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公平视野下高校西藏学生培养模式探究——以四川大学藏族学生为中心

2014-12-04泽仁卓玛

贵州民族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普通班藏族公平

泽仁卓玛

(四川大学 学生工作部,四川·成都 610065)

一、背景:当前高校西藏学生培养模式之现状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通过较为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来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针对高校的西藏学生,其培养模式分为集中培养模式和分散培养模式两种类型。集中培养模式是指将学生统一编班,以特定的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及管理制度来实施的人才教育。诸如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旅游管理西藏班、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西藏班、中央民族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西藏班、西南财经大学CPA西藏班等,对这些班级的西藏学生都采用的是集中培养模式。而分散培养模式是指分散在普通班,以普通学生的一般标准和要求对西藏学生来实施的人才教育。在内地高校,除了上述西藏班之外,其他西藏学生基本上都安排在各科各班中。对这些普通班的西藏学生则采用的是分散培养模式。两种模式的并存,自然引发了一个问题:到底哪种培养模式更适合西藏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在此,笔者通过实证调查的方式,对两种培养模式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通过对比分析,从而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二、实践:四川大学西藏学生培养模式之调查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为了深入了解和正确评估四川大学西藏学生的培养模式状况,笔者面向不同培养模式的西藏学生进行了无记名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由基本信息、大学学习情况、大学生活情况三个部分构成,除了基本信息中部分调查题以外,有56个选择题,题目涉及学生家庭背景、个人爱好、上课情况、学习讨论、课外活动等,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该问卷调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针对集中培养模式的学生,主要是对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西藏班大学四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进行的调查;第二次是针对分散培养模式的学生,主要是对四川大学其他学院普通班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的西藏学生进行的调查。

集中培养模式调查中发放问卷79份,收回78份。问卷作答有效率占98.73%。基本上两个年级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问卷调查,在参与问卷调查的78名同学中,男生有29名,女生有49名,有8名是汉族同学,来自援藏干部家庭或者是一般工薪阶层家庭,其余70名全部是藏族同学,其中32%的藏族同学来自农牧民家庭,68%的藏族同学来自一般工薪阶层家庭或者是经商人士家庭。除了几名汉族同学是独生子女以外,其他藏族同学都是非独生子女家庭。笔者利用时任西藏班辅导员的有利条件,在形势政策教育课上发放问卷,统一指导,并当场收回,保证了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为了让结果具有可比性,分散培养模式调查中也发放了问卷79份,收回75份。问卷作答有效率为94.9%。参与问卷调查的75名同学中,男生有36名,女生有39名,全部是藏族同学,其中74%的藏族同学来自农牧民家庭,26%的藏族同学来自一般工薪阶层家庭或者是经商人士家庭。所有同学都是非独生子女家庭。四川大学非西藏班的同学大多数都参与了问卷调查,笔者因分散培养模式的学生专业不同,时间无法统一,故在课后发放问卷,个别指导,指定负责同学统一收回,尽可能保障调查结果的客观性。

(二)调查结果及特征分析

1.大学学习情况:集中培养模式的同学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氛围不浓厚,对外交流较少;分散培养模式的同学学习主动性较强,学习风气相对良好,对外交流频繁。

调查显示,集中培养模式下的西藏班同学只有16.67%的同学经常去教室上自习,70.51%的同学有时候去或者偶尔去一下,而54.54%的同学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换言之,多数同学不经常去上自习的风气至少影响着一半以上的同学。尽管从学习成绩来看,45.45%的同学成绩在中等偏上(75分—85分),27.27%的同学成绩在中等(65分—75分)。但是鉴于藏族同学的基础较差,所以学院为该班专门设置了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试也是单独出题,尽量契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倘若按普通班的标准来看,中等偏上成绩的同学所占的比例可能要低很多。此外,只有1.28%的同学经常找老师请教,即只有1名同学找老师请教。在学习讨论方面,虽然有20.51%的同学与藏族同学之间讨论过学习,但却只有1.28%的同学与同专业不同班级的汉族同学经常讨论学习,也即只有1名同学与汉族同学讨论学习;从来没有跟同专业不同班级的汉族同学讨论学习的同学比例却高达47.44%。

而分散培养模式下普通班的西藏同学,却有着21.2%的同学经常去上自习,75.25%的同学有时候偶尔去一下。同样的,也有高达56.75%的同学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不难看出:无论是集中培养模式的同学还是分散培养模式的同学,周围氛围对他们的影响都是一样的。因此,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学习成绩方面,中等偏上成绩(75分—85分)的同学比例为34.64%,较西藏班同学的比例有些差距,但是他们中等成绩(65分—75分)的同学比例却达到50%,且因为他们的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完全跟普通班其他汉族同学一致,故成绩的调查结果不能因为中等偏上成绩的同学比例低就说明普通班西藏同学的成绩要稍逊一些,但却能从中等成绩比例高说明普通班西藏同学的成绩略胜一筹。尽管普通班西藏同学不会经常找老师请教,但是却有高达45%的同学经常找朋友、同学交流,而此比例在集中培养模式下的西藏班只是39.75%。此外,有22.34%的同学与藏族同学之间讨论过学习,与西藏班相比,只高了2个百分点。不过,还有13.46%的同学与同专业不同班级的汉族同学经常讨论学习,这就比西藏班整整高了12个百分点。

与高中的学习不同,大学的学习完全要靠自己主动,通过查找问题,请教老师解决问题来实现,学习的主动性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学习过程中,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讨论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不仅能开阔眼界,还能在交流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然而,通过以上鲜明的数据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西藏班同学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而普通班的西藏学生对外交流与讨论比西藏班显然要活跃得多。

2.大学生活情况:集中培养模式的同学比较保守,生活圈子狭小,竞争意识不强,喜欢安于现状;分散培养模式的同学较为开放,生活圈子较为宽广,有一定竞争意识。

调查显示,集中培养模式下的西藏班同学平常交流使用藏语的同学比例占到84.61%,同时使用藏语和汉语的同学仅占到32.05%,只使用汉语的西藏班藏族同学比例为3.98%。也就是说在日常交流中,西藏班的同学大部分使用的是藏语。在结交朋友方面:有76.92%的同学结交的大多数是藏族朋友,有部分汉族朋友,其原因可能是西藏班中招收的8名汉族同学成为了这76.92%同学的部分汉族朋友。在对外交流方面:只有7.69%的同学平时跟其他民族同学经常交流并有很大收获,56.41% 的同学跟其他民族的同学有一些交流,32.05%的同学跟其他民族的同学基本没有交流,还有3.85%的同学从不交流。我们从调查结果中还可以看到:除了10.12%的汉族同学,只有14.24%的藏族同学愿意留在内地工作;而7.7%的同学因竞争压力大不喜欢这里,更愿意回到西藏。

而分散培养模式下普通班的西藏同学,尽管日常交流使用藏语的同学比例高达94.82%,但是同时使用藏语和汉语的同学比例却占到38.09%,只使用汉语的藏族同学比例为5.17%。尽管绝大部分的同学平时交流使用藏语,但是汉语的使用率也比西藏班的同学要高6个百分点,只使用汉语的西藏同学也比西藏班的同学要多一些。在结交朋友方面:有81.03%同学结交的大多数是藏族朋友,有部分汉族朋友。在对外交流方面:有18.97%的同学平时跟其他民族同学经常交流并有很大收获,75.86%的同学跟其他民族同学有一些交流,5.17%的同学跟其他民族的同学基本没有交流。在竞争意识方面:有21.23%的同学愿意留在内地工作;只有4.5%的同学因竞争压力大不喜欢这里,更愿意回到西藏。

藏语是藏族学生的母语,经常使用自然无可厚非,但是既然来到内地学习,在汉语的大环境下,还是应该多使用汉语来进行交流,才能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准确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有助于自己的成长。文化往往是呈现出整合的状态,不同的文化制度、风俗等相互适应,相互协调。[1]语言也是如此,藏族学生更应该积极去适应这种相互协调的语言文化整合环境,多使用汉语进行交流。然而以上数据表明,西藏班的藏族同学因处于藏族同胞的小环境中,汉语使用度不高,也是因为在这个小环境中,西藏班的同学结交的大多数是藏族朋友,对外交流与普通班的西藏同学的对外交流相比,显然相差太大,甚至还有个别同学从不跟其他民族的同学交流,这种现象在普通班是不存在的。

三、思考:教育公平视野下两种培养模式之比较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与之相关联的是教育平等,它是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显然,教育平等只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教育公平比教育平等有着更为宽泛的内涵和外延,其彰显出教育资源配置的三种原则:一是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二是差异原则,教育要根据受教育者个人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其实质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三是补偿原则,其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并对处境不利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予以补偿。[2]而教育效率,更是与教育公平息息相关。教育效率既反映教育内部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又反映了教育与社会、个人的关系,其衡量标准在于学生知识、能力、态度等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程度,以及个性的充分发挥,对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贡献。笔者认为,提高教育效率的重要性完全不亚于促进教育公平,我国教育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应当以“公平和效率相统一”的原则,把提高教育效率作为首要目标,同时尽可能地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能为了追求教育公平,而对教育效率进行规避、抑制乃至放弃。

作为一种教育方式,高校西藏学生的培养模式也应该以追求教育效率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效率的提高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集中培养模式扩大了西藏学生的招生规模,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体现了教育公平中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同时,它针对西藏学生的特点单独编班,设置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要求,考试也根据学习情况单独出题,又体现了教育公平中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原则,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及需求进行教育资源的配置。由于西藏学生在招生的时候享受国家降分政策,这种对其他地区的学生做的“不平等”的区别对待,又体现了教育公平中教育资源配置的补偿原则。据此原则,教育资源要向弱势地区、弱势群体倾斜。然而,集中培养模式对教育公平的过度追求,反而忽略了对教育效率的正确把握。从调查结果得知,集中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学习氛围不浓,囿于班级的小圈,缺乏对外交流,缺乏必要的竞争意识。从教育效率的定义来看,学生的学业状况欠佳,能力也未能得到锻炼,全面发展程度也不高,从而造成教育效率低下。而分散培养模式把西藏学生分散到各个普通班,与其他学生一起接受相同的教育,没有因为他们的特殊情况就降低学习要求,似乎有违于教育公平中的差别对待原则,与集中培养模式相比,它对教育公平的追求不那么强烈。然而,它在教育效率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不难看出,分散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强,对外交流频繁,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从教育效率的衡量标准看,分散培养模式下的学生知识、能力、态度等综合素质要显然比集中培养系下的学生要略胜一筹,其教育效率自然要高一些。当然,分散培养模式不强调教育公平,并不表示它完全放弃乃至违背教育公平,只是基于跟集中培养模式的比较显得有些“低调”。毕竟分散培养模式中的西藏学生,在招生的时候同样享受了国家的降分录取政策,其生源情况与集中培养模式下的西藏学生如出一辙,这也正是教育公平中补偿原则的最好体现。

四、结论:以分散培养模式为主,注重学生实际情况和个人发展

无论是哪种培养模式,我们应该以教育效率为首要目标,同时兼顾教育公平,在人才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效率,以效率促进公平,做出与之相应的选择。集中培养模式把西藏学生作为一个整体集中在一起,根据他们的教育水平制订特殊的教学大纲和计划进行教学,虽然充分考虑到了西藏学生的个体需求,便于指导和管理,体现了对教育公平的追求,但是这样却容易让学生陷入自我满足,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整体培养质量受到影响。而分散培养模式把西藏学生作为个体分散地安排在各班级中,与其他学生一起学习,根据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计划进行教学,虽然未能考虑到西藏学生的实际情况,且偶尔也会让他们感到比较失落,在指导和管理上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是它大大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存在着有效的竞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效率。

集中培养模式也好,分散培养模式也罢,并非一种培养模式就完全适合西藏学生的发展。依笔者之见,尽管分散培养模式会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是它以追求教育效率为目标,同时又不失对教育公平的兼顾,所以应以分散培养模式为主。然而,由于对教育公平中的差异性原则的缺失,本着教育需要尊重个体差异,弘扬个性的要求,还应充分考虑西藏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学生实际情况和个人发展。

[1]李兴华.大学文化所谓要素结构及整合管理[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2).

[2]褚宏启.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双重目标[J].教育研究,2008,(6).

猜你喜欢

普通班藏族公平
公平对抗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破境”而出,向上生长
笨柴兄弟
《演变》《藏族少女》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必须公平
若想成功,就别把路堵上
面向普通班的尖子生培养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