系,城镇化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消弭了原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文化生态的变迁导致传统的民俗文化与现代文化无法共融共生。

(三)文化供给与现实文化需求的机械对接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文化市场的扩张与繁荣以及文化建设的发展,必然要求文化供给与现实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不论是公共文化产品和非公共文化产品,古典经济学中的“萨伊定律”(供给创造需求)和需求决定供给规律在某种程度上交织存在,文化消费需求带来文化产品创新或服务创新,而文化产品创新或服务创新会带动新的文化消费需求。然而,城镇化中文化资源开发模式与现代人需求脱节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对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过分追逐,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开发并未严格遵循供给与需求相匹配的原则,文化产品与消费者的需求不匹配,产业选择和产品设计与目标市场不匹配,文化产品目标市场定位不清晰,盲目学先进脱离自身发展实际,缺乏技术进步和人才等要素支撑,导致城镇化中出现大量烂尾文化产业项目,反而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反作用。

四、新型城镇化的模式和路径选择

早在十八大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文化建设就是重要内容。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以文化建设为核心,强化文化理念,拥有文化远见,提升文化素养,培育城镇文化特色,促进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填补文化断层带来的城镇化建设畸变,高质量地推进新型城镇化。

(一)文化自觉与传承发展并举

费孝通先生曾经对传统乡土社会文化进行反思,论述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新型城镇化要扎根于文化,要求对传统乡土社会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共同反思,文化自觉是基础,传承发展是举措。培养文化自觉,就是要基于文化意识,梳理文化断层,形成对文化的科学化认识。传承发展是要修补文化断层,把文化作为要素、实质和内涵等附着于组织、建筑、表演、展示等载体之上,完善传承机制,加大对传承人技艺传授、培训、学习等活动的经费投入和物质资助,形成文化建设规律,保证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持久性。

(二)遗产保护与开发建设并举

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传承文化和修复断层的重要手段。但是,只有当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资本,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文化价值积累的时候,才能真正意义上创造社会进步的价值[6]。文化遗产作为最主要的文化资源在新型城镇化中同时扮演要素和载体功能。要在遵循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注重保护和锁定“本生态”文化环境,同时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的要素和载体功能,促进文化生态的衍生与再生。加大对文化遗产复制和衍生产品的开发力度,与现实的文化消费需求和较为时尚的文化消费形式对接,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遗产要素资源的产业价值和文化传播媒介作用,支撑新型城镇化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需求和新型城镇面貌建设。

(三)文脉挖掘与特色定位并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的一些著名大城市,如巴黎、伦敦、慕尼黑、纽约等,都曾走过一段大规模整容式的城市更新之路,粗放而缺少规划的城市拆检和改造,使城市空间变得缺乏历史感和人性的环境,城市变得索然无味[14]。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千篇一律的造城运动,而是一城一品的城市创造和再造运动,城市文脉挖掘和特色定位至关重要。要基于地域自然和人文历史特色,注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村镇等的合理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理念及手段融合对接,确立城市基调,用穿靴戴帽、地标建设、活动造势等方式,凸显地域文化的独一性和唯一性,彰显城市个性。

(四)文化引入与融合创新并举

新型城镇化中的文化引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西方文化的引入和中国化,二是先进的城市文化引入农村并与乡村文化有机融合。这也是除历史因素之外,导致文化断层产生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城市本身是一个具有适应性开放系统功能的有机体,全球一体化加速了西方文化的舶来。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过程是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城市社会的过程,城市社会当中的一些文化要素和文化行为甚至文化心理结构很多来自传统乡村,具有典型的乡村文化的渗透性[6]。要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借鉴其先进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在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促进其与中国现代城市文明相融合。

[1]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刘以雷.新疆城镇化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Z/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07/12/content_25488548.htm.

[3]武艺.话说“文化断层”[Z/OL].http://news.artxun.com/taozuo-657-3283782.shtml.

[4]陈一筠.城市化与城市社会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5]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张鸿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自觉”与创新——以苏南现代化示范区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13(11):58-65.

[7]蔡永洁.中国城市如何重新找回特色[J].人民论坛,2013(2):34-35.

[8]张鸿雁,邵颖萍.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以江苏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13(1):76-82.

[9]刘文丰.面向世界城市的北京文化遗产保护[Z/OL].http://news.sohu.com/20120514/n343115182.shtml.

[10]陆维馨.不该忽视城市的文化价值——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郑时龄访谈.http://www.abbs.com.cn/jzsb/read.php?cate=5&recid=7209.

[11]刘良恒.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堪忧[N].经济参考报,2013-02-01(6).

[12]范周.关于我国城镇化与文化发展的思考[J].现代传播,2013(8):55-58.

[13]卜希霆,齐骥.新型城镇化的文化路径[J].现代传播,2013(7):119-123.

[14]林家彬.对城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13(8):11-15.

猜你喜欢

断层城镇化文化
页岩断层滑移量计算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
下保护层开采扰动断层区覆岩应力及 滑移变形规律研究*
如何跨越假分数的思维断层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论井田断层的连接
谁远谁近?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