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弥散语文味的芬芳

2014-12-01刘素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语文味诵读品味

刘素芳

内容摘要:纵观当下的许多语文课堂,许多的语文课因追求形式与功利而让原本应该有的语文味荡然无存。课堂上,真正的琅琅书声少了,咬文嚼字的品味少了,扎扎实实的训练少了。缺少语文味是当下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觉得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是语文教师追求的境界。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课堂如何拥有语文味做了思考,和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语文味 诵读 品味

语文味是程少塘先生最早提出来的。简言之,就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显现的审美况味。有语文味的课堂应成为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那么,如何让一节语文课上得充满芬芳的语文味呢,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索,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创设情境,熏染语文味

新课标认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笔者也以为,语文教师应该有一种能创设作品情境、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能力。

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可以创设这样的一个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教者深情地说:“若你是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在日幕黄昏时独自一人在狭长悠远的小道上乘着马儿缓缓游走。眼前满是藤蔓缠绕的沧桑的树木,阵阵萧瑟的秋风吹过,落叶片片在空中飞舞。耳畔不时传来栖息在树上的乌鸦的啼叫。看到眼前暮色笼罩下的静静的河水,古朴的小桥,河两旁的人家屋顶上飘着袅袅的炊烟,这时你的心情会是如何呢?就让我们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去感受词人那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情怀吧!”教者用激情的语言创设了这样一个特定的情境,让人身临其境地去体验作者通过情境传递的情感,定能掀起他们心底的情感波澜,唤起他们阅读的期待。而浓浓的语文味自然在课堂中流淌。

二、注重诵读,读出语文味

古人早就提出关于诵读的精辟见解,以读为本,读中领悟文章之精髓应成为语文教学之根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在各个学段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要求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感受语言之美。而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教学目标的尽早实现,教学内容的及时呈现,往往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偏少。只是蜻蜓点水地让学生粗略地读一下然后就让学生回答问题。以致于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阅读、思考,也就很难领会文章的深意了。笔者以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做好范读,榜样引领

教者自己应将文章读熟读透,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这样上课时方能游刃有余。范读时,教师应该饱含感情、把握节奏,读出抑扬顿挫,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或深情柔婉,或慷慨激昂,或缓慢低沉。只要老师深情投入,势必让学生受到影响。鲁迅多年后依然记得私塾里寿镜吾老先生在诵读时将头拗过来拗过去的细节。黄厚江老师在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他的普通话虽然不是很标准,夹杂着方言。但他读得投入,读得深情,读得荡气回肠,留给人无穷的震撼和回味。相信他的独具特色的朗读一定会让学生深受感染,也会让学生爱上朗读的。

2、指导诵读,读出情味

学生在读一篇新的课文时,文章的字音、节奏、情感常常把握得不是很准确。这时教者应该认真指导,教他们读准字音,语气、读好停顿,读出感情。如五言诗可以分为二三拍或者二一二拍,像七言诗一般分成二二三或二二一二拍。读准节奏、停顿诗文都能读得顺畅,而能揣摩文章的语气则在诵读上更进一步。如《散步》一文,“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两个“太迟”需引导学生要读得缓慢一些,在读中体会作者的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读书还要读出感情。如《将进酒》一文,在反复诵读中就能读出作者情感的变化,由一开始的苦闷抑郁到不甘沉沦再到最后希望冲破阻力,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和乐观。教者充分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体验、感悟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优美的语言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让学生在从作品中获得享受和熏陶,让学生在读中真正品出香醇芬芳的语文味。

三.体验想象,彰显语文味

新课标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确,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阅读作品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让课堂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美好体验,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表达的快乐并幸福的成长。既能关注学生个体的体验,又能借助想像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及时的表达出来,这样的课无疑是充满“语文味”的好课。

笔者上课的时候,喜欢通过用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在创作课本剧、表演课本剧中得到深刻的体验,从而加深对文中内容的理解。记得教《晏子使楚》一文,我就让全班同学写课本剧,然后挑两组同学表演。由于准备充分,学生表演的惟妙惟肖,师生的表扬鼓励又激发了他们的热情,而他们通过角色的扮演对文中人物的性格和文章的主题自然有了更深切的把握,而语文味也在学生的表演中凸显出来。这样既关注学生的体验既能激活课堂,又能锻炼学生的能力,达到牢记课文的目的,真是一举多得。

黄厚江先生在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时,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直接发问:“有人说文章只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就够了。你们觉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然后黄老师让学生用文字将这两幅画面描绘出来。在学生大胆想像之后再去细细引导,让学生互相激发,互相补充,依据诗歌特点带领学生走进了诗歌的意境,让人品味到语文味的“真淳”。

在教学过程中,教者注重学生的体验,善于引导学生想像,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而语文味也会浓郁芬芳。

四、读品融合,品出语文味

英国著名的评论家莱辛曾说过这样的话:“不要让人一看了事,应让人品味,反复地品味。”的确,文章只有细细地品味,才能读出其中的滋味和深意,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我校倪育华老师在上《美猴王》一文时,在品味语言上花了一番功夫,让课堂弥散着“语文味”的芬芳。教者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比较以下两句哪句说法好前一句“我进去!我进去”,后一句“我进去吧!我进去吧”。教者请了三位同学来读,让学生读出石猴的语气,在读中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当学生能够将语气准确地读出来了,老师并没有立刻跳过,而是让学生带着动作来读。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终于能够理解石猴说话时急促的语气和自信果敢的性格,而后一句则不能凸现石猴的这一特点。之后教者让学生继续找出类似的显示猴性的语言加以朗读品味。一节课因为老师充分注重品味语言而使得这节课的语文味浓浓郁郁。

特级教师王君在上《散步》一文时,也非常注重语言的品味和训练。以下是《散步》实录片段:

投影: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欢听我的。

师:大家琢磨一下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师:可不可以这样表达:

投影显示:妻子呢,她总是听我的;妻子呢,她总是在外面听我的。

生:不好。我觉得作者是在强调“在外面”。

生:妻子总是很给我面子。

生:妻子很贤惠。

师:“在外面”可以删掉吗?

生:不能。妻子只有“在外面”才总是听我的,在家里不一定。

教者抓住“在外面”一词引导学生去品读,发现,让学生在读中揣摩文字背后的涵义,从而对文本有了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能够让课堂充满语文味的方式有许多,我不一一而足。笔者只是从自身角度做一点简单的探索。只要我们教师有探索的热情,以语言教学为基本,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定能让语文味的芬芳弥漫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相城区渭塘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味诵读品味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