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逼”着向前走

2014-12-02李继东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教研员师父比赛

说实话,我的成长完全是被“逼”出来的。尽管用这个字眼似乎有些不雅,但用来形容我的成长之路,我以为还是比较真实和准确的。

说老实话,早先我是不大愿意当教师的。在1992年中考之后,家人没有征得我的同意,就直接给我填报了中师志愿。之所以这样,一是能让我早日跳出“农门”,变成“定量户口”;更重要的是爷爷和父亲都希望我继承“祖业”,和他俩一样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就这样,我跨进了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的大门……三年之后,爷爷希望我这个科班毕业的中师生回家乡工作,为农村教育做点事情。于是,18岁的我又被分配到乡中心小学,走上了乡村小学的三尺讲台。

可以说,我是被“逼”着从教的。

一开始,我总认为凭着自己的知识积累教小学生一点问题也没有,可踏上工作岗位才知道教学并非容易事。对于我这个只比他们大五、六岁的大男孩,孩子们似乎不太买账——不爱上我的课,不喜欢我这个班主任,几个调皮鬼甚至跟我对着干。怎么办呢?中师教育心理学老师的话在耳边回响起来:教育儿童,首先必须走近儿童,了解儿童。可怎样才能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呢?老师并没有讲。但我发现,孩子们都喜欢玩,我想,索性就和孩子们先玩起来试试吧。于是,课间午间,我成了孩子们的“玩伴”,一起下棋,一起跳皮筋,一起玩“老鹰抓小鸡”。一段时间后,我觉得孩子们开始喜欢上我了,他们也给我带来了许多欢乐,大家都觉得在学校里玩似乎不大过瘾了,决定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尽情玩耍。春天,我们去如海河边踏青,感受明媚阳光,呼吸清新空气;夏天,我们去小溪里摸鱼虾,挖螃蟹,生起土炉灶,品尝劳动成果;秋天,我们去看丰收的果园,在池塘边的小树林里讲故事,唱歌谣;冬天,我们在田野里堆雪人、打雪仗……在乡村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我以“玩”的方式展开自己的教学。玩着玩着,孩子们都听我的话了;玩着玩着,孩子们的文章发表了;玩着玩着,孩子们的成绩悄然提高了。

两年下来,孩子们都喜欢上我的课了,不少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我的班级。渐渐地,我在学校、小镇上也变得小有名气起来,这引起了学校校长的关注。校长虽然年轻,但已经是全县有名的语文教师,也许校长认为我这个青年教师还有一定的潜质,值得培养,他特地为我聘请了一名师父。师父名叫唐楚江,已经退休,是一名老中师毕业生,在小语教学方面颇有造诣。新学期开学第一堂课,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发现校长和唐老师已经坐在了教室里。记得那堂课我教的是《桂林山水》,怎么上的已没有印象了,但课后校长的话我却记忆犹新:“以后唐老师每周听你一节课,我有空也要参加!”这顿时给我增添了无穷的压力,要知道,不提前通知,每周都要被听一节课,这几乎要我把每一堂课当成公开课来上!校长是说话算数的,没办法,我只能硬着头皮上!于是,每天晚上,我都会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案,有时直到深夜;于是,每节语文课,我都想方设法,使出浑身解数,力求让课堂生动有趣而又扎实有效;于是,每次听课后,我都会向唐老师求教,在教案上记录下密密麻麻的文字。就这样,我在“备课”“上课”“评课”中度过了两年。这两年,唐老师听了我近百节语文课,我也渐渐摸索出一些语文教学的“门道”。在唐老师的指导下,两年中我十多次执教镇级以上公开课。更让我高兴的是,我写的教学论文(设计)连续两年获得南通市一等奖,要知道,那时的学科论文评比是一年一次,获一等奖的论文更是屈指可数。

可以说,对于语文教学,我是被“逼”着“入门”的。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我的教学之路一帆风顺之时,“灾难”突然降临。2003年春,我在课堂上忽然说不出话来,以为休息一段时间就会康复,可一个月之后还是嗓子干涩,疼痛难忍,声音低哑,发声困难,甚至说每个字都觉得特别吃力。我慌了,四处求医问药,两年下来,跑遍了苏、浙、沪三地几十家医院,前后声带手术做过三次,病情依然没能好转。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耳鼻喉医院的留德博导给我检查之后,没有给我开一粒药,只对我说了三个字:“改行吧。”嗓子无药可治,我几乎绝望了。可让我改行,离开我钟情的语文课堂,我心有不甘。再说,除了教书,我还能干什么呢?那段时间,病痛折磨着我,失落、焦虑、暴躁、矛盾时刻伴随着我,让我寝食难安,度日如年。不过,倔强的我还是勇敢地站了起来,决心凭一个破嗓子也要把语文教好。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刚开始,我能讲就讲,不能讲话的时候就打哑语上课,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基本读懂了我的独创“哑语”,甚至我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让孩子们准确理解意图。

可教师没有一个好嗓子,老是用哑语上课也不是个办法啊。我逼着自己想办法。我能想到的第一个办法是培养“小老师”。班上的优秀生被我请到办公室,学着我写教案,学着我讲课,等我满意之后再给全班学生上课,再后来,很多学生都走上了讲台,当起了小老师。很多时候,我就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听课”,遇到小老师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我才出手相助。

可学生毕竟是学生,想到哪儿讲到哪儿,有时课还上不下去,怎么办?我想到设计一份指引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学习单”,“学习单”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课堂学习要点,罗列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第二部分为课堂学习步骤,一般依据课文内容精选三到五个问题,指向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第三部分为随堂课课练,用来检测学生一堂课的学习效果。就这样,课前,我总会精心设计一份学习单;课中,我就带着孩子围绕几个重点问题展开学习、讨论;课后,我认真批阅学生的随堂练,及时反馈,让孩子们修改完善。

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扎实,教学效果也还不错,但我总觉得这样教学有些机械,孩子们的语言还不够丰富,习作总显得不够灵动,怎么办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不管你教的是哪一门学科,你都应当使书籍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于是,我决定带孩子们一起读书。每个清晨,我和孩子们大声朗读课外书籍;每个午间,我和孩子们一起做读书笔记;每个晚读,我们尽情交流读书心得。一个学年下来,我和孩子们读了四五十本图书,除此之外,我还翻遍了学校图书馆里所有的教育教学杂志。

嗓子不好,逼着我动脑筋、想办法,寻找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欣慰的是,每年交班考试我班学生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更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失去“说话”资本的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阅读、思考和写作,在患病的六年时间里,我竟发表了30多篇教学论文和教育随笔。

可以说,是一个坏嗓子“逼”着我真正走上了语文教学的研究之路。

坚持就会创造奇迹,奇迹总在不经意间发生。课堂让我失声,但让我康复的还是课堂,而且是三次赛课。

2009年4月,一年一度的县小语课堂教学竞赛又开始了。由于学校教师参加竞赛成绩总是不太理想,学校语文组全体教师一致推荐我去参赛。一个破嗓子还经常闹“罢工”,我坚决不答应参加比赛,可大家还是瞒着我报了名,硬是赶鸭子上架,把我“逼”进了赛场。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第一次参加比赛却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尽管课堂上我偷偷地喝光了一杯水。

县级赛课第一名将参加市级小语课堂教学竞赛。当教研员刘国庆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我时,我心里又打起了退堂鼓。不仅是因为声带问题,更让我担心的是,自己多年不能“正常”上课,怕在市级比赛中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刘国庆老师听出了我的意思,让我先上一课给他听,然后再做决定。试教之后,刘老师当即表示仍然由我参赛,他鼓励我说:“就这样上,就是一等奖!”在刘国庆、陈兰两位教研员帮我三次磨课之后,我忐忑不安地站上了市级比赛的课堂。说来也真怪,上课铃响后,我却一点儿也不紧张,课上得非常轻松,欢声笑语不断,不知不觉就结束了比赛。课毕,我才意识到,六年来没能上过一节囫囵课的我竟然可以用嗓子坚持40分钟不休息。没过几天,好消息传来,我的课获得了南通市一等奖,并得到了特级教师、南通市小语教研员王爱华老师的充分肯定。这次比赛,让我感到病情似乎正在好转,也让我找回了公开教学的信心。

2010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江苏南京举办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历经县、市课堂教学比赛均获一等奖的我,被作为南通市唯一的代表推荐参赛。市县两级教研部门十分重视这次比赛,王爱华、刘国庆、陈兰三位教研员全程参与了整个备赛过程,和我确定课题,听我一轮轮试教,陪我一次次打磨,帮我一遍遍修改,整整准备了一个月。12月2日,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位参赛代表,作为唯一的乡村学校参赛教师,我自信地走上了讲台。课毕,专家评委现场打分,我获得了当天比赛选手中的最高分,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最终,我以优异的成绩荣获全国特等奖,并获得了江苏凤凰母语研究会5000元的现金奖励。赛后,一位特级教师说:“李老师执教的《鸟语》一课妙趣横生、言意兼得,孩子徜徉在鸟语的世界,获得了学习的快乐、生活的情趣、言语的生长。”刘国庆老师这样评价:“李继东老师发挥出了自己的最高水平,这个特等奖是如皋小语十年来课堂教学竞赛中最为正规的最高奖项。”这次比赛,我获得了全国大奖,更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比赛之后,我的咽喉疾病竟然在不知不觉中神奇地康复了!

可以说,是学校语文组的老师们,特别是王爱华、刘国庆、陈兰三位教研员一步一步地把我“逼”上了全国比赛的最高领奖台。

获得全国赛课特等奖之后,我却渐渐发现自己迷失了教学研究的方向,似乎进入了个人专业成长的“高原期”,怎么办?庆幸的是,我遇到了江苏省首批名教师、特级教师许友兰。2012年5月,我和六位年轻教师经过选拔跨进了“雉水名师许友兰工作室”,成了她的徒弟。

想拜许友兰为师,不容易;当好许友兰的徒弟,似乎更难!

师父和我们一起研读,要求每个月必读一本教育专著,撰写读书笔记。两年来,我们共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民主主义与教育》《静悄悄的革命》《学生第二》《教育哲学》《语文表现与存在》《母语特点与母语教育》等三十多本教育书籍,开展了四次读书沙龙研讨活动。

师父陪我们一起研修,要求每一次专家报告之后,都要及时整理成详细的研修纪录,撰写研修心得。我们两次参加南通市特级教师后备班封闭式培训,聆听讲座二十多场。此外,师父还邀请成尚荣、李庆明、冯卫东、杨曙明来工作室开设讲座,和我们面对面交流研讨。

师父带我们一起研课,要求每学期必须推出一节新课,发表一篇与课例相关的研究论文。先是自己独立试教,然后两次集中打磨,邀请如皋师范胡海舟教授、本市小语教研员、特级教师听课指导,最后面向全市语文教师展示课例,汇报心得,最终形成教研论文。

师父带徒,主要就是“个人读书+团队沙龙”“集体磨课+教学展示”“研修培训+反思写作”这三种模式,看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在师父的作业里,从来没有“弹性任务”,有的就是“刚性指标”。每一项目都要根据计划准点完成,一以贯之的要求是让优秀成为习惯,不断刷新自己,执行时没有任何借口,一点也马虎不得。尽管我早有思想准备,但已担任学校行政工作的我还是感觉到力不从心,有时甚至手忙脚乱。不过师父好像对我格外关照:“任命”我为“团长”,学号定为1号,暗示我给其他学员当好榜样;经常电话通知,短信督促,提醒我莫偷懒,抓紧完成;一有机会就叮嘱我认真思考,及时总结,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

师父无论做什么工作总要落到实处,务求实效,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追求完美,有时近乎苛刻。但师父“严格”,不仅仅体现在她的严谨治学和对我们的严厉要求之中,她的身上还时刻散发着一种“逼人”的气息——德高望重,一身正气,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无私奉献,甘为人梯。和她在一起,你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悟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如果你用心体会,几乎可以听到自己拔节提高的声响。

就这样,两年多来,在师父的“紧逼”下,我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执教县级以上公开课(讲座)12节,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5篇,提出了“语文教学即游戏”的教学主张,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获得了“南通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好青年”“如皋市第一届德育双馨十佳教师”“如皋市优秀校长”“如皋市十大创业标兵”“如皋市十大藏书家”等荣誉称号。

可以说,是师父许友兰“逼”着我不断地自我修炼,自我超越,找到了语文教学的研究方向,迈入了个人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弹指一挥间,我的教学生涯已经20年。一路走来,感慨万千。我很庆幸,也更感恩,是生命中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逼”着我走到了今天。前路漫漫,我一定会向着目标,勇往直前……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吴窑镇江中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教研员师父比赛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苦练内功强素质 务实求精促发展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师父穿越啦
选美比赛
比赛
倒霉的师父
功夫猪
云山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