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近“渔父”》教学实录与评析

2014-12-02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渔歌子江雪渔父

【课前谈话】

一、聊钓鱼

师:同学们,离上课还有一段时间,咱们先来聊聊。喜欢钓鱼吗?

生:(特别兴奋,尤其是男生)喜欢!

师:好像男孩子声音响亮些哦!男孩子们来谈谈,为啥这么喜欢钓鱼呢?

生:因为每次钓到鱼之后,都特别兴奋。

师:哦,那份成功感让你特别期待。

生:我喜欢钓鱼时的那份

安静。

师:那你们一般在什么时候去钓鱼呢?

生:我喜欢在夏天的中午去钓鱼,因为那会儿鱼比较好钓。

师:为了钓鱼,都不顾炎热了,得喜欢到什么程度啊!

生:我喜欢在春暖花开的时候,一边欣赏美景一边钓鱼。

师:很会享受哦!你是一个人去钓鱼吗?

生:是的,我喜欢一个人

钓鱼。

生:我喜欢约上几个好朋友一起去钓鱼。

师:给咱们女孩子点机会啊,女孩子们自己没钓过鱼,见过家人或亲朋好友钓过鱼吗?他们一般在什么时候去钓鱼?又出于什么目的去钓鱼呢?

生:我爷爷一般喜欢在夏天的早晨去钓鱼。他说,一来可以修身养性,二来可以让我们饱饱口福。

师:一举两得呢!

生:我爸爸喜欢在春天和他的朋友去钓鱼。他说,这样可以缓解工作的压力,让身心放松。

师:嗯,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修身养性的方式哦!

二、聊聊“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时候的文人墨客也很喜欢钓鱼。听过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讲这个典故?

(一生声情并茂地讲)

师:姜太公钓鱼可以称得上是千古奇钓了,用的是直鱼钩,不用鱼饵,肯定不是为了钓鱼,那这样一个渔父(板书:“渔父”),他实际钓的是什么呢?

生:他钓的是周文王。

生:他钓的是机会。

师:是的,姜太公为了惩暴除纣,假扮渔父,垂钓于渭水河边,成为老少皆知的千古佳话。其实“渔父”这个形象在中国古诗词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他曾经出现在很多诗人的笔下,我们接下来就与大家一同走近“渔父”。(在“渔父”前板书:走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在自己记忆的仓库里搜寻一下,我们学过哪些有关“渔父”的古诗词?

(生分别背《渔歌子》《江雪》《题秋江独钓图》《江上渔者》,师相机板书:渔歌子)

师:古诗词还可以读得更有韵味儿,咱们待会儿再慢慢来体会。

二、再读诗词,拓展升华

师:《渔歌子》是我们刚学过的一首词,(出示整首词)还记得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吗?

生: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师圈画)

生:还有斜风细雨。

(师圈画)

师:春暖花开的时候,美丽的西塞山前就只有这些景物吗?

(生思考片刻后纷纷摇头)

师:你觉得还可能会有哪些景物呢?

生:我觉得应该不止白鹭这一种鸟儿,还有叽叽喳喳的燕子、直叫“布谷布谷”的布谷鸟、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回来的大雁等。

生:我觉得也不止桃花这一种花,还有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杏花、金黄的迎春花。

生:我觉得还会有碧绿的柳树,山旁边还会有茅草屋。

师:俗话说,学贵有疑。说了这么久,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呢?

生:既然有这么多景物,作者为何只选择这几种景物来

写呢?

师:是啊,万物复苏的春天,西塞山前的景物一定美不胜收,作者为何只挑选这些景物来写呢?(出示)

再读诗词,拓展升华:

1.再读这首词,想想:作者为何只选取这些景物来写呢?

2.组内交流,选择一个重点交流,准备汇报。

3.全班分享。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深入各小组指导。)

师:我们来分享一下各组的学习收获。

生:我们组着重选择的是白鹭。我们觉得白鹭飞的姿势很漂亮,不像一些小鸟,飞的时候叽叽喳喳吵个不停。

生:我们组有补充,白鹭的颜色配上青色的西塞山、蓝色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多美呀!

师:虽然我没亲眼见过,但从你们的描述,青山、蓝天,配上这纯洁的白鹭,想必那一定是极好的。

生:我还觉得白鹭很纯洁、高雅。

师:同学们见过白鹭吗?

生:(纷纷摇头)没有。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白鹭的图片,你看,(出示白鹭图片)它展开双翅飞翔的样子给你什么感觉?

生:自由自在的。

师:你来读读这第一行词,读出它的自由。

生:我觉得它飞的样子非常悠闲。

师:你也来读,读出它的

悠闲。

师:咱们一起想象着白鹭悠然地展翅飞翔的样子,读读这

一行。

师:还记得以前学过的哪首古诗词中也出现过白鹭吗?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是的,白鹭在古诗词中已经成为自由、高雅的象征。从词人钟情于白鹭可见他——

生:向往自由。

生:向往悠闲的生活。

师:看,咱们扣住“白鹭”这一景物就读懂了这么多。继续

交流。

生:我们组着重选的是“桃花流水”。我们组认为应该和它的颜色有关,桃花是鲜艳的粉红色,和前面的白鹭相映照,特别美,要是换成其他颜色的花,就没这么协调了。而且桃花流水的美景不正为这首词添了一份盎然的春意吗?

师:你还懂古诗词中色彩的搭配,要是在古代,也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诗人。

生:我有补充,我们可以想象,微风徐徐,烟雾朦胧,一片片红得动人的桃花瓣轻轻地随风飘荡,最后像一叶小舟似的浮于湖面,激起的圈圈细纹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着金光,这是多么令人心醉的画面啊!

师:能想象着画面来体会,真了不起。你们知道吗?这“桃花流水”在中华诗词文化中也有着特定的意义。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想听吗?

生:(异常兴奋)想!

师:东晋武陵郡有个打鱼人,有一天打鱼时,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于是一路找寻,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出示:《桃花源记》节选)自己读一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这段文字,借助注释,看能否读懂。

师:这番景象给你什么

感觉?

生:这段文字中人们的生活多么悠闲自在啊!

生:我感觉到这儿的人们生活得怡然自得,无忧无虑。

生:这儿真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啊!

师:读了这段文字,想想张志和情有独钟的白鹭、桃花流水,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

系吗?

生:都给人一种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感觉。

师:带着你的体会读读作者心中的这世外桃源。这种特殊的意境也成为古代的文人墨客心中向往的世外桃源,李白就曾在《山中问答》中写道: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出示诗句并引读)

师: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今天的再次探究,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呢?

生:这是一个悠闲自得的

渔父。

生:这是一个怡然自得的

渔父。

(师板书:悠闲自得 乐在

其中)

师:让我们读好这些景,读出词人的情。(配乐,指名读)

三、对比阅读,走近渔父

师:(出示两幅渔父图)读了这么多遍,你能很快认出哪个渔父是《渔歌子》中的渔父吗?另一个渔父你是否也似曾相识呢?(相机板书,出示:《江雪》)能回忆一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生:众多的山中看不见一只鸟,路上也看不见一个人,只有一个渔父戴着斗笠,穿着蓑衣,独自一个人在布满雪的江上钓鱼。

师:(出示两首诗)《江雪》中也有一个渔父,这两个渔父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他们钓鱼的心情不一样,一个是悠闲自得的,一个是孤独苦闷的。

师:是呀,钓鱼的心境不一样。(板书:孤独苦闷 心境)

生:我发现他们钓鱼的季节也不一样,一个是春天,一个是冬天。

师:嗯,钓鱼的环境也不同。(板书:环境)

师:同是渔父,为何选择的钓鱼环境、钓鱼时的心境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好好研究研究。(出示)

对比阅读,走近渔父

1.用心诵读《渔歌子》和《江雪》,联系相关背景资料,想想:这两个渔父钓鱼时的环境和心境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2.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深入各小组指导。)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同是渔父,他们钓鱼时的环境、心境为何有如此大的区别呢?咱们先来看看《渔歌子》中的渔父,哪组同学来说说你们的研究所得。

生:我们组通过联系张志和的介绍发现,张志和当时是被朝廷贬后自己辞官隐居钓鱼的,可见他已看破官场了,所以他就显得悠然自得。

生:我有补充,我们都知道张志和自称是“烟波钓徒”,可见他把钓鱼看成一种享受,所以自然就乐在其中了。

师:张志和曾经写过一首《自叙》,请自读理解这首诗,想想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张志和?(出示)

自叙

世事艰难如意少,

功名荣耀误人多。

浮云富贵非吾愿,

且买扁舟理钓蓑。

(生自读体会)

生:我读到了一个不贪图荣华富贵、两袖清风的张志和。

师:是啊,荣华富贵在他眼里都是浮云,倒不如做个逍遥的“烟波钓徒”。

师:这样一个悠然自得、乐在其中的渔父就是词人张志和最好的写照啊!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经历、这样的心境,所以他的笔下才会有这样的渔父。

师: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读这首词。(指名读,配乐。)

师:《江雪》中的渔父为何选择在冬天出来钓鱼呢?他为何如此孤独苦闷呢?

生:我们同样联系作者来研究。这首诗的作者柳宗元当时被贬到了永州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所以他的心情就异常苦闷。

生:我有补充,柳宗元当时是革新失败后被贬的,而他一心想着为国为民,想着能再次革新,但却觉得遥遥无期,所以心情异常苦闷。

师:鸟飞绝,人踪灭,唯有翁独钓,让我们轻轻地吟诵,读出他内心的苦闷。

(生轻声吟诵)

师:同学们的领悟很深刻,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的那段经历,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也许你能有更多的体会。(出示简介,指名读。)

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他31岁当上大官以后,为老百姓讲话,进行政治革新,可是革新不到半年就失败了。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那是个十分偏僻、人烟稀少的地方。环境的恶劣和当权者的打击报复,使他的母亲去世了,女儿也夭折了。朋友们杳无音讯,他的健康也每况愈下,甚至百病缠身。《江雪》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的。

师: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你能说说他的心声吗?(出示:尽管革新失败,尽管我被一贬再贬,尽管

,但 。)

生:尽管革新失败,尽管我被一贬再贬,尽管我已家破人亡,但我革新的决心永不改。

生:尽管革新失败,尽管我被一贬再贬,尽管当权者一次又一次地打击报复我,但我仍然会关心百姓的疾苦。

师:现在你还觉得《江雪》中的渔父仅仅是孤独苦闷的吗?

生:我觉得他还是不屈不挠的。

师:你来读出他的不屈不挠。

(生读诗)

生:我觉得他还是一个坚持不懈的渔父。

(师板书:坚持理想)

师:从迎风抗雪、寒江独钓的渔父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屈不挠、坚持理想的柳宗元。

师:同学们,通过咱们以前的学习以及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张志和是被贬了官,辞官垂钓,柳宗元也是被贬之后独钓江中,为何两个渔父有如此差别呢?

生:我觉得一个是已经看破官场,无所谓了;而另一个是仍然放不下,仍然要追求自己的理想。

生:一个是淡泊名利,一个仍然想着再回官场,再搞革新。

师:其实呀,咱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两个渔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板书:文化)一个是儒家文化,一个是道家文化。儒家追求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让社会繁荣,让百姓安居,即使受到排挤,受到打击,也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江雪》中的渔父一样,虽然革新失败,虽然被一贬再贬,但他仍不屈不挠,忧国忧民的心永不改。(板书:儒)带着这种理解一起再读《江雪》。(配乐齐读)

师:而道家呢,也想着经世济民,但他们更追求淡泊名利,顺其自然,更看重精神上的自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如《渔歌子》中的渔父一样。(板书:道)把这种理解带进词里去,读一读。(配乐齐读)

师:同学们,咱们研究到这儿,你是否发现这两个渔父也有相同之处呢?

生:这两个渔父都成了诗人的化身。

师:这是诗人常用的一种托物言志的方法。

生:两个人当时都被贬了,都是只身一人去钓鱼,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

师:这节课,我们走近了两位渔父,走进了他们的种种遭遇,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走进了他们背后的文化。因为受到的文化熏陶不一样,生活态度就不一样,在一定的境遇下采取的排解方式自然就不同了。他们都是值得欣赏的,相信也一定走进了我们同学的内心。

四、课后作业

师:我国古代诗词中,可以说渔父就是隐逸的象征,影响着历朝历代的文学发展,导致历代文人墨客也情不自禁地做了千百年的渔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独特群体。

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再去找一找有关“渔父”的诗词,用今天所学的方法,揣摩诗词中景物所传达的情,结合诗人的经历,从渔父钓鱼的环境、心境、背后隐藏的文化等方面去揣摩其他渔父的形象,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古典诗词中的“渔父”文化。(出示课后作业:找一两首有关“渔父”的诗词,用今天所学的方法揣摩渔父的形象。)

【评析】

汲取传统精华 感受文化魅力

在网络文化、外来文化弥漫课堂的今天,传统文化在学生身上严重缺失,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有责任和义务挽救即将流失的民族文化。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学科,责任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吸取精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张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她在这节研究性阅读课上和学生去一起探究两个渔父。在我国古代文学诗词中,可以说渔父就是隐逸的象征,是一个隐逸的符号,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意蕴却又远远超出了隐逸的精神界限,影响着历朝历代的文学发展。张老师引导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触摸了中国的文化。

一、基于儿童的兴趣,进行课前谈话

课前,张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钓鱼生活入手,让学生畅谈自己为何喜欢钓鱼,一般在什么季节、什么时候去钓鱼。孩子们非常感兴趣,争着向大家介绍。再请学生讲讲老少皆知的姜太公钓鱼的故事,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巧妙地引出了有关“渔父”的话题。

二、基于儿童的视角,开展学习活动

课堂上,张老师安排了两大学习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再读诗词,拓展升华”,通过再读这学期刚学过的《渔歌子》,引导学生质疑:万物复苏的春天,西塞山前的景物一定美不胜收,作者为何只挑选这些景物来写呢?其实就是探究诗歌中意象的选取。但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这样的专有名词肯定不能出现,所以她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方式呈现。然后把这个问题再抛回学生中去,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去研究。在汇报展示时,张老师适时补充了一些资料,点拨提升。比如在探究为何对“桃花流水”情有独钟时,相机补充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文字,让学生借助注释大概了解意思,“说说这番景象给你什么感觉”。张老师没有让学生去逐字逐句地理解这段话,只要他们能体会到其中所传达的感觉即可。事实上,学生们说的让很多听课教师眼前一亮:“这段文字中描述的生活多么悠闲自在啊!”“我感觉到这儿的人们生活得怡然自得,无忧无虑。”“这儿真是一派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啊!”张老师让学生“读了这段文字,想想张志和情有独钟的白鹭、桃花流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在这样的研究学习中,学生对这首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读得自然也就越来越动情了,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诗词文化的熏陶。

第二个活动是“对比阅读,走近渔父”,把《江雪》和《渔歌子》中的两个渔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两个渔父的不同——钓鱼环境的不同,钓鱼时心境的不同。她把问题抛回到学生中去,让他们自己去探究这一问题,而教师只是在交流时通过补充张志和的《自叙》,让学生对他有更深刻的认识,补充柳宗元的简介让学生走进其内心世界,蜻蜓点水式地介绍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以这样点拨提升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两个渔父的认识,也在潜移默化中教给了他们研究性阅读的一些方法:联系诗中的景、诗人的经历,以及相关背景、文化去揣摩渔父的形象。

总之,在这节课上,张老师始终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让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发现、探索的快乐,让学生在这样的快乐体验和思维碰撞中触摸中国的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执教/张瑞芬 评析/许友兰

猜你喜欢

渔歌子江雪渔父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言行不一”的渔父
江雪
渔歌子·咏春蚕
渔歌子
渔父:一颗自由的灵魂
江雪
渔歌子
关于渔父的观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